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朱升和劉伯溫誰才是朱元璋的第一謀臣?為什麼?

騎蝸牛走高速


很明顯在朱元璋心中李善長的地位遠高於劉伯溫。

李善長在朱元璋幾乎一窮二白時入夥,雪中送炭,屬於創業團隊成員,更是朱元璋老鄉。劉伯溫加入時朱元璋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屬於後期招聘人員(還是從對手那邊跳槽過來的),錦上添花,劉伯溫被神化完全是演義小說的功勞。


懦夫救星X


李善長、朱升和劉伯溫都是朱元璋的開國元勳,而他們之中,孰高孰低呢。

官職

朱升 1368年被招致皇城應天府繼續充當謀臣,所處地位與“開國元勳”不相上下。李善長 1368年明朝開國,朱元璋初封六公之一,爵位韓國公。官職左丞相,百官之首。

劉伯溫 1369年雞鳴山立功臣廟,為二十日後補充加封爵位誠意伯。官封御史中丞。

功績

先說朱升,朱元璋聽說朱升堪比諸葛亮,微服從連嶺出石門,親臨訪問大計,朱升提出三個計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就是鞏固自己的根據地;“廣積糧”就是要有充分的給養,要有經濟實力做支撐;“緩稱王”就是不要過早稱王,槍打出頭鳥。這便是後來天下聞名的“九言策”。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所以在龍鳳十年之前,自稱吳國公,直至打敗陳友諒後,才改稱吳王,就是採納了朱升的建議。之後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處州和鄱陽湖大戰及和陳友諒、張士誠多次的交戰中,朱升在軍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謀略。其中在鄱陽湖大戰中,朱升以先發火器、次發弓弩、再短兵擊之等計,大敗陳友諒,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

在朱元璋建國後,請朱升為“顧問”,雖無爵位,卻與元勳同等。

但在1369年,朱升便以71歲高齡告老還鄉,對於明朝開國後的穩定,沒有過多功績。


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就像蕭何之於劉邦。李善長是第一個對朱元璋提出反對元朝的人,又為朱元璋策劃了奪得天下的藍本。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雖無戰功,卻圓滿完成了後勤工作。朱元璋攻城略地,所過之處都是李善長出臺政令,安撫百姓,治理國家,與蕭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樣的。在朱元璋統轄手下大臣,制衡武將的方面,李善長也積極出謀劃策,給了朱元璋很大的幫助,這又是張良的功績。

朱元璋在評價李善長時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所以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李善長位列第一,在徐達之前(後因罪搬除功臣廟)。

明朝建國後,李善長位及左丞相,百官之首。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李善長在職期間協助穩固了明王朝的根基,隨後因胡惟庸案受牽致死,但更多是朱元璋對權臣的清理,但是功績並不被抹殺。


劉伯溫曾任元官,1359年,劉基投靠朱元璋,開始輔助朱元璋平定四方,建功立業。劉伯溫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陳友諒兵強,很多人勸朱元璋投降或者退守,在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伯溫寥寥數語,點破形勢,議定決策。

明朝建國後,任御史中丞,監督百官,不徇私情。自知能力不及,屢辭丞相之職。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結語

由此可見,三人比較:朱升提出開邦核心國策,但年歲過大,建國後退隱;劉伯溫開國前功績不多,後期對明初文化風向起了很大影響;李善長開邦穩定後方,建國後穩定朝政,雖爭議頗多,但實屬明初第一謀臣。


PS.關於劉伯溫神話一說

<strong>因為朱元璋起兵時,為掩蓋出身卑微,大量編造個人神話,自稱外祖父是宋朝皇帝的隨扈,通巫術,以凸顯自己才是反元的正宗。為了稱帝,他自稱此前一年曾受道教天神指點,受贈“絳衣、冠履、寶劍”等神物,理當得天下。

為了讓這些神話變得更豐滿,朱元璋進一步將“劉邦與張良”的故事也搬了過來,而劉基曾仕元,在江浙名聲甚大,當時流行讖緯之學(一種迷信),劉基恰好是此中高手,種種因素,使他最接近張良的角色,恰好能襯托朱元璋真命天子的形象,而劉基也善於就坡下驢,經常編造一些天象的吉言給朱元璋打氣。在朱元璋發佈的詔書中,經常引用相關語言,並刻意突出劉基的“先見之明”,說他是當代的諸葛亮,表面看,二人已是如膠似漆。

但事實上,劉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勞不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並無劉基,後來他只是被封了個象徵性的“誠意伯”。朱元璋為政過苛,群臣敢怒不敢言,往往轉而讚頌那些已經逝去、尚未被汙名化的名臣,如徐達、常遇春等,劉基因此得利,加上劉基後代又是編文集,又是找名手立傳,使劉基身後的名聲越來越大。

