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佛朗机炮是什么样的火器?

泰林说趣史


佛郎机炮简易说明

其实佛朗机炮现在看一点都不出奇,就是一种后装滑膛炮,所谓滑膛就是炮管里没有膛线,打出去的炮弹鬼都不晓得去哪,学术点的称呼叫“马格纳斯运动”,大抵上可以参考印度发射的导弹(似乎又黑了什么)。

但是滑膛对炮管的磨损很小,比较适合冶金工艺不过硬的国家,也比较适合量产,所以欧洲在14世纪就有使用。佛郎机真正先进的地方在于后装,它在炮管后端有一个大开口,弹药是通过预先装填好的子炮(晓得子弹的来历了吧)直接放进去的,然后将炮管填弹的开口用活板封闭,最后点火发射。

这玩意的优势在于装填速度较快,清理炮管方便,前膛炮打一发它能打三发。但劣势在于炮管空间密闭不严,火药爆炸的威力没法有效发挥,造成动能不足,炮弹打不远,精度也很差,所以通常用来打散弹(之后还是得用前装红夷大炮)。

明朝怎么弄到佛郎机炮的?

佛郎机炮本身没啥值得扯淡的,但明朝获得这东西的过程满好玩。大约实在明朝正德年间,葡萄牙人通过印度和东南亚晃荡到了中国广东沿海,过来的除了正经商人还有殖民军和海盗,这帮孙子就总想在中国捞一块殖民地。

明武宗是个挺逗逼的皇帝,丫对这帮长相奇葩的洋鬼子很感兴趣,还跟着身边的人学起了葡萄牙语。一来二去的这帮葡萄牙海盗就浪的没边,把广东沿海的屯门(就是大家知道的那个屯门)给占了。修炮台立界碑,拿中国当印度殖民。

广东的老百姓受不了这群孙子的骚扰,纷纷跑去官府告状,正好那阵子正德挂了,嘉靖皇帝上台,就派出一个叫汪鋐的家伙去广东当海道副使,驱逐赖着不走的佛郎机人。其实明朝人也搞错了,他们说的佛郎机其实是Frangos,也就是法兰克人,在他们眼里大抵西夷长得都差不多。

然而卡脸的是第一次屯门海战明朝输了,汪鋐抓破脑袋也没想明白对面的炮为啥那么快,对面那长得像蜈蚣的船(排桨帆船)为啥就是追不上。这时他手下一个叫何儒的人说以前上过蜈蚣船,船上有两个哥们是华夏人,懂这玩意,不如我去把他俩忽悠回来,咱们仿造一下。

汪鋐很愉快的把何儒给派了出去,何儒又很轻松的把杨三和戴明给忽悠了回来,华夏人自古爱国确实不是闹的,华夏人自古逆向工程牛X也确实不是吹的。没过几天,明军就仿造了一堆后膛炮加若干条更大的蜈蚣船,一路把葡萄牙人平A出屯门。

后来葡萄人依然不服,印度总督麦罗·哥丁霍过来援助,悲催的是这哥们开了6条中国帆船过来,对面明军使用大量蜈蚣船。于是这可怜孩子在近海被摩擦再摩擦,连哥丁霍本人都被抓了俘虏。

写轮眼的高级应用

有了新玩意自然有人就爱研究,一个叫赵士桢的神人出现了,这家伙是温州乐清人,自幼饱受倭患之苦。而且这老兄还是个氪金流大佬,他觉得打不过倭寇就是因为武器不行,倭刀是蓝色武器,明军的白板大刀明显抗不住。

于是他在请教了戚继光和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之后,又找来了汪鋐等人的笔记,狠狠改良了一番佛朗机炮。这个神人先是把炮小型化成了步枪,命名为掣电铳,其造型和使用方法和后来的单发步枪很相似,换弹也满快。

到了这种地步赵士桢还是患有严重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他又制造了一种轮盘火铳,可以连续发射5次再换弹,在当时犀利的不要不要的。然而之前也说过他是氪金流大佬了,这种叫做迅雷铳的连发枪终因为造价太高而无法普及,只能留在他写的《神器谱》中供后人瞻仰.....


历史吐槽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佛朗机炮

佛朗机炮听着似乎挺拽的,其实也没啥出奇的,说道根上也就是一种后装滑膛炮。

说道这里,估计有一些人就要说了:“快别扯了,人家那是加农炮!”

哎!别人家不人家了,听着别扭,您也别加农不加农,这加农炮的意思是炮管较长的火炮。

跟先进不先进没关系。他就是英文的一个英译词而已,别整那么高大尚,那就是个长圆筒的意思。

他的佛朗机炮拽就拽到了,是后装!这玩意比前装速度要快,您如果是前装炮,咚!一声响完,就您装填这速度,就够这佛朗机炮,连发三响。

但论起精度,他这佛朗机炮就差老鼻子远了,近了还凑活,这稍微远一点,您这打脑门的炮弹估计就得砸到脚后跟上边去。

话说咱穿天猴还能预估个范围,就这玩意距离远了,这就得瞅老天爷的意思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们好奇:“这佛朗机炮为嘛装填快呢?”

他是这么回事,这佛朗机炮是分两部分,大炮和小炮,说道根子上大炮就是一根炮管子,这小炮直径比大炮的炮膛小,这炮管也短,也就是整个炮膛的长度。

在开炮前,这样装填好的小炮配备四个到六个不等,这一开炮把这小炮往炮膛上一搁,点火就能射,打完之后取出小炮,搁一边清理装炮,另一个小炮又装到了大炮炮膛里边去了。

所以您可以把这小炮看成是子弹,但这子弹又和咱现在的子弹不同,他可以现装,而且是不密封的。

那么前装炮,您这一炮打完,这哥们的肚子里零碎那叫个多,您得拿一长木柄的刷子里里外外的刷干净了才能打下一炮,这要是弄不干净,鬼才知道,这前装炮想要干嘛?

