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父母親如何分工?

育人有方


看了前面幾位網友的熱心解答,他們說的都很全面也很詳細,所以作為這方面略有研究的我給你補充幾點吧。

不要去一味地否定自己的孩子,這很重要,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身體素質很好,小學或者初中階段喜歡打籃球,千萬不要說“你不是打籃球的料,好好學習才是你唯一的出路”這樣的話,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適當的運動很有助於孩子身心和大腦的發展,這是一輩子的益處,況且小學和初中這段時間的學習任務根本就沒有那麼重,適當放鬆反而事半功倍。

也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比如對孩子說“你三姑四舅五大爺對你的學習特別重視,你可千萬要考出好成績給他們看看,不能給咱們家丟臉啊”,如果這樣說那麼恭喜你,貴公子很難再專心學習了。

回到問題中,父母的角色如何選擇,最好是能做生活當中的朋友,放下面子跟孩子好好溝通,看看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果有一個人在教育孩子,另一個人千萬不要亂插嘴,比如說“孩子知道錯了就這樣吧”之類的話,或者幫孩子求情,這樣會讓一方的教育前功盡棄,同時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庭的教育真的太重要了,父母的形象對孩子一輩子都有形象。父母整天喜歡吵架,孩子肯定極度自卑,父母沒有拼搏的盡頭,孩子以後也喜歡安逸生活。父母平時多陪孩子讀書,孩子的心胸眼界必然強於其他同齡人。

祝您的孩子成績優異!


重拾心事


關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李玫瑾教授有一個觀點:嚴母慈父。

李玫瑾:傳統的慈母嚴父,棍棒下出孝子,我不太贊同。我比較主張的是嚴母慈父。父親恰恰是因為你有力量而不要輕易使用暴力,最有力量的應該是心力,也就是說你能讓孩子在心裡尊重你,佩服你。你要在孩子最為難的時候,他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告訴他怎麼做:第一,這個事眼前是大事兒,但回過頭看就不大了,要給孩子一種胸襟。第二,告訴孩子我有力量,但我不隨便亂用,而是給你一種朋友的感覺,給你建議,告訴你該怎麼做。父親要理性和善。母親,要堅定而不寵溺。

1.

孩子12歲之前的家庭教育特別重要。

心理專家研究表明,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1至6歲,6至12歲,12歲至18歲。

12歲之前是孩子的依戀期,這個階段,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

家長的言行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氣質都時時刻刻的起著的影響和示範,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分工合理,就會相處的特別和諧和睦。幸福的家庭給孩子豐富的精神滋養。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自己的角色和分工不認同,就會常常爆發爭執和矛盾。

設身處地的想想,生長在一個隨時都可能引爆炸藥包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多麼的沒有安全感。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都有每個家庭父母的分工。不管如何分工,只要相處的和諧,大家都認同,就是最好的。

尤其是對孩子的教育,父母的教育一致性,特別重要。

2.

最悲哀的家庭,是有一個焦慮的母親和一個什麼都動粗的父親。

在家庭教育中,母親往往特別容易溺愛孩子。一般的家庭都是由媽媽做家務,做飯,照顧孩子的起居。

媽媽像老母雞護著小雞崽兒一樣疼愛著自己的孩子。

當媽媽包辦代替和溺愛過多時,孩子要麼任性,要麼懶惰。這時媽媽又容易過於焦慮,顯得無助。母親的這種這種無力感會深深地影響孩子。

如果母親把抱怨和指責發洩在父親身上,父親聽不得嘮叨又付諸於暴力。這種父母關係簡直是火上澆油,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壞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沒有分工或者教育態度不一致,甚至互相抵消,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

在早期教育中,應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只有所有的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有統一的認識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分工應遵守的原則。

第一,依據事實分工,量力而行。

專家的意見有它合理的因素,但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還要根據自己家庭成員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依據事實進行分工。

例如,小明的媽媽是位公司的高管,工作非常忙,經常加班,但她個人能力強,收入頗高。小明的爸爸是位教師,朝九晚五上班有規律,而且有寒暑假。這樣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中,爸爸負責小明的起居、接送、學習、家務。媽媽負責家庭財務,旅行安排。一家人也其樂融融的。

雖然各有分工,但是分而不離。畢竟是一家人,還要講究團結合作,互相捧臺。

只有父母互敬互愛,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第二,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要求要一致。

