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能得天下?

用户8077476868598


司马氏取代曹魏天下是在曹丕、曹叡去世后,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权力实现的。下面笔者来简单分析一下司马懿夺取的几个基础性因素。

一是曹魏宗室没有能够掌握国家大权。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继承魏王位置的是其次子曹丕 ,曹丕后来代汉成为皇帝。曹操最初的继承人长子曹昂在曹操被张绣突袭的过程中丧命,曹操不得不在次子曹丕、三子曹植两个人中选择继承人,最终选择曹丕,但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中形成了支持曹丕和曹植的两派,并对立很严重。在曹丕继承魏王位置并登基后,极力排挤曹植等兄弟。在曹丕早逝后,其子曹叡也没有重用曹植和其他叔叔,造成宗室得不到重用。

二是托孤大臣曹爽的肆意妄为引起郭太后和大臣的不满。曹爽作为曹真的儿子在曹叡死后和司马懿一起作为托孤大臣,但在其掌权后没有谨慎的辅佐小皇帝,而且独揽大权,屡次做出超越礼制的事情,让大臣很不满,并软禁了郭太后,为司马懿发动事变取得懿旨,让这次事变变得合法化。

三是司马懿家族有很强的实力。司马懿以后作为曹操、曹丕、曹叡的托孤大臣可见其实力在当时是得当认可的,而且对曹魏政权也表现出来很忠心。而且整个家族都非常厉害,司马懿家族亲兄弟八人并称为司马八达(因他们的字里面都有达字),这样的家族是司马氏兴起的根基。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就是司马懿的左右手,在关键时刻帮助父亲克敌制胜。

四是司马懿个人独特的隐忍之术。司马懿对于曹操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功绩,也得到自己的前几任主公的认可。但因为曹爽家族和曹魏家族特殊的关系。在能力和资历明显低于自己的曹爽独掌大权,遭受严重排挤时,司马懿选择了隐忍,通过装病迷惑曹爽兄弟,在曹爽不断犯错误的同时,秘密继续自己的力量。趁曹爽兄弟和小皇帝外出时,发动事变,趁机夺取权力。

五是曹叡临终遗命的失误。曹叡在去世前,遗命曹爽和司马懿辅政,两个人辅政极易造成一边倒的情况。事实上,后来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如果当时曹叡可以选择三到四个大臣辅政,可以起到分权的作用,极大的避免权臣出现。

最后,曹叡的继任者在法理上没有那么强。曹芳继承曹叡的皇位,但两个人并不是亲父子,是因为曹叡无子选择的继承人。曹叡的皇后后来的郭太后也是在曹叡去世前册立的,权威性也不高,政治能力不够。这些因素导致曹芳在法理上没有老皇帝亲生儿子强,而郭太后后来也被司马氏一而再,再而三的摆布。

综上,司马懿能够夺取曹魏天下,和曹魏宗室无法掌握实权,主少国疑和同为辅政大臣曹爽的胡作非为有关,也和司马懿及其家族本身的能力有关。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 封建社会的王道一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其实建立晋朝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

但是,应该看到,没有司马懿就没有司马氏集团,更谈不上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晋朝。

历史的沿革告诉我们,封建社会逃不过治乱兴废的历史规律;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候,乱世出英雄,开国多名君,治世多能臣。所有朝代,概莫能外。

  • 深谙“厚黑学”的司马懿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一一《晋书.高祖宣帝纪》

司马懿在后世的心目中,绝对是一个阴险狡诈的老狐狸形象。他的唯一对手诸葛亮被他熬死在五丈原战区,希望速战速决的诸葛亮长途征战是十分忌讳持久战的,而司马懿高挂“免战牌”,骂死不出头。一个“拖”字诀,终于使丞相在八月秋风中逝去。

