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漂泊的铁牛


刘邦做汉王的时侯,娶了定陶人戚姬,戚姬年轻貌美,又能歌善舞,刘邦非常宠爱她,她生了儿子刘如意,刘邦常常抱着如意玩耍。

戚夫人生了儿子刘如意更受宠爱了,她常常跟随刘邦到关东,她时不时地在刘邦面前撒娇哭泣,想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吕后儿子刘盈做太子。吕后年纪大了,也没有年轻时的美艳,刘邦常把她留在家中,和她越来越疏远。

刘邦这人对吕后生的孩子没太多感情,太子刘盈和鲁元公主和刘邦一起坐车逃难时,刘邦怕追兵追上,几次把他儿女踢下马车,要不是夏侯婴把他俩抱上去,两人早没命了,可见为了他自己,刘邦什么都不在乎。

刘邦认为太子刘盈仁惠柔弱,不像自己,几次想废掉他,而戚夫人的儿子如意象自己,想立戚夫人儿子为太子,但因为各方面原因,他做不到立赵如意为太子。

第一,吕后为人刚强坚毅,她年青时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诛杀韩信、黥布、彭越等大臣她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吕后有两个哥哥,都是高祖的部将。大哥周吕候吕泽死于战争,他的儿子吕台被封为郦侯,吕产被封为交侯,二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俣。

第三,刘邦想废太子,群臣纷纷反对。御史中臣周昌反对最强烈,刘邦问他原因,周昌为人口吃,而且盛怒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刘邦无奈先把此议放置一旁。

第四,群臣虽反对,刘邦还是有废太子的心。有人给吕后出主意让张良定出计策。吕后让自己的哥哥吕泽向张良讨了个计策,这个计策就是请来刘邦一直想请而请不到的“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

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看到有八十高龄的“商山四皓”陪着太子刘盈入席,这让刘邦很惊讶。刘邦问他们:“当初我请你们多年,你们逃避我,现在为什么要追随我的儿子呢?他们回答:“陛下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请求他们好好照顾太子。

从“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刘邦认识到太子羽翼已成,大势已定,重新立太子恐怕会导致政局混乱,从此以后,刘邦再也不提废太子的事了。





黄艺车


农村家庭妇女的吕雉,经过20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历练,成长为合格的女政治家吕后,这就是最大的资本,最大的势力。

经过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吕后的政治经验大大丰富,领导能力大大提高。当刘邦率兵在外作战时,吕后与萧何等很好的巩固了后方,对西汉王朝的巩固是有贡献的,他与萧何合作计杀韩信,表现了他的智谋和毒辣,他听从张良之际请来“四皓”,表现了他的机谋深远,手段老道,朝中的樊哙,夏侯婴,审食其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吕氏家族也在朝中占有势力。这样,如果刘邦更立太子,立赵王刘如意,那么刘如意即为后,皇位是坐不稳的。


谷老师


不夸张的说,吕后身后有几乎整个沛县集团的支持!居然还有人拿商山四皓来说事,那只是因为吕后势力大,请来的民间代表舆论的力量!

刘邦发家之初,靠的是沛县集团,也是后来的元老集团。到最后立国,那可就不止这一个山头了,一路上归降的,后来上车的。讲一句很通俗的,刚开始刘邦是沛县集团的刘邦,是他们的老大和靠山。可是建国了,这时候刘邦是大家的老大,大家的靠山。刘邦要做的,可就不是照顾你沛县集团一家一派之利益了。不仅仅要雨露均沾,还要玩势力平衡,甚至有可能借别的山头来打压沛县势力。

那么一切就明了了,到了这个时候,沛县集团真正的靠山是谁了?吕后啊!以前刘邦就是我沛县集团的大哥,现在变成大家的大哥了,但这个大嫂还是我们沛县的大嫂嘛!更何况此时吕后要寻求朝中力量的支持,最亲的是谁啊?当然也就是这帮沛县的小弟们!当然沛县集团作为缔造大汉的元老,在朝中力量和话语权是很重的,也可以团结到多数朝臣的依附和支持,更何况太子废立,立长立嫡,首先儒家是绝对支持的,而作为沛县集团的利益,将来只有吕后的儿子继位,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从这一点看来,刘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我个人认为也有这方面的考量。一个逃起命来连老婆孩子都丢了的人,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个人喜爱就去行废立之事,去面对这么大的阻力动这样的心思。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刘邦也实在是高瞻远瞩,再怎么动摇不了废立,到底还是留了周勃这张王牌!

