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日記|凌晨2點半• 我們把他從“死神”手中拉回來

凌晨2點半• 我們把他從“死神”手中拉回來

文: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北醫三院腫瘤放療科護士馬駿

2020年2月21日 武漢 陰

昨天我們是夜班。

病房共有47名患者,病危9人,病重38人,插管上機1人,無創呼吸機支持3人。我主要負責插管上機病人的護理,但是根據交班記錄,我知道傍晚新收入院的2名新患者病情危重,他們都進行了無創呼吸機支持治療,其中一名男患者的血紅蛋白只有2g/L,合併了極重度貧血。所以除了照顧好我自己負責的呼吸機病人外,我叮囑我的組員們也要加強對他們的巡視。

援鄂日记|凌晨2点半• 我们把他从“死神”手中拉回来

馬駿和同事搶救患者

凌晨2點半左右,當我們又一次巡視到這位新入院的男患者時,他突然嘔出大量黃色胃內容物,就在我們為他清理嘔吐物的時候,心電監護顯示他的心率正逐漸下降,從110多次/分逐漸下降至90多、80多、70多。不好,病人有情況,因為之前的臨床工作中見過這種情況,所以這個念頭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二話不說,我立刻跑去叫來了值班醫生,並推來搶救車準備搶救。這個時候,病人的心率已經迅速下降至30多次/分,呼吸、血壓都已經測不到了。值班的俎明醫生一邊調節著呼吸機參數,一邊下著醫囑,立即腎上腺素1mg靜推;我以最快的速度抽好藥物,給患者靜推了進去;在間斷腎上腺素靜推3次後,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終於恢復了過來。我們的搶救成功啦!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激動,一直到下班,在回來的路上,都在談論著這件事。

有時候最佳的搶救時機就在那幾分鐘,錯過了就很難救過來了;幸好我們不斷巡視及時發現了問題,使患者在危機時刻得到了及時的救治,我們參與搶救的每名醫護人員都很自豪。為了搶救過來的患者,也為了我們自己!

夜班•更換氧氣瓶

文: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北醫三院腫瘤放療科護士馬駿

援鄂日记|凌晨2点半• 我们把他从“死神”手中拉回来

2020年2月19日,武漢,多雲

昨晚我上夜班。

接班後病房有47名患者,其中病危8人,病重39人,插管上機和無創呼吸機支持各1人。今天我的工作重點還是護理上呼吸機的病危患者,同時需要為上呼吸機的患者更換氧氣瓶。

說起氧氣瓶,又高又沉,以前是靠我們滾動它,把它從儲存的位置運到病房房間裡來更換。我們採用滾動的方式來搬運,如果滾快些方向就會偏離好多,所以需要慢慢地一點點滾動,常常是換完一個氧氣瓶,就出一身汗。現在醫院給每個氧氣瓶下安了一個小滑車,移動起來方便高效多了,即使這樣,女護士們一個人還是不太好操作,每當遇到這種活兒,從來都是男同事們主動去幹。搬運好氧氣瓶更換時需要多人配合:醫生需要看著呼吸機,護士需要迅速更換好氧氣瓶,並用扳手把管路重新擰緊,如果這個過程時間過長,就會出現病患血氧飽和度下降導致危險;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是按照流程認真迅速更換好,大家配合起來越來越默契了。

昨晚領導們開會,對我們的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今天開始,我們為每個能配合的患者,做了心理評估。下班回來,收到老公發來的照片,今天北京市婦聯為我們這些支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家裡發了一箱的新鮮蔬菜進行慰問,我很欣慰,以前在家買菜的活主要是我負責,到了武漢後,時時擔心家裡老人去買菜出現危險,這下可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

支援前線樓上樓下,不是“鄰居”而是同學

文: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科醫生史尉利

2月19日

我到B10樓拿東西(我的工作地點在B11樓),見到本科的室友好兄弟,自2012年本科畢業後8年未曾見面。他目前是同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醫生,疫情爆發後,他從1月19日開始支援發熱門診,後又調至中法院區支援抗疫工作。我來漢之前,和其有過簡單聯繫,只知其原來在支援發熱門診,沒想到彼此戰鬥的地方僅隔了一層病房。老友相逢,也無法閒聊,合影留念一張。他表示自從我們支援隊伍進駐後,本院醫生的壓力已經小了很多,特別感謝我們的支援。在此,也向已經奮戰了1個月的武漢醫療同仁們致敬。

