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让“燕云十六州”让中原门户大开的石敬瑭是沙陀人吗?这个民族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摇把子56339089


儿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出身将门世家,为洺州刺史石绍雍之子。其父善于骑射,因此石敬瑭跟随父亲练得一身骑射功夫,常随父征战沙场,屡立战功,从而升任河东节度使之职,手握重兵。

公元936年后唐皇帝李从珂派大将军张敬达统兵三万征讨石敬瑭,石敬瑭虽手握重兵,但对抗后唐王朝,恐力量不足,于是向契丹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上表求救,最终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终于灭掉了后唐,石敬瑭也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改建国号,定都汴州,改元天福,史称后晋。石敬瑭做皇帝后因国内反叛势力未全部扑灭,政局不稳,无法形成优势兵力。只得履行约定划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每年进贡30万匹布帛以及奇珍异宝、饮食诸物等大量财物。还毕恭毕敬称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沙陀族的前世今生

沙陀族源于突厥别部,属同罗、仆骨部。突厥为唐击破,又转属薛延陀。七世纪中,唐太宗灭薛延陀,分同罗、仆骨之人置沙陀都督府。因当地有沙碛,故称沙陀。沙陀本身是一个游牧民族本身没有记载史料的传统,唐代文献对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因此沙陀人早期的历史一直模糊不清。直至唐末沙陀人迅速崛起于代北后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民族,镇压黄巢起义,争霸中原,左右唐室,最终沙陀人建立了四个王朝政权。

后唐:

晋王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因一目失明,凶悍敢战,又称“独眼龙”。沙陀人,唐朝末年因镇压黄巢义军有功被封晋王、河东节度使。为后唐的奠基者。因与后梁作战屡败,忧虑过度生背疽而死。终年53岁。

庄宗 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小名亚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子,母曹氏。沙陀人,袭父晋王位后,建立后唐,称帝。在位4年,926年在兵变中被箭射死,终年42岁。

明宗 李嗣源(公元867年—933年),生于应州金城,沙陀人,无姓氏,李克用收其为养子时赐名李嗣源。926年佣兵入洛阳杀庄宗继位,是为明宗,在位8年,病中兵变受惊而死,终年66岁。

闵宗 李从厚(公元914年—934年),小字菩萨奴,生于晋阳,原封为宋王,镇守邺城。933年12月继明宗位,在位仅2个月,被明宗养子李从珂废黜缢杀,终年21岁。

废帝 李从珂(公元885年—936年)本姓王,小名阿三,生于镇州平山。出身低贱10岁时被李嗣源收为养子,赐名李从珂。相貌雄伟,骁勇善战,因战功封潞王。934年佣兵叛乱,杀李从厚继帝位,在位3年。936年石敬瑭引兵入洛阳时自焚而死。

后晋

高祖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沙陀人,在位7年,后晋开国皇帝。

出帝 石重贵(913年8月2日—974年7月10日)沙陀人,后晋高祖石敬瑭养子,后晋末代皇帝在位4年。

后汉

高祖 刘知远(公元895年—948年)晋阳人,沙陀人后汉开国皇帝,在位2年。

隐帝 刘承祐(公元930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晋阳人,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母李皇后,后汉末代皇帝在位3年。

北汉

世祖 刘旻(公元895年—954年),原名刘崇太原人,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堂弟。后汉灭,他自立为帝,创建北汉政权。954年冬病逝。在位4年。

睿宗 刘钧(公元926年—968年),原名承均,世祖刘旻次子,刘旻病逝后刘钧向辽国同月被册立为帝,自称儿皇帝,968年7月病逝于太原,在位14年。

少主 刘继恩(公元935年—968年),刘钧养子,刘钧死后继位,在位仅2个月,即被郭无为杀死。

英武帝 刘继元(公元?—991年),睿宗刘钧养子,少主刘继恩同母异父弟。郭无为杀死少主刘继恩后,拥立刘继元为帝,即英武帝,北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1年。

