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于謙的相聲和苗阜王聲的相聲哪個好?哪個有回味?

李鑫翠竹聽雨131211696


我聽苗阜的相聲就沒笑過,就像因為他說完第一句,我就基本能知道他第二句大致說什麼了,從沒意外過。


輝煌人生125442381


沒有可比性,郭德綱把相聲當藝術去賣,苗阜把相聲當進入體制內、走上“仕途”的跳板去說;

郭德綱生長於“相聲窩子”天津衛,六歲學評書、八歲學相聲,典型的“娃娃腿”。相聲已經深入郭德綱骨髓裡,或許未必是其畢生所愛、但天賦異稟、後天勤學,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而苗阜呢,生於陝西銅川,寶雞鐵路技校(中專)畢業、後分配到鐵路車站當電工。後來幹過地方晚會舞臺總監、總策劃、總導演,28歲開始說相聲之前、哪份工作都和相聲挨不上邊。

聽過許多聽眾說“欠郭德綱一張票錢”、許多明星和觀眾說“郭德綱陪我入睡”,卻很少有誰說出類似“聽苗阜相聲入睡”的話。藝術好壞不是靠罵街能爭吵出結論的,需要觀眾和時間去證明。

客觀說,苗阜在轉入相聲行當之後、是下過功夫的,青曲社在西安也有不少忠實粉絲聽眾——否則也不能維持了近十年之久。只是,這麼多年過去了,苗阜確實沒留下幾段值得“回放”的作品——即使奪冠的《滿腹經綸》也是“拿來”的段子。

相聲是語言藝術、大白話就是靠嘴吃飯,苗阜在發音吐字方面確實不敢恭維,而且在鑽研藝術方面淺嘗輒止,多次被網友揪出其讀音錯誤而貽笑大方。

這就像一個大胖子去跳天鵝舞、詼諧有餘但與藝術無關,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金剛鑽、非攬瓷器活”。《滿腹經綸》使得苗阜滿面春風、但也是瓶頸的到來。


岑詮


首先,我覺得苗阜王聲的相聲帶有陝西地方特色,郭德綱于謙的相聲是大眾化的沒有地域特色,這是他們之間的區別,至於高雅還是低俗,對於相聲來說我覺得只要不是譁眾取寵,或者是為了博取眼球,而故意製造看點的就沒有高雅和低俗只說了,因為相聲最終的目的還是娛樂觀眾,只要大家愛看,能高興就可以了,沒有太大的區別,還有相聲要以說為主,唱是學唱,是輔助說的,是為了增加說的可看性,如果只是唱那麼就喧賓奪主了!

其次,郭德綱于謙的相聲都是小人物,尤其是他們前期的作品,可以說是經典,即通俗又有含義,還搞笑,是在笑聲中體現了小人物的生活狀態,使人有一種即可愛又哭笑不得的感覺,可以說是作品的高峰,只是現在我覺得郭德綱于謙的作品質量在下降,有些只是為了現場效果,還有一些新的德雲社臺柱們,不把說放在首位了,只是想樹立偶像,贏得粉絲的愛戴,這樣就背離了相聲的初衷,我覺得德雲社還是要回到從前的狀態,郭德綱于謙還是要創作額好的作品才能長久!

第三,苗阜王聲的相聲具有陝西的地方特色,他們的相聲諷刺性比較強,還帶有一定的文化性在裡面,比如成名作:滿腹經綸,就是諷刺那些沒有什麼文化,還要楞充文化人的人,形象生動,還帶有陝西地方特色,說起來簡直笑死人,把這些人的特點都表現出來了,而且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在裡面,就是靠說來展現,水準就很高了,而且苗阜王聲的相聲沒有那些譁眾取寵的東西在裡面,就算有唱也是劇情需要,是陪襯,所以縱觀苗阜王聲的相聲還是很乾淨的!

最後,就是苗阜王聲的陝西特色給了相聲一個全新的解釋,就是相聲不再是學方言那麼簡單了,而是整個相聲就是陝西相聲,明顯帶有陝西特色,平時我們聽的相聲好想法都是北京相聲,包括郭德綱在內,好像都是北京的,而苗阜王聲帶來了另一種相聲,使人耳目一新,覺得很新奇,而且還有一定的文化元素在裡面,就不同於我們平常聽的那些相聲了,感覺新穎,最為可貴的是沒有極力追求舞臺和現場效果,而是踏踏實實的說相聲,可以說是自成一派!


