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不開這7個坑,你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2019已過去,你有哪些收穫,又有哪些不足?想回答好這個問題,覆盤必不可少。


關於覆盤,我們應該並不陌生,但在操作覆盤時,我們會面臨很多挑戰和誤區。不克服者些誤區,覆盤很可能是無用功。


《覆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作者邱昭良老師認為,覆盤大致分為回顧、評估;分析、反思;萃取、提煉;轉化、應用;覆盤引導幾個階段,他根據現實情況總結出覆盤滾程中應小心防範25個陷阱。


今天就請邱老師為大家講一講覆盤的第一階段——回顧、評估階段,有哪些需要規避的誤區,以下,Enjoy:


避不開這7個坑,你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清


儘管我們都知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知道在做事之前應該明確目標,但真實情況卻是:


許多人已經開始行動了,甚至行動都結束了,卻發現自己並沒有目標。


按照覆盤的學習機理,如果沒有預期目標和計劃,就談不上覆盤。


因為沒有目標,就無所謂做得好與壞,也就沒有差異,沒有從中學習的意義。


因此,事先制定清晰、明確的預期目標與計劃,對於覆盤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你是覆盤的發起人、組織者或引導師,在進行復盤之前瞭解到項目/事件沒有目標,我建議應儘快“亡羊補牢”,通過訪談項目負責人或組織項目團隊研討,補充、確認項目/事件目標,並在覆盤會議開始階段聲明這一點,提醒大家特別留意,或進行必要的研討,讓大家明確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制定什麼樣的目標。


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點,是下次改進的重要教訓與行動計劃之一。


在現實世界中,另外一個常見現象是:許多人的目標定得比較籠統、模糊,如“帶好團隊”“完成銷售任務”,這樣將很難精準地評價實際結果,也會影響到後續的差異分析以及經驗教訓,不利於充分從覆盤中學習。


為此,我們建議在行動前要將目標儘可能明確、細化。


在軍隊中,目標通常被定義得非常精確。


它們包括三個元素:


關鍵的任務

執行任務時需要的條件

可接受的成功標準


例如,在夜間,距離2000碼的範圍內,擊中以每小時20英里的速度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前進的坦克的準確率不低於80%。


如此清晰、準確的目標,使得判別一項工作是否成功完成很容易,也有助於避免回顧時的困惑和莫衷一是。


在實踐中,要分清目的與目標的不同。


雖然二者存在很多的關聯,有時也難以完全界定,但概括而言,目的是做某件事情要達到的功效(價值);目標是目的實現之後要達到的景象,是衡量目的是否達到的指標。


清晰而科學的目標能更好地被分解和執行,保障目的的實現。


在企業管理領域,對於目標的制定,通常認為要符合SMART原則,即滿足以下五方面的要求:


明確具體(specific)

可衡量(measurable)

有挑戰但可實現(achievable)

相關、可控(related)

有時限(time)


如果無法列出量化的目標,也要儘可能細緻地進行分解,或制定出一些關鍵里程碑(milestone)或標誌性事件。


避不開這7個坑,你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目標缺乏共識


回顧目標時,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團隊成員對目標缺乏共識,彼此對目標的理解不一致。


這樣會影響到大家在執行中的相互配合,也會導致對同一件事、同一個行動的理解、評價不一致,從而發生分歧、矛盾或衝突。


這通常是事先未充分溝通或目標不清所致。


為此,我建議,事前應組織團隊成員對目標、策略打法與計劃等進行充分的討論,確保團隊成員對任務的目的和成功的標準理解一致,否則就失去了一起評價業績和甄別計劃與結果之間差異的基礎。


同時,應將目標與計劃明確地展示出來,即將目標和計劃清晰、明確地寫下來或張貼出來,讓每一個參加行動的人都能夠看到。


需要指出的是,對目標和計劃的共識,是集體評估與反思的基礎之一,也是《孫子兵法》上所說的“上下同欲者勝”。


如果在覆盤中發現大家對目標缺乏共識,要麼終止覆盤,要麼組織必要的研討,讓大家能夠從中學到重要的教訓。


缺乏對目標的分解,以及實現目標策略、步驟的規劃


雖然一些團隊在行動前擬定了目標,但是往往沒有認真地規劃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也就是說,缺乏對實現目標的策略、方法以及行動措施的規劃。


在這種情況下,匆匆地開始行動,即使團隊成員對目標的理解一致,也可能因為團隊中每個人對如何實現目標有自己的理解,從而在行動過程中出現分歧,難以產生合力。


我們在覆盤實踐中發現,若行動前有清晰的規劃,有助於理清覆盤主線,也更容易找到失敗和成功的根本原因。


否則,大家會提出很多不可驗證、甚至有其他副作用的“馬後炮”,也沒辦法以計劃為準繩來衡量實際執行過程中的不足。


當然,通過覆盤,可以讓團隊成員明白:


在行動前,需要就目標達成共識,並對實現目標的策略、行動計劃進行群策群力,制訂明確、可執行的計劃。


這樣有助於提高團隊效能。


避不開這7個坑,你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報喜不報憂


很多人參與覆盤時,因為種種原因,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只說成績,不談缺點。這樣實際上失去了學習、改進、提升的意義。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於:


①對覆盤的結果是否牽涉到自身利益,心存疑慮;


②如果坦陳自己的不足或失誤,可能會很沒面子,或者影響到自身權威;


③自我感覺良好。


因此,解決方案也需要“對症下藥”。


簡單來說,就是要明確覆盤的目的在於學習,讓大家樹立開放的心態,坦誠表達;


尤其是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主動地反思自我,不遮掩,不護短,為大家樹立榜樣。


報流水賬或糾纏於細節


在實際進行復盤時,尤其是按部門或職能條線回顧工作過程時,很多人分不清輕重,容易變成“報流水賬”,或者引發一些不必要的討論,糾纏於具體事務或技術細節的爭論。


如果這樣的話,一是讓覆盤會議變得冗長、拖沓,二是也可能沒有抓住重點,無法產生有價值的學習。


那麼,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誤區呢?


首先,覆盤引導師要根據覆盤的目的、主題,來設計覆盤會議的議程,考慮是需要回顧過程,還是直接以結果為導向,對照預期目標,來評估、找出亮點與不足。


如果無須回顧過程,可能就會跳過這一環節,在很大程度上規避這一現象。


但是,如果確實有必要回顧過程,覆盤引導師要麼讓大家提前準備、事先同步信息,要麼在會議開場或本階段開始時,提前申明覆盤的目的與規則,提醒大家聚焦目標、簡明扼要,提高覆盤會議的效率。


其次,如果在會議中,仍有發言人或參與者長篇大論、事無鉅細,覆盤引導師應善意地提醒其發言時把握重點


對於其中確實有必要展開的地方,應向參與者介紹覆盤的邏輯或議程,並在徵得參與者同意的情況下,回顧過程或將其記錄下來,再後續階段(如分析根本原因)進行深入討論。


避不開這7個坑,你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避不開這7個坑,你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盲人摸象或羅生門


在現實工作中,一些項目或事件非常複雜,需要很多人的配合。


這樣,每個人站在自己的層次、視角,只看到一些局部或碎片,很難看到全貌,從而產生類似“盲人摸象”的狀況。


對策是:確保所有主要利益相關者都到場,充分溝通,並使用諸如“思考的羅盤TM”“因果迴路圖”等系統思考工具,讓大家看到全貌,看到完整的動態,看到驅動者些變化背後的關鍵因素。


避不開這7個坑,你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避不開這7個坑,你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如果說“盲人摸象”說的是看不到整體、全貌,“羅生門”則指的是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訴求、經驗等存在差異,大家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理解,無法達成共識,甚至發生矛盾或衝突。


這也是在覆盤評估結果環節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相應的對策是:需要參與各方深入坦誠地溝通,必要時可藉助人證、物證或其他輔助工具來進行“實景重現”。


同時,要鼓勵換位思考,跳出本位,多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和立場上思考問題。


不僅是這一挑戰,還有諸如糾纏於細節、流於表面、一團亂麻、侷限思考以及歸罪於外等誤區,其背後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系統思考的技能。


實踐表明,系統思考是有效覆盤必備的核心技能之一。


跳 躍


由於覆盤的內在邏輯是自然、流暢的,加上許多人可能已經飛快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因此,在實際覆盤過程中,許多人在這一階段之後就會“跳”到了經驗教訓(甚至是行動計劃)階段,認為自己已經學到了一些東西,或者“悔不當初”,覺得應該怎麼做或不該怎麼做。我把這種現象稱為“跳躍”。


雖然我不否認有些人憑藉本能、直覺或經驗,經過腦海中一“過”,可能也會得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這往往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如果不經過一個系統化、結構化的思維過程,我們就很難保證得出的東西是不是真正重要的,甚至連正確性、全面性也無從考證。


尤其是在團隊覆盤的場合,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腦子裡“滾”一遍,很難實現團隊的學習。


因此,覆盤是一個結構化的團隊研討過程,需要按照特定的步驟、邏輯或結構進行。


作為覆盤引導師,你需要“胸有成竹”,對覆盤的過程瞭如指掌,並按部就班地引導團隊進行復盤研討。


如果遇到了團隊成員“跳躍”的狀況,則應該向團隊說明覆盤的流程,讓團隊討論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