后裔

经过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大量的少数民族融入了主体民族汉族,宋朝建立后沙陀人自此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史书上几乎再无记载沙陀族,据考证其中有一支沙陀后裔仍然集中居住在湖北丹江口市沙陀营村、十堰市郧阳区李家坡村等地,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沙陀人的遗传特征。


公子灵均


石敬瑭,姓“石”(赭时Chach的汉姓),这个“石”出自西域石国。而石国,是昭武九国之一,均为粟特城邦。

也就是说,石敬瑭其实是粟特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合称昭武九姓,当年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也是粟特人,同样出自昭武九国。

粟特人,属于东伊朗语系,与波斯同源,在古代历史上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经商出名。

石敬瑭不是沙陀人,但属于李克用、李存勖的沙陀军事集团,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的女婿。

沙陀人,是西突厥别部,原名处月(又译“朱邪”),由于最初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以南,蒲类海(今新疆里坤湖)以东的名为“沙陀”的沙漠一带,故名沙陀突厥,简称沙陀。

所以,沙陀人也好,粟特人也罢,最初都生活在我国新疆和中亚一带,之后随着唐朝灭东突厥和西突厥而部分逐渐内迁中原。

沙陀人的崛起源自唐末镇压黄巢起义。

公元883年,李克用击败黄巢,黄巢退出长安,唐朝任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李”便是唐朝所赐。从此,沙陀人开始登上了中原的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的“五代”——梁唐晋汉周,除了朱温的后梁以外,其余四朝皆出自李克用的沙陀集团:

  • 李克用之子建立后唐

  •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建立后晋

  • 李嗣源的部将刘知远建立后汉

  • 曾助刘知远称帝的郭威建立后周

此外,赵匡胤同样出自这一集团,通过兵变和后周禅让建立了宋朝。

沙陀之于宋朝,犹如鲜卑之于隋唐,二者后来都融入了华夏。

至于粟特人所在东伊朗一系,是雅利安人的一支,一支生活在中亚的一带。从公元10世纪开始,随着突厥人先后建立的喀喇汗汗国、伽色尼王朝、塞尔柱帝国三大突厥王朝,中亚逐渐突厥化。

至今,东伊朗一系只剩下塔吉克斯坦,而中亚其它四个斯坦均已经突厥化。


心向青山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这段时间,是沙陀这个族群的黄金时代,他们先后建立了沙陀第一王朝—后唐、沙陀第二王朝—后晋、沙陀第三王朝—后汉和沙陀第四王朝—北汉。包括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在内,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后汉建立者刘知远和北汉建立者刘崇都是沙陀人。

归附于突厥的西域部落

沙陀人,又名处月,以朱邪为氏,属于深目多须的欧罗巴人种。原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唐朝初年,沙陀人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一带﹐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

633年(唐贞观七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朝见唐太宗李世民。后来,沙陀隶属于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

沐浴皇恩的大唐子民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沙陀部落跟随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降唐。653年(唐永徽四年),唐朝在沙陀人分布的地区设置金满、沙陀二州。

662年(唐龙朔二年),漠北铁勒九姓反叛,沙陀首领朱邪金山跟随薛仁贵败铁勒于天山。朱邪金山因功被授予墨离军讨击使之职。702年(唐长安二年),朱邪金山升任金满州都督,封张掖郡公。

朱邪金山的儿子朱邪辅国被唐玄宗封为永寿郡王,朱邪辅国死后,他的儿子朱邪骨咄支袭封永寿郡王,并兼任回纥副都护。安史之乱时,朱邪骨咄支参加了平叛,因功被唐肃宗封为骁卫上将军。骨咄支之后,他的儿子朱邪尽忠被封为金吾卫大将军、酒泉县公。8世纪中叶以后,吐蕃占据河西走廊等地,沙陀与唐朝的联系受阻而中断,沙陀归附于吐蕃。