炸膛?卡壳?这都看老天爷给你啥面子了。

所以他这后装跑的优势在装填速度上就比较明显了,这种炮他又称为子母炮。

那么他的精度为嘛不高呢?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因为整个炮身的密闭性不好,火药燃烧膨胀出来的气体,顺着敞开的炮膛扩散出来,直接造成这炮弹的推动力不足,这精度也就跟着下去了。

那么咱是咋弄到这佛朗机炮的呢?

话说地球这小村子最大的船队就是咱郑和的船队,但可惜的是,郑和下西洋去了七次,这就结束了。

可西方这头却开启了用船队劫掠的局面,时间搁那会,西方官方的一帮子海军说道根子上,其实就是一帮子海盗。

他瞅着你比他强,他这就是友好访问,他瞅着你比他弱,屁股后面的刀子一准就掏出来给你搞劫掠。

那么这事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时期,这葡萄牙人一个叫阿尔布克尔克带着一千八百人外加十七艘战船,跑到亚洲这块祸祸人。

这不沿着亚洲的沿海,这就到了咱大华夏地界。大家伙也知道朱厚照这人对啥新鲜事物都好奇,他就瞅着这帮人皮肤白不说,那眼珠子还色彩斑斓,脑瓜顶上的头发还五颜六色的。

哎!这新奇的很,跟着也学起了葡萄牙语。

好吧,这帮葡萄牙人说道根子上,这就是一帮子海盗,你给他一根鸡毛,他能当令牌的使。

这帮子混蛋这就原形毕露开始祸祸,周边的老百姓。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朱厚照死了,咱都知道朱厚照这人无后,所以嘉靖皇帝可就上台了。

嘉靖皇帝可不管这个,不管你是蓝眼珠子还是白皮肤,到了俺的地,你就得安生,所以就派了人——汪鋐去广东这块,驱赶这帮子海盗。

你还别说,葡萄牙人当海盗当了这么多年,他们的船也快,都是那种排桨帆船,瞅起来像大蜈蚣一样的船,速度贼溜快,再加上他们那发射速度快的佛朗机炮,这头一战咱大明没打好败了。

老人都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不是,所以汪鋐就派人以卖米酒的由头接近这葡萄牙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发现在这葡萄牙人的船上,还有俩中国人杨三和戴明。

这感情好,所以就悄摸兮的和这俩人联络,毕竟都是中国人吗,这好说,这俩人可就回来了。

那么按照这俩人的描述,汪鋐就开始复制这佛朗机炮。顺道还建造了很多小个头的蜈蚣船。

这没多久,炮也有了,船有齐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汪鋐就开始等他的东风刮来(其实秋天的南风)

等这股子风刮了起来,汪鋐的第二次进攻可就开始了,这会佛朗机炮对佛朗机炮,葡萄牙可就占不到一点便宜了。

汪鋐顺道还点了一堆的火船,玩命的往葡萄牙人的船队里塞,火借风势,风借火势的,这大火可就起来了。

葡萄牙人那见过这个呀,这就乱套了,咱的小蜈蚣船可就开了进去,一举将葡萄牙驱逐了出去,顺道还拔掉了他们在岸上的营地。

咋说呢?葡萄牙的惨败,但葡萄牙人不服,这就从印度有来了一堆舰船,来找面子。

汪鋐那会和他客气,而且就这会,他又复制了更大更好的蜈蚣船,一家伙就把这后援团给掀翻了,顺道还把这领头的别都卢给生擒了,你说这事弄的。

打这里开始汪鋐就感觉这佛朗机炮和蜈蚣船有他的长处,这就向嘉靖推广,嘉靖瞅了这佛朗机炮的样炮,感觉挺合适的,就同意了。

可这事被当时的兵部尚书给拦了下来,他就认为这战争说道根子上是人的因素,这装备不装备压根就没有,白花钱,这就压着不办。

结果这事捅到嘉靖帝手上,嘉靖可就恼了,直接就把这货给撸了,让汪鋐做了兵部尚书。

这不,这佛朗机炮在汪鋐的手上那叫个品种繁多,最后推广出的型号,不计其数。

但很可惜,这种在大明上手遍地开花的火炮,到了满清的时候居然失传了,在康熙那会有个叫戴梓的复原了,而且效果比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火炮还好。但康熙之后,这种火炮又不见了,最后也只能在满清的仓库里找到,至于再造的技术压根就消失的连渣渣都没有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提到古代的火炮,很多人总是有很多的疑问,从哪来,又是怎么倒腾出来的;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中就有“火药”这个重要的发明,火药正是最早期火器的灵感来源之一,也是其根本性支柱。

2013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大明劫》,剧情中明军利用佛郎机炮击退了当时气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这一幕看过这部电影的一定不会忘记,毕竟佛郎机炮威力过于大了。

火药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战争中亦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唐朝现世之后,火器就逐渐开始有了进一步升级的苗头。

佛郎机炮,简介篇

佛郎机炮在15世纪现实之后,就展现出了它异常强悍的威力,可以说是深得战争军队的喜爱。

佛郎机炮是15世纪在欧洲非常流行的一种火炮,明朝中期,葡萄牙航海家带着佛郎机炮航行到古代中国区域,又因当时明朝称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为佛郎机,故而随意将此火器命名为佛郎机炮。

佛郎机炮又称为“字母炮”,因为一个机炮的主体会带有几个炮子在身边,一般是“上为子铳,下为母铳”,两者相辅相成,又互为一体。

佛郎机炮与明代后期的红夷大炮又不一样,佛郎机炮是一种后装滑膛加农炮,整个由三部分去组成,分别是炮管、敞开式炮腹和子炮;红夷大炮是前装重型滑膛炮,宁远之战制作的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为500米左右,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