援鄂日记|凌晨2点半• 我们把他从“死神”手中拉回来

史尉利(左)與8年未見同學合影

49床爺爺和50床奶奶的愛情故事

文: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北醫三院腎內科護士 張潔

上組班的時候,一位爺爺按鈴了,我立馬過去,他說“姑娘,能幫我給我老伴兒送去肥皂和臉盆嗎?”我一臉驚訝地問“爺爺,您老伴兒也住院嗎?”原來,他的老伴兒就住在旁邊的病室。我幫爺爺把東西送了過去。

今天上班,巡視病房的時候發現,有病人轉出後,他們夫妻倆住在了一個病房,爺爺是49床,奶奶在50床。奶奶的病情較前稍有變化,需要無創呼吸機輔助支持。我上前問奶奶“您還覺得憋氣,不舒服嗎?”奶奶搖搖頭。我跟她說,“您放鬆,要用鼻子呼吸,不要張嘴,容易肚脹,會不舒服”。奶奶可能沒太聽清,爺爺走到奶奶身邊,貼著奶奶的耳邊慢慢轉述,手輕輕拍拍奶奶的肩膀,安慰她。

中午同事們在發飯,我在一個一個提醒病人們中午所服用的藥。一進屋,還沒等我開口,爺爺在幫奶奶擺藥,我把她的無創呼吸機取下後,爺爺協助更換鼻導管吸氧,仔細檢查了鼻導管帶得合不合適,導管勒不勒奶奶的耳廓。雙手摸了摸盒飯的溫度,又倒了一杯水放在旁邊。把床頭桌擺好,飯放好才回到自己的床邊開始吃飯。我跟爺爺說“爺爺,您對奶奶真好”。爺爺說:“以前都是她在照顧我,現在換我好好照顧她了”。“爺爺,您照顧奶奶,也要顧好自己。您們倆一起健健康康回家!”“姑娘,謝謝你。你們真的太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體” 。不打擾她們吃飯說話,鼻子酸酸的,我點了點頭就從病房出來了。

看到兩位老人在疾病面前,相互鼓勵,互相加油打氣,心生敬佩!就像《霍亂時期的愛情》裡說的那樣:哪裡有恐懼,哪裡就有愛;災難中的愛情,更加偉大而高尚。

這就是“人可以被隔離,但愛從不離”吧。浮世三千,吾愛有三,日,月與卿;日為朝,月為暮,卿為朝朝暮暮。願爺爺奶奶一定要加油,好好配合治療,好好吃飯,提高免疫力,早日康復出院!

三米陽光 匯愛成海

文: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護士 朱正財

時間總是不經意間流逝,不知不覺來武漢支援快兩週了!度過初期的緊張與興奮,我的心情也漸漸平靜下來。新病房度過“開張”的火爆期後,各項醫療護理工作也逐步進入正軌……

一如既往的床旁交班,40床阿姨的聲音傳來“送手紙的小夥兒,你來了……”,47床的長髮大姐姐已經下床開始活動了、49床的大爺和50床的大媽又開始了互“懟”模式……我的心裡有點小開心,這裡面有我們一起努力的小小成果……

援鄂日记|凌晨2点半• 我们把他从“死神”手中拉回来

事情要從上個夜班說起。

巡視病房期間,40床阿姨向我要手紙,當時有些納悶:這種情況都是家屬來送,醫務人員隨身不可能帶著。出了病房詢問同事,才瞭解到阿姨家人參與到防疫工作中了,很難及時給她送生活用品。原來如此!我立即請下個班的同事把我自己的兩卷手紙及時送到了阿姨手裡。沒想到的是,阿姨居然認出我這個送手紙小夥兒……

47床的長髮姐姐剛來病房時有些憔悴,經常床上躺著,飯吃的也很少,後來瞭解到她擔心3歲的孩子在家裡沒人照顧,心情十分低落。得知此事,我主動到病房,講了自己也十分想念5歲的兒子小魚兒,開導她:“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更努力戰勝疫情早日回家……”,後來,慢慢的,她開始每天增加下床活動時間,食量也一點點增加了……”

49與50床大爺大媽是一對老夫妻,因為剛剛入院沒有在一個病室而悶悶不樂,瞭解到情況,大家在病人轉出後,第一時間讓老兩口“團聚”,每天查房看到老兩口互相監督吃藥,測體溫的樣子,讓人感覺很舒心……

下班後又遇到下組上班的同事拿著幾個橙子,只為滿足某個病人小小心願;工作中發現床頭桌有心靈手巧同事為入院病人繪製的溫馨提示卡;不經意間某小組全體成員為出院病人準備的“畢業禮物”……

正是這些小小的舉動,讓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在散發出最燦爛的三米陽光……

文: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北醫三院醫護人員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