重归大唐,沙陀内迁

公元808年,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率部众三万投归唐朝﹐途中尽忠被吐蕃追兵所杀。唐朝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朱邪执宜为兵马使。唐朝因顾虑沙陀人员众多,反复无常,就又将沙陀人内迁到河东节度使辖区。

唐懿宗时﹐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率骑兵帮助大唐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后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鄜延﹑振武节度使。

割据一方,争霸天下

公元876年,李国昌(朱邪赤心)的儿子李克用袭据云州(今山西大同)。唐朝用代北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等及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屡击李国昌父子,李国昌父子败后逃入鞑靼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朝招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军入援。李克用因为平定黄巢起义之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

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李克用仍用唐朝“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

沙陀四大王朝

唐朝灭亡之后,天下大乱,诸侯争霸。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

936年,李存勖的大将石敬瑭起兵反叛后唐,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并认贼作父求得契丹的支持,契丹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史称后晋。

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京。

951年,郭威代汉称帝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

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权。五代十国时期也是沙陀人的黄金时代,在中原的战场上沙陀人叱咤风云。公元979,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随着北汉政权的灭亡,沙陀人也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融汇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时光山人


导语:

河西走廊被汉武帝打通以后,这里成为了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沟通的桥梁。期间大量西域民族的商人,来到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的商人进行贸易,这些西域民族当中,就有粟特族人在里面。

粟特族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民族,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比较少见的,没有建立国家的商业民族。他们频繁地来往西域和河西走廊之间互相传送商品,有一部分就在河西走廊安家了。

唐朝的安禄山、史思明,五代时期的石敬瑭,其实都是这帮粟特族人的后人。他们的祖先长期在河西走廊定居,久而久之便跟中原王朝融合在了一起。

01粟特族人钻了隋唐时期重农抑商的空子,独霸河西走廊商贸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五胡乱华的情况,大量胡人占领了中原王朝的地区,成为了北方的主人,造成了数300多年的战乱情况。

  1. 隋王朝一统天下以后,主张胡汉有别的政策,各自按照各自的习俗办事过日子。与此同时隋王朝对汉人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在古代本来就低,现在又被打上了一道枷锁,商业贸易逐渐在汉人中减少,大多数人都去种田了。
  2. 尤其是对外贸易,这是隋王朝严禁汉人从事的。这件事就给了粟特人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因为他们可以独霸整个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财源。
  3. 整条丝绸之路上所有国家的贸易往来,几乎都有粟特人的身影在其中。他们就是现在温州人,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买卖。

不过粟特人崇尚自由,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王国其实就是很明显的特征。走到哪里算哪里,不需要向谁交代,不需要给任何人打工。

所以这帮人中大多数都不愿意被编入中原户籍,只是以客籍的身份,长期前来中原地区贸易。所以他们拥有了庞大的财富,成为了日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建立基业的基础。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其先本号朱邪,盖出于西突厥,至其后世,别自号曰沙陀,而朱邪为姓。唐德宗时,有朱邪尽忠者,居于北庭之金满州。贞元中,吐蕃赞普攻陷北庭,徙尽忠于甘州而役属之。其后赞普为回鹘所败,尽忠与其子执宜东走。赞普怒,追之,及于石门关。尽忠战死,执宜独走归唐,居之盐州,以隶河西节度使范希朝。---《新五代史》

他们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理想状态,当然不能被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所接受。所以粟特族一度在中原王朝地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过当时正值隋唐时期,是华夏最繁盛开放的一段历史,所以他们是幸运的。

富裕的粟特族人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以后,也有一部分愿意成为中原王朝或者西域王朝的贵族。比如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者安禄山、史思明两人,他们就是西域康国和史国出生的粟特族人。

02沙陀族部分是粟特族的分支,建立了五代诸多王朝。

沙陀族大家一定很熟悉,因为这个民族出现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典型的英雄就是一直与后梁朱温作对,而对方又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晋王李克用。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鸡,本出于西夷,自朱邪归唐,从朱邪入居阴山。其后,晋王李克用起于云、朔之间,臬捩鸡以善骑射,常从晋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鸡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新五代史》