凭心而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狠角色,面对更加狠毒阴险的魏武大帝一脸的疑惑,司马懿把厚黑学中的“忍”为上;奉为圭臬,可谓是“卧薪尝胆”之勾彧而躲过一劫。

司马懿并非完全是一个阴谋家,因为耍手腕动心机永远离政权一步之遥。他必须有非凡的军事业绩,才能扫清道路,夺得天下的大权。

  • 掦名立万的“辽东战役

这一仗是司马懿堪称经典之作的一战,他挥兵长途跋涉一一“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你不像是在我梦里,......问我到底恨不恨你,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

军事小强人公孙渊当然是司马懿的梦中仇人,因为两个人都是一丘之狢,惯以狡诈著称,位于辽东半岛的公孙渊,未雨绸缪,率先向东吴输诚,再来一次“蜀吴联军”的翻版,结果东吴上当,公孙渊在自己地盘扣留了前来支援的东吴货物,杀死吴国使臣,又名向曹魏报功求赏。

魏明帝曹叡对拒不来洛阳朝拜的公孙渊视为反叛,传檄讨伐,公孙渊联合鲜卑人,据险固守,打败了毌行俭。魏明帝只能派己是太尉的在长安关中镇守的军界元老司马懿。

正在家中抱孙娃子(司马炎)的太㷉,听到魏明帝的急征,高兴得差点笑出声,真是家旺业兴呵,两个儿子均己成家,大孙子也抱上了手,现在又要掌握天下军权扫荡公孙渊,纵然千里,我也要会一会你。

久经沙场的司马懿动如脱兔,挥军将公孙渊围困于襄平城。现在的司马懿早已不打防御战了,进攻,进攻!

襄平城己是危城,公孙渊从城南突围,在一条河边,被大魏军队一阵乱砍,号称“燕王”的公孙渊连同自己的儿子当场毙命。

可恶的司马懿为一千多年后的曾国藩作出了表率:“大索三日”,不,是“大杀三日”,公孙渊手下官员两千多人,男兵丁七千多人,共计万人斩首。辽东半岛所辖三十万人归入曹魏王朝。司马懿用战俘的鲜血燃红了久埋心底的黑暗心理,他的尖牙更加凌厉.....

  • 智取淮扬 司马懿的血色黄昏

事业尚未成功,司马尚需努力,魏少帝嘉平元年(249年),七十一岁的司马懿,趁着皇帝前往洛阳南郊,祭扫魏明帝高平陵之机,突然在城中政变,把死对头曹爽及其同党、亲属,一共几百人在刑场处死。

这次政变造成了司马懿的最后一次出征,淮南地区的元老级大将,新任太尉王凌,率先起兵讨逆。

这个王凌是一位名人之后,乃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允,刺杀董卓的文人豪杰。王凌也是四朝元老,面对曹氏儿郎的软弱无能,犹如乃父当年热血沸腾,挥戟砍翻刁斗大旗,讨伐司马懿。

就在王凌秘密准备阶段,他的有力助手兖州刺史令狐愚 却突然病逝,新的剌史又是司马懿的人,王凌实力大打折扣,但是耿直的王凌依然如故的反对司马集团的叛逆和骄横,当司马懿收到淮杨方面密告后,立即秘密下令,征调朝廷几万精锐部队,将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蹍压王凌。

武力对抗应该有武力作后盾,但是,身为杨州军政一把手的王凌,只有权力调集自己的一万多兵马,东南地区的部队,没有中央的铜虎符,你根本无法接近部队。

已经八十岁的王凌,宁愿为整个淮楊地区把刀插进自己的两肋,也不愿淮楊地区重蹈辽东半岛襄城之辙。仰天长叹一声后,独坐一小船向司马懿军前辞职谢罪。

司马懿接过王凌的太尉印绶,单手掸开投诚书信匆匆一瞄那二、三十个字,立即下令给光身体的王凌穿上衣服,这是同意投降的宽大处理表示,王凌心中舒了一口气,算了吧,已经八十岁了,争什么呢?忠诚又咋个呢?当他的小船往回行驶时,他甚至想要去会会竹林七贤,喝酒、嗑药、谈玄龙门阵,倚靠在老板娘柜台前酣声大作.....

