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接连杀韩信,彭越,英布三员大将?

天天开心历史


个人是学经济学的,对历史也很感兴趣,个人从理性人角度分析:

①信息不对称:古代君王跟功高盖主的大将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君王不确定大将会不会谋朝篡位,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是根本没办法证明的,即使大将心里绝无造反之心,但这种信息没办法传递给君王,所以人们常说: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但是君王看不见,因为人心隔肚皮。最后君王又掌握生杀大权,人都是避险主义者,所以理性的人会选择最稳妥的办法,把大将杀掉,因为死人不会谋朝篡位。

②大将功高盖主,客观上有能力谋朝篡位,即使主观上没有此意,依然怀璧其罪。所以聪明的大将会在合适的时候告老还乡、明哲保身。张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这就造成历史上大将的两种后果:其一:被君主杀死,其二:放弃兵权,明哲保身。




先秦说书将


陈豨推倒了刘邦大开杀戒的多米诺骨牌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是大汉立国以来危机四伏的一年,刘邦这一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平叛上,一年之内接连诛杀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十一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

“(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高祖自往击之。斩布鄱阳。”

一年之内,从春至秋,马不停蹄,刘邦杀红了眼。虽然刘邦早有剿灭异性诸侯王,分封刘氏子弟以固国本的想法,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开杀戒还是出乎他本人意料之外的。

推倒这一系列多米诺骨牌的人是一个叫陈豨的诸侯国丞相。别看他不是王侯级别的人物,他与上面的三位王侯级别的风云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造反如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斐迪南遇刺事件。”

我们先来看看陈豨的造反如何把韩信也拉下了水。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共谋反汉。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陈豨造反,触动了韩信的反意。韩信作为开国元勋,在刘邦得天下后不断受到猜忌,以惊天之功却被软禁至长安。犹如案板上的肉,随时任人宰割。想借机与陈豨里应外合,攻打皇宫。

韩信的结局如何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吕后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强令入宫,使武士缚之,斩之长乐钟室,遂信夷三族。”

野史记载韩信被吕后派人扒光了衣服,用竹签刺死。吕后的残忍毒辣可见一斑。

韩信之死肯定触动了彭越的神经。作为强盗出身的草莽,彭越原本没有异心,是如何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的呢?绕来绕去还是与陈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十年秋,陈豨反代地,征兵梁王(彭越)。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部将说王反,王不听。王怒其太仆,欲斩之。仆亡走汉,告之欲反。上使使掩梁王,捕之。”

彭越在陈豨造反时鬼使神差的生了病,暧昧的只派了一个将军从征,不得不让人浮想连篇。究竟二者之间有无密谋,也许是个千古之谜。但彭越的覆灭确实是由陈豨造反引起的是确凿无疑了。彭越的结局更是充满了戏剧性。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囚之洛阳上赦以为庶人,迁之蜀。彭为吕后泣涕,原处故昌邑,后许之。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迁蜀自遗患,不如诛之。’(十一年)夏,遂夷越宗族,国除。”

刘邦赦免了彭越的死罪,吕后表面答应替彭越求情,背后却力谏刘邦赶尽杀绝。吕后是一个歹毒的女人,但是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如果说彭越的造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么英布(黥布)的造反是确凿无疑了。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遍赐诸侯。淮南王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伺反。疑爱姬与贲赫通,欲捕之。赫言变事传诣长安,布遂发兵反。”

韩信被用竹签折磨至死,彭越被做成了肉酱(醢之)。“兔死狐悲”,不反就会束手就擒,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英布的结局与韩信彭越一样。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长沙哀王使人给布,伪与亡,诱走越,信儿随之鄱阳,杀之乡民田舍,隧灭黥布。”

驰骋在楚汉争霸战场上的三个豪杰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韩信有心反抗奈何无兵,彭越无异心,束手就擒,被做成了肉酱。只有英布做了真正的抵抗,虽然兵败被杀。

那么推倒这一系列多米诺骨牌的陈豨结局又如何呢?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豨部将于曲逆,陈豨走。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

在这场为了生存而殊死搏斗的博弈较量中没有最终的胜利者。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

高祖刘邦在剿灭英布叛乱时被箭射伤,不到一年就驾鹤西去了。对于他个人来说,不算胜利者。但对他身后的大汉帝国来说却站稳了脚跟,一个盛世王朝呼之欲出。

  • 以上史料均引用自《史记》。

埋首故纸堆


刘邦之所以要杀这三员大将的只要原因,他们不是嫡系部队不是一个村里出来的人,而且都是功高盖主。韩信,英布都有称王称霸之心。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自己的身世低微一旦做了皇帝最怕的就是这些人心里不服,所以杀一儆百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这些人不死他的江山很可能随时易主他人。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稳坐江山必须搬掉这些绊脚石。







