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讨论,中国发展中医药的阻力来自哪些方面?

任人说道


都是按西医理论规范,太多证件门坎。要深挖药材药性,学习日本经验。设立医患纠纷管理方法。提高药材质量,深挖验方与成方。


李金涛19


柴哥认为中医中药在中国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第一中药的问题,原来的中医都是用的野生的中药材,现在基本上都换成了人工种植的。到底种植的效果能够达到原来野生中药效果的多少?化肥农药在药材当中的残留怎么去解决?

第二人才的问题,原来的中医人才基本上都是师承的,在经过若干年的师承实践当中慢慢历练出来的,跟学历无关跟经验有关,跟爱好与悟性有关。但是现在到底去哪里去师承呢?凡是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半中半西。

第三利益的问题,原来的人甘于过着那种清贫的日子,可以守着清贫干一辈子,但是浮躁的社会还有几个人能够熬的下去。

第四标准化的问题,西医最大的优势就是标准化,从药物到诊断到治疗到痊愈,都有一套固定的标准。但是中医中药从药物到人才培养到药方的开具疾病的诊断,缺乏一个全国或者全行业的标准,导致药厂生产出来的药物良莠不齐,一个人可以让不同的中医诊断出不同的疾病,同一种疾病可能开出不同的药方,那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fe00001131a71d1fb89\

柴哥之谈骨论筋


中医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而不是限制,国家很多政策的要求都是按照西医的标准来制定的,这样就把学中医的人给打趴下了,因为达不到标准就是违法。我们中医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用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的一种医学,如果教条的按照西医标准来限制,中医药就没办法发展,很多民间医生,民间秘方都不能自由的推到社会上。所以我们更应该放开中医,让中医自由的发挥中医的价值,通过市场来调节优劣,这就和治水的道理一样,堵是不行的,只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去疏导,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复合中医发展的政策,去除掉那些限制中医发展的各个条款。


用户8011354963496


目前进入現代化挖掘国宝中医时代。主要是管理規范化建意各地建三级网。由市县。区村統-注册。定期开会。市中医院建中医成果科研室把村里民间。祖传中医的注册。行医成果。分节上报。民间的祖传的个体的都区卫生部门给提供管理服务。中药是中草药房不能有西药和中成药。中医也要分清分细各科。中药房必须有炮制器具与房间。各科办证由市中医院和市中医药管理局上门考核审证发证。这才是绿色通道。这才叫支持中医药发展


李乃寅123


中医里面骗子太多,庸医无数,疗效除了病人自身体验外,还应该用数据说话。建议,学中医者,必须要懂西医,必须要用量化的思维来管理与运用中医技术。另外,国家中医管理局应该建立一个公开的平台,对所有疾病的中医治疗组方予以公开,并逐步优化,提高有效率。


幽谷芳草8087


管中医的人,懂中医吗?

也许有人会说,管中医的是重点医学院毕业的博士,硕士。咱不谈学历,资历,咱们谈谈能力!无论什么学校毕业的—————

如果西医学生不用B超,CT,X光片,核磁,他还会不会看病??

如果中医学生,必须研究细胞,研究基因,研究看片子,就是不研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不研究望闻问切,那还算中医吗??

如果中医大夫必须看片子,离开片子就不会看病了,那就不是中医!是伪中医!是打着中医幌子的西医!

这些人不在中医上用功,最后努力走上了仕途,最后绞杀中医的,就是这些伪中医!

如果在蛮荒时代,或者在战争年代,没有电,没有X光,没有CT,没有B超,没有核磁,试问,西医怎么治病?

现在给中医套上了极其严重的枷锁!职业资格证,医师资格证,英语四六级,我勒个去!!!

中医的教育,病了!!

醒醒吧!醒醒吧!!!如果真想挽留中医,挽救中医,那就要对现行的中医教育,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老姜头1491


1、中医院校教育不要大规模招生,应该一个导师带十几二十个学生,真正手把手教。2、民间师承。3、改革现在的中医执业医师制度,真正做到利于中医成长。4、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打击滥竽充数败坏中医名声的少数害群之马。5、中医人要加大力度,改善创新中药剂型,便于群众接受。6、宣传引导及医保政策要利于中医发展。


泰山,坐看云起处


为啥不行,你看看电视购物那些祖传中医大师,都是几代,大清朝的,治疗糖尿病,,有些中医的确好,小汤小药真治病,但是你别说这也能治疗,那也能治疗,整天祖传,祖传的就好了嘛,天花,肺结核,就一个感染没有青霉素,你难道还要火筷子晒红了考吗,各种骨科,经过手术从新站起来了,阑尾炎,你怎么调理的,疼起来可以要命,别整那些阴阳五行八卦的,你拿出证据案例,让人信服,现代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但是药剂有规范,标明不良反应,中药有几个标清不良反应的


于先生1394


来自职称和国外论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