對待孩子教育方式的問題上,父親和母親要商量好協調好。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你也消化在內部,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唱對臺戲,互相揭發,互相指責。

當父母對孩子的某件事態度不一致的時候,孩子肯定會喜歡袒護自己的一方,從而不喜歡批評自己的一方。這絕對不利於孩子的教育,使孩子養成任性,是非不分,聽不進正確批評的不良行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還會善於利用父母之間的矛盾,挑撥兩人的關係,從而自己從中得利,形成了不好的品行。

第三,愛而不溺,嚴而不厲,平等相處,亦師亦友。

父親和母親對待某一件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達到了一致意見,就應該遵守,並堅定地執行。

愛孩子而不溺愛孩子,嚴格要求孩子,但不粗暴對待。這是底線。

不管是父親和母親,還是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相處,亦師亦友。

只有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和睦。在這方面,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榜樣,身教重於言教。

相對於聽到的,孩子更願意相信自己親眼看到的。

結束語:

嚴母慈父,是專家眼中最理想的父母分工。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都有每個家庭父母的分工。不管如何分工,只要相處的和諧,大家都認同,就是最好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分工應遵守的原則。第一,依據事實分工,量力而行。第二,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要求要一致。第三,愛而不溺,嚴而不厲,平等相處,亦師亦友。


禾頁老師


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以下四點可參考

第一,相互補充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有一方要嚴格,有一方負責調節。根據父母的不同的性格來協調定位,一方面讓孩子有敬畏心,一方面讓孩子體會到愛與和諧。

第二,父親負責孩子的陽剛之氣,強健的體魄,堅毅的性格。母親負責孩子善良,有愛心,勤溝通,細心嚴謹。需要動的地方,由父親來完成,需要靜的地方。由母親來完成👍

第三,3歲之前一定要母親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初高中時候父親一定要參與,做出榜樣,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激發孩子有內驅力,培養獨立自強的品質。年幼目前偏重,年長父親偏重。

第四,父母主要是方法,方向,原則的培養。具體讀書要找學校和老師。父母是協調的角色,不能本末倒置,全權把控,很多家長把學習包辦全部都搞妥當,這樣的方式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總結,人是環境的產物,思想行為習慣都是學來的,父母的職責是做好榜樣,做好“原件”,孩子這個“複印件”自然錯不了👍


大索老師


我認為,父母在對小孩的家庭教育上應有側重和區分,具體而言,就是“一文一武,一張一馳”。

父親無疑應該扮演“武”的角色。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從小就以準軍事化的要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是有規律的生活起居,洗漱、疊被子、物品歸位;二是時空觀念,守時、迅速、方位感的養成;三是毅力的鍛鍊,體能、運動、意志。目的就是著眼今後其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和活動能力。試想一個把自已的生活空間弄得零亂不堪,而且不守時間,體態嬌弱的人即便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又怎能在當今競爭劇烈的社會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母親則應扮演“文”的角色。

一個孩子可不可塑造成既有智商又有情商,母親的作用不能缺矢。智商的大部份培養在學校,情商的養成大都形成於家庭,而母親的潛移默化非常重要。首先要注重培養小孩的禮儀,學會尊重人、親近人;二要養成整潔、衛生習慣,逐步培養其對美好事物的愛好、分辯和追求,臂如服飾、音樂、色彩;三是培養其遇事豁達大度、陽光開朗的處世心態。一個人身上“文”的養成,猶如一株默默綻放的花或一片翠綠的草,儘管它不張揚妖豔,但你能感覺到它存在的魅力所在一一自然而又舒坦。


軍號1


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有待商榷。當一個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長分工的時候,說明這個孩子的教育已經出現了問題。這時候已經不是家長分工教育孩子的問題了,而是家長公母倆審視自己,檢討自己的問題了,只有自己先給孩子道歉,然後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原因,找到向前的方向,共同進步了。若非如此,而是夫妻兩個推卸責任,互相埋怨,然後講一個分工的話,好的結果是事倍功半,孩子會有所改變。一般的結果是一如既往,甚至是家長也被孩子輕視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的教師。中國傳統就是“慈父嚴母”,我認為說的是:父親教孩子做事做人的方式方法,強調的是言傳身教,反覆練習,是允許重新來過的,就是允許犯錯,這樣給了孩子進步的希望和信心,增長了寬容和責任心。母親持家講的是規矩與公平,是需要法度約束身邊人的,是信仰和尊嚴的代表。人們把祖國比做母親,把大地比做母親,就是這血肉濃情的認知。如果母親溺愛孩子或說不能公平合理處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失去了準則和方向。