80影院在线


因为害怕

三个人太年轻,并且都是异姓王。

这三个异姓王比另外四个强的太多,他们都有项羽的能力,是可以分分钟终结刘邦和其手下的。

刘邦老了,手下萧何张良等人毫无力量,太子年幼,大臣无力,他曾多次问过手下,说可以打得过韩信,没人做声,至于彭越,英布,是仅次于韩信的存在。

年轻,手握重兵,还经历了秦末以来所有历史事件,你是刘邦,也会吓得瑟瑟发抖的。

你会害怕,会痛恨这些年轻人怎么都跟项羽一样叫人害怕。你的选择不多,只有弄死他们,明的暗的不重要。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死的冤枉,属于扣帽子逼反,毫无公正可言。

因为公正在皇位面前,是不值一提的,亲情,臣属也不值一提,刘邦死前曾下令杀樊哙就是为了警告吕后不要夺他的江山,假如不是诸吕太废物,汉朝会姓吕。

恐惧让人迷失判断,失去最后的机会。

假如三王不死,刘邦托孤于他们任何一人,刘如意都可以坐稳江山,成为两汉之主。

可以说刘邦是成也恐惧,败也恐惧。可惜了。

恐惧使人清醒,走向皇位,皇位加重恐惧,这个加重的恐惧,又使人糊涂。

所以开朝杀功臣,成为后世很大一个特点。

张良封留侯,留而不杀,沛县派手下谁也不能动张良,简单直白。

韩信改封楚王,必死,楚怀王熊心,西楚霸王项羽,都是必死,所以韩信的谋士们看到了刘邦的恐惧,劝韩信为自己考虑。

韩信则不然,知恩图报,一心扶汉,可以说韩信具有绝对的开汉之功,远比张良萧何强的多。

得韩信者得天下,失韩信者失其位。

项羽败于垓下,如意死于毒杀。


王涉


西汉皇帝刘邦打天下艰难,得到天下亦是幸运。说他打天下艰难那是遇到了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说他得到天下幸运那是他有着初汉三杰之称的萧何、张良、韩信。这些刘邦都是亲身经历过,从九死一生,百战多变中历尽艰险终于登上了皇帝之位,拥有了汉家的国祚,他需要万分珍惜,加倍的呵护。可也是,一个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他能不看重他的身家性命家国天下吗!

说起初汉封爵的三个强霸之王莫过于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王在剿灭西楚霸王项羽的时候可是有条件的,刘邦许诺剿灭项羽后分封裂土,天下共主,在这样的情理之下他们才共同走到一起,围歼项羽,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制项羽于死地,这是汉家建立天下的基本状况。汉朝建立以后,刘邦领教了皇帝的尊贵,国祚延续的重要,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的雄心壮志与身体的渐渐老去,他需要重新审视汉家天下的分封格局,诸王的心里变化,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必须对这些强势的诸王,采取行动,置于死地而确保汉家的国祚万年不变,更何况这些诸侯王他们又都是想跳出来想觊觎汉家的天下!汉家的成果,在这样的情况面前拥有天下的刘邦那是不会有任何的选择,不是杀一儆百,而是赶尽杀绝!刘邦是绝顶聪明的实用政治家,牵扯到汉家国祚的时候,别说是诸侯王,就是自己的连襟樊哙也是照杀不误。韩信、彭越、英布这些难以控制的诸侯王恐怕刘邦从建立汉朝开始就已经算计着怎样的除掉他们了,这些人刘邦那是非杀之而不留后患,因为牵扯到汉家的天下。另外,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思维在当时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意识,刘邦已经捉住了天下共主的鹿,他那里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他必须百倍的珍惜而不敢怠慢,这是他的天、他的命,他的家国天下啊!


杨柳青青春之声


先谈韩信,韩信在汉五年助刘邦平定项羽,继而被封为楚王。时间不到一年,刘邦就听从陈平之计,借口巡会诸侯,趁机偷袭韩信。按《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当时韩信就想先发兵攻击刘邦,但又自认为无罪,他手下谋臣就献计把钟离眛杀了再去见刘邦,韩信就此事跟钟离眛商谈,钟离昧大骂韩信后自杀,韩信提着钟离昧人头去见刘邦,刘邦仍旧把韩信扣下,贬为淮阴侯。故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在刘邦手下真正独立的时间非常之短,根本来不及谋划与英布、彭越联手,在项羽未灭以前,韩信手下的大将是曹参、傅宽、灌婴,全都是刘邦的嫡系重臣,韩信指挥他们打项羽还行,指挥他们打刘邦根本不行。刘邦能够在韩信封为楚王不到一年就把韩信扣下,罢黜兵权,正是因为韩信手下许多人本就是刘邦的嫡系,刘邦由始至终都把韩信拿捏的很紧。