朱棣篡位後,對朱元璋時期的政策多有否定,後來明孝宗賜給“誠意伯劉公廟”一塊“翊運祀碑”,讓劉基神話從此有了皇權的加持。

明清是中國小說、戲劇特別發達的時期,既然皇帝都同意宣傳劉基,民間藝人們自然會把平時不太敢說的內容統統附加到劉基的身上,劉基的故事越傳越神,變成了全能型的人物,甚至還位列仙班。

<strong>


懶散的黃先森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一謀臣,是跟隨朱元璋資格最老,謀劃軍務最多,職務最高,權力最大的丞相,他的職務在大元帥徐達之上,是大明王朝王朝開國第一元勳。《明史》(李善長傳)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封李善長為:光祿大夫,左國柱,太師,中書左丞相,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時封公者,徐達,常遇春子茂,(常遇春已死)李文忠,馮勝,鄧愈,善長位第一,制詞比簫何。

朱升本來並不出名,不擅長文史的者不知其人。因為毛主席針對蘇聯威脅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源於朱升向朱元璋獻策;“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朱升才一舉成名天下知。《明史》(朱升傳)朱升字允升休人,為池州學正,太祖下微州鄧愈薦,召問時務,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授講學士,同修國史,洪武元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享齋戒之禮,卒年七十二歲。朱升的建議緩稱王,對朱元璋幫助很大,元末群雄並起,皆稱王,稱帝。樹大召風,元朝自然大力清剿。朱元璋晚稱王,目標小,便於積累力量。朱升的三句話對朱元璋奪取天下起到很有益的作用。但是因朱升年紀較大,不在朱元璋身邊參贊軍務,並無太多功績,所以職務不高。

劉伯溫堪稱足智多謀,早年當元朝無帥府督事,擊敗方國珍。後向朱元璋獻:陳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大喜,留在身邊參贊軍務,多有建樹,被朱元璋稱之子房(漢高祖謀士張子房)。特別是在擊敗陳友諒戰爭中,積極籌劃立下大功。陳友諒勢力大於朱元璋,是最強悍的對手,擊敗陳友諒之後,奠定統一全國基礎。劉伯溫才華橫溢,耿直不阿,遭李善長排擠,被宰相胡惟庸下毒害死。《明史》(劉基傳)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太祖下金華聞基和宋濂名,以幣請,基未應,總制孫言再致書固請,基始出。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帝手詔敘基勳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增基祖,父皆為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三年授宏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明年賜歸於鄉。《明史》“祿二百四十石"顯然有誤,李善長封韓國公祿四千石,劉伯溫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擔。明官祿有定製,公,伯歲祿豈有差十幾倍之理,應該是二千四百擔,不知何人之筆,誤傳至今。劉伯溫剛正不阿,多謀善斷為朱元璋所倚重。深受李善長,胡惟庸忌憚,退休在京治病時,胡惟庸帶醫生給劉伯溫看病,暗中下毒,飲其藥,慢性中毒而亡。後被中丞塗節揭發胡惟庸謀反,並毒死劉伯溫的事實。朱元璋大怒,逮胡惟庸下獄,責三司會審,鐵證如山,一個龐大的謀反集團逐漸被收拾幹勁。

李善長是最早隨朱元璋打天下第一謀臣,功高權重,與朱元璋又是兒女親家,是淮西功臣派首領。胡惟庸謀反,先後派自已弟弟存義(李善長兒女親家)遊說善長,後又派善長故人揚文裕去說許,事成當以淮西地封王,頗為心動。惟庸親說善長,猶不許。《明史》…居久之,惟庸復遣存義進說,善長嘆日;“吾老矣,吾死你等自為之”!此時李善長已默許,自已死後,胡惟庸謀反!不僅如此,李善長扣壓藍玉在貝加爾湖秘報:胡惟庸派封績勾結匈奴的策應謀反證據。說明李善長已經間接參與胡惟庸謀反事件。《明史》御史交章彈劾善長,而善長奴盧仲謙等亦告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獄具,謂善長為元勳國戚,知逆不舉發,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姪家七十餘口人誅之。李善長位極人臣,與朱元璋外聯君臣大義,內結骨肉致至親,榮耀已極,卻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不能阻止胡惟庸謀反,亦不能舉報胡惟庸謀反,心存較幸,是對朱元璋大不忠,不殺善長,朱明王朝豈安穩二百多年。特別是胡惟庸毒死劉伯溫,更讓朱元璋憤恨難消,平時李胡在朱元璋面前沒少說劉伯溫壞話,現在謀反證據確鑿,對胡李斬草除根,也是還給劉伯溫一個公道,朱元璋由此廢丞相制。關於李善長之死另有說法,(明)李贄在《續藏書》中說李善長是自殺,比《明史》記載更為詳細。:“洪武二十一年,粛清逆黨,榜列勳臣,猶前善長。…御史上書論劾善長,捕存義之子佑伸,獄具:惟庸初為寧國令,善長薦之超為太常少卿,惟庸以三百金謝。及惟庸反謀定,善長以家奴耿子忠等四十人從,皆厚得其金帛。而惟庸復以西城古劍,白雲壺,玉刻蛟龍蟠桃杯,酬善長。群臣奏請誅善長,不許,乃手召謂諭之,召旨奉天門,與語開創艱難,為流涕。至佑順門謂群臣曰:太師老矣,吾欲曲寬佑伸死,以慰大師心。群臣固言善長反狀明甚,三尺法度非陛下所得私。上曰,法如是奈何。善長大慟曰,臣誠負陛下之恩,無面目見群臣,歸而自縊死。佑仲及吉安候皆棄市,特赦諸子弗誅。以禮葬善長。顯然與李贄的《續藏書》與《明史》敘述不同。《續藏書》更能把朱元璋念李善長與自已風雨同舟,成就大業,不忍誅殺的矛盾心情表現出來。善長自殺為明智之舉,避免後輩被誅連亦在情理之中。《明史》本是清大學士張廷玉主編,乾隆御批,說朱元璋殺善長七十餘口,有貶損明王朝之嫌。但是不管是《明史》還是李贄的《續藏書》胡惟庸謀反,李善長知情不舉等重要情節,並無不同之處。否則乾隆,張廷玉早就給李善長,胡惟庸平反了。








