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我1977年買的上海書畫出版社印的《唐人摹蘭亭序墨跡三種》,這個字帖,基本上是原大的字帖。字徑約3釐米,這已經比唐人臨摹的墨跡本的原件上的字要大一些的。

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 1977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唐人摹蘭亭序墨跡三種》單色影印本之一,褚遂良臨摹的《蘭亭序》影印

現在各個出版社出版的《蘭亭序》字帖,基本上都是大楷字帖了,字徑都在10公分以上,我們已經非常習慣了,好像《蘭亭序》就是一個大楷字帖似的。

我不清楚題主的提問是什麼意思,是臨摹字帖,能不能比自己的字帖上的字大?還是因為《蘭亭序》本來就是屬於小楷而提出能不能把“小楷”當“大楷”寫的意思?

因為,我們學習書法有一個不成文的意見,就是臨摹字帖,最好跟字帖上的字跡大小基本一致。

這個說法,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我的看法是,一般我們臨摹字帖,是由於視覺判斷的制約,視覺直接告訴我們是大字,我們就寫大字,視覺告訴我們是小字,我們就寫小字。我們基本上會保持與字帖字跡大小一致的。

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 西泠印社出版的新版大字重排本《蘭亭序》字帖,字徑約20公分

這是什麼道理?沒有多少深刻的道理,就是視覺直觀的道理。

比如說,我們看到的是小楷字,絕對不會寫成大楷字的。

我還做過一個實驗:我學習的一個字帖叫《敬史君碑》,字帖基本上是中楷吧,我就想臨摹成大楷,但是,往往感覺臨摹成大楷還真不容易。

那麼,臨摹成小楷呢?也不容易。

到底我們自己能不能“放大”或者“縮小”字帖?當然能。

只是在放大或者縮小的時候,確實有點吃力,也就是如果臨摹與字帖大小不太一樣,就不是那麼“順”手了。這就是受視覺直覺制約的原理。

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 《蘭亭序》大字臨摹練習

所以,臨摹字帖,一般我們基本上會保持與字帖大小一致,這也符合視覺判斷的直觀性。

那麼,我們如果刻意想寫大字《蘭亭序》行不行?當然行!

而且也不需要受到字帖大小的影響,我們完全可以做到。

具體的辦法就是用大號毛筆,比如說,你原來是用中楷毛筆寫《蘭亭序》,現在用大楷毛筆臨摹字帖,自然就把字寫大了。

如果還是原來的中楷毛筆寫大字,這就不算是寫大字。

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 這是我30歲對唐人臨摹《蘭亭序》的評論:“虞氏最似,餘則得其風骨而已”。

毛筆大一個規格,用筆用墨都不一樣了,所以,大字就用大楷寫,甚至更大一些的毛筆。

問題是到底要寫多大的字?這是要有一個限度的。

《蘭亭序》畢竟是一個行書,而且筆法細膩精緻。我們初學《蘭亭序》,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學會《蘭亭序》中很多行書的書法的細節,如果字徑太大,有些牽絲映帶的細節,就無法表現出來了,這就需要技術處理,改造一下個別用筆,恐怕初學者無法達到這個技術能力。

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所以,我的建議是,一般大楷5----10公分就可以了,最大不要超過20公分。也就是寫四尺對聯的字徑。

那麼,一般臨摹《蘭亭序》都寫多大的字?根據我看到的,大多數人都是用中楷寫《蘭亭序》的。

其實寫中楷可以了,已經與大楷差別不是很大。

所以,我不理解的是,題主提出要“放大”寫是什麼目的?

如果是為了研究《蘭亭序》的筆法,我認為,這與你放大寫還是不放大寫是沒有關係的。

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重點是“字帖”要放大。放大以後的字帖,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有利於我們領會王羲之的用筆之道和他的深邃之處。

以前,我們沒有這個條件,《蘭亭序》的字帖,絕大多數是單色珂羅版,現在電子技術發達,數據處理超人,對印刷出版字帖非常有利。

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放十幾倍的《蘭亭序》字帖了。

例如,去年我就買了一本西泠印社出版的放大重排本的《蘭亭序》,認真看了一下,臨摹了幾次,感覺很多問題以前從來也沒有發現過。

例如,在放大以後的《蘭亭序》中,我發現“暮春之初”的“春”字的一撇,怎麼感覺不像是王羲之的筆法。 因為這一筆的起筆到行筆這一段,感覺太僵直,這完全不符合王羲之的筆意,連失誤的筆意都不符合。

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於是,我又從《唐人摹蘭亭序墨跡三種》對比了一些虞世南和褚遂良臨摹的“春”字,為發現這兩個版本的“春”字的一撇,都不是僵直的感覺。

王羲之的每一個筆畫精彩神妙,絕對不可能出現僵硬的筆畫。所以,我就認為,這個字的臨摹是有問題的。

除此之外,大字本我也發現了王羲之在《蘭亭序》裡的筆法和很多接筆都是要摁下的。

這是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因為是放大的字帖,所以,才有機會把王羲之的筆法瞭解的更多一些。

學《蘭亭序》為什麼用大字本字帖比小字本效果好

例如,“遊目騁懷”的“目”字,寫橫折的時候,接筆直接“戳穿”了豎畫,露出一點點小尖尖,雖然這不是什麼大事,但是,王羲之用筆的情感因素,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清楚。

所以,只有字帖放大了,我們才能寫出大字的《蘭亭序》,也才能發現更多的用筆信息。

此外,就是《蘭亭序》放大寫字適合不是個的問題,我認為這是完全可以的。只要我們換成大號毛筆,這是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的。

問題卻是不要以為放大寫字,就可以忽略《蘭亭序》筆法的細節。而要更多發現筆法信息,豐富我們對行書的用筆眼界。

原來的字帖如果細節不清楚,最好選一本放大的《蘭亭序》字帖。

最後,我們簡單說說字帖的大小問題。

我們寫字使用的字帖都是照相影印本字帖。除非原碑刻或者墨跡的字本來就與現在的字帖大小差不多,否則,都是放大或者縮小過的字帖。

例如,《瘞鶴銘》、《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都是大字,一個字就是一本字帖大小了,見過那個字帖上一頁就一個字的字帖?所以,就要在出版字帖的時候,縮小這些大字書法的尺寸,而字徑小的像《蘭亭序》一類的,就可以放大一些。

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也要了解一些書法知識。通過了解書法文化知識,我們的眼界會更加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