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會怎麼樣?

慶德說法


光緒時期幾乎是清朝最“起伏”的時期,中法戰爭,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接連不斷,也使得光緒和慈禧都走上了風口浪尖,而光緒事變的“帝黨”也確實動過慈禧的念頭。

慈禧和光緒

光緒帝是幼年繼位,從小在宮中長大,幾個老師都是文臣,並沒有外臣的基礎,而至於左宗棠和李鴻章也不會介入皇帝的家事,其他的也都如此。

光緒按照輩分來說是慈禧的外甥,並且慈禧也都是在將光緒當做兒子來養,對於光緒來說慈禧和他的感情也是日益深厚。

而光緒帝一天天長大,慈禧也在光緒十八歲的時候表示要“歸政”給光緒,並且還搬到了寧壽宮,可清朝實際統治者依然是慈禧。

雖然這時候的慈禧並沒有完全放權,看著光緒折騰,可是放權也是遲早的事情,並且從1898戊戌變法到1908慈禧去世也只有失戀的時間。

光緒如果韜光養晦等著慈禧也可以把持朝政,就像是秦昭襄王,等宣太后老了之後,秦昭襄王還是把握了政權,並且還發動了長平之戰。

可光緒能等,他的帝黨們卻一刻都等不了,滿腦子都是康熙皇帝十六歲除鰲拜的事情,現在光緒都二十了,為什麼不能除“慈禧”?

於是光緒的帝黨們發動了變法,可從一開始這些人就將慈禧等實權人物放到了對立面,全靠這個人的喜好做事。

慈禧也在戊戌之後悻悻然說過:“康有為要變法,為什麼不找我?,可即使如此,康有為在變法失敗之後也多次的派人刺殺過慈禧,但均以失敗告終。

而如果假設光緒費盡心思殺掉了慈禧,那麼結果也肯定不是很好,袁世凱等人也一定會以“弒母”等罪名發起事變,將光緒趕下臺,重新的立一個傀儡,光緒也白忙活一場。

所以對於一個沒有強力力量的變法來說,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三書青史


光緒無論心機謀略還是心狠手辣都與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戰勝慈禧奪取最高權力非常困難。如果光緒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緒。

在公元1881年,44歲的東太后慈安暴亡以後,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為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一號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權力,而11歲的光緒也由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三號人物上升為第二號人物。



公元1889年,18歲的光緒親政,雖然清朝的最高權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緒作為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二號人物,他的權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雖然光緒是清朝名義上的皇帝即統治集團的第一號人物,但光緒實際上的權力還是明顯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黨羽眾多,無論掌握皇宮內大權的大太監李蓮英,還是李鴻章榮祿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親信。而支持光緒的只有他的老師翁同龢。

因此光緒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無法執行的,因為光緒雖然是皇帝,而且已經親政,但朝廷政治軍事的最高權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裡。

這也是光緒要搞戊戌變法的重要原因,光緒培養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作為親信來對抗慈禧。

但光緒手下的親信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文人,沒有兵權,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緒與親信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病急亂投醫,向掌握一定軍權而且表面上支持維新變法的袁世凱求援,派譚嗣同勸說袁世凱帶兵圍攻頤和園並殺死慈禧。

而袁世凱在慈禧集團與光緒集團之間進行了艱難的選擇,袁世凱清楚無論是投靠慈禧集團而是投靠光緒集團 ,只要這個集團能夠取得勝利,袁世凱都將飛黃騰達。


但袁世凱知道投靠光緒集團的風險太大,光緒集團把寶都壓在袁世凱一個人身上,而慈禧集團實力雄厚,萬一失敗袁世凱自己不僅身敗名裂,甚至人頭落地。

而袁世凱如果投靠慈禧集團,面對沒有兵權的光緒集團,將穩操勝券,沒有任何風險,穩賺不賠。

因此袁世凱最終決定出賣光緒皇帝與維新派,為慈禧集團立下汗馬功勞,28歲的光緒從此以後失去了人生自由,雖然名義上還是清朝皇帝,實際上已經成為慈禧的階下囚。

而袁世凱在出賣光緒帝以後,如願以償飛黃騰達成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後獨攬大權並逼清帝退位,自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後來還當了83天中華帝國的洪憲皇帝,差一點開創袁家王朝。

