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在古代,如果发生了瘟疫,虽然不像现代交通发达的原因下传染那么快,但是因为古代医疗水平比较落后,一旦发生瘟疫,致死率非常高。

纵观人类历史,比较知名的两大瘟疫,一个是欧洲黑死病,另一个就是鼠疫。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欧洲黑死病时期的画

黑死病在欧洲造成了2500万人的死亡,而在明朝史料记载,明朝的鼠疫造成山西、直隶、河南三省人口大量死亡,等到8年瘟疫过去之后,人口剩下了不到1300万。那么,古代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控制瘟疫呢?他们都是用什么手段来治疗得病的人呢?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鼠疫

1,国家和官员们集体反思

在古代人们往往非常迷信,认为发生瘟疫是老天发怒在惩治人间,因此在瘟疫爆发后,朝廷会重点治理贪官污吏,而各地官员也会躬身自省,并且赶快祭拜上天,希望上天能够饶过百姓。国家会将之前审过的案子重新梳理一遍,如果有冤假错案尽快平反。这个方法的意义在于通过官员方面的整顿与鞭策,让他们不敢对疫情怠慢与对老百姓麻木。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第2,治疫先治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健康之本。在古代,发生疫情后,地方政府通常将一些药品直接投入到井水里面,让老百姓打井水喝,从而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他们也有一些专门抗病毒的中药方,比如现在很多抗病毒口服液都是纯中药制剂,通过提前饮用这些药品来达到预防的目的。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第3,军队强制隔离封锁村子

隔离病人对自己和其他人都有好处,因为接触容易把病菌或者别人携带的病菌交叉感染,古人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

一:《黄帝内经》的智慧

其实中医一开始就知道,这次是"瘟",是来自于江海鳞甲。《黄帝内经》引《上经·尚时》曰:"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如果人类对野生动物很偏爱,会隐藏着巨大风险。原因是由于动物与人身体的相似性,远远超过植物与人。所以很多传染病"人畜共患"的特点。简单说就是一部分动物会得的病,人也会得。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黄帝内经》

人类很多传染病都与动物有关,比如HIV、SARS、埃博拉以及各种禽流感、猪流感等等。其原因在于,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它们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且种类和数量繁多,因此成为各种细菌和病毒的自然宿主。细菌和病毒在这些动物体内存活,并不断变异、进化,最终就有可能出现能够感染人类的病毒。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黄帝

《庄子》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冥想与打坐能使人免疫力倍增,对自身免疫力的增强都有重要作用,也会减少焦虑。其中,睡眠、运动的重要性已经被很多人知晓,但冥想打坐对免疫系统的重要作用,至今仍只受到少数人的重视。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广成子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避免瘟疫的两大重点是:第一,不吃野生动物;第二,冥想与打坐。

二:明仁宗朱高炽的警告

由于果子狸生活于丛林中,而且体型敏捷,较难捕捉,所以古人对它"情有独钟"。人们通常有这样的心理: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是觉得珍贵。因此达官贵人们更是将其视为难得的野味。在宋代绍兴年间的《山家清供》一书中曾经记载:有一道名叫"雪天牛尾狸"的菜谱,"去皮并肠腑,用纸揩净,以清酒净洗,入椒、葱、茴、萝于其内,缝密蒸熟,去料物,压隔宿,薄切如玉。雪天炉畔,论诗把酒,真奇物也。故东坡有'雪天牛尾'之咏。或纸裹糟一宿,尤佳。"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朱高炽

连大文豪苏东坡也不禁对其歌咏。然而,这些溢美之词背后,则是时人对果子狸的疯狂。明朝时,明仁宗朱高炽做了个开明的决策——不再让人采办包括果子狸在内的珍馐美味。《明史·卷五十八》记载:有大臣上奏,请求按照惯例赴南京采办果子狸。明仁宗对其严厉斥责:"小人不达政体,朕方下诏,尽罢不急之务以息民,岂以口腹细故,失大信耶!"在明仁宗这番训斥下,大臣们有所收敛,当年朝廷上流行的"食野味"不再盛行,可惜朱高炽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朱瞻基

儿子朱瞻基是个爱玩爱吃的人,开始放松了对果子狸与其他野生动物的禁补令。据民间传说,朱瞻基酷爱各种小动物,经常一边吃着野味一边玩蟋蟀。因此,朱瞻基在位期间,民间又开始对果子狸毫无节制的捕杀。

三:清代

到了清代时,这种野味便显得更弥足珍贵了。袁枚在其所著的《随园食谱》中有这样一番描述:"果子狸,鲜者难得。其腌干者,用蜜酒酿,蒸熟,快刀切片上桌。先用米计水泡一日,去尽盐秽。较火腿觉嫩而肥。"

从古人的智慧出发,探究防瘟疫的道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

《随园食谱》

朱高炽估计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禁止杀果子狸的命令被后人当做耳边风。

参考书籍:

《黄帝内经》

《庄子》

《山家清供》

《明史》

《随园食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