看人講家風,門風,用人看家世出身。其實就是看一個家庭的教育情況。大家族,大家庭的孩子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心裡問題,是從小在一個講規矩,講公平的家庭里長大。“獨生子女”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問題,是“溺愛”,獨享的結果。在這裡講父母的教育分工有點晚了,那就和孩子一起重新來過吧。指責和吵鬧是不會有改善的。


讀數學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心願,但是如何教育好孩子卻有很大分歧。某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一定要講道理,而一位老師卻說:我體罰孩子時,從不講道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學生家長,孩子很小的時候,教育孩子時以“講道理”為主,並且凡事都能給孩子講出點“道理”。比如,為了不讓孩子看電視,在關閉電視機以前,總要給孩子講,為什麼不讓孩子看電視,看電視有哪些害處,應該看什麼樣子的電視節目………。孩子現在9歲了,這個孩子特別會“講道理”,每一件事都能找到一個精彩的理由,即便是錯了,也一定“有道理”,有時孩子講的“道理”還特別有道理,甚至讓家長啞口無言。

家庭本來就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一些家長凡事都給孩子講道理,結果培養出來一個只會“講道理”的孩子。如果事事都講道理,就沒有什麼道理可言了。

我認為,教育必須有懲戒,作為老師,不能體罰學生,這是底線,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我認為適當體罰也是一種教育。

我自己的孩子犯錯以後,不是一上來就“體罰”,也是要“教育”的,但是絕對不“囉嗦”和“嘮叨”,只是提醒,如果類似的錯誤多次出現,就要“體罰”,如何“體罰”是事先約定好的,執行體罰時候絕對不講道理,我執行體罰,孩子媽媽進行當時要做好善後工作。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或老師,懲戒完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後,立即講道理,主要內容是:我為什麼打你?我打你是為了你好!並且要求讓孩子從心裡認識到自己錯了,“捱打”是理所當然的,是父母或老師“愛”自己的表現,這是極其“天真、幼稚”和不正確的。試想一下,如果誰打你一頓,馬上再給你“講道理”,你會認同嗎?

我“體罰”完孩子3至5天后,這個事情也快要“涼了”,如果孩子那一天情緒很好,就找一個安靜的房間,給孩子講發生在幾天前的事,這個時候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很安靜,也容易接受。

教育孩子確實需要講道理,也需要懲戒,只有把兩結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才能教育好孩子。父母也要有分工,合作好,才能教育好孩子。


教而育之


我認為家庭教育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對於父母分工地的問題,聽過一位教育專家的講座分享給你,這位專家說,父慈母嚴,因為父親的形象會給孩子安全感對於母親的嚴格,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洱東陳


《孩子教育過程中的父母分工》

一、父母是無法嚴格分工的,只是有所側重而已。

二、孩子6歲之前,以母親撫養教育為主,這是由母性的撫養責任和天性所決定的。

其中:1~3歲以撫養為主,並建立強烈的情感依賴關係;3~6歲,以性格培養為主,也應以母親為主導。

三、孩子6歲以後,父親將要逐步進入角色,關鍵的一點,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態度一致,更不可當著孩子的面互唱反調。


伊水緣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要創造一個有愛溫馨的環境來養育孩子,還要注意的言行舉止從小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父親要指導孩子應該如何做人,培養有擔當陽剛的性格,多陪孩子一起玩耍,母親則是照顧好孩子的生活,指導孩子做一些很細微的事情。


小學數學思維培優


一個孩子的完整成長,包括頭腦、心態和行動三個方面,父親更理性,負責頭腦認知影響,母親更感性,適合溫暖激勵孩子的心態,要讓孩子從小自己管理自己的行動。

孩子的行動,不是手把手去教來的,而是家庭文化薰陶出來的,家風家規不斷建設,不是針對孩子,而是全家共同建設和遵照。

三個家庭文化的建設核心: 清醒的思考+真實的表達+負責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