我不喜欢别人问个问题,就一大堆废话说些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就把那一段历史赘述一通,我喜欢通俗白话地直点最关键的要害,谢谢🙏



-洛林


吕后祖上只是秦朝末年齐国始祖吕尚的后裔,吕后的实力有哪些呢?

第一,内心强大。吕后是一名智力过人、性格刚毅的贤内助。吕雉当初被“以貌取人”的父亲逼迫,下嫁给大自己十几岁的刘邦。起初刘邦不务正业,吹牛逍遥,但吕雉没有气馁,仍努力操持家业。刘邦造反后,颠沛流离,辅助刘邦。天下初定后,除掉功高盖主、威胁皇室的韩信、彭越等诸侯,为稳定天下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刘邦的软弱、天性逍遥的性格,便让他心狠手辣去杀功臣兄弟,可能只有刚毅的吕后做得到。

第二,治理有方。用黄老之术,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修养生息,稳定天下。刘邦不爱读书,只善用人。对于治理天下的问题,最终也变相拱手交给了吕后。吕后作为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对其评价可见其统治期间的效果:“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可以说是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第三,善御群臣。吕后是个强势派,巩固太子地位,排除异己的能力,非比寻常。掌权后,迅速培植吕氏家族,萧何、张良及后人都为其所用,驭人之术,的确高明。其裙带及见风使舵集团迅速形成了与刘氏家族的对抗局面,其在世期间,彻底压制了刘氏皇族势力。


历史便签



吕后是刘邦的发妻,也就是在刘邦最落魄、遍街流窜、混吃混喝的时候,高看他一眼嫁给他的,也算是对刘邦有知遇之恩吧。

而帮助刘邦开国的那帮发小、朋友,都跟吕后早就相识,估计也没少让吕后给他们弄吃的喝的。所以,刘邦政治集团最有权势的那帮人,都跟吕后关系不错,自然是帮助吕后,反对后来的小三戚夫人的。


从吕后与戚夫人的斗争过程也不难看出,戚夫人虽然比吕后年轻漂亮,也更讨刘邦喜欢,但是她始终只是一个会邀宠于男人的小女人,不具有真正的政治胸怀。

所以戚夫人一直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怎么邀宠于刘邦,并没有刻意的去发展政治势力,而这似乎也不是她擅长的。



吕后眼看刘邦事业越做越大,她想独宠于刘邦是不可能的,而她想要凭借姿色和魅力留住刘邦的心也不现实。于是她就利用她得天独厚的条件——刘邦那帮开国兄弟见面得规规矩矩叫声“嫂子”这个优势,认真做起了称职的老嫂子,关心着兄弟们的家长里短,经营政治势力。

原本太子废立就关乎国运,自古以来都是天大的事情,不是轻易可以决断的。不用说刘邦身边那帮武将老兄弟们反对,朝中文臣在牵涉到皇储废立时一般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即便吕后没有政治势力,刘邦也不是那么容易决断的,何况吕后还有一帮手握大权的支持者等这些顾虑,就更难了。



刘邦尚在世,吕后就能独立拿下受到军方尊敬、拥戴的淮阴侯韩信,这虽然是在帮刘邦解决问题,但同时也是在向刘邦发出警告与示威,面对这样一个发妻、皇后、太子之母,刘邦要换储君,自然是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决断的。


谢金澎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两位从底层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开创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之一,他从沛县开始,一步步的走向权力巅峰,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他知道打江山的艰辛,因为在选择继承人也就是太子上,十分慎重。

