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父母3件事上若不給孩子做好榜樣,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

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上,相信家長們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變得更好,但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都會按照家長的想法順利進行,在家長看來一些無關緊要的舉動,就有可能傷到孩子的心。

1、經常拿孩子作比較,並在孩子面前稱讚別人多好多好

班主任:父母3件事上若不給孩子做好榜樣,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

比如說,開完家長會後,家長看到別的孩子成績優異,自己的孩子卻是班級墊底,內心的不平衡就會促使家長跟孩子說:“你上學都學了什麼?考這點分?你看看誰誰誰,跟你同桌,他怎麼學得那麼好?”

再或者,家長看到別家孩子努力學習的樣子,滿牆的獎狀、證書,房間裡的樂器等,回到家後對孩子說:“媽媽今天去了誰誰誰家,誰誰誰真的好厲害,就算媽媽過去做客,也沒有受到影響,依然專心學習,而且人家除了成績好,興趣愛好也很廣泛,拿到不少獎,哪像你成績不好還什麼都不會。”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做過類似的事,這樣的做法表面上在激勵孩子,但實際上,這種比較是在否定孩子。如果孩子經常被家長用來比較,時間長了不僅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就連獨立的個性也會受到阻礙。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不同,即便處於同一年齡層,當中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只有重視個性培養,發掘優點,才能促進孩子成長。

2、家長情緒經常失控,並遷怒於孩子

班主任:父母3件事上若不給孩子做好榜樣,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

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多煩惱,積壓已久的情緒得不到宣洩,就會有失控的一天,不過不同的人,在失控時的做法各有不同,有些人選擇一個人找點事情做冷靜下來,有些人則會不顧後果隨處發洩,對於後者來說,孩子就有可能成為最無辜的出氣筒。

身為家長,又經常情緒失控的人當中,女性佔了大多數,由於生養孩子,女性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影響,再加上成為家庭主婦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情緒波動就會變得更加頻繁,最終導致情緒爆發時無端遷怒於孩子,甚至把一切的過錯都怪罪在生養孩子的上。可實際上,孩子在遭受這一切之後,心被傷透了,即便家長愧疚萬分,事後跟孩子道歉,也已經無法彌補孩子內心的創傷。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不應該讓孩子受到情緒的影響,尤其是來自家長的情緒所造成的影響,所以控制情緒和化解情緒就顯得非常重要。家長可以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發洩途徑,比如聽歌、運動、看書等等,合理發洩情緒,就能避免在情緒失控時遷怒於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了。

3、孩子稍稍犯點錯,家長就要過分打罵孩子

班主任:父母3件事上若不給孩子做好榜樣,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

有些家長認為,小錯不糾正,孩子未來就有可能犯大錯,所以在幫助孩子糾錯這件事上,就會非常執拗,以至於孩子只是犯點小錯,都要挨頓打罵。

其實孩子做錯事該不該受到懲罰,要罰多重,都應該建立在原則基礎上,如果沒有越過原則,只需要正確引導即可,如果越過原則,適當懲罰也是合理的。遇事過分打罵,只會讓親子間的關係越來越遠,甚至會導致孩子出現極端的性格,過分懦弱或者過分叛逆,一旦孩子性格成型,再想糾正就非常難了。

家長要明白,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的基本,孩子性格、品性的形成都離不開這個基本,如果家庭關係緊張,親子不睦,受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

可見,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些事情看上去沒什麼,但潛在的威脅卻會時刻影響著孩子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