岸边一队官军迎接小船登岸,一上岸边,立即宣布押解回京问罪。王凌当天晚上叹道:“己逾八旬,身名并灭”,喝毒药而死。

具有反抗能力的王凌死了,司马氏集团已经没有武装力量可以威胁了,所有反抗彻底消灭。

三个月后的八月初五,七十三岁的司马懿也病死于洛阳。

客观评价司马懿,他应该是继曹操之后,位列主帅型名将的第二名。

以后的司马师、司马昭、继续在夺取天下的路上狂奔,他们更是权倾朝野,如日中天,除了曹麾敢骂一句:“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外,曹氏后代一片沉默,曹麾终于作“玉碎”暴发,被贾充当场格杀。

司马昭临死立司马炎为世子。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在贾充等人陪同下,逼令曹奐禅位。司马炎受禅称帝,这个当年被他爷爷抱过的孙子,此刻己是天下第一的老子,三国归晋,分久必合。


良人执戟2


导语:

曹操努力了一辈子,打下了曹魏的江山。可是只传了三代人,就被司马家给夺取了权力。为什么司马懿能够在年纪那么大的情况下,夺取权力呢?

除了自身的努力,其实客观原因也有很多。司马懿的成功是时局和自我能力结合后,所造就的结果。

01司马懿多次手握军权 ,在军中有极高威望。

司马懿曾经取代杨修,成为曹操的秘书。杨修的聪明才智,我们都清楚。所以司马懿压根就不比杨修差,甚至比杨修还要聪明。

在曹操身边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从曹操身上学习了大量军事指挥的知识,可以说曹操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曹操去世以后,曹丕建立了曹魏王朝。此刻的司马懿完全得到了曹丕的重用,当然司马懿此刻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带兵打仗,而是留守后方。

在曹丕看来,曹参虽然能征善战,却少不了萧何在后方的支持。所以曹丕把司马懿当成了自己的萧何。

  1. 曹丕发动两次伐吴之战的时候,司马懿都是负责留守许昌,为曹丕主持朝中大局,并且为曹丕解决后援粮草的问题。所以司马懿相当于曹丕的荀彧、萧何,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2. 等到魏明帝曹叡登基以后,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之一,带兵击败了孙权和诸葛瑾,并且斩杀了张霸,从而威震天下,被魏明帝封为骠骑将军。
  3.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上庸地区的孟达表示要投降,如果孟达真的投降诸葛亮,那么关中之地,曹叡可就不要想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司马懿足足赶了八天路,到了上庸城,就斩杀了孟达。平定了这一场灾祸,从此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提高。

此后司马懿成为了对抗诸葛亮的主力,诸葛亮多次北伐,都被司马懿给挡住了。他的存在有效地遏制了诸葛亮北伐的进程。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馀人,振旅还于宛。---《晋书》

所以司马懿在这段时间,培养了一大批雍凉猛将,他们对司马懿的感情十分深厚,这为后来司马懿政变夺权,建立了军事基础,至少边疆地区的大将们,是百分之百忠于司马懿的。

02司马懿能够蛰伏多年,躲过了曹家三代英主的怀疑。

司马懿最早是不打算做官的,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侮辱了他们这些所谓的士族人员,所以他们以归隐作为一种无声的抵抗。

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馀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晋书》

不过曹操知道司马懿有才,不管用什么办法,都会把司马懿给弄出来。只要你有才华,那么就可以到他那儿做官,这是曹操用人的标准。

司马懿成为曹操的秘书以后,行事非常低调,不该说的话,从来不会多说一句。所以曹操对司马懿还是比较放心的,而且司马懿已经彻底放弃了汉朝,表现得完全忠于曹操,甚至顺着孙权的意思,鼓励曹操称帝。

