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

用户8619077301045


实际上,对三国东吴的四大都督应理解为关羽的督董荆州。也就是荆州总督、荆州方面军总司令,负责荆州军政的第一长官。

毕竟荆州远隔中央政权,在三国时期军事冲突随时可能爆发的局面下,赋予荆州方面一定的临机处置权,是必要的。

曹魏方面也是一样。

显然,都督也好,假黄钺的大都督也罢,都只是方面军的统帅,对于中央本部区域大多没有权力控制。

大将军,是汉武帝创造的。本身是天下第一军职,相当于今天的总参谋长。如果再加上大司马这些职务,实际就是凌驾于丞相或者三公之上的中朝领导人。相当于军政体系长官(国防部长)+军令体系长官(总参谋长)。

所以都督是不及大将军的。当然,唐代制度化之后的大将军与汉代大将军不是一回事。


四川達州


古代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这一点无可辩驳,但除了皇帝,天下的很多事情,皇帝是根本完不成的,所以,历朝历代都会设立一些位重权高职位,代替皇帝处理政务,比如:丞相、尚书等职位。这些官职的权利范围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给皇帝更好的做事而设立的。

一、大将军

大将军是全国军队最高统帅,在西汉之前统称为上将军,比如:上将军乐毅,上将军项羽等等。西汉第一个官拜大将军的人是韩信,他的权利已经超过了丞相。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将军一职才被恢复,而卫青就是汉朝第一个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在三国时期,被任为大将军的人有:何进、袁绍、夏侯惇、曹仁、曹真、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陆逊、诸葛恪、孙峻、孙綝、丁奉等,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到了南北朝时期,又增设了柱国大将军等职位,此时的大将军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此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将军才成为军队最高的统领,徐达、蓝玉都是明朝时期的大将军,他们都有大全在握。清朝设置的是大将军王职位,主要是因战事而临时设置的,战后立即废除。

二、大司马

大司马职位的出现比大将军更久,比如:西周的大司马就是姜子牙。秦汉时期大司马职位被废除,太尉职位就相当于大司马。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司马职位重新被启用,比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可以成为大司马,这是尊崇虚号。在三国时期,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等,蒋琬,吕岱、陆逊之子陆抗等,都曾做过大司马,通常都是由大将军升迁为大司马。晋朝以后,废除了大司马一职,改为了兵部尚书。

三、大都督

大都督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简称,理论上比大将军、大司马权利更大,非常设岗位,也为加官。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东吴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前三位事实上并没有取得的正式大都督的职位,只有陆逊一人才是实至名归。另外,东吴的权臣孙峻,蜀国的李严,魏国的司马懿,都是正式的大都督,都行使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

总之,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理论上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理论权利几乎不分彼此。但论真正的军权含金量,大都督最高,大将军其次,大司马排第三。但大将军是常设岗位,其他两者视情况而定。


公元前


不论是大将军还是大都督都是古代皇帝为了分担自身事务,并能管理好军队、政权所设立的职位,都属于位高权重的要职。

首先先说大将军一职,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有了大将军这一准确职位,当时的大将军是汉武帝亲自任命的卫青,他的地位比三公还要高。随 着朝代的更迭,也在发生变化,如清朝的大将军,全都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战争才设立的,没有战争的时候就没有这一官员。

而大都督。在官职上,大都督要比大将军都要高上一些。历史上做过这一官职的如周瑜、鲁肃、吕蒙等人,不当管理全国军队,还可以负责政务管理,有对官员的任免权,可以说全国上面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个人认为排名的话应为:大都督〉大将军



端着板凳看电影


关于“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大,为什么大《三国演义》里魏蜀吴都设都督,权力极大,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在制度上大将军应该更大”的问题,看法如下。

自古以来。大将军和大都督只是军中的官名,至于谁大过谁,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规定和说明。如非得要比较一下到底谁才是绝对真正的大,只能从其可比之处加减乘除的去对照啦。