佛郎机炮的实用性及优异性

佛郎机炮在传入古代中国后,就有着非常多的版本,并且每个版本的名字都大多不同,具体区分开来比较复杂,整体可划分为两种常规体型:

1.小型佛郎机炮(一般指在5cm或者5cm以下口径)
主装霰弹,用于正面战场之上的人员大规模杀伤,记得戚继光有一部电视剧中就有这种,拿着像是火铳,但是打起来像散弹枪,范围巨大。
2.中大型弗朗机炮(口径在5cm以上)
除去装填霰弹,必要时候可使用实心炮弹,威力巨大,用于攻城战之中的大型火器,对于阵地、城墙以及船舰有着异常恐怖的杀伤力。

在使用佛郎机炮的时候,将火药还有弹丸装进子炮中,然后将子炮装进母炮的炮膛之中,楔上固定装置,一般为铁质炮闩(shuan),最后点燃子炮的火药,这就是整体的从装膛到发射的步骤。

佛郎机炮有发射速度快、散热快、更换弹丸快的特性,都会将预先装好弹药的子炮放置一边,然后每一门佛郎机炮都会配固定数额的子炮数量。

佛郎机炮每发射一次,炮手就会迅速的取下发射过的子炮,并且换上新的子炮供下一次发射使用,整个过程不过短短的几十秒时间,相比于前装火炮来说,发射速度大大提升。

很多枪炮都避免不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散热,然而初期的佛郎机炮因为尾部是敞开式的炮腹,前后都是相通的,空气前后流转,具有高度的散热性;因为这个特性,故而可以支持佛郎机炮进行多次射击,不用担心炮管温度过高导致火药自燃伤人。

炮腹和炮管寿命很长,因为佛郎机炮的子炮在火药爆炸期间,承担了大部分的伤害,并且子炮是很容易就更换的,只有主体更换不易,所以佛郎机炮有着很强的耐压性。

“完美”的弗朗机炮,致命性缺陷

1.射程近

弗朗机炮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射程不高,大概只有500米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膛压太低了导致的,所以射程成为了致命因素。

“今制铁凹心送一根,送子入口,内陷八分,子体仍圆,而出必利,可打一里有余(明朝时1步=5尺=155.5厘米,1里=180丈=559.8米),人马洞过。”--《练兵实记·佛郎机图》

从上面记载的可以看得出来,是有多近,这么近的距离,估计人都要死光了。

2.工艺技术问题导致膛压低

上面说了,膛压低就意味着射程近,毕竟是需要强劲的推射力;当时明朝的工业水平并不高,这就使得给佛郎机炮的加工精度大大降低,导致子铳和母铳的装配密封性极差,最后导致有缝隙漏气,膛压进一步压缩。

3.大口径佛郎机炮过于笨重

子铳可以说是佛郎机炮的一个核心,并且需要承载大多数的伤害,故而子铳的整体厚度非常大,当时因为材料的问题,故而只能使用铸铁,这就让子铳异常的笨重。

“此器最利,且便速无比,但其体重,不宜行军,比无车营,只可边墙守城用之。今有车营,非有重器,难以退虏冲突之势。”--《练兵实记·佛郎机图》

小口径体现的不明显,但是越大的佛郎机炮,随着口径的增加,子铳厚度也要增加,最后射速低、密封性低、漏气严重导致射程越发的近。

“旧有大将军、发贡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粗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戚继光实战录

上述记载以及讲解,就是佛郎机炮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不能打仗的火器,再花里胡哨也不顶用,还是会被时代所抛弃。

结语:

佛郎机炮在刚刚传入明朝的时候,确实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毕竟很少人看过这个东西,后大量的进行研发,进行生产,并且不断的改良,发现最终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在后期的明朝,都是以小型的佛郎机炮搭配红夷大炮,远有大炮,近有机炮,显得较为合理,并且在战场之上广泛使用。


笔下点史


佛朗机,是明代对欧州葡萄牙人的称呼。而佛朗机炮是15世纪至16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火炮。这种火炮因为射速快,打击面广,普遍在欧洲各国战场上使用。16世纪明朝嘉靖年间由葡萄牙人把佛朗机炮卖给明朝。由于明朝称呼葡萄牙人为佛朗机人,也就顺口把这种欧洲速射炮称呼为佛朗机炮。


佛朗机炮是一种近射程速射炮,属于后装型火器。它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细长炮管,口径小,母铳配有瞄准用准星,照门方便打准目标,铳身两边有炮耳方便吊装上下炮铳。母铳后身粗大开有长形凹槽,可以装填子铳。子铳可以填装发射火药,一般一个母铳配置一至九个子铳。当发生战争时,九个子统填好发射药包,可以快速安装入母铳后铳,快速点火发射,给予敌人猛烈杀伤打击。


明朝嘉靖1524年后,开始大批量仿制佛朗机炮,并成功仿制32门,每门重300斤。标准母铳长2.85尺,配有四个子铳。明朝仿制的佛朗机炮开始是装备沿海水师,作为海战火器使用。随着战争的发展,佛朗机炮被明朝开发了多种型号和类别。研发出了一至五号五种佛朗机炮用于作战。一至三号佛朗机炮是重炮,主要是水师战舰和陆上要塞配置。四号是中型炮,在大兵团作战时主要远近程杀伤火力。五号相当于重机机,普通一二个士兵可以操作炮击,作为基层队伍火力配置。比如人称百出佛朗机炮,就是其冲佼佼者。配十个子铳,可以放在战马上发射,主要是发射铁砂,射出就是几百上千个弹丸,形成散面杀伤。


红红火火讲历史


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一支由4艘帆船组成的护航舰队抵达了广州,这支舰队来自欧洲,舰队护送了葡萄牙王国派往中国的首位使臣皮雷斯。

