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調區塊鏈不能搞形象工程 法定數字貨幣匿名離線支付沒問題

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需要區塊鏈,也不是所有的數據都需要上鍊”

區塊鏈是什麼?要怎麼去應用?2月21日,《中國金融》刊發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的一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管理》文章。文章強調,不是所有項目都需要區塊鏈,不能為了區塊鏈而搞形象工程。

據瞭解,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成員包括穆長春、狄剛、呂遠、錢友才、卿蘇德。其中,穆長春為央行結算司副司長、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狄剛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

根據介紹,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分佈式數據庫,也稱為分佈式賬本。區塊鏈技術利用塊鏈式結構驗證與存儲數據,採用共識算法生成和更新數據,藉助密碼學保證數據和權屬安全,並通過可編程腳本代碼實現數據的協同計算。

央行定調區塊鏈不能搞形象工程 法定數字貨幣匿名離線支付沒問題

文章提出,區塊鏈技術當前存在的七點主要不足,主要包括:性能方面,區塊鏈的性能和可擴展性尚有限;安全方面,區塊鏈缺乏體系化安全防護;存儲方面,全量備份的存儲機制容易遇到存儲瓶頸;交互方面,不同區塊鏈系統的交互性問題難以解決;運維方面,業務連續性的問題不容小覷;合規方面,區塊鏈無法保證結算最終性;職能方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與中央銀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衝突。

區塊鏈: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需要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表示,中央銀行提供的支付服務不能離開集中式賬戶安排,需建立在中心化系統之上,這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相沖突。“因此,目前不建議基於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

文章強調,區塊鏈,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併發場景。不過,在對信息可信共享要求較高、對併發量要求較低的領域,例如交易結算、貿易金融、產權轉讓等,區塊鏈已經有廣泛應用。

文章還表示,要警惕加密資產帶來的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截至2019年9月底,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資產種類達到2417種,總市值突破2192億美元。同時,部分暗網交易網站通過加密資產進行洗錢、賄賂、偷稅漏稅、恐怖主義融資等違法犯罪,潛藏風險隱患較大。

其次,藉機炒作、代幣融資、騙投跑路等金融亂象捲土重來。2019年下半年的一段時期,不少上市公司為了蹭熱點,紛紛透露“上鍊”的動作或意圖,區塊鏈概念股一時炙手可熱,甚至出現超百隻個股輪番漲停的狂熱行情;

隨著市場趨於冷靜、理性,這些股票又大幅回落,紛紛跌停,許多盲目追漲的股民被高位套牢。與此同時,代幣融資(ICO)之風重起,部分機構在募集資金之後攜款跑路,投資者損失慘重。

在談到區塊鏈行業如何發展時,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指出,要去偽存真,“幣”和“鏈”不能混為一談。雖然區塊鏈發端於比特幣,但區塊鏈並不等同於比特幣。要對打著區塊鏈幌子進行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加快市場的優勝劣汰和激濁揚清。

央行定調區塊鏈不能搞形象工程 法定數字貨幣匿名離線支付沒問題

第二,不能為了區塊鏈而搞形象工程。對任何先進技術的作用,要相信但不迷信。正確認識區塊鏈技術的適用場景,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需要區塊鏈,也不是所有的數據都需要上鍊。

第三,要認識到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系統性、長期性和複雜性特徵。目前,區塊鏈能否做到鏈上鍊下賬實相符、安全合規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參與各方應綜合考慮市場發展、風險管控、法律合規等多個維度的要求,實現鏈上鍊下聯動、技術業務結合、創新與管理並重,以充分發揮“區塊鏈+”的數字賦能潛力。

第四,標準先行,引導區塊鏈產業規範有序發展。充分借鑑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中的經驗教訓,避免“先汙染後治理”。制定技術標準和業務規範,可提升我國在金融區塊鏈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有利於釐清區塊鏈的“是與非”和“真偽應用”,有利於維護市場秩序和金融穩定,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法定數字貨幣:可控匿名、“雙離線支付”

據柒財經旗下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瞭解,央行對數字貨幣的關注已久。2014年,央行成立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開始論證其可能性。2015年,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的運行框架、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等進一步深入研究。

2016年11月,央行招聘專業人員進行數字貨幣研發工作,開始籌備數字貨幣研究所,而身為央行科技司副司長的姚前,也被任命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

2017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2019年8月2日,央行召開2019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時還提出,加快推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DC/EP)研發步伐,跟蹤研究國內外虛擬貨幣發展趨勢。

至此,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已經“呼之欲出了”。作為央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的穆長春2019年8月表示,央行數字貨幣DC/EP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即“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

央行定調區塊鏈不能搞形象工程 法定數字貨幣匿名離線支付沒問題

穆長春認為,對老百姓來說,基本的支付功能在電子支付和央行數字貨幣之間的界限實際上是相對模糊的,但央行未來投放的央行數字貨幣在一些功能實現上與電子支付有很大的區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並實現可控匿名”。

公開信息顯示,穆長春已就任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第二任所長,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所長姚前已於2018年10赴任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總經理。2019年9月,多家媒體報道稱,穆長春已確認出任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

央行數字貨幣什麼樣?穆長春在《Libra與數字貨幣》的公開課中提到,“中國版數字貨幣項目稱之為DC/EP,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我們對它的定義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

穆長春看來,中國版數字貨幣不需要賬戶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具體場景中,只要手機上有DC/EP的數字錢包,不需要網絡,只要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賬功能。傳統電子支付在沒有信號的環境中無用武之地,而DC/EP不需要網絡就能支付,因此也被稱之為收支雙方“雙離線支付”。

央行定調區塊鏈不能搞形象工程 法定數字貨幣匿名離線支付沒問題

同時,DC/EP的推出也考慮到居民消費的隱私權。穆長春表示,如今的支付工具都跟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緊緊綁定,滿足不了消費者的匿名支付需求,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現鈔支付,“而央行數字貨幣既能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價值特徵,又能滿足便攜和匿名的訴求”。

不過,截至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時間仍未確定。此前,有報道稱,央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正式推出國家支持的數字貨幣“DC/EP”,初期將向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阿里巴巴、騰訊以及銀聯7家機構發行。

穆長春則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不預設技術路線。隨後,央行也多次針對法定數字貨幣進行闢謠。央行表示,其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臺進行交易。

央行強調,央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目前仍處於研究測試過程中。市場上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數字貨幣,網傳法定數字貨幣推出時間均為不準確信息。

一個確定的消息是,央行正在有序推進法定數字貨幣(DC/EP)研發試驗工作。根據介紹,在堅持雙層運營、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法定數字貨幣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