刘盈为太子

刘邦此人早年就是一个无赖,不过也不知道他老丈人发什么疯,将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要知道刘邦比吕雉可是大了不少岁。刘邦在县里还有一个相好的,是一个寡妇,生下了刘邦的长子刘肥(后来的齐王),也就是说刘盈并不是刘邦的长子,但是刘盈是刘邦的嫡子,更是嫡长子,毕竟吕雉是刘邦的正牌老婆,顺带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


如果刘邦是一个乡间财主,那么刘盈也是会继承刘邦的财产的,但是刘邦不是一般的“财主”,他从一个无赖成为了汉王,所以刘盈的地位也高了,《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六月,刘邦立刘盈为王太子,是汉王爵位的继承人。

可是刘邦打败了项羽一统天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所以刘盈这个王太子也升格为太子了,是大汉王朝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刘邦死后天下和皇位就是刘盈的,天下也承认这个太子。

刘邦换太子的念头

一国的太子不是那么容易更换的,但是刘邦在后来有了换掉刘盈这个太子的念头,那么刘邦是如何想到要换太子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爱屋及乌

刘邦登基为帝后,他的皇后吕雉已经年老色衰,刘邦有不少妃子,最为宠信的是戚夫人,这是刘邦所宠爱的一个妃子,给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刘如意。爱屋及乌,刘邦也十分喜欢刘如意这个儿子,认为刘如意十分像自己,反而是太子刘盈有点文弱,为刘邦所不喜欢。加上戚夫人时常吹枕头风,让刘邦有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二、刘邦担心江山易主

太子刘盈文弱,但是他的母后吕雉有势力,当时吕家不少人在朝中有势力,刘邦也担心自己死后,他打下的江山会改姓(事实证明,吕家差一点成功),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更换一个自己认为像自己的太子,对大汉王朝有好处。

易储失败

无论是宠妃吹枕头风也好,担心江山也罢,反正刘邦是有想要换掉太子的念头了,不仅有这个念头,他还进行过几次尝试,但是最终都失败了,刘盈反而稳坐了太子之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更立太子是国家大事

虽然刘邦是皇帝,但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换太子可不是你刘家的家事,更是国家大事,当然要和大臣们商议,大臣们无一例外都是反对,毕竟秦朝殷鉴不远,大臣们自然不会坐视刘邦换掉刘盈,所以刘邦最先迎接的是大臣们的压力。

比如刘邦询问大臣周昌,周昌口吃,于是他说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不仅周昌如此,余下的大臣也是一样。史书也有记载。

  •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也就是说大臣坚决反对刘邦立太子。

二、商山四皓的侧面影响

张良是刘邦的谋士,汉初三杰之一,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最终收回了改立太子的心思。当时吕雉知道刘邦有换太子的决心,于是就找到张良(被逼的)让他出个主意,最终张良说:皇上有想招而不得的贤人,有这样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年纪都大了,皆因皇上傲慢慢侮人,所以不愿汉臣。但皇帝偏偏以此四人为高人,如果你们能够不吝惜金银财宝玉帛,并让太子亲自致书,言辞肯切谦卑,用安车和辩士固请,应该能请得动他们。他们来了后,以宾客之礼相待,并且使他们时时随太子入朝。这样皇帝必然要问,就告诉皇上。“

这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是四个有学问的人,张良出主意,吕雉真的就找到了这个四个人,在一次宴会时,已经有八十高龄的“四皓”陪同着太子刘盈入席,这使刘邦很惊讶,觉得太子已经成熟了,重立太子恐怕会导致政局混乱。 此后,刘盈太子地位基本稳定了。


反正不管如何,最终刘邦还是没有实现自己易储的心思,要说吕后有功劳吗?当然有了,刘盈是她的儿子,她自然会尽力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比如逼迫张良出谋划策这些说明她在出力。

不过要说吕后背后的势力,,与其说是吕家不如说是嫡长子继承制,到了汉朝嫡长子继承人也被承认,特别是秦朝长子扶苏没有继承皇位引发的连锁反应,让汉初君臣对于皇位继承人十分重视,刘盈这个太子是嫡长子名正言顺,更换掉他会不会像秦朝那样呢?