为了向明帝国表示敬意,对东方礼仪茫然无知的葡萄牙舰队指挥官费尔南按照欧洲惯例下令升鸣炮,却被广州人误以为是要开炮滋事,致使“”“放铳三个,城中尽惊”。经过一番沙匪周转的解释,明朝官员才疑云渐消,但肇事的葡萄牙人也因此受到中国方面的格外关注。

虽然明朝官方对于这些大洋上来的人第一印象不太好,但他们的船以及船上的大炮给明朝官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铳发弹落入雨,所向无敌。其铳用铜铸,大者千余斤,因名佛朗机。”

所谓“佛郎机”原本是明朝对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家的称呼,随后也用来称呼这种“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的新式火器。

当时明朝自产的各种火器,不论轻型的火铳,又或者是重型的“将军炮”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缺点:其一,前装式,火药、弹子从何筒口装入;其二,“发莫能继”,打一炮之后要等待炮筒冷却才能继续装入火药和弹子,连续打放的次数多了还会引起铳管爆炸,使得火器在实战中的应用局限性很大。

相比之下,“佛郎机”就显得高大上多了,作为流行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前期的欧洲早期后装炮,其最妙的地方,就是采用母铳衔扣子铳的结构,较好地解决了管内闭气问题。将装有火药和弹子的子铳;放入母铳膛内发射,这就避免了铳膛与火药、弹子直接接触而发生爆炸,母铳的管壁加厚,能够承受较大膛压,也保证了发射安全。由于子铳是单个的,便可以发射一个子铳后换上另一个。几个子铳迅速更换,就能形成“弹落如雨,所向无敌”的巨大杀伤力。佛朗机炮的母铳炮身两侧安设炮耳,便于在炮架上的安放、转动,而且还配备准星、照门,使射击的准确性大为提高。

好在当时的大明朝廷与士人都还没有愚蠢到将威力远胜中国传统火器的“佛郎机”视为西洋人的“奇技淫巧”的地步。

1522年8月,5艘葡萄牙舰船在珠江口外进行挑衅,被明军击败,2艘舰船及20多门佛郎机炮被明君缴获。对佛朗机威猛火力印象深刻的广东地方当局立即上奏嘉靖,请求“颁其(佛郎机)式于各边,制造御虏。”

朝廷的反应同样迅速,当年工部军器局就制造大样佛郎机炮32副,发各边试用。在佛朗机传入中国的不长时间里,明代朝野已将其视作御敌利器,山寨佛朗机遂以极快的速度装备明军。到嘉靖中期,甘肃边防已由佛朗机炮车1158辆,宁夏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仅此四处就配备佛朗机3286架。

明朝水师也同样大量装备佛朗机,入福船装备大佛朗机6座,海沧船装备大佛朗机4座,苍山船装备大佛郎机2座。

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明军大概装备了四五万门佛郎机。最初的佛郎机母铳都用铜制造,为的是使其体轻便于激动,后来由于同的而价格昂贵以及铁的廉价和易得性,明朝国产佛郎机逐渐趋向使用铁作为材料制造。

作为明军最重要的火器,本土化的佛郎机种类和繁多,大道千余斤的“无敌大将军”,中道几百斤的普通佛朗机,小道十几斤重的万胜佛郎机和马上佛朗机,各个类别都有,成为明朝对内外战争中非常倚重的“长技”。

嘉靖时的著名学者、军事家唐顺之曾给明军列装的主要兵器明确排序:“兵技,第一大佛郎机,其次鸟铳,又其次弓矢”。在东南沿海主持抗倭的胡宗宪也认为,“城守之器,佛郎机......最利,弓弩次之,到用刀斧,是最下策矣”。

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李如松奉命率4万明军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这支军队里,携带了当时令人叹为观止的16世纪顶级火器装备。

在明军装备的诸多火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仍旧是舶来的“佛郎机”。入朝明军所用被称为“大将军炮”的重型佛朗机长1.4米,口径110毫米,重达1050斤,每门配子炮3个,轮流发射“一发五百子,击宽二十余丈,可以洞众”,威力十分惊人。

当明朝的“佛郎机”在朝鲜战场逞威时,西欧国家的火器制造技术又一次出现了飞跃,到了17世纪初“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来到东亚后,明朝人的眼界又为之一变。

万历二十九年(1601)荷兰人“挟二巨舰”突袭澳门,其炮舰规模着实震撼了不少明朝人。王临亨在《粤剑编》就以“其舟甚巨,外以铜叶裹之,入水二丈”来描述荷兰战船的高大坚固。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荷兰人“所恃惟巨舟大炮......下置二丈巨铁炮,发至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威力令当时已经被明朝军队普遍使用的“佛郎机”相形见绌,明兵部为之惊呼“我虽有厉刃,勿可与敌;虽有锐兵,勿可与战”。

时任福建巡抚的黄承玄干脆用以卵击石来形容中荷双方的装备差距。由此当时的荷兰人被称之为“红毛夷”,这类大炮也就被称作“红夷大炮”了。

所谓“红夷大炮”,实际是前装滑膛炮,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多系铁炮,也有铜制,重量从70斤至万斤不等。弹药前装,重量较大,可达数斤至十数斤不等。弹丸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

当时的明朝军政人物大多是以赞美、欣羡的心态来看待“红夷大炮”的。徐光启在天启元年(1621)七月载一封奏疏中写道:“夫兵器之烈,至一发而杀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铳极矣,无可加矣。”茅瑞征则把佛朗机铳发当做“常技”看待,沈德符更视佛郎机为“笨物”。由此可见,到明末时,佛郎机在明军火炮中的重要性已经降至“红夷大炮”之下了。

1621年,明朝的钦差大臣持兵部檄文往澳门聘请炮师和购买火炮,最终从葡萄牙人那里购得了26门“红夷大炮”,并配有西人头目7人,翻译1人,服务人员16人及葡萄牙士兵百人,一道带往千里之外的北京。

