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王婆为何骂潘金莲是“咬虫”?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美味老家


诚邀,平民之宴为大家解读古典文学中的特色文化。

“咬虫”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语言表述名词,在《水浒传》中出现的不多,但富有玩味。

其一,我们先了解一下“咬虫”在小说中的分布情况。

  • 它第一次出现在第二十回,唐牛儿道:“是了。这阎婆惜贼贱虫!他自和张三两个打得火块也似热,……今晚必然吃那老咬虫假意儿缠了去。” 还有,唐牛儿大叫道:“贼老咬虫,不要慌!我不看宋押司面皮,教你这屋里粉碎。” 上述“老咬虫”是指阎婆。
  • 在第二十三回,郓哥道:“老咬虫!没事得便打我!” 这里的“老咬虫”是指王婆。
  • 在第二十六回,王婆道:“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 此时的“咬虫”才是指潘金莲。
  • 在第五十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责道:“你这千人骑万人压乱人入的贱母狗!做甚么倒骂我!”,白秀英大駡道:“老咬虫!乞贫婆!贱人怎敢骂我!” 而这里的“老咬虫”是指那婆婆,即雷横的母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咬虫”是一种特定称谓,专指女人,是对女人的詈(lì)词。

何谓詈词?本意是指骂人,也指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说文解字》中云:詈,骂也,言之触罪网也。

在《水浒传》中,王婆所言潘金莲为“咬虫”,是特指养汉的女人。 而“老咬虫”呢,专指不正派的老婆子,多含贬义,比如王婆;也特指奸诈刁滑的老妇,比如雷横的母亲;此外,也代指妓院鸨母。

其二,我们探讨一下“咬虫”含义的演化历史。

“咬”字,从造字的意义上分析,上下前排牙的合拢称“咬”,上下后排的齿合拢称“啮”。

“虫”字呢,看似简单,实则学问很大,人三为众,虫(huǐ)三为虫,虫犹众也。


而“虫(huǐ)”的本义呢,是指毒蛇,从这个意义来延伸,为了便于辨别,后来写作“虺 ”。

现在的“虫”呢,是个会意字。字形由三个“虫(huǐ)”组成,因为在古代,三有泛指多个的含义,所以“虫”字的本义就是各种虫子的总称。

此外,自古代以来,“虫子”的含义广泛,不限于昆虫、蛇类,又演化到人类群体,比如现在常说的“网虫”、“懒虫”等等。 还有就是《水浒传》中的“咬虫”,专门代指不正经的女人。

其三,我们来欣赏一下小说中的特色语言文化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相比较其他三部小说,最为经典和富有特色的是它的语言文化,可以说,地域色彩丰富有趣。


  • 比如兀 wū,武大道:“好兄弟,你对我说是兀谁,我把十个炊饼送你。” “兀”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与它连接的那个字才有意义,但加上“兀”以后呢,表示愤怒、惊异的语气。
  • 再如夜来 yè lái,那妇人也下楼来,看着武松道:“叔叔,夜来烦恼!”,其中“夜来”是指昨天的意思。
  • 又如大尽 dà jìn,史进在牢中的对话,问道:”今朝是几时?”,”阴历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为大尽;小月二十九天,为小尽”。不管大小月,每月最后一天叫“月尽”,
  • 最后再举一例子,的当 dí dàng,“先差的当的人打听消息,贼情动静,然后可以进兵”。其中“的当”是指稳妥的意思。
如果大家意犹未尽的话,可以沉下心来细读一下《水浒传》这部鸿篇巨著,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平民之宴


虫,在《水浒传》里就是一种猛兽。

所谓“狼虫虎豹”,“大虫”是老虎

“咬虫”不概意思就是骂别人“畜生”、“禽兽”。


北方的河43796512


“咬虫”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是一句骂人话。不过呢,说它的人,大多没什么文化,用词交不准确。只有王婆骂潘金莲“咬虫”,是恰如其分。

武松已经向何九、郓哥了解了武大郎之死的真相,知道有奸情、有投毒。但是,对投毒的具体细节,还没有了解。因为郓哥和何九,毕竟没有亲眼见到“大郎,该吃药了”这一幕,也没听到西门庆、潘金莲、王婆商量投毒那一场。他们对杀人案的判断,还有一半是来自于猜测——万一潘金莲是好意,见武大郎受伤,想给他吃点河豚补一补、结果食物中毒了呢?