从字面看,都督有中军旗舰的意思,坐镇后方。而将军一词就好理解啦,就是带兵打仗,敢亲冒矢石攻坚克难的意思。

事实上主要还得看皇帝所赋予其行使的职权体量,就是得去看皇帝赐给权利有多少。

因此,从《三国演义》里可知大将军比大都督的权力要大,因为周瑜做水军大都督,即便再大也大不过孙讨虏(大将军)吧。司马懿一路飙升,但最后做的大将军也指定比之前做过的大都督要位高权重的。


唐燏


这个太简单了!大都督一般都是指国家在战争时期,掌握着一个作战方向的最高军事长官,并不是官职的一个级别。但是,由于这个方向有可能长期敌对,因此,有必要稳定人事方面的临时性制度,才有了大都督的称谓。担任大都督的人,大到太尉、大将军、甚至丞相。小到校尉也可以临时担任大都督。举例说明:

大的就不用举了,都知道。张郃就是一个校尉级别的将领,但是,夏侯渊在战场上意外身亡,郭淮、杜袭们马上上奏曹操,提出要由张郃担任西南方向的大都督,其实就是临时接替夏侯渊的指挥权,获许。

至今没有再小的大都督了,没听说过还有都尉担任大都督的。

大将军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国家的军政最高首长!皇帝为了制约丞相的权利,增设了大将军的官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既有丞相又有大将军的时候,那么,这个丞相基本就是摆设!实权都在大将军手里。所以,大部分时间国家是没有大将军和丞相同时存在着得。要么就是有丞相,没有大将军,例如诸葛时期;要么就是有大将军,没有丞相,例如蒋碗、费祎时期。

大将军就相当于丞相了,大都督是不能比得。


公明淏


这个太简单了!大都督一般都是指国家在战争时期,掌握着一个作战方向的最高军事长官,并不是官职的一个级别。但是,由于这个方向有可能长期敌对,因此,有必要稳定人事方面的临时性制度,才有了大都督的称谓。担任大都督的人,大到太尉、大将军、甚至丞相。小到校尉也可以临时担任大都督。举例说明:

大的就不用举了,都知道。张郃就是一个校尉级别的将领,但是,夏侯渊在战场上意外身亡,郭淮、杜袭们马上上奏曹操,提出要由张郃担任西南方向的大都督,其实就是临时接替夏侯渊的指挥权,获许。

至今没有再小的大都督了,没听说过还有都尉担任大都督的。

大将军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国家的军政最高首长!皇帝为了制约丞相的权利,增设了大将军的官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既有丞相又有大将军的时候,那么,这个丞相基本就是摆设!实权都在大将军手里。所以,大部分时间国家是没有大将军和丞相同时存在着得。要么就是有丞相,没有大将军,例如诸葛时期;要么就是有大将军,没有丞相,例如蒋碗、费祎时期。


得胜影视开拓者


将军———官名。

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战国时才以将军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汉置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打仗时的统帅则另加称呼如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名称不一,也不常设。

晋时诸州刺史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甚多,其职位各异。

唐代将军与大将军、上将军都是环卫官及武散官。

宋、元、明时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也称为将军。

明代的总兵有掛帅印带将军号的,战毕即罢。

清时将军,或因战事而临时设置,事毕即罢;或作宗室爵号之一;或以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的称号边

疆地区将军则为该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都督———官名。

三国时,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兼任驻在地剌史,而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大都督的权位为最重,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吳、蜀同制。

晋及南北朝沿置。

北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此外,西魏、北周和隋初,府兵制的各军府中,又设大都督、帅都督,是团、旅、队的长官。

隋炀帝时,分别改称为校尉、旅帅、队正。

唐代置都督府,并分上、中、下三等,其上等都督由亲王充任;都督也常用作赠官,凡边防重地的都督,加旌节以重其权,谓之节度使。唐中叶后,都督名存实亡,为节度使、观察使所代替。

南宋时,用都督、同都督、督视诸路兵马等衔加于任临时统帅的执政官。

元代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以武官主管。

明代改元枢宻院为大都督府,又改为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政机关,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等,分领全国卫所。后各卫渐存空名,都督也随之成为虚衔。