这些都是无形大山,都是吕雉背后无形的势力,这也是刘邦所不能抗衡的。

也许刘邦的忌惮是对的,他想换太子未尝没有防着吕雉的意思,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实际上朝中大权都在吕雉的手中,吕家不少人封王,朝廷差一点改姓,所以也许刘邦那个时候就防着吕雉或者说吕家了吧。


天枫说


导读:

刘邦因为宠幸戚夫人,确实动过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但为什么至死也没能实施呢?

是因为刘邦忌惮吕雉的势力吗?其实不然,刘邦对吕雉毫不忌惮,甚至可以说,吕雉在刘邦生前是不敢放肆的。

吕雉虽使吕家人人封侯,甚至通过联姻拉拢樊哙,但要说这些让刘邦忌惮,就有些无稽之谈。刘邦更是欲杀樊哙以震慑吕氏家族。

刘邦称帝后,吕雉作为刘邦的妻子,理所应当地坐上了皇后的位子。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吕雉的三位兄弟姐妹皆因吕雉而显贵。

大哥吕泽被封为周吕侯,当然吕泽的侯位是实至名归的,因为他从沛县就开始追随刘邦打天下,而且与汉军诸多将领关系要好。

但这一点并不足以使刘邦忌惮,毕竟与吕泽要好的将领之一陈豨都被刘邦打败,而比吕泽厉害的异姓诸侯也无不被刘邦铲除。

如果真的要说吕泽与刘邦没有改立太子有关联的话,也只是刘邦感念吕泽当初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那点恩义。

二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

四妹吕媭被封为临光侯,丈夫则是刘邦的好兄弟樊哙。

但这些可以威胁到刘邦吗?似乎在刘邦眼里,吕家势力过于碍眼,需要矫正一番,与忌惮无关。

因此,在樊哙攻打卢绾时,刘邦命周勃代替樊哙,又命陈平将樊哙在军帐中就地正法。只不过陈平碍于吕雉的面子没有执行,但足以说明,刘邦生前做事向来是不会忌惮吕雉的。

吕雉听闻刘邦要改立太子,向张良寻求帮助,由此可见,在刘邦生前,吕家势力虽然盘根错节,但还是非常害怕刘邦的,而且刘邦生前曾立下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可以称王。

吕雉深知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的威胁,只好向张良求助。

张良则献计,让吕雉与太子请出商山四皓。用意是让刘邦觉得太子是万民归心的储君,是可以托付帝位的。

这里常有人说,刘邦见到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觉得太子羽翼已丰,不易撼动,因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如果刘邦真的这样想,只会加剧改立太子的进程,他怎么会容忍羽翼已丰的太子将来对付刘如意呢?

商山四皓本是贤德,刘邦几番恳求他们出山都没有结果。如今他们伴随在太子左右,说明他们是认可太子的。

而被商山四皓这样的隐士贤德认可的太子也一定是个贤德之人,应该是不会伤害到赵王刘如意的。

商山四皓一直隐居山林,刘邦几次前往,他们都不肯出山,为什么却愿意为了吕雉和太子出山呢?

商山四皓原本是秦朝的官吏,因为暴秦无道,便藏匿在山野之中。等到汉朝建立,他们也不肯出山。

而他们之所以出山帮助吕雉和太子,完全是考虑到了天下苍生。

以商山四皓的能力,怎么会推测不到改立太子所带来的后果呢?

等到刘邦去世后,刘如意称帝,吕家势必会掀起腥风血雨,而大汉初立,百姓历经数年战乱,需要休养生息,如果他们四人出山可以化解这场夺嫡风波,又未尝不可。

而等到太子刘盈继位后,商山四皓便重归山野,与世无争,果真称得上是隐士贤德。

结语:

吕雉的势力其实很简单,就是吕家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沛县故人,是不足以让刘邦忌惮的。

而吕雉势力得以发展是在刘邦去世已经的事情了。

刘邦当初立下白马之盟,想以此守住刘家天下,却未曾想到在自己去世后,以吕雉为代表的吕家崛起。


暖暖的三眼君


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提起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两个被史籍刻意“弱化”了的人物——吕泽、吕释之。吕泽、吕释之就是后来被剿灭的“诸吕”中那两个代表人物吕产、吕禄的父亲,吕后的亲哥哥!因为那场名曰“剿灭诸吕”的军事政变,作为汉王朝开国元勋的吕泽、吕释之也“死后趟枪”,被最大程度地在史籍中作了“弱化”处理……