李克用在平定黄巢起义的时候,立下了大功,可惜朝廷克扣粮饷,这使得李克用一度要跟唐廷闹掰了。

此后朱温取代唐朝以后,李克用一直以恢复唐王朝的身份和朱温较量。李克用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存勖就是沙陀第二位英雄,他取代了后梁王朝,建立了后唐,这是沙陀政权。

  1. 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与石敬瑭闹翻了,石敬瑭为了自保,就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借助契丹的力量击败了李从珂,从而建立了后晋王朝。这也是一个沙陀政权。
  2. 契丹国觉得石敬瑭死后,后晋不太懂礼貌了,所以就下令南下灭了后晋。这个时候石敬瑭的心腹大将刘知远,在后晋的基础上,建立了后汉王朝。刘知远本人也是沙陀人。
  3. 此外还有一个北汉王朝,是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的,只不过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处于契丹和郭威建立的后周之间,所以被称为北汉,这还是沙陀政权。

由此可见,沙陀族在五代时期,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北汉这四个王国,前面三个王国一度称霸中原。

长期定居在中原地区的沙陀族人,自然是要想着努力发展经营自己的力量。所以这一支沙陀族人建立了强大军事集团,一度成为唐王朝的雇佣兵,在与粟特族贸易的过程中融合在了一起。从而趁着唐朝灭亡的时机,得到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03原始沙陀人是西突厥的分支,向东迁移投靠唐朝。

其实最初沙陀人跟粟特人是分开的,粟特人专门负责商业贸易活动,并不参与军事活动。而沙陀人的军事实力相当强大。

  • 沙陀起源于西突厥处月部,生活在现在的新疆准格尔盆地地区。在唐王朝的手伸到了西域以后,沙陀人跟随唐王朝一起征讨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立下战功后处月酋长沙陀金山被唐王朝立为金满洲都督。
  • 可是唐王朝强盛后,吐蕃也跟着强盛了起来。在吐蕃的逼迫下,沙陀人只好迁徙到了北庭,而北庭与长安之间,隔着一个回纥。
  • 每次沙陀人的使者都要交很多钱才能前往长安,所以沙陀人为了方便与唐王朝交流,所以就顺着河西走廊,迁徙到了张掖地区。也就是在这里,沙陀人遇上了粟特人,因为这里长期有大量粟特人在此地做生意。

此后沙陀三万多人马投奔了唐王朝,被安置在了陕西定边地区,此刻沙陀正式成为了唐王朝的一部分,实力也在与日俱增。

清泰元年,晋高祖复镇河东。三年夏,移镇汶阳。帝劝晋高祖举义,赞成密计,经纶之始,中外赖之。晋高祖以帝为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及契丹以全军赴难,大破张敬达之众于晋阳城下,有降军千余人,晋高祖将置之于亲卫,帝尽杀之。---《旧五代史》

所以说沙陀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变化,一个是在迁徙到张掖地区以后,与粟特人的结合。一个则是在迁徙到陕西定边以后,与中原汉人的结合。

总结:粟特人的贸易帝国,建立起来并不容易。

我觉得粟特人真的很神秘,他们人数也不算少,在西域也有自己的地盘。虽然地盘不大,可是好歹是个稳定的家,想要建立起一个王国是很容易的事情。

可是粟特人不愿意有人管着自己,他不想给任何人打工。这就比较有意思了,自从河西走廊开道以后,粟特人就成了中原和西域之间沟通的桥梁。

西域的物件可以运往张掖转入中原,而中原的商品也可以通过粟特人转卖到西域。中国的陆地丝绸之路,就是这么逐渐繁华起来的。

《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江湖小晓生


引言:石敬瑭建立了后晋王朝,存在了也不过11年,而他本人在位也不过6年,却因为割让“燕云十六州”一事,挨了一世的骂名。“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王朝少了一个天然屏障,把中原王朝赤裸裸的暴露在少数民族的铁骑弯刀之下。

