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耗盡國家的戰爭,中國武力滅一國,把大片土地納入中國版圖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正是他主持對匈奴的堅決反擊,打出了中原民族的威風,“漢”由此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代名詞,遺澤萬世。

用現代的話來說,漢武帝是個主戰派,一改以往的和親政策,對匈奴的進犯毫不退讓。不僅如此,他還開拓西域,創造打擊匈奴的第二戰場,把戰爭引向了敵佔區。

漢武帝的戰果是極其輝煌的,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從劉邦開始,數代君王積累下來的財富被消耗殆盡。為了攢錢打仗,在桑弘羊等大臣的輔佐下,漢武帝採取了鹽鐵專賣等一系列政策,最大可能地榨取民間財富,使百姓苦不堪言。

一場耗盡國家的戰爭,中國武力滅一國,把大片土地納入中國版圖

漢武帝晚年,終於意識到戰爭對百姓帶來的傷痛,決定暫停對外征戰,重新開始休養生息,而這種轉變的標誌性事件是輪臺罪己詔。漢武帝在這份詔書裡,對前番派李廣利北伐匈奴的行為表示了悔恨,要求各地停止苛政、減輕稅賦、抓緊生產。

以漢武帝的英明神武,能夠向天下人表示自己有罪責,極大地平息了民間的怨氣。百姓們默默地繼續辛勤種地,向官府納稅服勞役,國力開始慢慢地恢復。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罪己詔。那麼,為什麼叫輪臺罪己詔呢?因為頒發這份罪己詔的由頭,就是西域輪臺國的屯田計劃。輪臺國原本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一個小國,漢武帝叫停了此處的擴大屯田,表示沒有繼續開戰的計劃。

一場耗盡國家的戰爭,中國武力滅一國,把大片土地納入中國版圖

今天的新疆仍然有輪臺縣,位於塔里木盆地的北緣,曾經是西域都護府的治所。西漢時輪臺是西域三十六國的國家之一,這裡水草豐美,且處於西域的中心位置,對經營西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輪臺國已經在公元前101年被大將李廣利所滅,原因是該城拒絕向漢軍提供食物和飲用水。李廣利下令攻城,將輪臺夷為平地。於是,這裡出現大片空閒的土地,使朝廷有了屯田的打算。

李廣利的這次出征,在歷史上非常有爭議。他討伐的目標是大宛,理由是大宛拒絕向漢朝提供良馬。漢武帝兩次發兵,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迫使大宛臣服,乖乖獻上了良馬。

很多人都認為,遠征大宛的戰爭付出數萬將士和戰馬的生命,錢糧更是耗費無數,卻只換取了一些良馬,實在是得不償失。但是,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這是大漢的立威之戰,從此之後,再沒有西域國家敢漠視大漢。

一場耗盡國家的戰爭,中國武力滅一國,把大片土地納入中國版圖

西域地廣人稀,地理條件惡劣,適合種田的地方非常少。西域諸國都是建立在綠洲上的國家,相互間隔的距離非常遙遠。再加上背後又有匈奴扶植,使西域的局勢非常微妙複雜。

其實以漢軍的戰鬥力,掃平西域並不是難題,但後勤的制約太大,難以供養大軍長期作戰。所以,只能採用殺雞儆猴的辦法,展示一下武力,再加以安撫政策,這樣才能使西域諸國歸心,與大漢一起抗衡匈奴。於是,大宛就成為這樣的一隻“雞”。

大宛的地理位置在現代的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位於帕米爾高原的西部。就因為山高皇帝遠,自認為漢軍無力遠征,才敢於拒絕漢武帝的要求。沒想到,漢武帝正愁沒有靶子,斷然下令李廣利發動遠征。

一場耗盡國家的戰爭,中國武力滅一國,把大片土地納入中國版圖

正如大宛所料,李廣利的第一次遠征由於路途遙遠、後勤不繼而失敗。但是漢武帝豈肯罷休,調集10萬遠征軍,還有18萬步兵負責保護糧道,發動了第二次遠征。

輪臺就是在這次超大規模的遠征中被平滅的。西域諸國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不過八萬,還不及這支遠征軍的兵力,因此西域諸國無不竭盡所能地討好李廣利。只有輪臺不識相,自然成了唯一的犧牲品。

這次遠征大獲全勝,李廣利攻破大宛都城,另立國君,並獲得了數千匹良馬,也就是被後世推崇的汗血寶馬。回國路上,李廣利在輪臺設置使者校尉,代表漢朝對西域實施統治。

一場耗盡國家的戰爭,中國武力滅一國,把大片土地納入中國版圖

通過此戰,西域諸國真正見識了大漢的軍威,再也不敢直接對抗漢朝。以後,即使是孤身一人的漢使,都能誅殺叛漢的國王,調動西域軍隊攻打匈奴,這就是大宛之戰產生的紅利。

漢武帝經營西域確實透支了國力,但是他將一大片土地,即西域(新疆)納入版圖、開通絲綢之路,給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對於漢武帝本身來說,輪臺罪己詔是他治國方針的改變,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應該更多地為他的百姓們考慮一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