初夏的風fgm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認為不論哪個領域,衡量某人的某件作品好與不好,最好的檢驗者是時間。

相信用不了多久,某些垃圾當會被歷史的掃帚無情掃除!別看現在熱鬧,那是表象。因為一旦季節到了,嗡嗡作響的蒼蠅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這種例子很多,我都懶得說,噁心!

而那些積極向上,弘揚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的作品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擁有獨特人格魅力的作者,則會被人們牢記並且廣為傳頌!

馬三立、侯寶林等人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把相聲——這個在舊社會被人看不起的行當,通過自身的努力,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使得人們喜聞樂見,從而登入大雅之堂!

相聲,這種文藝形式與其他的文藝栽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雅俗共賞,寓教於樂。這裡的俗是通俗,不是下流!樂是歡樂,不是無聊!下流的東西不叫作品,叫作賤!美好的溫暖的作品才值得品味!

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人間需要真善美,道理就這麼簡單!

要知道,歷史是最公正的!是非曲直還是留給後人去評說吧!





澄源水鄉


老郭的相聲要比苗阜的相聲強的不是一星半點,老郭的相聲首先咬字清楚,讓人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都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苗阜的口音不正吐字不清,有時候讓人聽不清楚。老郭的相聲有深度,老郭學識淵博在他的相聲裡有許多的歷史典故。苗阜多是方言諧音沒有多少深度。老郭的相聲讓人聽完後有好久的回味。而苗阜的相聲只是聽的時候笑一笑,過後就忘了沒有回味感!


豪情新疆


郭德綱現在有新相聲嗎?有正經相聲嗎?(有起承轉合,而不是在臺上自由發揮臭貧的)

郭德綱的相聲基本功比苗阜強得多,涉及面也廣。但是,苗阜對相聲認真,新段子不斷,而且包袱重複率很小。

也就是吃老本與不斷更新,繼續鑽研的區別。

所以我現在更喜歡苗阜。


金合歡感


苗阜王聲才有相聲味。

郭德綱岳雲鵬就是扯蛋說笑話,有學問、有內涵嗎?看看岳雲鵬春晚整的那也叫相聲,丟死人了。


好好就好69


說到相聲,我們有必要對這種藝術形式做一個名詞解釋。

所謂相聲就是:以說、學、逗、唱四種形式,對人物、事件進行調侃、諷刺或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表現出來的一種中國民間曲藝表演藝術。根據表演人數的寡眾,可分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其形成時間約為明末清初,發源地有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三地,以前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現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市場。



郭德綱、于謙的相聲特點

郭德綱于謙的相聲現如今可謂滿譽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這二位的相聲就有市場,由此可見郭德綱于謙的相聲是多受歡迎。郭德綱在自己的相聲表演中也曾說到“相聲就是給在座的列位帶來笑聲,大家哈哈一樂,我們哥倆的任務就算完成了,你要說相聲非要給諸位以人生啟迪,聽完相聲我的人生從此有了改變,這我們做不到,那應該學校做的事兒……”郭德綱的話透露了他的 相聲本質,那就是以逗觀眾為樂作為首要任務,題材多樣,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郭德綱出生於1973年,六歲那年拜評書藝術家高慶海學習評書,之後跟隨常寶豐學習相聲,中間又拜師侯耀文。在相聲界,師從哪位對演員的前途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對郭德綱有多位師傅這一點,作為聽眾、觀眾不必太過在意,也沒必要加以指責。郭德綱學習相聲的同時又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可以說郭德綱為了說好相聲,學習的東西要比目前大多數相聲演員多的多。

于謙生於1969年,北京搖滾協會副會長,相聲師從石富寬,也就是相聲大師侯耀文的搭檔,郭、於二人的捧逗組合是目前相聲界最和諧,最默契的一對,無人能與之比肩。



郭德綱于謙的相聲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相聲應該是以觀眾感受為主,還是以歌頌教育為主”,這也就是相聲界目前一直所說的“反三俗”問題。郭德綱于謙的相聲遵循的是觀眾感受的原則,同時以老北京時期天橋的相聲表演形式作為基礎的表演形式,內容中添加了現代素材,取得了極高的口碑和極好的效果,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這就是被稱之為“俗”,貼近普通人的相聲形式,也是郭、於二人相聲的特色。

苗阜王聲的相聲特點

苗阜王聲是近幾年崛起的相聲新秀。憑藉《滿腹經綸》這一作品成名,以後就紅遍全國。此後,二人登臺春晚,和郭德綱一樣開始在全國商演,取得不菲的成績。苗阜繼而成為陝西曲協主席和中國曲協委員,成為體制內的一名藝人,可謂名利雙收。