韩信后来被调到中央紧密监视,尽管《史记》记载韩信是跟陈豨合谋起兵,陈豨统领边境地方军,韩信在中央召集旧部袭击吕雉和太子。但此事疑点甚多,韩信能在中央召集到一支能够攻陷宫廷禁卫军的部队恐怕根本做不到,这可能是吕雉构陷韩信的罪名。

韩信、陈豨、彭越、英布、张敖、韩王信全都是被人告发谋反,可知当时中央对诸侯进行着严密监控,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会遭到检举。韩信就算想谋反也是没用的,要在时间内与其他诸侯达成共识,一并举兵才能成功,但对方怎么知道你不是故意诱骗自己谋反进行谋害?所以像这种要命的大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沟通,时间长了容易被发现,时间短了举不了事。无论韩信是否有反心,最后的他一定很无奈。还得跟樊哙这种人并列为臣,昔日的韩信可是一代诸侯。

接着说彭越,他在楚汉战争由始至终都与项羽敌对,只能是刘邦阵营的诸侯。在此之前,彭越和韩信、英布均无交集,实在谈不上怎么联手。西楚灭亡后,彭越的封地在梁国,东面是韩信的楚国和刘肥的齐国,北面是张敖的赵国,西面是刘邦的大汉。

彭越如果不能在韩信出任楚王不到一年时间里达成谋反共识,那么将没有任何机会,可是以当时的通讯技术,就是多个他们一年时间也不一定能谋划好起兵大事。彭越是三名将中被压得最死的一位,后来刘邦向他问罪,他甚至没像韩信一样考虑过起兵。毕竟他的国家被包围在刘邦、张敖、刘肥、刘交领地间,一旦开打,四面八方的汉军就向梁国进攻,毫无还手之力。

最后是英布,这是刘邦最后处理的异姓王,英布也是三位名将中唯一一位起兵反汉,刘邦就是跟英布交战后受伤,病重而死。英布在楚汉战争最后才被说动倒戈到刘邦一方,他自没可能在此前就跟韩信、彭越勾结。

战后,刘邦给英布待遇丰厚,英布的淮南国得到四个郡封赐。韩信的楚国有三郡,彭越的梁国有二郡。英布的西面是岳父吴芮的长沙国,东面是刘贾的荆国,北面是韩信的楚国。他不像韩信那样被刘邦安插了许多眼线,不像彭越那样被包围,是最有发挥空间的一位诸侯,所以刘邦也不敢轻易就对他动手。

但英布为人虽然骁勇善战,却缺乏雄才伟略,当英布谋反后,刘邦询问原楚国令尹薛公,薛公认为英布有三策可行,上策东取吴国,西夺楚国,北并齐鲁,传檄文安定燕赵,则能够与刘邦争夺天下。中策东取吴国,西攻楚国,吞并韩、魏,占有敖庾粮仓,封锁成皋通道,能与刘邦平分天下。下策是东取吴国,西夺下蔡,把辎重钱财迁移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与吴芮联手,这样刘邦可无忧。英布就选择了下策,因为他本只是骊山刑徒,奋力成为万乘之主,都只是为了荣华富贵,这样的人不顾及百姓不韦子孙后代考虑,所以只会选择下策。

英布起兵后果然兼并了刘贾的荆国(吴国),继而北上进攻楚国,破楚国三军。但没有继续北上图谋齐国和鲁国,而是向西与刘邦主力交战,双方陷入相持,最终以刘邦负伤,英布战败为结局,在逃往长沙的途中被百姓所杀。

结论,英布肯定没想过跟彭越、韩信联手。他作为最有机会的诸侯,在刘邦接连铲除异姓王以后才感到不安,这才被动起兵。若是英布一早有争夺天下的大志,那么他在天下初定之际,直接兼并荆国,再联络韩信是最佳时机。

因为英布和韩信本为项羽部下,两人可能本就认识,英布若能更高意识到刘邦铲除异姓王的想法,是最有条件作为新盟主的人选。可英布若能想得到那么深远,就不是凡人了,刘邦给出的机会仅仅是韩信出任楚王不到一年的时间。