到了1633年,徐光启推荐耶稣会教士汤若望,负责成立铸炮厂。在这期间,其制成的火炮有20门,口径足以容纳下40磅的弹药;其制成的长炮,每一门都需要两个士兵或者是一头骆驼才能搬运。到1639年,汤若望更是在紫禁城旁设立铸炮厂,铸成20门性能良好的西洋火炮。紧接着又成功造出500门各种类型的西洋火炮,成果蔚为可观。


江畔初见月


起源

子母铳分离结构的后装式佛郎机炮约在16世纪初经欧洲殖民者之手传入我国,其于本土首次出现的确切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虽然欧洲已知最早的关于火炮的图文记载与佛郎机炮无关,但佛郎机炮出现的年代最迟不会晚于14世纪30年代。1338年英国人布拉姆比希尔担任船长的平底长船上已经出现了子母铳分离的火炮的记载。

据船舶书记员斯达令和莱吉特的记载,同年的不少帆船及其他海船都装备了数量不等的后装炮,这些火炮或铜制或铁制,每一架都有至少一门与之匹配的子炮。

考虑到火器的传播途径以及技术交流的紧密性,后装炮在欧陆出现的时间应比英伦三岛更早些。1342年,守卫雷奥特城堡的法国士军雇佣了两名炮手,他们负责操作一门发射铳箭的后装小炮。铳矢由炮管塞入,火药则储存在子炮中。子炮前端与炮管尾部相连,最后再在子炮的尾部打入一枚楔子将两段连为一体。收藏于现在巴黎市的一份文件记载了一名图卢兹市的炮手于1345年奉国王之命购买军需的交易记录。

其人共购入了2门铁炮,200发铅弹,8磅火药以及200枚包覆皮革的楔子。根据其所购之物推断,这两门炮应为重量不超过25磅的后装小炮。

众所周知,佛郎机炮的特性有三,即射速高、射程近、威力弱。造成此三种特性的根源在于佛郎机独特的子母铳分离结构。此设计的出现并非由于14世纪的欧洲工匠们的前瞻性领先其他各个文明的同行们,而是与其所选用的原材料大有关联。作为一种兼具延展性及韧性的金属材料,锻铁

的价格相对低廉且易于提取与加工,且在加工的过程中无需熔炼,因而受到这一时期欧洲工匠们的青睐。另一方面,此时欧洲的火炮制造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自然硝石资源的匮乏,火药价格高昂且产量低下。因此,以锻铁为原材料,经工匠反复锻打拼接而成,耗药量少的小火炮成为欧陆较为常见的一种火炮。此外,锻铁拼接的制作方式使得工匠们可以将炮管做的更长,火炮的弹道更加平直,利于瞄准击远。

锻铁炮管的制作技术相对简易,

工匠们延轴心铺设一层或两层烧热的锻铁条,经反复锤打后形成炮管,之后再以数量不等的铁箍加固,最后通过灌铅的方式将缝隙补好。以此种方法打造的炮管必然是两头开放的,因此又需另外锻打子铳来盛储弹药及封闭炮管。基于此种制作原理,佛郎机的基本结构为子母炮分离的两段式,火药装填于子铳中,弹丸或通过子铳装填,或与前装炮一样,通过炮口装填。

演进和分类

早期佛郎机炮的演进分化可大致分为两条路径。较早的一类后装炮的子铳以桶型为主,火炮多置于坚实木床之上,子铳与炮管相接后,在子铳末端与木床之间打入楔子或木栓达到密封炮管的效果。另一类佛郎机小炮可能问世于稍晚些的14世纪70年代,这类小炮弹室的尾端加装了导向杆,因此其转向更加方便,射界宽广,利于单人操作。这一新式后装炮在外形上与旧式火炮略有区别,炮管后加装了前窄后宽的装弹室。这一形状不但有助于弹室与炮管相连,同时亦便于盛放子铳,与之配套的子铳则呈现经典的啤酒杯形状,子铳的固定则靠小铁拴来实现。

新式后装炮在结构上比旧式火炮更为紧凑,密闭性亦有所提高,但也许是受限于当时低下的生产技术,其产量相对低些。尽管如此,

新旧两种佛郎机炮都被彼时的欧洲军队广泛应用于水陆两方面的战场上——旧式的大型后装炮多作为定点火炮,用于轰击要塞或船只。轻便的新型回旋式小炮则用作近距离的速射杀人炮,尤其在装填霰弹的情况下,更能发扬其俯仰自如、易操作、射速快的优点。

两种火炮都可以通过快速装卸早已装填密封好的子铳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极快的射速,这点优势是前装火炮所不具备的。但这一高频率的射击是在牺牲火炮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不宜过分使用。尤其是对于质量相对低劣的早期锻铁拼接式后装炮而言,这一激烈、不合理的使用方式更易造成子母铳接口处的磨损及大量的燃气外泄。

当然,后装火炮的发展与分类并不遵循一定的条规,尤其是在火器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欧洲战场上也曾一度出现佛郎机式的臼炮甚至风琴炮。1428年,围困奥尔良的英格兰军队有至少15门后装臼炮。希克令记载了英格兰人在15世纪中期制造使用过的24门平均重量约338磅的后装风琴炮,炮长3-4英尺不等,每门炮都配置了两个子铳。 与多用作回旋炮的新型佛郎机炮不同,旧型后装炮在尺寸、 种类及军事用途等各方面的跨度更为广泛。

以14-15世纪的欧洲火药强国勃艮第公国来说, 其于1410-65 年所产之火炮(

canon,有别于日后出现的发射铸铁炮弹的前装加农炮,此处泛指早期出现的各种大小不一的前装或后装火炮,因此暂译为“火炮”)即包含相当数量的佛郎机炮。此时所产之火炮以锻铁产品为主,其大者可发射重约26里弗的石弹,火炮本身重达4000里弗;小者则仅重30里弗左右。其所配备子铳的数量并无定规,一般为2(1437年)或3(1413年)个不等。同一时期所产寇洛夫林小炮亦以后膛装填为主,其全长14至110厘米不等,每门炮(铳)一般配置1至3个子铳。