早在汉高祖刘邦起兵之初,作为“大舅哥”的吕泽、吕释之便旗帜鲜明地站到了妹夫刘邦一边,追随刘邦鞍前马后、立下了赫赫战功。汉王朝建立之后,吕泽被封为了周吕侯、吕释之被封为了建成侯,皆位居列侯之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二吕的地位未见得比刘邦的连襟樊哙低!

汉高祖的易储之念

提到这个问题,人们往往都将责任归结于了戚夫人吹的“枕头风”。似乎汉高祖刘邦想要易储,完全是受到了戚夫人的蛊惑。女人在史籍中向来都是“背锅侠”,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的历史责任被推给了杨贵妃、吴三桂反叛也被说成了“冲冠一怒为红颜”……如果刘邦自己没有易储的想法,戚夫人就算再吹“枕头风”,又能如何呢?

汉惠帝刘盈这个人,性格软弱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在他即位之后对吕后的态度也能看得出。吕后强势弄权,刘盈并没有选择去跟自己的母亲争权,而是选择了“自暴自弃”。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他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正所谓知子莫若父,自己这个儿子是块什么料,刘邦心知肚明。与此同时呢?他的生母吕后非常强势、两个舅舅和姨父樊哙又有些很深的军中背景,一旦将来吕后联同这些外戚势力弄权,刘盈将如何应付?这还只是外戚势力,那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开国元勋们呢?刘盈又能否镇得住?答案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出于这一系列顾虑,刘邦生出易储之心几乎是必然的。

就在这个时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出现了。刘如意自幼便聪明伶俐,连刘邦都觉得“此子类父”。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刘如意性格上更像刘邦、刘邦认为更适合做皇帝,而是戚夫人缺乏深厚的背景,她就是刘邦床榻之上的一件玩物而已!如此一来,将来刘如意如果当上了皇帝,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太后乱政、外戚弄权,这恐怕才是刘邦想要易储的原因所在。至于戚夫人的“枕头风”,丈夫有意让自己的儿子接班,戚夫人自然要“加把柴火”,不是吗?

吕后的能量不容小觑

汉高祖刘邦刚刚释放出了易储的政治信号便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随即就炸开了锅!大多数丰沛系的元老都表示了反对。理由嘛,相当充分——废嫡立庶、内乱之源!那么,这些丰沛系的元老们为何要坚决反对呢?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在刘邦尚未发迹之时就和刘邦厮混在一起,吕后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主母,还是老嫂子。彼时的吕后还没有显露出日后冷酷无情的苗头,对这些人而言,一个毫无关系可言的戚夫人和老嫂子吕后,选择支持谁对自己更为有利?不言而喻!这还不包括同样出身丰沛系元老的吕泽、吕释之和樊哙!他们更加只会支持吕后母子。

再就是戚夫人缺乏背景,一旦将来刘如意即位,因为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作为后盾,无法相互牵制、搞权力平衡,丰沛系元老必然会成为刘如意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很可能不用等刘如意即位,刘邦晚年就会先对这帮人下手。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吕氏外戚缺乏深厚的背景,建文帝朱允炆无人可以依靠。但外戚势力背景太强大也不行,朱允熥之所以没能竞争过朱允炆,常、蓝家族势力过于强大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同样是刘邦想要易储的原因之一。但奉沛系的元老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富贵和身家性命,至于外戚弄权,那是未来的事情了……所以,这帮人必须支持吕后母子,为的不是他们二人,而是自己的未来!

再就是老面子、旧情分了,吕后出面找“老兄弟”们谈话,你帮是不帮?本来为了自己就必须帮,吕后又开了这个尊口,不想帮也得帮!万一刘邦放弃易储了呢?得罪了吕后就等于是断送了自己的未来,不是吗?与此同时,吕泽、吕释之,甚至包括樊哙也在四处活动,这些个“老兄弟”的面子也得给,不是吗?