苗阜生於1982年,陝西銅川人,2007年創建“陝西青年曲藝社”,相聲師從鄭小山,鄭小山師從王本林,王本林師從馬三立,也就是說苗阜是相聲泰斗馬三立的曾徒孫,相聲界就是這麼講究。苗阜和郭德綱在師從上基本不分高下。


王聲,生於1982年,陝西銅川人,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相聲師從陝西相聲名家鄭文喜,目前是“陝西青年曲藝社(青曲社)秘書長、陝西省青年曲藝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同苗阜一樣,也進入到體制內了。

苗阜王聲的相聲以插科打諢、曲解本意、融入地方特色為主要特色,風格幽默,表演自然。苗阜王聲這一對的組合,從表演上講,還是比較成功的,但在默契程度上,與郭、於二人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主要是二人在表演中嚴格遵循臺詞,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差錯,所以靈活性上就缺乏那麼一點點的活力,顯得有些呆板。這也是體制內相聲的特點,可以理解。





郭德綱于謙和苗阜王聲的相聲

相聲源自明末清初,以前就是藝人通過表演,讓人們得以一笑,從而得到維持生計的生活資料,是低下和貧賤的職業。新中國建立後,相聲這種藝術形式得到重視和尊重,先後出現侯寶林、郭全寶、常寶堃、馬三立、蘇文茂、馬季、侯耀文、姜昆等諸多相聲大家和派別。這些相聲大師撐起了建國後相聲屋堂的棟樑。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大師一個個駕鶴西去,相聲屋堂的棟樑也逐步開始傾斜。


進入二十一世紀,相聲這門藝術已經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消逝於歷史,此時一人忽然躍出,臂撐棟樑立於屋堂之中,此人便是郭德綱。不客氣的說,沒有郭德綱的出現,相聲這門藝術冰消瓦解,走向衰亡是沒有任何懸念的。沒有他,我們甚至無緣聽到“探清水河”、“送情郎”、太平歌詞這樣的民間藝術小調。眾多的觀眾、聽眾之所以喜歡郭、於的相聲,除了這二人讓相聲這種藝術再次散發出光芒外,還因為:好聽。

列位可以回想下,在這之前,有哪些相聲還存在你的記憶中?節點就在姜昆的《虎口遐想》和《電梯奇遇》,在這之後你的記憶中還有關於相聲的內容嗎?即便有,你難道不覺得看書比聽它更有意思嗎?



苗阜王聲的相聲,也非常具有藝術價值,而且也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從根本上講,這二位相聲的表演風格和目標與郭、於二人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都是以觀眾感受作為準則,都是以觀眾發自內心自然的笑作為目標,而不是通過“撓癢癢”的手段。但論對相聲的貢獻、四門功課、藝術造詣上,郭德綱、于謙的相聲要更勝一籌。畢竟,郭德綱相聲的“底子”擺在那裡,“面子”自然也差不到哪裡去。

我是一蓑松雨,關注我共讀人生真諦!


一蓑松雨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郭德綱和苗阜的相聲誰好,這是偽命題,觀眾喜歡的就是好相聲吧!

我們都是俗人,聽得是開心,看的是熱鬧,神仙打架對於我來說就是閒暇時間的一點餐後甜點,他們誰贏誰輸,也只是在新聞上看看,湊個熱鬧勁!

遇上郭德綱的相聲也會聽聽,看見苗阜的相聲也會點進去瞧瞧,甚至很多新人也會注意一下,這社會百花齊放才是春,聽著一個模子的相聲久了也沒意思,您說對不對?

所以,苗阜也好,郭德綱也罷,他們都是為相聲的衰落盡最後一點希望,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相聲幹不過其他綜藝形式了,比如脫口秀就開始在各方面超越相聲,臺上的演員就是一個個另類的相聲演員,只不過他們改變了表演的形式。

珍惜相聲的最後時光,不定什麼時候,我們就聽不到相聲了!


惶恐的剪輯手


郭德綱、于謙合作已臻化境,爐火純青,雖然還在當紅,也堪稱一代宗師。

苗阜、王聲別具特色,自成一格,在中國相聲界也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但總體上說,郭德綱、于謙還是更為全面,是集大成者,乃笑林盟主。苗阜、王聲的功力可以笑傲江湖,但比之郭、於兩位,還相距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