后装蛇炮约出现于15世纪40年代,这款经典的长管后装炮重量多集中在300-500里弗左右,极大者重达1550里弗。勃艮第军所用之蛇炮多发射铅弹,但亦有极少数发射铁弹的火炮。1475年大胆查理从里尔城征召了129门火炮,蛇炮的数量达到了101门之多。

与同时代的其他火炮相比,蛇炮的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因此一经传入,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不列颠岛上的战争形态。蛇炮与猎鸟炮一起成为英格兰水陆两军装备最为普遍的火炮,尤其在1470-90年间,蛇炮是战舰上最为常见的火炮。英格兰人所用蛇炮的尺寸差异亦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小者重约200磅,大者重达2100磅,甚至有4200磅的大炮。其所发射的石弹大者直径达10英寸,自15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铁弹的数目有明显增长。

维格莱尔是一种约出现于15世纪10年代的后装火炮。其尺寸可大致分为大、中、小三类,极大者重达4000kg,可能是当时最大的后装火炮。小型维格莱尔的倍径比可达21,多用于射杀敌军有生力量,大型维格莱尔的倍径比一般不大于8,可能多用于要塞攻守之用,其所发射之石弹重量可达50磅左右。勃艮第人所用之维格莱尔后装炮一般每门炮配置两个子铳。

衰落

佛郎机炮子母铳分离结构的设计初衷无疑具备诸多的优势,但优秀的理论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付诸于实际。子母铳接口处的燃气外泄问题是数百年来都无法解决的顽疾,即便结构更为紧密的铜铸佛郎机炮亦无法破解这一难题。大量外泄的燃气不仅降低了火炮的性能,更加剧了火炮的磨损。对攻坚频繁的欧洲人来说,火炮威力不足无疑是颇令人头疼的难题。因此,早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叶,为了解决佛郎机火力不足的缺点,欧洲工匠们在制造大型攻城炮时采用了两段拼接式的制造工艺以保证大炮的破坏力。大口径的射石巨炮以其无可匹敌的破坏力成为当时最受重视的兵器,并享有单独命名的荣耀,这是其他火器所不及的。因此,即便在其使用最为广泛的14-15世纪,佛郎机炮也多是以射杀有生力量为目的。当然,部分大型佛郎机炮也具备杀船炮(Ship Killer)的作用,甚至在攻坚战中作为射石巨炮身边的辅助性火力输出点。但总体而言,以发射石弹及铅弹为主的佛郎机炮因其威力有限而并不长于攻坚。

随着颗粒火药的普及以及15世纪后期整体铸造铜炮技术的进化,佛郎机炮的衰落已不可逆转。部分大型佛郎机因其装填相对便利的特点在空间狭窄的战舰上或要塞中仍旧占据一席之地,但数千公斤重的大块头已成稀有之物。消耗4000多磅的贵重的青铜去铸造一门发射石弹或铅弹的超大型佛郎机炮所取得的收益远不如将之用于铸造一门4000磅的半加农。后者所发射之铸铁实心弹在200码的距离上足以击穿20英尺厚的土墙,其穿击力之强非任何佛郎机炮可比。

另一方面,小巧且转向灵活的后装回旋炮在船舶或城墙上依旧肩负着近距离收割敌人生命的任务。船舷两侧的装填霰弹的回旋小炮不但能够击破蜂拥而至的跳帮者的队形,又能与相邻的小炮织成交叉火力网,大量杀伤敌方舰船上的水手。

进入16世纪之后,轻便的小型前装炮在野战战场上逐渐普及。1513年的佛洛登战役中,英苏双方的野战火炮充满了浓浓的混搭风,上至6000磅的攻城炮,下至佛郎机隼炮纷纷在战场上亮相。此役,苏格兰军队装备的野战炮皆为前装火炮,其中最轻便的是5磅寇菲林轻炮,而佛郎机隼炮则以战车炮的形式作为前装野战炮的辅助出现于战场上。此外,前装火炮在战船上的装备量亦显著增多,玛丽罗斯号上虽然有长近10尺,口径8寸的佛郎机大炮,但铜铸前装炮却是战舰上数量最多的火炮,甚至包括威力强劲的皇家加农炮。

东传

我国最早为官方所得的佛郎机炮大约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但民间对于佛郎机炮的仿制和使用可能要稍早些,但应不会早于16世纪。据《筹海图编》所载:

“(佛郎机)其铳以铁为之,长五、六尺,巨腹长颈,腹有长孔,以小铳五个轮流贮药,按入腹中放之,铳外又以木包铁箍,以防决裂”。

可见明朝官员对佛郎机炮的外形和使用方式有较深刻的认识,但

所谓“以防决裂”的木包铁箍实际上是承载火炮的木床/架以及固定炮身的铁箍,并无防炸裂之功效。明人此时所见之佛郎机炮“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装填便捷,利于水战。

此时的明军虽拥有数量繁多的各型铳炮,但受制于保守的火器制造管理政策以及僵化的匠役制度,明军自产铳炮质量低下,设计粗糙。多数铳炮身短壁薄,装药不多,火器易炸裂且铳炮无瞄准之具,不能命中至远。

质量低劣的铳炮不但难以抵御敌军亦使明军将士望火器而生畏,不愿训练,形成恶性循环。佛郎机炮的传入为明军的火器制造和使用技术开辟了新的路径,长身管的佛郎机炮较传统火炮弹道更加平直,且上有准星,因此其发射炮弹“平正直速,自能远中”。子铳轮番打放,数炮齐发,可以形成弹落入雨的效果,性能优于传统火炮,被誉为“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

