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考

摘要: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其历史地位举世公认。但古往今来,对“羲皇故里”所在却众说不一。而随着社会科学成果的提升,“羲皇故里”所在,终于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浮出水面:一、明确《帝王世纪》所指“成纪”,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前提;二、明确《山海经》所指“雷泽”——“在吴西”,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关键;三、明确籍贯理论和行政区划变迁,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断言甘肃庄浪为“羲皇故里”,这是历史真象的再现,理当肯定。

“羲皇故里”考

关键词:成纪;雷泽;籍贯理论和区划变迁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这是历史形成的、有一定根据的、世人所公认的。但古往今来,对“羲皇故里”所在却众说不一。

有关伏羲的记载,散见于《列子》、《管子》、《庄子》等先秦典籍之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只是以“余闻先之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之句,一笔带过。而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则不仅对其历史功绩有明确记载,而且对其籍贯亦有明确记载。《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1〕这一记载,以“成纪”、“雷泽”为坐标,非常具体地勾画出了伏羲的“祖居地”和“出生地”所在(笔者按:其中一“长”字,非常关键。如《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平御览》、《路史》等历史文献转引时,均将其忽略,特予订正)。

但由于“成纪”、“雷泽”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籍贯理论和行政区划变迁的忽视,使“羲皇故里”难以定论。故而明确《帝王世纪》所指“成纪”所在,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前提;明确《山海经》所指“雷泽”——“在吴西”(此“雷泽”可与《帝王世纪》所指“雷泽”相印证),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关键;明确籍贯理论和行政区划变迁,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必要条件。

“羲皇故里”考

一、历史上“成纪”有三个,静宁“成纪”当为《帝王世纪》所指

成纪之名,从殷代就有。相传伏羲在其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而12年在古代正好为一纪,故以名邑。众所周知,“十月怀胎”:一个人在母腹中的孕育周期通常为10个月,而伏羲却在其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这是为什么呢?据考证,这12年是古人从伏羲之母华胥“初试人伦”时算起的,并非从怀孕时算起。这是古今之人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不足为怪。

成纪之县,为西汉时设立。历史上“成纪县治”有三处:一是甘肃静宁,二是甘肃秦安,三是甘肃天水。试问,这三个地方哪一个才是《帝王世纪》所指?据考证,“成纪县治”最初在静宁李店镇(《甘肃通史》《旷古逸史》说“治平乡”有误)刘河村,到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迁到了秦安显亲川(今叶堡乡金城村),到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迁到了上邽(今天水秦城区),到明初废止。〔2〕从历史时代来说,《帝王世纪》所指,当为“汉成纪”。因为皇甫谧为西晋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唐成纪”、“宋成纪”。——如秦安、天水以“唐成纪”、“宋成纪”为依据,说“羲皇故里”在秦安、在天水,不足为信。

物换星移,山川依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说:“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这里以“瓦亭水”为前提,以“长离川”为坐标,非常具体地把“成纪县”所在方位点了出来。就是说,既然“长离川”在“成纪县东”,那么“成纪县”则必然在“长离川”之西。这里的“瓦亭水”古称陇水、苦水,今称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月亮山,流经甘肃的静宁、庄浪、秦安和秦城而入渭河;“长离川”为庄浪阳川镇;“长离水”为葫芦河流经庄浪阳川镇的一段河流。笔者为“长离川”人,对周边地域是熟悉的。“汉成纪”在静宁,是可以肯定的。

“羲皇故里”考

《旧唐书•地理志》说:“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据考证,成纪县最初归陇西郡(治所在临洮)管辖,是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陇西郡置天水郡后才归其管辖的;“小坑川”即静宁治平川——对此,清人严长宦《秦安县志》就说得很清楚:“成纪县治,初在静宁州西南八十里之治平川。”

考古资料表明,“汉成纪”县治的具体位置,在静宁李店镇刘河村东南一公里处。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且临近治平河(古称“成纪水”,因纪念伏羲而得名)。故城遗址呈正方形,边长450米,总面积20.25万平方米。墙垣已塌陷,东墙、北墙尚存部分残垣,北墙基就叠压在新石器时代的灰坑之上。有新石器时代的碎陶片,有秦汉时期的版瓦、筒瓦和拓有绳纹、篮纹的碎陶片。汉瓦当上有“长乐未阳”、“长乐无极”、“亿年无疆”等字样。周边还有一些汉墓群。