事實上,如果光緒像慈禧一樣心狠手辣,完全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冒著很容易洩密的危險去求袁世凱起兵造反慈禧集團。

光緒最容易的辦法就是暗殺慈禧,中國歷史上統治集團的第二號人物謀害第一號人物奪取最高權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楊廣暗殺隋文帝楊堅篡位,晉王趙光義暗殺宋太祖趙匡胤篡位,雍親王雍正暗殺康熙皇帝等篡位,還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殺慈安奪取最高權力。

與楊廣、趙光義、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緒暗殺慈禧其實條件更加有利,畢竟光緒是皇帝是名義上的第一號人物,而且光緒相當於是慈禧的養子,是母子關係,如果光緒要接近慈禧,皇宮內的太監宮女等誰都不會懷疑誰都不敢懷疑光緒要暗殺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緒靠近慈禧,如果光緒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著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對光緒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緒根本用不著像楊廣趙光義雍正那樣篡位以後還要忙著對付競爭對手,光緒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義上的第一號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緒就更加大權獨攬,就像慈安之死一樣,誰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緒可以名正言順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權力。

歸根到底,光緒還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導致自己的悲劇命運,公元1908年,73歲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過光緒,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歲的光緒,並立3歲的溥儀作為傀儡皇帝,讓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緒的皇后繼續垂簾聽政。


厚德載物49847


如果光緒成功掌權,那麼清朝只會滅亡得更快,絕不可能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

因為光緒帝至始至終都沒有掌握實權,出於對他的同情,大家可能會認為光緒帝會更加開明,如果他掌握實權,那他絕對會與慈禧所代表的的頑固派截圖不同,清朝的發展會更好,這其實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實際上,慈禧太后並曾經給過光緒機會,當年慈禧退居頤和園之後,光緒帝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發動了“戊戌變法”。而“戊戌變法”實際上是光緒奪回屬於自己的實權,進行的一場變相政變罷了。

光緒帝雖然是慈禧的傀儡皇帝,但他也耳濡目染,他也知道清政府的運作。康有為自稱是南海聖人,但後來證明他是一個投機者。光緒作為一個大清王朝的皇帝,卻識人不明,輕信康有為等人,更沒有考慮到變法失敗應該如何應對,最後使得變法成為一場鬧劇。

對於甲午戰爭,光緒帝也沒有考慮戰敗的後果,他只是一味的為了獲取權力,不擇手段,貿然一戰,結果清朝戰敗,被迫割地賠款。

慈禧太后雖然無法振興清朝。但他憑藉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終能夠將晚清的中國處於統一狀態而不致分裂。而光緒帝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他的一廂情願只會使清朝更加分裂,滅亡更快。

那麼光緒帝痛恨慈禧太后,為什麼不在西逃時趁機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緒帝根本就沒有能力除掉慈禧太后,他能夠當上皇帝也是拜慈禧太后所賜,他的婚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操辦的,他能夠參政也是經過慈禧太后同意的,清朝末期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戊戌變法時,光緒帝去找袁世凱協助,沒想到袁世凱竟是慈禧太后的人,更不要說榮祿了。

在戊戌政變時都無法除掉慈禧太后,那麼八國聯軍侵華時就更不可能了,並且當時的光緒帝已經被慈禧太后軟禁了多年,他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全部被堵死了,光緒帝和慈禧西逃時靠什麼除掉慈禧太后,他根本就沒有機會。


公元前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看

第一個方面是光緒根本沒有能力去逮捕慈禧,因為當時的權力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說沒人聽光緒調遣去幹這掉腦袋的事。

第二方面,也就是問題成立的情況下,真有死士願意為光緒去拼命,逮捕了慈禧,並將其剷除,光緒皇帝奪回皇權,那麼接下來中國會怎樣?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思考和探討。

首先,最有可能得是光緒掌權,將變法進行下去,但這裡面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當時中國的國情,參與變法的那幫人的水平,究竟能將中國改變到什麼程度,這個再往下想象就離本題遠了,可以另起新題,如果有人願意討論我們可以另外去討論。