清初沿袭,后废。


文藻巧翁


1:大都督大于大将军

2:大将军是常设官职 而大都督一般是临时性的

3:大将军管军事 而大都督管所辖所有军政

4:以夷陵之战为例子,吴国最常出现大都督,为什么是大都督统领军团抗蜀,而不是大将军呢?个人认为大都督权力非常的大,特别是战争时临时性的委任大都督不仅掌握特别大的杀伐大权,而且可以调动所辖区域所有军政力量,甚至如同皇帝亲政,关系大一国或区域性的生死存亡,而大将军不足以调动所辖区域所有力量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只能调动军队作战!




颍川vlog


中国的官制一直是纷繁复杂的,特别是魏晋三国时期,汉代官制不能很好地适应乱世需求,便衍生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官职。官职增多只是官制混乱的表现之一,级别高低的变动才最让人头疼。

其中尤其以乱世中掌握最重要权力的军事官制最为混乱。

一般来说,武官最高的便是大将军,往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往下便是熟悉的四方将军(四镇、四征、四平),将军的最末等是杂号将军。

魏晋三国在大体军官制度上没有颠覆汉朝官制,只是为了适应乱世加了“外挂”。

在三国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听到别人对周瑜的称呼——都督,这就是所谓的“外挂”。类似的还有护军和领军。

那这些“外挂”官职和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官职,谁的权力更大呢?

按照汉代官制,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不是常设官职,而是战时任命。比如东汉的邓鸷、窦宪出征,便临时任命了“车骑将军”的名号。

到了三国乱世,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因为长期处于战时,便成为了常设官职,或者说延续近百年的临时官职。但是这三个最顶级的官职,实际上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力,只是官位上处于最高。具体权力,全在于“外挂”。

汉代便有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区别。

中央军自然便是归朝廷直接指挥的军队,此类军队众多,以营为单位出名的便有“射声营”“越骑营”等,理论上是汉朝最精锐的军队,负责驻守都城哥外出平乱。

地方军就是各郡县的郡兵了,主要职能是维持治安。后来,汉灵帝放开州牧制,地方军才有了州兵——一支富有战斗激情的地方武装。

都督便是管辖地方军权的“外挂”。有时候还不止于地方军权。

周瑜的“都督”早已有之,其规定了周瑜的权力范围——水军大都督。而后来的曹魏大将军曹真却很尴尬,因为大将军在理论上是统辖全国军队的,但他实际上没有这种权力。

据《三国志》记载,在黄初三年,曹丕命大将军曹真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都督”到了最高级,所有军权都归它管了,这时候的曹真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

地方军权大体就是这样,至于中央军权,就要说到“中护军”“中领军”了。

“中护军”“中领军”并不是新创的官职,而是早已有的。只是到了三国乱世,它们变成了重要的“外挂”。

中军的统帅便是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负责皇宫、城内防务,中护军负责京城外部防务。司马懿借助中护军的职务之便,才能私养3000死士,最后有了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资本。

中军常年驻守都城内外,自然成了争权夺利的最有力武器。掌握了“中护军”的外挂,那么都城内外,你说话便最大声。这样的官职,皇帝只会授予最亲信的大臣,通常是宗亲才有资格担任,但也有例外,比如蜀汉便任赵云为中护军。

司马氏篡魏过程中,加紧收拢地方军权,同时为了对抗曹魏的忠臣,不断将中军规模扩大,到了后期,司马氏手中握有20万中军,实力远比许多地方军大。


肚腩神


建议不要看电视剧,因为很多电视剧里面的很多称呼和官职都是错误的,而三国影视剧里面的某些电视剧很多关于三国时代的官职描述也是错的。不过大将军和大都督一职确实存在,而且这两个官职主要是活跃在东西两汉,魏晋南北朝。我可以依照史书以汉朝到三国的历史,来说一下这个两个官职。