佛郎机铳在大明的传播,汪鈜出力甚多,其于嘉靖九年上表奏请朝廷大力仿制佛郎机铳,用于守卫墩台、城堡。在他的数次上表奏请之下,朝廷造大中小三样佛郎机,之后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删改进,制成种类繁多的各式佛郎机炮。如双管的连珠佛郎机,长身管、射程远的电扫雷丸,用于守台防御的提心铳,大型的无敌大将军、神飞炮等

综合来看,此时的明王朝可谓世界性的佛郎机大国,但于火器先进性而言,则与西欧、奥斯曼等地区和国家差之远矣。其火炮大者不过重1050斤(1385磅)的无敌大将军,其重量略大于亨利八世(1510)从低地购入的蛇炮(1120磅)而略小于5磅猎隼炮(1500磅),而后者也不过是前装野战小炮而已。被一些学者形容为“吸收将军炮、佛郎机和红夷炮特色”所创制的神飞炮实质上不过是口径8寸,发射25斤石弹的佛郎机炮(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佩雷埃炮),而彼时欧洲人所造的8英寸口径蛇怪炮可发射60磅重铸铁炮弹,8英寸皇家加农炮弹重亦达63磅。即便退回到15世纪上半叶,勃艮第军也早就有了(石)弹重超过50磅的佛郎机。神飞炮在设计制造上应该比百余年前的欧洲老古董更加科学(神飞炮为万历末年产物),但远不能与同时代的欧洲主流火炮相比。

即便从明朝人的角度来看,佛郎机炮也并非军中最强的火器。在红夷炮传入之前,势大力雄的前装发熕炮是16世纪中后期最强力的火炮。据记载,铜发熕每门重约500斤,可发射4斤重铅弹或石弹如斗大,是水陆战场上攻坚沉舟之利器。墙屋遇之即被击穿,“若非攻坚夺险,不必用此”。因此,佛郎机炮虽是16世纪明军中装备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火炮,但其破坏力主要还是局限在杀伤有生力量方面,仍旧不脱杀人炮之本质。

装备大量佛郎机的明军将士在关外无法阻遏满洲人的崛起,满洲兵以板车、盾牌为掩护攻打明军据守的城池堡寨,佛郎机杀伤力底下的缺点被充分暴露。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帅军大举进攻宁远城。是役,城上11门红夷炮迭发,击破后金牌车如摧朽,城下后金军死伤惨重,不复往日之勇。经此一战,欧式前装火炮之威力海内皆知,而此时距离整体铸造的长身管的前装滑膛炮问世至少已逾一百三十余年矣。


派大早


佛郎机炮,其实就是欧洲15世纪盛行的后膛长炮。

继15世纪之后,火炮的发展进入了快速阶段,欧洲的军事家们很快就发现,火炮这种新东西,不仅仅在攻城战中威力四射,就是在野战中,也是不容小觑的大杀器。

不过像巨型火炮这种大家伙,在野外战场实在是不咋方便。而一般的中小型火炮装填速度又太慢,因此当时的野战陆军急需一种能够提高射速的新式火炮。

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催生出了这种提前填充好子炮的后装火炮。

不过由于没有机器工业的保证,因此后膛长炮的气密性着实堪忧,也就影响了火炮的射程。

而射程则是决定了炮战胜负的一个关键要素。

所以,后膛长炮实际在陆战中并没有那么受欧洲军人的欢迎。经常也就是被安置在一些简陋的要塞中做轻火力掩护。

不过俗话说,当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当后膛长炮在陆战中逐被淘汰的时候,海面上的水手们却发现了这种火炮的优势。

因为是后膛换弹,所以水手可以在船舱中无须拉回火炮进行装填(当时的舰炮装备尚不完善)。而且射程也算不错,威力十分可观,钉上楔子之后也可以很好的稳定气密性。故而开始在战舰上大批量装备这些后膛火炮。

也正是如此,大明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后膛火炮。

虽说是欧洲陆军淘汰的东西,但是在东亚大陆,这仍然是强大火力的存在。

尤其是富有改良和创造性的中国人不会拘泥于原状,将这种进口的火炮改良成了各种样式的火炮。

小者如马上佛郎机长不过60cm,大者如千斤佛郎机长可达3米有余。

在铸炮工艺上,大明的工匠也突破性的采用了外铜内铁的复合式铸抛法,既节省了材料,又可以有效预防炸膛。


自嘉靖中期以来,明军每逢战事,必然会见到佛郎机炮的身影。

与之而来的,还有新式的战法战术。像戚继光将军的蓟镇车营,所依赖的主要重火力便是偏厢车上的佛郎机炮。

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的佛郎机炮也给予了日军恐怖的打击,涨了我中国军人的威风。

一直到清末鸦片战争前夕,佛郎机炮(子母炮)已经活跃在中国的军队中,可以说佛郎机炮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的西式军火之一了。


火器工坊


所谓的佛朗机炮,是一种明朝嘉靖时期由葡萄牙人传入的后装式滑膛加农炮。

先说说什么是“佛郎机”?

佛郎机其实一个音译。这个词是古代波斯人或阿拉伯人对法兰克人的称呼。例如,在波斯语中写作فرنگ,读作Farang。

后来,Farang泛指一切西欧人,其中就包括了葡萄牙人。明朝对葡萄牙人的旧称就是佛郎机。

因此,所谓的佛郎机炮就是指由葡萄牙人传给明朝的火炮。这种火炮最早在16世纪初就被明朝官员所得知了。

1521年,广东海道副使汪𬭎击在屯门退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后,俘获了葡萄牙人铸造的新式大炮,于是就称其为“佛郎机”。

佛郎机这种火炮还经过了明朝的一些改良。

诸如明代《车铳图》等文献记载,明朝人习惯将佛郎机炮装在炮车上移动作战,释放火炮时就卸下炮车的轮子。

这种本土化的火炮还是有很多用处的,在很多战场上都被投入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古代很早就不是冷兵器作战主宰一切了。