众所周知,后来张良出面帮吕后请出了隐居深山的“商山四皓”,而这也成了刘邦最终放弃易储的借口、“台阶”。那么,又是谁请来了早已远离朝堂、远离了是是非非的张良呢?正是吕后的哥哥吕泽!说白了,张良恐怕也不是为了吕后,同样是在为自己考虑。吕后搬出了吕泽,大概其也基本上搞定了丰沛系的元老,这些人都反对易储,刘邦强行易储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换言之,吕后和刘盈被拉下马的可能性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小了,刘邦也只是在等一个可以让自己下得来台的理由。毕竟帝王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总不能出尔反尔吧?这个时候,张良如果不来帮一把场子,无异于是彻底把吕后给得罪了。刘邦活着,或许吕后不会把张良怎么样;可刘邦死了呢?皇帝是刘盈,皇太后是吕后,还会有张良的好果子吃吗?

那么,张良为何不直接找刘邦,而是搬出了“商山四皓”?原因不难理解,萧何、曹参这些大咖都出面了,难道他们的面子就比张良小?恐怕未见得吧?张良直接去找刘邦,结局果也不会有太大区别。但张良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早已看透了一切,刘邦易储依然很难继续下去,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站得住脚的、就坡下驴的理由。那我给你找个“台阶”下就是了,而“商山四皓”正是这个“台阶”。

四个隐居深山多年的老头儿,就算年轻时学富五车,可岁月不饶人,他们出山又能有多大作为?但是,他们代表了一种“民意”,隐居深山的隐士都出山辅佐刘盈了,这说明什么?刘盈为储深得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是皇帝不假,但皇帝也得顺应民心。这个理由对于刘邦而言,足够了!一点儿也不丢人……于是乎,刘邦就坡下驴,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羽翼已成,难动矣”。这话既是说给全天下听的,也是说给戚夫人听的:“我不是不想立咱儿子为储,而是老二羽翼已丰,我已经动不了了!”戚夫人还能说什么?再多说什么就是自己“不懂事”了。

综上所述,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吕泽、吕释之、樊哙!但丰沛系的元老们之所以反对汉高祖刘邦易储,却不完全是因为他们。说白了,这帮人更多地还是担心自身利益遭到损害。从刘邦去世之后,这帮人迅速倒向了吕后来看,这帮丰沛系的元老对刘邦根本谈不上什么忠心,无非为了利益而已。也可以理解,都是一起“和泥巴”玩的发小,我凭什么要像狗一样忠于你?这是开国皇帝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不少开国皇帝诛杀开国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刘邦之所以放弃易储,更多地还是反对势力过于强大,总不能把整个丰沛系元老全给得罪光吧?张良搬来的“商山四皓”,不过就是刘邦就坡下驴的“台阶”而已……看似光环闪耀,其实就那么回事儿。


农民工歪说历史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是草根出生的皇帝。从草根起事,经过多年征战,建立大汉帝国。刘邦的能力不容质疑,有智谋,善用人,处事灵活,能因势利导。他身边有很多能人,都是人中龙凤,个顶个的出众,刘邦能把他们收归门下,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就说明刘邦不是一般人。


但在更换太子一事上,刘邦反复再三,吕后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邦自己也很犹豫。原因如下:


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是传统


《春秋公羊传》载“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这个依据,以后慢慢演变为“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这规矩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兄弟之间为夺位相互残杀。同时也防止庶民百姓,家庭财产之争。刘邦虽然善于打破传统,但传统的东西根深蒂固,是骨子里的东西,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感觉到。

刘盈是嫡长子,太子位理所应当,不容质疑。刘邦也明白,刘盈是嫡长子,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当他答应戚夫人,要立戚夫人儿子如意为太子的时候,可能他自己心里都底气不足,这也是他要拿这个问题跟大臣们商量的原因。如果他心中无这个规矩,依他刘邦的性格,哪需要商量啊,直接宣布就是了。