说实话,作为局外人,我们可以想象,即使到了这时候,潘金莲还是可以抵赖的:偷奸是我不对,但大郎受伤,我也很难过。买了一帖药给他喝下,不知是药不对症,还是伤得太重,就此一命呜呼。这样一来,她虽然有错,但罪不致死。——武松替兄报仇,也许会轻罪重罚,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自己把自己的罪责说得轻一点,总没有坏处。

不过写人物,要符合背景和性格。潘金莲再坏,害人、杀人是第一次,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所以在武松钢刀的威胁之下,她“惊得魂魄都没了,只得从实招说”。除了放帘子相遇、做衣裳通奸、捉奸踢伤武大郎之外,她还说到了“因何设计下药,王婆怎的教唆拔置”,一切的一切,“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公平一点说,潘金莲除了自我欲望之外,大部分时候是受人怂恿。要让她完全策划这么一件杀人案,她的智力和勇力都达不到。具体地说,主意是王婆出的,武大死后也是王婆来善后的。王婆的罪责,并不比潘金莲小。

所以当她说了这些之后,王婆不由感叹“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意思是在潘金莲的口供之下,王婆没有抵赖的余地。

不能不佩服武松的精细。如果让老奸巨滑的王婆先开口,东拉西扯,说不定会把话说到什么方向上。只有让不那么老奸巨滑的潘金莲先开口,才可能在惊惧之下,还原事实的真相。所有的案中人,所有的罪犯,一个也别想逃脱。

是潘金莲的证词,定了王婆的死罪(后来到了官府,定罪“凌迟处死”)。当然在王婆看来,这不是她罪有应得,而是被潘金莲“咬”出来的,所以称潘金莲为“咬虫”。


栖鸿看红楼


老咬虫,是古代骂人的话,指鸨母、虔婆一类的女人。与王婆自己说自己的“马泊六”同义。


比如《水浒传》第二一回:


“今晚必然喫那老咬虫假意儿缠了去。”“贼老咬虫,不要慌!我不看宋押司面皮,教你这屋里粉碎。”


《水浒传》第五一回:


“ 白秀英听得,柳眉倒竖,星眼圆睁,大骂道:‘老咬虫!乞贫婆!贱人怎敢骂我!’”


顺便说下“马泊六”,西门庆试探王婆的时候,王婆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说了一段话:“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



这里的“马泊六”就是指拉皮条的、掮客。《坚瓠集》:“俗称撮合者为马伯六,群碎录云,北地马群,每一牡(雄)将十余牝(雌)而行,愚合计之,每伯用牝马六匹,故称马佰六。”


王婆骂潘金莲“咬虫”的时候,正是他俩被武松捉住逼供,潘金莲受不住威胁,老老实实地将“放帘子打着西门庆”,王婆以“做衣裳”为名,撮合她与西门庆通奸,以及后来西门庆踢武大,王婆如何教唆她设计下药等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言语中自然少不了王婆的罪过,王婆此时又气又怕,才骂潘金莲:


“ 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


所以,这里的“咬虫”自然不是什么好话,指的是偷汉子的女子,等同于贱人、淫妇之类的意思。


青蛙依诺


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中,引用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俗语。我来简单说说某些不太好理解的“俗语”。至于题主问的“咬虫”一词,要铺垫一下,然后才能说明白。

鲁智深喜欢骂人“直娘贼”,很多人可能以为是“CNM”的国骂古代版,在这里把“直”当成了“入”。其实,这个“直”是“值”的意思,也就是“卖娘的贼”!

再加大难度。西门庆向王婆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说:“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西门庆听王婆这么说以后,笑道:“你看!这婆子只是风!”

这里的“拖蒸河漏子”和“温和大辣酥”,也是有寓意的。因为,武大只卖炊饼,不卖别的。而施耐庵是苏州人,曾在兴化住过一段时间。据说,“河漏子”在苏北方言指的是河蚌。而“大辣酥”在蒙语中式一种酒,也可写作“答剌苏”或“打剌孙”。王婆的意思很明显,明说武大家卖河蚌(样子接近)和酒(酒指的是奶水),其实是暗指“卖”女性腰部以上和腰部以下。

还有,珲哥暗示武大郎被绿的时候,曾说他们家养着鹅鸭。武大郎很生气的说:“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鸭”在现代指的是出来卖的男人。而在古代,可不是。请看图:

在山东省南四湖地区,出产一种微山麻鸭。这种鸭子的公鸭头颈羽毛均呈乌绿色,发光亮色泽,俗称“亮头”。也就是说,这种鸭子头是绿色。。。。“原谅绿”。

最后,回归正题,“老咬虫”(“咬虫”)是什么意思呢?按照《汉语大字典》里的解释,这是一个詈(lì)词,骂人的话,指养汉的女人。这么说,就太没意思了,太官方了。

我认为是“蛇咬虫蛀”的简称用法,来形容这个人被蛇“咬”过,被虫子蛀蚀了。蛇和虫这两种动物,又跟某个部位类似。所以,这个词实际上是在暗指,某女人生活太过滥交。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王婆会跟潘金莲如此对骂了。