其次,就是清王朝的國祚也許會延長几年,但仍然不能避免滅亡,因為清末的西方思想已經使得中國部分進步人士覺醒,帝制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即使光緒改革為君主立憲政體,但是皇權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思想下,還是會與近代民主思想進行鬥爭,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光緒奪權成功,中國的走向其實就是看他改革前期的力度和耐力。如果半途而廢,那麼基本不會改變原有歷史走勢,其他情況那就要靠想象空間了。


瀋陽上班族


對於慈禧和光緒帝,很多人可能有些誤解,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一開始,慈禧肯定是對光緒充滿希望的。

畢竟,這個“兒子”是她妹妹的孩子,也是慈禧執政的政治資本。再加上慈禧剛死了兒子,肯定對這個孩子也很喜歡。怎料,這個孩子在宮裡天天的哭天喊地的,一點也不機靈。慈禧只能拿出“嚴母”的派頭,好好教育他。這也是光緒怕慈禧的原因吧。

等光緒成年後,慈禧也是真心想把權利還給慈禧。但是,出於謹慎,慈禧對於一二品大員的任免,還是把控在自己手裡。

光緒沒有執政才能,也鬥不過慈禧。

光緒執政期間,幹了一件大事,面對日本主動挑釁積極對日作戰---甲午戰爭。當時,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們叫嚷著要“剿滅日本,建立奇功。”可是,光緒身邊的那些臣子在戰爭期間,竟然扯北洋的後腿,處處使壞,想看李鴻章出醜。緊接著,戰事突變,清軍一潰千里。

之前積極主戰的光緒皇帝又尿了,又180度轉彎,要義和!慈禧聽說清軍大敗,也是懵了,趕緊從頤和園趕到紫禁城,替小皇帝收拾殘局。就這樣,“同治中興”和“洋務運動”帶來的有利局面,都沒了。

經過此事,光緒還不長腦子,又搞了“百日維新”。這件事,也徹底讓慈禧對光緒失望。在維新變法時,光緒帝用人太激進,上來就給那些維新派6品官。要知道,科舉出來的三甲,也不可能上來就放6品官!這絕對是破格重用了。

光緒帝有時候,一天只能能發出上百道變法旨意!試問,這麼多旨意,他光緒皇帝都能瞭解透徹嗎?而且,對於守舊派,光緒帝的做法也很絕情。僅京城就裁員上萬人!朝局動盪啊!

光緒甚至還想把有不同意見的禮部六堂官,全部裁撤!一個不留!哪個皇帝敢這麼做?哪個皇帝能這麼幹?幸好,慈禧攔截了光緒皇帝的旨意,不讓他動二品以上大員。

要不是慈禧把關,不用八國聯軍進北京,不用等到武昌起義,大清就玩完了。

光緒手底下那些親信,大都不靠譜。

光緒皇帝怎麼說,也是掌權十餘年的皇帝。可是,他手下的那些人,太不靠譜!尤其是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瞎折騰。

甲午戰敗後,維新派忘了國恥,竟然想請伊藤博文來做顧問!這不是引狼入室嗎?甚至,他們還鼓吹“中日合邦”。以清朝當時的勢力,怎麼跟日本平等“合邦”?!這跟後來的“大東亞共榮圈”有區別嗎?

而且,他們為了籌錢變法,竟然還曾想過把新疆等地賣了。。。。左公拼命從俄國手中搶回來的,竟然想就這麼賣了。。。

無恥!小人誤國!

萬幸,這項提議沒有落實!

光緒這夥人,也想過殺慈禧!