史书记载石敬瑭是沙陀人,他到底是汉族,还是沙陀人,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争议,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对于他的出身看法截然不同。

一、新旧《五代史》中的记载


1、《旧五代史》里明确记载石敬瑭是汉人,祖籍太原,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西汉丞相石奋的后代,和祖辈流落到甘州,与当地人融合。

史料记载:“(石敬瑭)本卫大夫蜡(石蜡蜡)、汉丞相奋(石奋)之后,汉衰,关辅乱,子孙流泛西裔,故有居甘州者焉。”

石敬瑭生于太原,从小好读兵书,崇尚李牧和周亚夫,他的boss李嗣源任代州刺史时,非常欣赏他,还把女儿嫁给了他,有记载说李嗣源是沙陀人。

《旧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等人,就是五代十国人,反映了当时人的基本态度和想法。也就是说,薛居正等人是站在那个时代的位置上写下的文典,所以他们所著之事,也不可轻易抹杀。

石敬瑭画像

2、《新五代史》

石敬瑭的父亲名字叫臬捩鸡,欧阳修不无揶揄地说,他的那个石姓,“不知得其姓之始也。”

晚一些的史料对于石敬瑭的记载语焉不详,说石敬瑭的父亲名字“臬捩鸡”(这是个藩名),出于西夷,和李克用一起归唐。因为石敬瑭父亲的名字,他被《新五代史》认为是沙陀人,这个证据最后的指向,是“臬捩鸡”这个名字。

这个证据也是有来源的,因为战乱,石敬瑭的祖辈避乱而到了甘州,如果要在乱世生活下去,必然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就像你出国移民了,可能也会取个别国的姓氏。这只能说明石敬瑭的祖辈确实生活在沙陀国,并不能代表他的祖籍就在这里。

在这之后,石敬瑭的生活轨迹就一直在“燕云十六州”徘徊了。这些史料可以表明石敬瑭是一个生长于胡地戎墟的猛将,血统已经不重要,他羡慕的是华夏英雄,而欣赏他的则是胡族领袖。

不论是《旧五代史》还是《新五代史》,甚至是《资治通鉴》都没有明确记载石敬瑭的胡族姓名,他生活在沙陀,并没有像他父亲一样有一个“番名”,而李克用(朱邪氏)、李存勖(朱邪氏)、李嗣源(邈佶烈)都在正史提及了番族姓氏和名字。

二、石敬瑭的身份应该是民族融合的结晶

石敬瑭在“燕云十六州”生活,本身就是和胡族融合在了一起,由于他自身也受到了汉语文化的熏陶,所以当契丹国主认石敬瑭为儿子时,他并没有受到侮辱的感觉,这也许就是他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的直接证据。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所以认知必然不同。

史料对于他归属于哪个民族的记载,出现两个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汉人,一个是沙陀人。石敬瑭身上的谜题始终萦绕在大家心中。

从他建立的后晋政权来看,他的体系完全是汉化的制度,与同时期的辽国,后来的金国、元朝、清朝都有所不同,他的政治班子都是以汉人为主,胡人反倒很少。在政权依靠亲族维系的封建王朝,要么就是他的思想超前,要么就是他骨子里有汉人的思维。

在后晋时期沙陀人没有什么特权,不存在民族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这种思维,有民族意识的政权来说,并不多见。汉人在沙陀可以封官进爵、顾命辅政,没有限制。这样的开放先进的执政模式,也许是石敬瑭确实思维开明,也许是他的民族意识不强,这些问题,现在看来也是一个疑团。

我们看看石敬瑭的五位宰相:冯道(瀛州景城人——今河北沧州人),赵莹(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桑维翰(河南府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李崧(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和凝(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客观地说,这些汉人宰相,实行了一些发展民生地善政。