嗯,文化人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有深度,有内涵。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咬虫”、“老咬虫”一词曾经多次出现于《水浒传》里,但是几乎在其他书里没有见到过。


唐牛儿骂过虔婆,郓哥儿骂过王婆,白秀英骂过婆婆(老鸨子),王婆也骂过潘金莲(养汉子的)。这个词在《水浒传》中针对的都是行为不端的女人。所以这个词是专门用来拿这些女人的。不过水浒传中似乎也没有什么正常的女人。


但是这个词究竟什么意思,怎么来的?是不是就是像百度里解释的虔婆、老鸨、养汉子的女人?

施耐庵是白驹场人,原来属于泰州兴化,现在属于盐城大丰,所以可以确定“咬虫”这个词应该是当时那一带的方言。


但是现在无论是盐城还是兴化甚至苏州(施耐庵也在苏州呆过)的方言里,都没有这个词了。

但是这也不能证明这个词没有存在过。因为施耐庵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经历过“洪武赶散”这样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特别是盐城一带最原始的方言已经被江淮官话和吴语改造过了,所以现在的盐城一带的方言词汇里不存在“咬虫”这个词,实属正常。

不过同样在《水浒传》里有一句“来往的,尽是咬钉嚼铁汉……”,这说明“咬”字应该也是一般字面理解,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而“虫”可能是“老虎”(大虫),也可能时“毒蛇”(长虫)。所以不管是老虎还是毒蛇,都是咬人的。


其实也可见元末明初时,施耐庵对待女人的态度,在他眼里,女人就是吃人的老虎或者毒蛇。

不过或许可能还有哪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咬虫”的方言能给大家解密,也未为可知。你们说呢?



炒米视角


《水浒传》里有一节讲到,潘金莲被武松提着脖领子跪在武大郎的牌位前,拿刀逼着,吓破了胆,将和西门庆如何勾搭成奸地过程和盘托出,王婆听了知道自己的麻烦来了,逃脱不了干系,于是,气得大骂潘金莲:

“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

咬虫,是古代专门骂女人的,比较恶毒的话,意指偷人养汉的女人。

在这里王婆骂潘金莲咬虫,也没有冤枉潘金莲,潘金莲可谓名副其实。也显示了王婆对潘金莲的恨意之深之切,气急败坏的样子,尽显无遗,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之深厚。

还有一点,王婆骂潘金莲的这句话,也反映了王婆生活的层面就是熟知咬虫这种事儿的,她暗地里干的就是鸨母拉皮条的活计,所以,这种粗话才能冲口而出。

《水浒传》里有一节,郓哥指着王婆的茶坊骂道:“老咬虫,我叫你不要慌!你看我不糟蹋了你的门面,叫你赚不成钱!”

在这里,郓哥骂王婆老咬虫,也是在骂王婆是一个年龄大的,曾做过偷人养汉勾当的女人,揭示了王婆的为人,和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烘托出了王婆为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成奸之事,牵线搭桥的事实。

两次出现咬虫字眼,堪称神来之笔,语言生动形象,表达准确,使文章变得精彩纷呈,传神入微,让语言变活了,文章变活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觉成随笔。


大夫觉成


首先,要明白咬虫的意思。咬虫,是一个詈词,所谓詈词就是骂人的词语。咬虫,是对女性的一个詈词,意指鸨母、虔婆或偷奸养汉的女人。

比如在《水浒传》第二一回:“(唐牛儿)大叫道:‘贼老咬虫,不要慌!我不看宋押司面皮,教你这屋里粉碎。’”《水浒传》第二六回:“ 王婆道:‘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

《水浒传》王婆这样骂潘金莲,主要怕自已使奸促成西门庆与潘金莲的苟合的罪行,遭暴露受牵连才这样骂,也指在当时环境中王婆与潘金莲同流合污为同一类奸淫之人。



海子V梵尘文化


识广东话客家话的就知道啦。所谓的咬虫,是蛟虫!指女性发情了,或性兴趣状态。指性欲强性需求量大的女人或性得不到满足而内心痛苦的女人,是性心理有点病态的状况。广东话讲是“蛟婆”!


爱国客家人乙乙


上面诸位的分析我感觉不够令人信服。“咬虫”是骂人的话,大家应无异议。但说是指专骂女性甚至是直指女性的下半身,就有点是臆测了。论据显然不足。我分析,“咬”是指虱子,有的地方语里就把虱子叫做“小咬”。在吴方言里,现在骂人还有“瘪虱”的骂法。骂人像虱子,一是表明这个人很讨厌,二是也表明这个人很低贱,被鄙视。有无道理,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