当然,明朝使用火炮的同时,也不代表他的敌人就不会用——譬如后金,人家也不是长矛大刀,女真人也是用火器的。

这就是佛郎机的历史。


HuiNanHistory


15-16世纪,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首兴起的大航海时代,垄断了海洋贸易,当时的大明朝已停止了海上远航,西班牙过大西洋到达美洲,葡萄牙由非洲、印度往远东,他们的船上均装备可连续开火、精准打击的速射炮,为当时欧洲最流行,世界最先进的一种火炮。

无敌大将军炮,也是重型的佛郎机炮,图为戚继光故居展示。

1509年,葡萄牙冒险者绕过印度洋,到达马六甲,在那里接触了做生意的中国人,几十年前强大的大明朝数次下西洋的壮举给当地人的印象,葡萄牙冒险者知道了富饶、强大的中国,也就是盛产瓷器、丝绸的遥远国度就在眼前,决定放弃海盗式侵略,采用进贡和贸易的方式同中国接触。

汪鋐,广东按察使,当年击溃葡萄牙入侵者,并向朝廷推广佛郎机炮和蜈蚣船,后官至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的人。

1517年、1518年、1520年,数批葡萄牙使船到达广州,均因为文化不通,洋人不懂礼仪被驱逐出境,恼怒的葡萄牙人在1522年,派5艘舰船至珠江口,船上满载类似的舰炮,试图以武力作后盾,强行与明朝官员谈判,结果就是不买账,于是葡萄牙人悍然开炮,明军予以反击,此战缴获葡舰2艘,炮20余门,生擒葡人42人,斩首35人。

图为军事博物馆藏,嘉靖24年制佛郎机子母铳。

葡萄牙的葡文书写是Portuguesa,可能双方读音有误差,明朝官员将其翻译成“佛郎机”,所以佛郎机最初指的是葡萄牙这个国家,俘虏称为佛郎机人,此仗明朝官员也第一次体验到了洋人舰炮的厉害,《筹海图编》记载“其铳巨复长颈,腹有长孔,以小铳五个,轮流贮药,他船相近,经其一弹,则船板打碎,以此横行海上,他国无敌”,于是把缴获的20余门炮拆卸研究,并命名为“佛郎机炮”。

当时的明军装备虽有火器,但都是洪武火铳和永乐火铳,个头小,性能差,构造简单,威力远低于佛郎机炮,缴获20余门佛郎机炮的同时,也获知了制造该炮和新型火药的技术,广东官员上疏朝廷,改善明军火器装备,建议仿制佛郎机炮,嘉靖皇帝准奏,于是规模宏大的仿制佛郎机炮在南京拉开,仅隔2年,南京的明廷军器局就制造出了佛郎机器32门,并发往各军试用,此后又作多次改进,制成各种适用的佛郎机炮,还发明了马上佛郎机炮。

在清朝使用很广的子母炮,就是改自明朝的佛郎机炮。

以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为例,佛郎机炮有6个尺寸,分别是5尺、4尺,3.5尺,3尺,2.5尺,2尺,大号的炮用作舰船炮和城池防御,中号炮随军机动作战,小号炮可单兵使用,背、扛、提都可携带,每门母炮配9个子炮,可轮流换装子铳,提高射速,管壁更加厚实,承受更大压强,保证火炮发射安全,配有照门、准星等瞄准装置,可进行远距离瞄准射击,大炮可左右旋转,小炮可提、携,炮可调整射界,扩大了射击范围,《大明会典》记载,佛郎机炮在嘉靖7年就制造了4000门,并衍生出流星炮,连珠炮等,佛郎机炮是明嘉靖到万历时期最重要的火炮装备。


图文绘历史


“佛朗机”是明朝人对葡萄牙称呼,佛朗机炮就是葡萄牙炮,是明朝俘获了葡萄牙的火炮后,发现很好用,就加以仿制的一种火器,在明朝中后期比较盛行。

佛朗机炮是一种后装炮,就是在炮的尾部进行弹药填充。而当时的大部分火器都是前装炮,就是要从炮管的膛口进行填装,效率比较低。明朝在和葡萄牙的使臣接触的时候,在葡萄牙的战舰上就发现了这种炮,但是没有实物无法仿制。后来葡萄牙舰艇骚扰广东海岸,广东守军击退葡萄牙舰队,还成功的俘获了两艘舰艇,以及船上安装的20门佛朗机大炮。

明朝发现这种火炮很先进,它分为母铳和子铳两个部分。母铳就是连接在炮膛后部的一个装弹室,就是弹药仓。子铳就是安装好炮弹的弹夹,有很多备用,炮弹打出去后就可以更换。这种火炮不仅可以后膛填装,而且射速快,射程也比较远。

明朝军机处就对这种火炮加以仿制,研制出“铁心铜体”的佛朗机子铳。就是内壁是铁制的,外部再浇灌铜液,这样可以加固铁壁防爆膛。

火器很早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一直停留在利用率很低的层面。到了明朝以后,火药的纯度大大提高,而且人们也渐渐掌握现代黑火药的配比。由于战争的需求,让明朝成为中国火器发展最为迅速的朝代,各种火器层出不穷,军队也大量配备火器。但是随着明朝中期战争的平息,军事装备发展速度渐渐放缓,逐渐被西方超过。

虽然明朝的火器众多,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射速问题,弹药填装麻烦的问题,无准星无照门的问题,导致很多火器派不上用场。戚继光就曾说过,在明朝众多火器之中,也就只有佛朗机炮和鸟铳几种为数不多的火器才有实战作用,其他都是徒有其名。

佛朗机炮虽然好用,但毕竟只是一种轻型火炮,射程也有限,后来就被荷兰造的“红夷大炮”所取代。红夷大炮重达好几吨,是名副其实的重炮。满清首领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所伤,最后死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