以上就是石敬瑭的汉人执政班子,这完全是一个汉人体系的政权结构,石敬瑭为什么要把内政都交给汉人?虽然这也不能说明他就是汉人,但是要说他是沙陀人也未必可以成立。

这些史料可以表明,石敬瑭的政权是一个深度汉化的封建势力,特别是在五代十国之时,民族融合的大发展时代,基因里里融入了更多的民族组合,是一场血脉的混合。

三、沙陀族神秘消失

唐朝灭亡之后,华夏大地进入到了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混乱,皇帝多、政权多、时间短……等等,在这乱世之中,一个叫沙陀的少数民族异军突起。

当时最主要的五个朝代里,除了朱温建立的梁朝,后面的唐,晋,汉,周都与沙陀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唐晋汉这三朝都是由沙陀人直接建立的,而后周也是从沙陀军事集团里面分离出来的。

这个民族骁勇善战,直接就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那么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还是与唐朝有着很大的关系,唐朝的开放包容,让大量的外族都被吸纳进来,沙陀人也是这样,他们本身就是唐朝的附庸,后来是作为雇佣兵进入到了中原等地,为了要对付契丹,黄巢义军这些敌人。

这些塞外民族,有自己的政权体系,李克用父子的崛起,代表了沙陀集团的政治体系进入了成熟期,唐朝的覆灭,也为沙陀创造了条件,这个政权也进入了政治争斗的中心。唐末之前这个政权还是籍籍无名,更不能与契丹这样的少数民族强权相提并论。在后周建立之后,沙陀族又神秘消失了,此后再无这个民族的只言片语,好像从未来过。


逆风解语


百度百科上,描述为粟特族。民族组群沙陀族。应该是粟特人先归化于沙陀人,再归化汉人。沙陀族应该也是类似蒙古是许多部落与民族组成。

沙陀族,史书上描述为,西突厥别部处月。发源未知。分布在新疆一代。在唐代末期崛起。参与了唐末的纷争。最后逐渐拥有一席之地。其中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刘知远建立后汉。

到今天,已经不存在沙陀这一民族。应该早已经与汉族等民族融合了。中华民族中,也许就有许多人拥有沙陀血统。




暮色西凉


首先了解一下燕云十六州包含哪些,燕云十六州包含今天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旦丢失,中原就暴露在外,少数民族骑兵就长驱直入,所以燕云十六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石敬瑭五代十国,后晋的创立者,它本身其实是沙沱族,当然了,由于民族融合,北方其实没有真正血统的汉族人了,从南宋崖山陆秀夫投海之后,基本上中华大地就没有纯粹的汉族人

由于唐朝比较开放,任何少数民族都能在唐朝当官,所以少数民族在唐朝历史上占据的比重较大,这个沙沱族,是突厥人的一只,唐末算是最辉煌的时候,镇压黄巢起义,争霸中原,本身唐朝末年就是混乱的年代,由于少数民族没有历史文献,沙沱族兴起在何时,也没有记载,什么时候消亡,也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民族大融合之后,好多少数民族都汉化了


it从业


沙陀,是從突厥分支出來的。唐朝時,西突厥有一個別部,叫處月,西突厥滅亡後,這個處月部依北庭都護府以居,其地在金娑山之陽,蒲類海(今新疆巴黑坤湖)之陰,有大磧曰沙陀,因號為沙陀突厥。沙陀不堪回紇壓迫,引吐蕃陷北庭,吐蕃徙回紇於甘州。久之,回紇取涼州,吐蕃疑心沙陀與回紇交通,要徙其眾於河外(黃河之南),沙陀大懼,悉衆三萬歸唐,處其衆於神武川北的黃瓜堆(今山西山陰縣北),簡其精銳,以為沙陀軍。唐懿宗以後,屡次用他征討,就做了沙陀入據中原的根本。


五代時,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均為沙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