唐僧观世界


韩信、彭越、英布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刘邦公元前202年登帝位,前195年去世,汉高祖刘邦当了8年皇帝。在公元前前195年4月,刘邦御驾亲征英布时遭流箭射中,不治身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登上帝位,为了奖赏功臣,先后分封了多个王爵,其中,分封异姓王八人,分别是:燕王臧荼、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臧荼反后,刘邦又封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

刘邦驾崩前,和汉初的群臣,杀白马立誓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这就是“白马之盟”,意思是从今以后,不是刘姓不可封王,无大功不可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其实,“白马之盟”是刘邦诛杀异姓王在制度层面的政策依旧,其实这韩信,彭越和英布战功卓著,名气忒大,诛异性王,或许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有的想法。

彭越,被刘邦一个梁王,他对刘邦感恩戴德,史料显示没有要反叛迹象。另外韩信也是

没有反叛,尽管在王爵贬淮阴侯后,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其实正式史书记载就在只有英布,英布看到韩信、彭越先后两个异姓王都被刘邦搞死了,自己没底气,无奈才最终反了,但是失败。

其实历史上开国的帝王和有名帝王都有诛杀开国功臣或贬谪著名有功之臣的案例数不胜数。

像清朝初期清太宗皇太极幽禁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如康熙擒鳌拜幽禁之,,雍正处死年羹尧等等当然清朝的骄兵悍将很多都是幽禁致死。

在如明朝洪武大帝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蓝玉,谋徐达,杀胡惟庸等等屠杀数万人,为了给皇太孙朱允文不留下后患,朱元璋时期打天下的著名文武功臣也就一位元帅汤和有了善终,终老乡间。再入春秋时期勾践杀伍子胥的事情,为了自己王位,而聪明范蠡离开勾践,经营生意富甲一方,时称:陶朱公。其实,范蠡劝伍子胥离开勾践,伍子胥却没有离开,最后死在勾践手里 ,勾践是可以同征战,不可同富贵的君王。在如一个忠臣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的由来纪念山西介子推,晋文公重耳成为霸主后派人去山西绵山找介子推出山封赏,但是介子推最后抱树被晋文公放大火烧死,自此后有了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纪念由来。

当然北宋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很少见且高明的让功臣体面离开朝廷中枢的好方式,但是这个情况在历史上少之又少,在君臣荣辱与共历史上真是很难。

当然武将在古代是很重要因为有军权,有军队支持,所以给帝王感触的威胁和帝王的不稳定打天下靠金戈铁马,武将冲锋陷阵,治天下靠文臣,靠文官和士子。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等。武将按照现在话说就是执行力强,文官造反造不了,瞻前顾后,想的忒多。

韩信,彭越,英布都是为建立汉朝,立下赫赫战功,不过结局都是……其实历史就是这样,辩证的看待学习,岁月流淌千年,不变的就是做好自己,忍而不发。储备知识,逮到机会,便可和楚庄王一样一鸣惊人,干一番伟业,伟业也就现在说的——成功!


四爷sjc


早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集中兵力,笼络人心,特封广袤大地于各个请侯。而在刘邦开国后,占地广阔,抚民众多的诸侯王便成了刘邦眼中的沙砾。因为在众诸侯王中,不乏野心勃勃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势和财富招贤纳士,形成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对汉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严重威胁着汉朝中央政府的安全。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刘邦为现固和加强汉朝的统治,不惜大开杀戒,屠杀各路诸侯。而韩信、彭越、英布这三名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便是刘邦最先斩杀的三位。

楚王韩信勇略超群,原是项羽的属下,在汉弱楚强的形势下背楚助汉。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主的开国元勋,刘邦先以并无实据的“谋反”罪名将他逮捕,后贬为淮阴侯,并没有杀之。

但韩信一心想当王,不甘心做侯,对污蔑、贬谪一事痛恨不已,遂暗中集中兵力打算趁刘邦在外平叛之际,起兵造反。但密谋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即被自家家将出卖告发。这时刘邦在外平叛,无暇顾及,而同为野心家的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残忍斩杀,正好应了刘邦的心意。韩信死后,下一个自然就轮到了彭越。

楚汉战争时,彭越在刘邦的游说下,背叛项羽,成为了刘邦的同盟者。彭越亲自率军在东方同楚军作战,屡建功勋。随着麾下军力的增长,彭越的权势也急剧膨胀。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汉军主力进攻楚军至阳夏,派使者敦促彭越迅速统兵前来参加聚歼楚军的战斗。此时彭越正在觊觎魏王豹死后留下的王位,在未得到刘邦的许诺之前,坚决按兵不动。结果在固陵一战,刘邦因兵力不足陷入困局。刘邦无奈之下遂按照张良之计,派使者许彭越以王位,彭越才发兵参战。