圍園殺後的事,就發生在“裁撤禮部六堂官”之後。維新派覺得“帝權”受到“後權”侵犯,要藉著開掘頤和園內的"秘密金庫(瞎編的金庫)"機會,殺了慈禧。

可是,帝黨沒有兵權,就想了兩個辦法。一是,組織100多名會黨分子進京,衝進頤和園行刺。二是,找袁世凱,奪取榮祿的兵權。

看見沒有,光緒帝手下的人,就這點本事。之後的結果很簡單,“六君子”被殺。大騙子康有為出國,開啟騙錢享樂之旅。

而光緒皇帝也是個傻孩子,被慈禧以恐嚇,就告訴慈禧他知道“圍園殺後”的事。慈禧肯定又傷心,又憤怒。這個孩子,怎麼白眼狼啊,養不熟。此時,慈禧還是在維護光緒。因為,她沒有審訊六君子,不給他們攀咬皇帝的機會。

最後,慈禧的政治能力,遠高於常人。

慈禧遺臭萬年,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高的。不然,憑她一個老孃們,怎麼也不可能掌權幾十年,把皇族、滿清貴族、漢族大臣都玩弄於鼓掌之中。

無論哪方勢力,都認她。也只有她,有實力調和各方矛盾,維持朝局穩定。

而光緒就不行了。就算他僥倖殺了慈禧,他也擺不平皇族、滿清貴族、漢族大臣等各方勢力。就衝他維新變法的表現,肯定會被推翻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末年的維新變法失敗,令無數人為之惋惜。既然歷史不能重演,於是很多人便開始發揮想象,如果當時光緒皇帝果斷一些,狠心一些,直接將慈禧太后逮捕,那麼維新變法是否能夠成功?中國的命運是否就此轉折?

但凡能這樣想象,完全是對當時的情況一知半解。光緒皇帝沒有能力和慈禧太后抗衡,而光緒皇帝的戊戌變法,無論是否有慈禧太后的阻攔,都註定難以成功。簡而言之,無論當時出現什麼狀況,光緒皇帝的戊戌變法都無法挽救清王朝的統治,更無法徹底改變近代以來國家的命運。

慈禧太后自咸豐皇帝去世之後,便開始掌控朝局。咸豐皇帝屍骨未寒之際,慈禧就能夠發動辛酉政變,把肅順等老狐狸一舉扳倒,可見此人頗有心機,乃是權術鬥爭高手。與慈安太后共同執掌朝局時,利用慈安對政治不感興趣這點,開始了獨斷朝綱,自此慈禧太后便成為了大清王朝真正的掌舵人。等到戊戌變法之時,慈禧已經在爾虞我詐中生存了三十餘年,鬥爭能力已臻化境。三十年中,慈禧太后和皇室親王鬥,和漢族大臣鬥,和農民起義軍鬥,和洋人鬥,身經百戰,她的手段和心性,根本不是光緒皇帝這樣一個愣頭青能比的。

光緒皇帝自小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長大,對慈禧懷有天然的恐懼。即使在他成年後,依舊處處受到掣肘,自己處理重大事務的能力實在有限,沒有經歷過什麼風浪。因此當時的光緒皇帝雖然已經三十多歲,春秋正盛,但與慈禧相比,還是個毛頭小子。

慈禧掌舵的三十年中,滿朝文武幾乎都對慈禧的權威表示順從,不僅漢族大臣對慈禧太后畢恭畢敬,連滿族大臣,甚至多數的親王都屈服於慈禧。而光緒皇帝的“帝黨”,不僅人數少得可憐,而且都身居低位或並無實權。可以說,光緒皇帝根本沒有辦法對付慈禧,即使他下令捉拿慈禧,也不會有人聽從,因為軍權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再說光緒皇帝本人的變法,更是打著君主立憲的幌子,實際上為從慈禧手中奪權。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領袖,本身對西方的瞭解便有限,至少在當時是這樣。所以這個變法可以說是照葫蘆畫瓢,沒啥內在。但康梁都知道,變法,要實現君主立憲,首要是設立議會,但光緒皇帝的定國是詔中,根本沒有出現這一條,甚至直到變法結束,設立議會這一條都沒有提上日程。

而變法的內容也充斥著極強的理想主義色彩,變法的過程更是充斥著急躁,冒進的情緒。一百零三天的變法,居然一次性提出了百餘條措施,同時進行,這對於當時的社會基礎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改革,本身就是個漸進的過程;再者,對於每一項措施所帶來的後果,維新派也絲毫沒有考慮,比如裁汰冗官,導致千萬官員失業,那這些官員該如何安置?維新派沒有給出解決辦法。所以,這場變法雖然打著“維新”的名義且實際上的確做了些事情,但總體來說,作用和影響都非常有限,且嚴重脫離了社會實際,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因而,光緒皇帝根本無法動得了慈禧,退一萬步講,即使這場變法真的持續下去,也最終會失敗。