所以说,首先,刘邦心里就觉得“废长立幼”,自己做得不仁义、不地道。因为底气不足,是他后来跟吕后、跟大臣们无法斗争到底的根本原因。


朝中大臣极力反对


朝中这些大臣,是跟刘邦一起打江山的哥们。大汉江山,有他刘邦的份儿,同时也有这些哥们弟兄的份儿。就是说,大事情上,不能你刘邦一个人说了算。换太子,虽然是你刘邦的家事,但也是国家大事,得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刘邦的这些大臣,跟吕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感情上更倾向于吕后,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大臣们跟刘邦打天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可以享受几天,他们需要安稳的生活。如果因为“废长立庶”的事,兄弟反目,朝廷震荡,大臣们日子不好过。


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使得刘邦不敢擅自换太子。毕竟,他百年之后,他还寄希望于这些大臣们辅佐他的儿子,让刘汉江山永固呢。


戚夫人的“枕边风”力道有限


戚夫人,刘邦很喜欢的一个女人。爱屋及乌,刘邦还喜欢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但要知道,刘邦当了皇帝,如许多美女往他怀里钻。要漂亮有漂亮,要年轻有年轻,要善解人意有善解人意,就是说,天下的美女多了去。再说了,刘邦后宫还有佳丽三千呢。

刘邦对女人,本来就是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睡一个,睡一个弃一个。能和戚夫人保持这么长时间的关系,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戚夫人出于自保,叫刘邦换太子,刘邦满口答应。戚夫人忘了,他刘邦答应的话,能上算吗?


戚夫人在这件事上,一点也不明智。吹枕边风、哭闹,都是无济于事的。刘邦能照应你母子二人,就应该知足。毕竟刘邦还有那么多女人,还有那么多儿子。


总结


刘邦换太子的事情上犹豫不决,刘邦自己及大臣们的态度,才是关键。刘邦最终没有换如意为太子,吕后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大臣们支持吕后,也是为他们自己。刘邦最终的考虑,仍然为刘汉江山着想。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蜀中梁哥哥


导语:

刘邦有了一番事业以后,身边的女人也多了起来。吕后一直在家里操持整个家的事务,非常辛苦。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公婆,而且还有一儿一女需要抚养,好不容易等到刘邦发达了,吕后却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现实。

刘邦身边女人众多,可是最受宠的,只有戚夫人。戚夫人比吕后年轻漂亮,自然是把吕后给比下去了。更可气的是,戚夫人还为刘邦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刘如意。

这刘如意比吕后的儿子刘盈显然要聪明的多,所以刘邦常常打算把刘盈给废了,改立刘如意做太子,将来好继承皇位。

01张良建议吕后请商山四皓,这是说服刘邦的好办法。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吕后当然是无法跟刘邦斗争的,毕竟刘邦才是帝国的主人,他想要立谁为太子,吕后不能插手。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记》

可是刘盈是吕后的儿子,吕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做皇帝,这样一来吕后就能大权在握。这个时候刘如意却成为了刘盈的重要对手,吕后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说服刘邦。

无奈之下吕后只好找到了智谋出众的张良,她希望张良为刘盈多说两句好话。张良表示现在说什么也不能改变刘邦的意愿了,只有去请商山四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 商山四皓是什么人呢?他们四个人是秦朝时期的博士,是学识渊博之人。当初刘邦灭亡秦王朝以后,他们四个人就隐居了起来。
  2. 等到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打算去请商山四皓出山做官,请了多次他们都选择拒绝。在刘邦眼里,商山四皓是治国的能臣,有他们辅佐,自己的江山才能永久稳固。
  3. 所以吕后费了很大劲请来了商山四皓,每次太子刘盈出入宫中,这四个人都要时时跟随,刘邦就感到奇怪了,一问之下,原来这四位老者居然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

刘邦恍然大悟,原来这四个人是来辅佐太子刘盈治理国家的。连他自己都请不来的高人,

居然被刘盈给吸引来了,刘邦觉得刘盈已经成了气候,也就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得到商山四皓的帮助,终于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可是商山四皓为什么会愿意帮助刘盈呢?他们难道看不出刘盈不是天下之主的料子?