東方鉞


李善長、劉伯溫和朱升同為謀臣,他們在朱元璋的集團內把握著不同使命,起到的作用都是不盡相同,在建國初期和明朝建立後發揮的功績各有千秋。

大明建立封賞功臣時,朱元璋的分配計劃不是誰的功勞大,就給誰分的官職高權力大,而是綜合各方面因素,還要按他的核心成員和非核心成員,平衡文臣武將各方勢力,相互制衡接順序來封功封職。

三謀士為朱元璋助力

李善長

定遠人,從小愛讀書,智慧謀略超人,通曉法家學說,公元135年朱元璋平定滁州時,聞訊當地有一位才識高德的人,就前往拜訪李善長,之後李善長識得朱元璋能夠成大事就去投奔,得到朱元璋器重,分他掌管文史書籍,當時李善長已經41歲。

朱元璋剛開始向李善長詢問,“四方戰鬥,何時定乎”怎麼平定天下之事,李善長以效法漢高祖開創對化而行之。作為參謀的李善長,一邊幫朱元璋出謀劃策,一邊做好軍隊的物資供應,還要考察、觀摩、推薦有才之士。

朱元璋把李善長比作漢朝蕭何,兩人的作用基本相同,朱元璋帶兵前線打戰時李善長就在後方留守,處理後勤保障和政務事項。需要大的行動和制定方略,少不了李善長的出謀劃策。

李善長

劉伯溫:

名劉基,青田人(今溫州)聰明伶俐善於好學,11歲就考中秀才,被家鄉人稱為神童。精通。諸子自家,懂天文地理,兵法賦學,還擁有一本天書“奇門遁甲”據書中所記,他懂得奇門八卦,占卜很靈。

朱元璋當時尋找劉伯溫時就已“堪定天下之機,措安黎庶之道”,他具有如何安定天下,管理百姓生產都有獨特的一套。

在平定陳友亮(漢廷)和張士誠(周廷)時,劉伯溫就獻計平定要按“先漢後周”。設計動機是先攻打難打的陳友諒所部,張士誠就會按兵不動,而先要打張士誠,陳友涼定會要趁機攻擊,左右為敵、更難應付。打敗陳友亮可以掃除天下最大障礙其它,其他部隊就好對付,攻打遇到困境,產生撤退投降之人,劉伯溫定下鐵律,退者斬殺無赦,然而在軍中奠定了地位。

劉伯溫

朱升:

休寧人,小勤奮好學考取秀才,進士,後著書多部《墨莊率意錄》等。當官幾年後辭官回家開學館及務農。(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略地,包圍徽州府城,為了百姓受害,朱升冒危險說服守將福童開城歸降。

(1358年),朱元璋攻擊婺源長久不下,聽說有一個隱士很出名,就微服尋找朱升隱士,已求大策。朱元璋在詢問現在時局該如何行動時,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粒、緩稱王”等策略。根據當時的時局來看,元朝雖然是腐敗不堪,鎮壓一般的起義軍是沒有問題,前期有些及早稱王建立小朝廷的都一一殲滅,這就是槍打出頭鳥。

朱元璋就是以這些計策作為隱避,及時的保存了實力,暗處擴張範圍,後來的有力反擊和殲滅強大勢力的陳友諒和張士誠所部,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最終把元朝滅亡。