庭州行者


那光緒就會死得更快、更慘,慈禧太后是最喜歡玩弄權術的人,掌控大清將近半個世紀,李鴻章、榮祿都是她的鐵桿粉絲,地位牢固得很,光緒也不會那麼傻,怎敢輕易的去逮捕慈禧。


光緒雖說是個皇帝,但他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光桿司令,他18歲的時候,慈禧太后大發慈悲,讓他親政過過癮,但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後來在康有為等人的慫恿下企圖變法,甚至還一度想逮捕慈禧,但都被慈禧一一化解了。


康有為、袁世凱等人都是些政治投機分子,康有為所謂的變法就是空談誤國,徹頭徹尾的敗家子,而袁世凱就是牆上草,誰佔上風就擁護誰,在關鍵的時刻投靠了慈禧,出賣了光緒。
光緒雖說是皇帝,但他沒有一個忠於他的大臣,軍中也沒有他的親信,指揮不了槍桿子,你還想和慈禧叫板,那不是找死,因此光緒皇帝到最後都沒有動慈禧太后一根毫毛,最後還是被慈禧太后待走了。




遺產君


關鍵是,光緒帝給誰下令?

(光緒)

從光緒十五年親政,到光緒二十四年被囚禁瀛臺,滿打滿算就這10年時間,手裡有點權力。親政之前,別說逮捕慈禧了,磕頭請安還來不及呢。被囚禁瀛臺之後呢?更不用說了,身邊的小太監都不是他的人,只能等死。

所以,假設光緒帝忽然喝高了想逮捕慈禧,只能在親政的10年時間內。下面的問題是,如果光緒真想逮捕慈禧,他給誰下令?我們一個個的掰扯一下。

想抓太后,可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行的。就算光緒帝喝多了,接到命令的人也要彙報給上級才行。所以,光緒首先能找的人,就是身邊的太監。

慈禧時代的太監大總管,同治八年以後,就是李蓮英。不管是野史正史,我們都能看出他對慈禧是忠心耿耿。光緒要是給他下令,李蓮英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一聲不吭,回頭就去彙報給慈禧了。


所以,光緒找太監總管,是沒啥用的。

(奕譞)

那就找自己的保鏢吧,那些身邊的侍衛,總是自己人吧。在光緒親政之前,他親爹愛新覺羅·奕譞就是領侍衛內大臣——因為兒子親政了,奕譞非常識時務的主動請辭,回家養老去了。

那就找安新覺羅·載勳吧,莊親王可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和皇室血統最親近的人。禁軍現在就被載勳握在手中,抓慈禧那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不過,載勳是慈禧的絕對心腹,光緒找他抓慈禧,那不等於找死?你看在載勳在義和團運動時的表現,那是緊緊圍繞在慈禧身邊,指哪打哪。而且,載勳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藉助義和團的力量排外,廢黜光緒帝。


自己身邊的保鏢信不過,那就試試找九門提督唄,電視劇裡不是把九門提督捧上天了嗎?

(榮祿)

嗯,九門提督也稱為步軍統領,算是京城衛戍司令吧,確實大權在握。那光緒就找九門提督唄,這下沒問題了吧?

瓜爾佳·榮祿,光緒元年開始任步軍統領,還參與了編練新軍,戊戌變法的時候還成了直隸總督,也是位高權重。但是,他也是很明顯跟著慈禧混的啊。

那光緒還能找誰?讓誰執行這個命令?沒人,沒人敢。

更關鍵的是,光緒帝就算是喝高了,也不敢逮捕慈禧。慈禧之所以身邊這麼多親信,就是因為她代表著一批王公貴族的利益,敢動慈禧,那就是和這些王公們過不去。更何況,慈禧那可是太后啊,你能用什麼理由逮捕她?