由此可见,“汉成纪”在静宁李店镇刘河村,是不容置疑的。

“羲皇故里”考

二、历史上“雷泽”有四个,庄浪“雷泽”当为《山海经》所指

最早记载“雷泽”的是《山海经》,说它“在吴西”。其《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3〕就是说,雷泽中住着一位雷神,长着龙一样的身子、人一样的头,只要拍一下自己的腹部,就会发出雷声。雷泽在吴山的西边。

问题是,“雷泽”——“在吴西”,《山海经》是记载在《海内东经》,并非《海内西经》,以致数千年来对“雷泽”所在不能定论。对此,清人郝懿行曾提出质疑;今人袁珂则进一步断言:那是因错简所致,“雷泽中有雷神”之条,“当移在《海内西经》”。〔4〕

综合史料来说,历史上“雷泽”有四个:一是山东“雷夏泽”,二是江苏“太湖”,三是山西“蒲泽”,四是甘肃庄浪“朝那湫”。〔5〕

从山东“雷夏泽”来说,这是《尚书•禹贡》最早提到的,在鄄城市与菏泽县之间,今已干涸。据《墨子》、《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它是舜“耕历山,鱼雷泽”的地方。历史上,郭璞、郦道元认为,它也是华胥兆孕伏羲的地方。但此雷泽与“在吴西”没有关系,不足为信。

“羲皇故里”考

从江苏“太湖”来说,其湖虽有“震泽”的别名,其“震”与“雷”字义相近,而且在吴县(苏州)之西。但史籍中从未有“雷泽”的记载,而且《山海经》明确称之为“具区”,它并非《山海经》所指。

从山西“蒲泽”来说,它在永济市一带,此地虽有一吴山,但其泽并无雷泽之称,而且它在吴山之东而非吴山之西,它亦非《山海经》所指。

而庄浪“朝那湫”,则既与《山海经》中的“雷泽”——“在吴西”相符,又与《帝王世纪》中的“汉成纪”所属地相符,它才是华胥兆孕伏羲之雷泽。

(一)从地理特征来说,庄浪朝那湫与《山海经》所述“雷泽”一致。六盘山古称陇山,亦称大陇山;其南端古称小陇山,今称关山。庄浪朝那湫所在的桃木山,地处关山之巅,海拔2857米,为六盘山第三高峰。这里是一个三县交汇的地方:东北麓有泾水源头老龙潭,为宁夏泾源地界;东南麓有汭水源头,为甘肃华亭地界;西北麓有朝那湫,为甘肃庄浪地界。方圆40里,有大大小小的泉湫100多处,俨然是一个“龙的世界”。当地民谣说:“湫头两朵云,陇右千山雨;朝那一杯水,泾河万里源。”如此兴云布雨的地方,无疑是“雷神”所居之地。〔6〕

“羲皇故里”考

但关山一带的朝那湫很多,如甘肃的庄浪、华亭、灵台、泾川、镇原、崆峒有朝那湫,宁夏的彭阳、原州、隆德有朝那湫……为什么说只有庄浪朝那湫才是《山海经》所指“雷泽”呢?这得从它们的由来说起。

庄浪朝那湫之名,由朝那国而来。朝那国,《说文解字》称之为“西夷国”。它是西周一个名为“戎那”的 诸侯国。它由古卢国演变而来,那人为卢人后裔。据《中国通史》记载,卢人在周武王伐纣时曾随其出征。朝那国都地在朝那湫,王宫为湫后悬崖之巅的“马槽槽”。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伐西戎,归其版图。”〔7〕“朝”,由其湫东部华亭境内的皛然山演化而来。“皛然”者,为皎洁、光明之意。由此而论,它是这座山的名称,也是一个方位的名称,意为“晨曦初照的地方”。“那”,为族名、部落名、方国名。“湫”,北方人称之为水池、水潭,为地形之名。由此而论,庄浪朝那湫之名,当由方位、方国和地形所组成。