楚汉战争后,刘邦正式封彭越为梁王,成为与韩信、英布等并峙而立的最大诸侯王之一。彭越的个人欲望虽然暂时得到了满足,但也从此失去了刘邦的信任。

公元前196年8月,刘邦亲自率军北上平叛。因兵力不足,刘邦再次向彭越征兵。彭越出兵但不亲自带兵,此举一下刺激到了刘邦的敏感神经。刘邦一怒之下派人告发彭越密谋造反,并让身居都城的昌后下令,将彭越剁成肉酱,并诛其宗族。这样的死法,听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果。

彭越之死,令人发指,再下一个,轮到了英布。英布原为项羽手下悍将,由于在楚汉战争时与项羽发生齟龉,被刘邦的谋士策反,叛楚降汉。他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汗马功劳,被刘邦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峙天下。韩、彭二人之死令英布颇有兔死狐悲之感,心中充满恐惧。为防止刘邦诬陷,英布开始加强兵力戒备防范,但此举正巧被人抓住了小辫子,于是英布密谋叛变的消息不胫而走。早已是惊弓之鸟的英布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地起兵造反了。最终英布战败,被刘邦斩杀。

三大诸侯王相继覆灭,而其他异性诸侯王也都先后走上了败亡之路。铲除韩信、彭越、英布这三大诸候后,刘邦又用了七年时间,先后消灭了燕王臧茶、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卢绾等主要异姓王。自此,“敌国破,谋臣亡,大汉一统天下”的格局才真正形成。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跟随帝王打天下常常会得到的悲惨下场,而刘邦布局连杀三将,原因也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因为几位功臣功高震主,不利于以后皇权的集中。所以,三位大将被接连诛杀,也就不奇怪了。


沉默的微笑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彭越英布,只有刘邦心里最清楚!

旁人的解释,只是旁人的揣测,是不是真正的原因,过了千多二千年,恐怕是无法验证。

皇帝杀大臣,天经地义。按照儒家的观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得罪一个人很容易,说不定得罪了之后,你还不一定明白自己得罪了别人。

皇帝也是人,皇帝比普通人更难容忍别人的得罪。高高在上的人,你不去恭恭敬敬地腑首听命,竟然去要挟,本身就已经引来了杀身之祸,更何况你还是一个天下无双的军事家。

能杀之为何不杀?天下无双的军事家都能杀,天下第二第三的军事家更加能杀!

张良,陈平,萧和也很优秀,为什么没有被杀,这倒是值得探讨的,难道是仅仅因为他们不是军事家?


宋思考


这个往小里说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往大里说涉及到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首先鸟尽弓藏,鸟儿都捕捉完了,弓箭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必然要被藏起来。项羽是跟刘邦逐鹿中原的主要对手,在他乌江自刎后,韩信、彭越、英布自然也失去了作用。

而且不除掉,反而会对汉朝廷构成威胁,因为他们三个都已封王,且是久经沙场的武将,手握重兵,如果有不臣之心,刘邦很难有胜算。你看看韩信,被称作兵仙,战必胜攻必克,平生没有败绩,如果他造反,三个刘邦也不是他的对手。

而且刘邦杀的功臣,主要都是武将,文臣方面的萧何、张良、陈平等功臣一个也没事,原因就在于武将会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

刘邦接连杀韩信、彭越、英布,就是为了除去潜在的威胁,一劳永逸。

其次涉及到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在秦汉之前的周朝,就是实行分封制的,秦齐楚燕等等这些国家就是周王朝对功臣的土地分封。

结果怎么样呢?时间一长,尾大不掉,这些国家逐渐强盛起来,相互之间攻伐不断,而周王朝日渐式微,根本指挥不动这些分封出来的诸侯国。最后周王朝自己都被秦国给灭了。

秦国在横扫诸侯后,建立秦朝,则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就是说不在下面分封出来一个个小国家了,全部改为郡县,派人去做郡长、县长,得听朝廷的话,做得不好就撤职;退休之后也不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所有人事任命都由朝廷决定。

回到刘邦这里也是,他分封给韩信、彭越王这些功臣很多土地,他们各自又拥有军队,哪怕他们自己不反,到他们儿子、孙子时就难说了。

所以刘邦采取跟秦朝一样的做法,杀韩信、彭越等人是为了顺利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汉朝廷的集权。刘邦在杀了韩信、彭越后,还专门举行了白马之盟,以后不得分封异姓王,非刘氏者不得称王。

这也反映出,刘邦杀韩信等人,是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除去威胁,确保大汉江山永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