所以,光緒不可能逮捕慈禧,也不可能找到人執行這個命令。


七追風


1898年9月28日,隨著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戊戌六君子”的人頭落地,以康梁等一批維新派擁立光緒帝推動的“百日變法”徹底失敗而告終。


那麼,有人問了,假如光緒皇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會怎麼樣? 我的答案是這隻能是一種假設,以光緒皇帝為首的維新派,根本沒有能力與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抗衡。

因為當時清朝的政治環境並沒有給維新派創造有利條件,從始至終維新派都是在上演一場獨角戲,其結果必然是喧囂過後歸於沉寂。

首先,維新運動的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力。


作為維新變法的核心領導光緒皇帝,名義上雖為已經親政,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決策權,國家行政大權仍為慈禧太后所掌控。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頒發上諭,幻想以此推動新政變法,現實情況卻是紙上談兵而已,並非得到上行下效,這就註定維新變法最後淪為好看不中用的“夾生飯”。

何況光緒皇帝本身就是一箇舊統治秩序的維護者、他對資產階級所倡導的君主立憲知之甚少,自然也不是由衷認同的。

他只是想借助維新派來對抗慈禧太后的力量,從而真正掌握最高權力,骨子裡“君權至上”的理想仍根深蒂固。他充其量只是想做個“有道明君”而已。

其次,外部環境不利於維新變法。


維新派之所以信心滿滿,源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 然而,清朝末年和明冶維新的政治環境根本不同。當時,日本封建幕府時代已經到了窮途末路,而倒幕派實力雄厚,完全可以擁立明治天皇實行改革。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總體上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日本的外部環境相對飽受列強欺侮的清朝,要寬鬆的多,不會因牽扯列強利益遭受阻撓,從而為明治維新各項新政施行鋪平了道路。

再者就是,維新派的同盟軍資產階級力量薄弱。


封建頑固勢力和列強壟斷勢力雙重壓迫下,中國資產階級生存壯大十分艱難,想要用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制度來取代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自然會遭到保守派的堅決反對。

當時的封疆大吏各省督撫並沒有表態支持變法,大都持冷漠旁觀的看客態度。還有控制軍政實權的八旗王公貴族,以及各種既得利益集團,更是對變法嗤之以鼻,極力抵制。

由此可見,康梁的維新變法僅僅是憑藉一腔強國熱情,難免有些草率行事,也凸現了政治的不成熟。

另外,主觀上維新派激進有餘,穩重不足。

夢想一蹴而就,急於求成,忽略了一個國家政體改變的系統性,漸進性,期望畢其功於一役,一夜之間就可以看到憲政體系成為現實。

這種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行事風格,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表現,其結果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


在短短的103天時間裡,通過光緒頒佈了300多道變法諭旨,內容涉及各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各個領域,對原有舊秩序的衝擊力可想而之,勢必引起反對勢力結成聯盟予以阻擋,無疑是加大了改革的推進難度。

因此,我認為假如光緒下令真的逮捕了慈禧太后,其維新變法也難以取得成功。儘管康有為等人抱有強國富民之理想,但他們的政治素養的欠缺,以及當時中國的客觀條件,都不具備資產階級憲政體制的建立。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光緒下令逮捕慈禧會怎樣?

會鬧笑話,當時朝中勢力幾乎在慈禧的手中,先不說他有沒有機會下這個命令,即便下了,誰去幫他抓慈禧?

總不能光緒自己下命令,然後自己帶著手銬去抓慈禧吧?

他如果真敢下這個命令的話,那便意味著要和慈禧翻臉,到時候被逮捕的可就是光緒皇帝自己了。

如果沒有康有為的話,光緒皇帝可以在慈禧的掌控之下有限制的親政,只要踏踏實實地熬下去,將來慈禧一死,他便能夠穩穩當當地從慈禧手中接過權力的交接棒。

只可惜,康有為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讓光緒這個“乖寶寶”也產生了冒險精神,竟然想要打慈禧的主意,這才導致了他的下半生只能在瀛臺度過的悲慘結局。

康有為可以一走了之,光緒卻走不了。

現實便是這麼殘酷,康有為本為求權求利而來,當到了撈不到權利又危及生命的時候,出於利己主義原則,他當然會選擇遠走高飛。

光緒想要遠走高飛卻不行,他身處於皇宮之中,一言一行皆在慈禧的掌控在之下,他走得了嗎?