如原州、彭阳朝那湫之名,由朝那县而来。朝那县为“秦肇县”,有东西之分。“西朝那”地界较广。历史文献指向“平凉西北”、“固原南部”,包括华亭、庄浪、泾源、隆德、原州、彭阳和崆峒的一些地方。历经秦、汉、魏、晋到西魏。县治所在地:一说在华亭,一说在原州,一说在彭阳。“东朝那”地界较小。历史文献指向“泾川西北”,包括泾川西北部和镇原南部的一些地方。历经隋、唐,约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全国性区划调整时废止〔8〕。县治所在地未有定论。由此而论,朝那县之名亦当由朝那国而来。因为朝那国之名出现得较早,而朝那县之名出现得较晚。

进一步说,庄浪朝那湫是以义取名,为原生的;而原州、彭阳以及其它朝那湫,则是以类取名,均为次生的。如华亭朝那湫,《平凉府志·朝那庙碑文》就说得很清楚,那是为了方便当地民众祭祀而仿建的。——如彭阳、原州、隆德以“朝那湫”为依据,说“羲皇故里”在彭阳、在原州、在隆德,不足为信。

“羲皇故里”考

(二)从历史内涵来说,庄浪朝那湫与“雷泽”有着不解之缘。庄浪朝那湫有前后两个。前湫状如卧蚕,水面30余亩;后湫形似弯月,水面20余亩。这里为白垩纪地质结构:岩石厚度1160米以上,据今1.45——0.65亿年。因其水渊通地脉,从古到今“永不干涸”;因其水在岩石间与泾河源头老龙潭和汭河源头相通,从古到今“永不外溢”。这便是史册中频频出现的“不涸不溢”的朝那湫。

值得一提的是,朝那湫之水极其甜美,是人畜饮用的最佳水源;加之桃木山一带森林茂密,草甸宽阔,具有人类生存的良好条件,故而“华夏第一国——华胥国”便在这里立都。华胥国的图腾崇拜物是龙,其来源便是朝那湫。因为龙是水的化身,而水则是生命之源。这与华胥国“以生存为第一需求”的社会目标是一致的。再说,伏羲文化的原点——太极图,同样来源于朝那湫。太极图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的一个图标,其阴来源于后湫,其阳来源于前湫,其图标则来源于后湫的“形似弯月”。这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产物,社会实践的结晶。〔9〕

庄浪朝那湫,是秦汉王朝祭川的地方,也是其祭祀华胥国和朝那国的地方。《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川四”,其中“湫渊,祠朝那”,便指此而言。它自古以来就有“灵湫”、“神湫”之称。如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秦楚“蓝田之战”中,当楚国扼住秦国咽喉——“商於通道”时,便置秦国于生死存亡之际。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朝祈求于天,除在雍城投放石刻祭天文告《巫咸》、洛阳投放石刻祭川文告《亚驼》外,在庄浪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川文告《厥湫》。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里是泾水之源,按照《礼记》祭河必先源而后尾的说法,必须祭祀;二是因为这里是华胥国和朝那国的都地,按照《礼记》“祭因国在其地而无主后者”的说法,必须祭祀;三是因为这里是“秦亭”所属地、秦祖发祥地,必须祭祀。就是到了汉代,汉王朝出于正统地位的考虑,依然在朝那湫祭祀。如汉武帝、汉安帝、汉桓帝就亲自到朝那湫祭祀过。

