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和胡希恕在醫學上的區別在哪裡?

lingzisea


沒多大區別,全是“以藥測方,以方測症,美其名曰,方證對應”。和歷代《傷寒論》所謂註解一樣,並未讀懂原著。


易演傷寒論作者


請賞閱胡希恕老先生和劉渡舟老先生苓桂術甘湯兩則驗案,也許能對於二老在經方學術方面的研究窺得一斑。

胡希恕老先生醫案

劉某,女,19歲,1977年10月3目初診。

2個月來耳鳴耳聾,鳴甚則頭眩,舌苔白,脈沉細。

脈沉細,舌苔白,裡飲。耳鳴耳聾,鳴甚則頭眩,太陽中風表不解,津虛水氣上逆。

綜合分析:此屬表不解水飲上犯,為苓桂術甘湯方證。 處方:

桂枝10g 茯苓18g

蒼朮10g 炙甘草6g

結果:上藥連服8劑,耳聾好轉,頭已

不暈,耳鳴大有好轉。

原方增桂枝為12g,茯苓為24g,又服6劑痊癒。

劉渡舟老先生醫案

吳××,女,50歲。患鼻塞難以呼吸,不聞香臭氣味,每晚都要用“鼻眼淨”滴鼻才能安然臥寐,否則,鼻道堵塞,氣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年,屢治無功。

伴見頭暈,胸悶,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質淡嫩,六脈沉弱無力。

心肺陽氣虛弱,陰氣用事,久而生飲。

茯苓15克 桂枝10克

白朮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10克 厚朴I0克 薤白10克

此方連續服用十多劑,飲消氣通,而後鼻能聞知香臭。

按:李東垣曾指出,中氣虛弱,清氣小升,可以導致清竅不利的病變,所以他採取培補脾胃而升清陽的方法來治療清竅不利證。

但是,本案則運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之法來治療清竅不利病變。

這是因為心肺陽氣虛弱,寒飲內生,也可以產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證,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應引起注意。。


經方國醫


二老都研究和臨床應用《傷寒雜病論》的經方大家,劉老偏於應用巜內經》,經絡學,藏腑學,對《傷寒論》的辨證論治應用於臨床。胡老對《傷寒論〉的多年研究及對六經分證和八綱辨證的高度概括,使讀者學習時能得其要領,為進一步融會貫通正確運用經方奠定基礎,他提出《傷寒論》之六經之病其實質是證,而且是岀自八綱,辨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它既是辨證的具體實施,也是辨證的基夲功。因此方證是辨證的尖端。因為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於方證辨的是否正確。


陳大偉23


1997年4月一一2002年10月,考完中醫基礎部分和中醫臨床部分後,一直是學劉老的至今,沒研究過胡老的。

網上傳,胡說,秦伯未,劉老和《溫病條辨》,這也有問題,那也有問題。偏偏是中醫經典部分我起步,楊如心師傅叫我從《溫病條辨》開始,內傷雜病和《金匱》,又是宗秦老的,如果再左盼右顧胡老的,本人也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學習中醫最忌諱的是歧途亡羊,搞研究那是另外一回事,多多益善。


梁園醫話6


在看胡希恕老先生的解讀《傷寒論》,比較通俗易懂,不玄幻中醫,以傷寒論解讀傷寒論。這個比較接近張仲景原意。 後世醫生大多以《黃帝內經》解讀《傷寒論》,基本上不是正確的。《傷寒論》自成一個體系。

多去閱讀,多去了解。人云亦云,容易不知所措。


小宇宙小寶貝


沒有多大區別,兩人都屬於經方學派,但都比不上彭子益。彭子益算得上是醫中聖人,從醫者不學彭子益,治病無著落。


看這天多藍


我得很嚴重胃病就是看胡希恕教授的 傷寒論通俗講話 入門 還有他的金匱要略講義 看好的,容易理解,並且症狀對上就有效


用戶1119065938037


劉渡舟與胡希恕均為從宋至今六經派之傳人,誤傳仲景"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劉渡舟從六經髒府經脈誤傳,胡希恕從六經八綱誤傳。


手機用戶名1553933705


傷寒論歷代學家本來就是充滿爭議。簡而言之就是不同人看待不同事物角度不同,從而結果也不同,沒有對於錯之分。他倆都是研究傷寒的大家對傷寒也不同的見解,給後者不同角度的思路沒有區別。



小中醫徐大夫


胡老重在知其然的傷寒醫學

劉老重在知其所以然的傷寒醫學

標本相參,臨症心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