即便當時宮廷侍衛願意為他效命,讓他逃出了皇宮,他能逃到哪去?逃出皇宮了不僅只能東躲西藏,反倒還可能直接給慈禧一個藉口——可以直接對外宣佈光緒已經遭遇不測,然後再重新另立一個小皇帝。

所以,光緒一旦和慈禧撕破臉皮,那麼等待他的只有走投無路。

所以,對於光緒來說最好的選擇是等待,而不是冒險。

光緒皇帝之所以只能選擇靜靜地等待,而不是在康有為的慫恿之下冒險發動政變,直接對慈禧下手的原因也很簡單。

光緒一沒有權力,二沒有軍隊,拿什麼對付慈禧?

慈禧當時雖然已經對外宣佈“歸政”,還裝模做樣地搬到了頤和園居住,可是,她並沒有真正地將權力交給光緒,一如當年乾隆禪位給嘉慶,但卻只讓位而不讓權。

手中沒有權力,光緒便沒有辦法提拔官員。

提拔不了官員,便沒有辦法培養心腹。

培養不了心腹,便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

沒有勢力集團,便沒有辦法對抗慈禧。

當時滿朝文武幾乎無不以慈禧為核心,慈安死了之後,曾經一度要和慈禧爭權奪利的奕訢也不得不向慈禧低頭。

慈禧給了他們足夠多的利益,也能夠保證他們的利益不會受損,所以他們根本沒有理由背叛慈禧而投靠光緒。

所以,光緒在政治上根本鬥不過慈禧。

既然光緒在政治上鬥不過慈禧,那麼他能不能運用更直接、更激烈的手段來對付慈禧呢?

顯然也不能。

光緒要運用更直接、更激烈的手段來對付慈禧,說白了也只有兩種手段,一是刺殺,二是發動政變。

光緒運用刺殺這一手段的話,能否成功?成不了,還是那句話,他沒人可用,他自己身體弱也幹不了這事。

他不是不可以收買一些“可靠”的人,但是光緒自己本身便處於慈禧的監視之下,皇宮裡遍佈慈禧的耳目,他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慈禧的眼睛和耳朵,他根本不可能瞞著慈禧收買和招攬人手。

更何況,慈禧再怎麼說也是實際統治者,她的安保工作肯定嚴密,不可能會讓殺手有近身行刺的機會。

對於發動政變奪權這一手段,光緒並不是沒有嘗試過,但卻毫無意外地失敗了,敗得徹徹底底。

戊戌變法即將破產失敗的時候,康有為等人已經說服了光緒皇帝發動政變,直接一舉拿下慈禧。

可是發動政變,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是軍隊!縱觀歷朝歷代的政變,從來沒有過不依靠軍隊而能夠取得成功的政變。

光緒有軍隊嗎?沒有,從榮祿、李合肥到袁世凱,這些手握軍權的人哪個不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

光緒和康有為當然也知道軍隊的不可或缺性,所以才會想到要去拉攏袁世凱,可是袁世凱此時官運亨通,他為什麼要陪光緒冒險?沒這個必要,康有為、譚嗣同等人之所以會認為袁世凱會投靠光緒這個皇帝完全是一廂情願。

既然沒有軍隊,那還怎麼發動政變?

所以,譚嗣同只能以身殉變法,康有為只能落荒而逃,光緒也只能成為瀛臺裡的一個階下囚。

光緒終究還是太年輕,太容易被人煽動情緒,所以才會感情用事,才會冒冒失失地走上不歸路。

不過,光緒之所以會被煽動情緒,說到底也是希望以變法作為契機,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只是事情的發展並不如他所願罷了。

他原本以為自己是一國之君,振臂一呼,應當是投效者雲集響應,只可惜在利益面前,“皇帝”這兩個字一點也不好用。

光緒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謀略終究還是遠不如慈禧,所以才會提前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