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同时受刑一百多人的纪录,廷杖制度下,义无反顾的明朝官员

常言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历史上不得志的书生秀才固然很多,可内心都有一股精气神儿。李白官场失意,仍不免不向权贵低头,敢于让贵妃研磨力士脱靴。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毅然辞官归故里,躬耕陇亩……


创下同时受刑一百多人的纪录,廷杖制度下,义无反顾的明朝官员

凡此种种,都是古代文人所坚持的士可杀不可辱信条的典型写照。可是在明朝,一项制度却让明朝官员丢了不少面子,那就是廷杖。

廷杖制度的形成与使用情况

所谓廷杖,就是皇帝在朝廷之上行杖打人。在明朝,具体实行起来是这么回事:司礼监太监监督,锦衣卫负责执行,地点一般都是在朝堂或者午门。

据历史记载,明朝皇帝之中,最先实行廷杖制度的是朱元璋。洪武八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折子,触怒了朱元璋,先是被训斥了一顿,跟着就是廷杖待遇。虽然开了明朝廷杖的先河,追根溯源,这真不是朱元璋的发明。

《后汉纪》记载: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也就是说,在东汉明帝的时候,廷杖已经出现了。虽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后来历朝历代,也都有出现的情况,其中不乏一些口碑不错的明君。


创下同时受刑一百多人的纪录,廷杖制度下,义无反顾的明朝官员

作为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可以说得上声誉不错了。而据《隋书刑法志》记载,被大臣触怒的时候,隋文帝也有打大臣板子的习惯,有时候一天发生好几次。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出入仕途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为民请命的同时,也是自身荣耀的代表。在朝堂之上当着同僚挨板子,那自然是相当没面子的事情。为此,隋朝一些官员也提了不少意见。

开皇十年,尚书左仆射高颖等大臣极力劝说隋文帝,认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处罚之地”。请罪劝说,隋文帝虽然撤去了廷杖,不久之后又拿了出来。

开皇十七年,隋文帝诏书中还出现了“听于律外,斟酌决杖”等词句,可见廷杖是有多流行。至于后来繁盛的唐朝,开创了开元之治的唐宣宗李隆基,也有打大臣的习惯。

《新唐书 张廷珪传》:御使有遣,当杀杀之,不可辱也。

说的就是开元初年,御使蒋挺有罪坐法,被廷杖于朝堂之上的事情。然而这些毕竟是少数,在明朝的时候,作为一种法外刑,廷杖简直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定。

明朝廷杖由轻到重,伤亡情况堪忧


创下同时受刑一百多人的纪录,廷杖制度下,义无反顾的明朝官员


从一开始的二三十下,到后来的八十一百下;一开始的做个样子,行刑的时候给大臣垫一些东西,率容厚棉底衣服,重毡叠裹,到后来太监刘瑾发明的“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廷杖愈演愈烈,人数也与日俱增。

在明朝正德年间,创下了一百零七人同时受刑的纪录,嘉靖的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

廷杖时候场面如何?《只尘谈》卷上《廷杖故事》有过记载:

亡明故事,凡杖者,以绳缚两腕,囚服逮什门外。每人一门。门扇随关,至杖所。……缚囚定,左右厉声唱喝: 阁棍。则人持棍出,阁于人股上,喝:

“打!”则行杖,杖之三。令: 着实打!或伺上不测,喝曰:“用心打!”而囚无生理矣。


创下同时受刑一百多人的纪录,廷杖制度下,义无反顾的明朝官员


轻则残废,重则毙命,明朝官员受过廷杖者,不计其数。对此,受刑官员和家人是怎么看待的呢?

自汉以来,儒家独尊。按照儒家观念,廷杖加之于士大夫,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不能忍受的一种耻辱,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冒着被杖的可能,上疏进谏,言辞激烈,义无反顾呢?

说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固执地恪守臣责

正德十四年的时候,明武宗要南巡旅游,文武百官纷纷出来阻止。除了上折子劝谏,也没有别的方法。当时有四个人很有名气,叫做江西四君子,其中有一个叫做舒芬的,最先上书,因此廷杖的时候被打得最厉害。可是舒芬怎么看待呢?

“深色不易,唯口呼高庙之灵冀以感动上心”,在他看来,虽然被打板子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可是为了国家庙堂,丝毫不算什么,上疏建言是臣子的本分。


创下同时受刑一百多人的纪录,廷杖制度下,义无反顾的明朝官员


之后明世宗登基,舒芬又官复原职,后来因为提建议又被打了板子。虽然两次上书都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没能阻止皇帝的行为,可是恪守臣子的本分,监督皇帝的行为,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足矣,这也是明朝很多官员坦然面对廷杖的原因。

社会道义的驱使

正德年间,同样因为劝谏南巡被廷杖的,有一个叫做倪宗正的,廷杖之后被罚在午门外跪了五天五夜。事后有人问他,你有怨言吗?

此人回答说:“吾祖云何,吾师云何,吾道吾志云何,纵今死而不大苏义也,吾将安怨为。若坐视圣躬纵败度,天下其谁许我。无宁肆微臣于市以殉。”

这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写照,面对先人的教导,传统士大夫遵守道义,以及臣子的社会责任。这些因素,使其有勇气上书建言,即使受到廷杖也毫无怨言。

传统的忠孝观念

儒家认为,德,孝之本也。为臣就要尽忠,为子就要尽孝。嘉靖三十三年,杨继盛弹劾严嵩惹来牢狱之灾,廷杖一百,在狱中受到了酷刑。可即便如此,杨继盛依然没有怨愤之情,认为皇帝厚德如天地,并且写下了诗句明志:

风吹枷锁满城香,簇簇争看员外郎。岂愿同声称义士,可怜长板见亲王。

圣明厚德如天地,廷尉称平过汉唐。性癖从来归视死,此身原自不随杨。


创下同时受刑一百多人的纪录,廷杖制度下,义无反顾的明朝官员


视死如归和刚毅性格一览无余。在我国一直以来的君臣观念中,帝王被视为天下的父母。在孝道的规定下,人们连自身的身体都属于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臣子又何尝不是呢?杨继盛发出此身原自不随杨的感慨,就是忠孝观念的体现。

官员受刑,家人是怎么看待的呢?

受杖者被打之后,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痛苦。嘉靖二十八年,给事中沈束因为弹劾严嵩被杖,随后入狱。

当严嵩去世的时候,沈束在狱中已经呆了十六年。其妻给皇帝写信上书:

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疾病缠身,朝不计夕。彺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社,纺织以供生活。……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老,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

由此可以看出,廷杖不仅给受杖者自己,也给家人带来了生活上的诸多困苦,可即便如此,他们非但没有怨愤之情,反而视为家中的荣耀,并希望受杖者的行为被后世子孙记住,勉为激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