“羲皇故里”考

(三)说庄浪朝那湫为“雷泽”,更直观、更主要的依据,还是因为它与《山海经》所指“雷泽”——“在吴西”相符。所谓“吴西”,为“吴山之西”的意思。其吴山,在朝那湫东部华亭境内,今称五台山,海拔2748米,为六盘山第四高峰。黄帝时称“吴山”,首建武畤以祭天神。唐尧时称“岳山”,为四岳部落所在地。殷代称“虞山”,为虞国所在地(吴为虞的本字。甲骨文、金文中,虞字均写作吴)。周代称“吴岳”。《史记·封禅书》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里的“吴阳”,指吴岳之南——华亭境内的莲花山;其“上畤”、“下畤”均在其山。秦汉时代,吴岳为秦汉王朝每年所祀之山,被誉为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其“岳山”,便是吴山……而说华亭五台山为吴山,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为“汧水之源”所在。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1)“吴山在西。古文为汧山,雍州山也”;(2)“有吴岳山,本名汧(山),汧水出”;(3)汧水在今陇州西北。禹贡之岍(山)、周礼之岳山也;(4)“至宝鸡县东三十里合于渭”。这里把汧水的“源”与“流”说得很清楚。当今之千河,便是古代之汧河,它发源于甘肃华亭五台山东南麓,流经陕西的陇县、千阳、风翔、陈仓而入渭河。由此可见,今华亭五台山便是古代之吴山,是不容置疑的。而庄浪朝那湫,则正好在吴山之西。由此而论,庄浪朝那湫即“雷泽”,是可以肯定的。

今人范三畏《旷古逸史》说:陇山即吴岳,庄浪朝那湫即雷泽。其对吴岳的判断有误,而对雷泽的判断则是正确的。《甘肃通史·先秦卷》说:“吴西指吴山以西,这个吴山,即属今陕、甘两省交界的陇山山系。”其对“吴西”的判断是正确的,而对“吴山”的判断则是漠糊的。又说:“今礼县南部西汉水中游有地名雷坝”,“该地因多水,故又名大潭”,“这片水域,就是传说中西方的雷泽”。〔10〕因此说与“汉成纪”、与“在吴西”相去甚远,不足为信。此外宝鸡陈仓有一吴山,不能与上述吴山混为一谈。因为它在“汧水之尾”,并非在“汧水之源”。

“羲皇故里”考

三、从祖居地、出生地来说,庄浪为“羲皇故里”

中国人的籍贯,通常是以县级行政单位来确定的。但以古代的县级行政单位来确定?还是以当今的县级行政单位来确定?笔者认为,不论古代还是当代,均当以本人的“祖居地”或“出生地”来确定,而不能简单地以“县治所在地”来确定;与此同时,还必须考虑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而不能生搬硬套。

《新华字典》说:籍贯指“自身出生或祖居的地方。”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有两个籍贯:一个可以“祖居地”来确定,一个可以“出生地”来确定。这是确定籍贯的理论依据。由于伏羲的“祖居地”在庄浪,“出生地”也在庄浪,所以从当今的行政区划来说,“羲皇故里”只有庄浪这一个,没有第二个。

这与史册中所载“伏羲为成纪人”的说法是一致的。因为历史上庄浪本来就归“成纪”管辖。如西汉时,就归天水郡的成纪、阿阳、街泉等县和略阳道管辖;东汉时,改天水郡为汉阳郡,亦然如故;三国时,析天水郡置广魏郡,县地就分属天水郡成纪县和广魏郡略阳县管辖……〔11〕

当代一些学者以“成纪县治”所在地为依据,说“羲皇故里”在静宁、在秦安、在天水,均属主观臆造。因为这些说法,既违背了确定籍贯的理论依据,又不符合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理当否定。而说庄浪为“羲皇故里”,既与《帝王世纪》所指“成纪”所属地相符,又与《山海经》所指“雷泽”——“在吴西”相符,也与确定籍贯的理论依据和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相符,理当肯定。

“羲皇故里”考

参考文献:

〔1〕〔10〕祝中熹.甘肃通史先秦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106/107

〔2〕李春茂.平凉古地名初探.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101

〔3〕思履主编.(汉)刘向 刘歆编.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340

〔4〕〔5〕范三畏.旷古逸史.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15/12

〔6〕详见笔者《论庄浪朝那湫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意蕴》一文,载于2018年第1期《西部学刊》

〔7〕详见笔者《庄浪朝那湫历史上的祭祀活动》一文,载于2019年3月4日《平凉日报》

〔8〕李春茂.皇甫谧评传.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6

〔9〕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年第2期《华夏文化》

〔11〕庄浪县志委.庄浪县志.中华书局出版.1998:80

(原载2019年第14期《西部学刊》)

“羲皇故里”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