朱升畫像

朱元璋為三謀士封賞

朱升:封號翰林院學士兼東閣學士、嘉議大夫、知制浩街、同修國史。朱升作為朱元璋的參謀,參與政議,給朱元璋似寫聖旨,又當他的老師。手握特權,但是不直接決策,要通過一些委婉的手法去施行,不會引起朱元璋的忌憚。

劉伯溫:封號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36功臣中排名是倒數第一,正二品無實權官職。根據劉伯溫的功績應該是封侯,卻沒在這個行列,主要原因是劉伯溫原來給元朝當過十幾年的官員,又非核心成員。跟李善長官職懸浮很大,兩人所處立的集團不同,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同組為安徽集團的核心,是朱元璋的小夥伴最信任的心腹,都被委以重任。


李善長:封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左柱國、太師、左丞相、韓國公,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首。作為朱元璋的寵愛,李家已經是僅次於皇家第二大門豪,朝野上下,人人敬功,權高位重。李善長後來就變了初心,開始蠻橫跋扈,排除異己、沒有做過可惡之事,專權獨政是明朝最龐大的官僚體系——淮西派。

在這時期李善長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危機,就向朱元璋辭職隱退,回家鄉養老。真是禍不單行,受胡惟康案牽連,後有人揭發朱元璋再次審案時,想要藉此機會處理李善長,(1390年),76歲的李善長與了妻弟侄兒,七十餘口一起被斬,儘管他手執丹書鐵卷,終難逃一死。兒子李祺一家四人得以倖免。


所以說,李善長和劉伯溫的謀略才能不分上下,朱元璋征討天下時,對一些戰略方針和政策制定劉伯溫擅長於李善長。參與政議的李善長主要是後勤供應,地方安扶,治國方針建國後才以使展。朱升作為朱元璋的秘書長,最大貢獻就是制定三個政策,處理的事務繁忙,還要兼修國史,建國後早早退隱。吳伯溫在幾年後也選擇退役,始終沒逃過朱元璋的忌禪被殺。

建國後李善長是最大的受益者,位高權重,享受榮華富貴,下場也是最慘的一個。


斌哥居丹霞


劉伯溫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第一謀臣,為其出謀劃策打下大明江山功不可沒。但晚年淒涼,兒子被奸臣所害屈死、他憂憤而亡。李善長官居明朝宰相、一朝重臣,晚年更慘被以謀反罪全家被殺,只剩長子因是駙馬而得以倖免。朱升大明開國功臣之一、官居翰林學士,三位中結局最好晚年著書立傳壽終正寢安享晚年。


小龍女5505


朱升被朱元璋讚譽為“九字真言定天下”,朱升是朱元璋開創事業的啟發者,朱元璋非常尊敬他。朱升不是常伴君王側的謀士,但是他的話能夠影響君王一輩子,是相當於“國師”級別的人物。李善長不是謀臣,他是類似蕭何,荀彧,耶律楚才一樣的搞經營,後勤,內政方面的人才。功臣榜李善長居第一,可見朱元璋對他的肯定。如果是朱升是朱元璋制定方略的設計師,李善長就是實施方案的建築師。劉伯溫是全職的謀士,但是他的到來只是錦上添花,因為當時朱元璋已經完全崛起,有沒劉伯溫,朱元璋都能鼎定天下,劉伯溫的話,朱元璋並不是很願意聽,因為朱元璋已經開始在樹立個人權威,就是不論好壞無論對錯,都是我說了算。劉伯溫也是非常鬱悶,這是他後來早早告老歸隱的原因。


靜夜思160519196


我的答案是:朱昇。

原因分析:

1.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為朱元璋制定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策略,為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是開國功勳之一。

2.李善長對朱元璋的事業是全方位投入,作為淮西勳貴,他出謀劃策、後勤保障和人才推薦的能力是很強的,藉助朱元璋的力量,實現了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建立了很多功勳。

3.朱昇為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錦囊妙計,雖然只有9字,卻是一字千金。九字國策決定江山,朱昇作為明朝第一謀士與戰略家,比李善長、劉伯溫更具有大局觀!

一家之言,姑妄聽之。


盧旭630995935


應該是朱升,朱升的智謀高於劉伯文和李善長,他8歲上學堂,最後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為朱元璋出某劃策最終讓朱元璋當上了皇帝,登記後又輔佐他,他一看出了朱元璋要屠殺功臣,所以稱病提前告老還鄉,避免了殺身之禍,在鄉下度過了晚年。


haonanrenjiushiwo


李是蕭何,朱是隆中對的孔明,劉猶如張良+陳平,第一應李,可惜不得善終


踏月001


李善長——丞相(公爵),劉基——御史中丞(伯爵),至於朱升不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