大将军

大将军的职位应该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官职,而这些官职被用到了东西两汉的政治机构当中。汉朝最初的大将军是淮阴侯韩信,但是在韩信之后,只有七国之乱时外戚窦婴短暂的担任过大将军。在此之后大将军一职不复存在。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将军的官职再次设立,这一次是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利,特意在宫中设立内朝以此对抗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的政治机构,当时的内朝主要是给一些官员加封侍中,常侍等官号,让这些人出入宫中,给皇帝的决策出谋划策,这些人被称作内朝官。由此朝廷的决策机构转移到了内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了执行机构。也就是说中朝成为汉帝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汉武帝还把外朝的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引入了内朝。由于大将军等官职的地位尊贵,相比较于常侍,侍中等卑微的官位,自然而然成为了内朝的领袖。

在汉武帝之后,霍光以大将军兼任大司马录尚书事,从而控制内朝成为西汉历史上的权臣。在此之后大将军便成为丞相之上的官位,实际上的汉朝第一官职。在此之后,大将军一职被外戚垄断,延续到东汉也是这样,东汉朝廷的决策机构是尚书台,而东汉外戚多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以此控制尚书台,从而掌握了朝政。

可以说到了三国时期,大将军依旧是无比尊贵的官职,比如东汉最后一个外戚大将军就是何进,袁绍曾经还对于曹操被封为大将军而耿耿于怀。

大都督

大都督一职,准确来说应该是都督制度的一种。最初的时候是一种差遣,是为了适应军事战争的需要而设立一个军队职位。隶属于都督里面的职位。后来才变成一个固定的官职。

都督制度最初应该是来自西汉时期的汉武帝的改革,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中央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等监察机构派到了地方担任“外督部刺史”。也就是对于全国的十三部刺史进行监督,这样的监察长官有时候也会率领地方的郡县长官前去征讨地方上的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就这样这种中央的监察官有了军事职能,在东汉的时候,就变成了督军制度,在汉光武帝取得天下的时候就有督军御史的官职,后来被废除。但是御史督军的传统被流传了下来。

在东汉的汉安帝之后,东汉的地方上经常出现海盗,农民起义,于是朝廷的中央官员侍御史开始频繁的到地方督军,带着地方的郡县军队消灭这些帝国的反抗者,当然除了御史督军之外,还有其他的中央官员负责督军,比如郎将,将军等等。之所以会有这种督军制度,主要是汉朝地方上的一州刺史权重位轻,无法指挥郡县。另外各个郡县的官员按照规定是不能越界的。这导致一旦出现流窜的农民军和海盗,郡县受制于规定无法越界打击,而刺史只是监察职位,无法指挥官阶两千石的地方大员郡守。这使得中央必须派遣以为中央官员督察领导地方官员打击农民军,这就是督军制度设立的原因。

但是东汉末年,东汉朝廷的威信扫地,地方上的军阀开始崛起,这也使得汉献帝被迫给予这些军阀督将的权利。比如袁绍就被汉献帝给予“督冀,青,幽,并四州”的权利。随着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战争加剧,都督开始作为官员的差遣常态化,虽然都督在名义上还是临时的职务。在曹魏的各个边境,比如西面的关中地区,东面的扬州淮南地区,都设有相应的都督职位。于是东汉的督军制度变为了都督制度。

大都督一职在三国的后期形成,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被加升为大都督,此后在司马懿父子篡位的路上,大都督始终被司马师,司马昭占据,成为他们的专有职位,随后这个临时的差遣变成可了正式的官职。在西晋时期很多人都担任过大都督。

结语

大将军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在三国时期之后就就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大将军被滥封,比如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将军资深者也在将军前加大字,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只有蜀汉才保持汉朝的制度,但是随着蜀汉灭亡而消失。之后便是大都督一职的崛起,但是大都督远远没有大将军一职显赫。

影视剧中周瑜的大都督应该是错误的,因为周瑜的官职不是大都督,他做过孙权攻打江夏郡时的“前部大督”。赤壁之战时,也是和程普担任“左,右督”。可以看的出来,这是东汉时期督军制度的流传,这是明显的差遣,而非职务,所以不会有人叫他大都督。如果有,那就是明显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