02刘盈登基以后,商山四皓的踪影全无。

在商山四皓的帮助下,刘盈顺利稳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刘邦去世以后,刘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天子。

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後宫子彊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太后风大臣,大臣请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太后许之。建成康侯释之卒,嗣子有罪,废,立其弟吕禄为胡陵侯,续康侯後。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十一月,吕王台薨,谥为肃王,太子嘉代立为王。三年,无事。四年,封吕嬃为临光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史记》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商山四皓突然就没了。这四个人就好像凭空蒸发了一样,往昔被认为是治国能臣的这四个人,既然已经出山了,为什么在汉惠帝时期,消失不见了呢?

这四个人已经选择出山,就绝对不会再回去,至少从主观意愿上不会选择回去,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失踪了呢?我认为有这么三个可能。

  1. 第一,刘盈登基以后,商山四皓失去了他们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再被吕后所重用。而且吕后大肆任用吕家人,对这四个人插手朝政的事情并不满意,所以他们负气离开。
  2. 第二,商山四皓只是在名声上比较响亮,其实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他们之所以在后期碌碌无为,或许是因为吕后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重用他们,使得他们离开。
  3. 第三,商山四皓并非真心实意想要帮助汉惠帝,他们是秦朝的旧臣,之所以不愿意出山,就是因为他们痛恨汉朝取代了秦朝。帮助刘盈上位,是看出刘盈有胡亥那种败家的特质,所以刘盈上台后他们便走了,等着刘盈自己把大汉王朝给毁了。

这三个可能当中,我认为最可能的是第一种,吕后从来就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什么时候这些人有用没用,吕后是一清二楚的。

商山四皓的到来,可以帮助刘盈稳定太子之位,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是很有用的。可是刘盈登基称帝以后,国家不需要这四个不听话的老头来治理,所以他们就变得没用了。

至于第三种可能,我觉得是最可怕的一种,这是我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因为刘盈身上懦弱的气质,完全体现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的特质,商山四皓为秦王朝报仇雪恨灭亡汉王朝未尝不可。

03吕氏家族的壮大,成为了汉王朝最大的威胁。

吕后辅佐儿子登基以后,她也顺利地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刘盈只是她手里的一个政治工具,有刘盈的存在,她治理国家手握重权才有了合法性。

  • 当政以后,吕后先诛灭了自己的政治对手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随后开始大肆封赏吕家的人。基本上老吕家的人都参与到了朝政治理的事情当中来。
  • 在汉惠帝驾崩以后,吕后失去了掌权的合法性。这个时候陈平在张良儿子张辟疆的建议下,将吕台、吕产和吕禄这些吕家的宗室提拔为将领,分别掌管京城的军权。
  • 此外又将吕家的其他人安排入朝,成为掌握朝中重权的大臣,完全听从吕后的调遣。这样一来陈平等人才躲过了一劫,顺利地成为了吕后的心腹。

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吕家人从此彻底成为了大汉王朝最有权势的家族。他们家族的成员,几乎充斥在整个朝堂之中,百官之中全部都是他们的耳目。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

吕后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稳固,前少帝上台以后,所有的政令全部都是从吕后这儿发出的,吕后甚至把家族成员封了几个异姓王,违背了刘邦定下的祖制非刘姓者不得称王。

总结:多行不义必自毙,吕后的张狂为吕家埋下了祸根。

谁能收拾吕家人呢?压根就没有,只要吕后当权一天,她就能够保住吕家的天下。刘家天下俨然已经成为了老吕家的天下,所以吕家成为了大汉江山最大的威胁。

可是人总有老去的一天,吕后也总有死掉的时候。吕后死后,吕家人还想要把持朝政,这可就不能放任他们乱为了,吕后再怎么说也是开国皇帝刘邦的原配夫人,可吕家人跟刘邦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为了防止汉王朝被吕家王朝取代,陈平和周勃果断发动了讨伐诸吕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吕家全族都被灭了。就连汉惠帝生的几个孩子,也都被陈平他们给杀了,因为他们身上也有吕家人的血脉,自此吕氏一族几乎殆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