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曹操并没有对司马懿采取什么极端的做法。司马懿此刻一直辅佐太子曹丕,所以紧接着又成了曹丕的好友。

  • 在曹丕登基以后,司马懿献出了一系列的计策,但是他依旧比较低调,不愿意跟别人争夺功勋,更不愿意主动要求权力。
  • 所以尽管曹丕认为司马懿是有雄心之人,却也没有想到他会篡位,所以曹丕临死之前,依旧让司马懿辅政,可见司马懿再次躲过了一劫。
  • 曹叡上台以后,前期基本上依靠司马懿帮助他对付东吴和蜀汉,所以曹叡对司马懿也很信任。不过伴随着军权越来越大,司马懿的权势也逐渐提高,这引起了曹叡的不满。

所以曹叡多次拿走了司马懿的兵权,可是每次出了问题,曹叡还是要找司马懿来帮忙。似乎整个曹魏只有司马懿会打仗,且能够放心地交付军权。

这么一来二去,曹叡渐渐也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怀疑态度。毕竟司马懿为曹魏立下了那么多战功,又是三朝老臣,如果废了他,岂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就这样司马懿躲过了曹家三代人的怀疑。

03曹家宗室明争暗斗,给了司马懿钻空子的机会。

曹操的儿子实在是太多,其中嫡出的几个就开始争权夺利。尤其是当时的曹丕和曹植兄弟俩,斗得不可开交。曹植有一帮亲信,为此曹丕自然也要有一帮人辅佐,司马懿便是其中之一。

此后曹丕又和鄢陵侯曹彰斗法,最终逼迫曹彰交出军权来。曹丕的儿子曹叡当政时期,曹家还没有什么内乱。

  1. 不过曹叡去世之前,他从众多大臣之中,选拔了两个辅政大臣,一个是司马懿,还有一个就是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爽。
  2. 曹爽年轻有为,又是曹真的儿子,所以成了辅政的主力军。他上台以后,起初对司马懿还算比较恭敬,可是时间长了以后,曹爽就开始怠慢所有人,包括小皇帝曹芳。
  3. 他甚至认为曹芳就是一个傀儡,这国家的大权始终应该掌握在他曹爽手里。所以说皇帝和曹爽之间的矛盾再次彰显了出来。

所以说曹家的内斗是很少有间断的时候的,一旦他们内部斗争起来,那么得利的当然是外人。所以说司马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夺取了曹魏的大权。

遂免爽兄弟,以侯还第。初,张当私以所择才人张、何等与爽。疑其有奸,收当治罪。当陈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於是收晏等下狱。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爽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讬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三国志》

司马懿夺权以后,杀掉了曹爽和若干曹家宗室,彻底掌控了整个曹魏王朝,这才去世,享年73岁。此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继续把持朝政,等到孙子司马炎上台以后,篡位登基,建立了西晋王朝。

总结:再厉害的对手,也比不上不团结的队友。

曹魏是曹操打下的天下,那个时候不管是曹家宗室还是夏侯家,全部都非常团结。他们始终围绕着曹操转,所以曹操才能够创立那么大的功业。

曹丕时期就出现了曹家子孙内斗的情况,所以曹魏集团在这段时间一直没有任何发展,能够维持下来就很不容易了。

等到曹叡去世以后,曹家的内斗就更加频繁了,所以说不是司马懿非要强行夺取曹家的天下,而是曹家人自己不争气,拱手把天下给让出来了。

这让我想起了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的事情,这两个人最终为了满清的基业,索性一个都不做皇帝了,而是让顺治登基称帝,这才有了满清两百多年的基业。

《三国志》

《晋书》


江湖小晓生


司马懿未能得天下。是他的儿子司马昭灭了蜀,孙子司马炎灭了吴,才实现天下一统的。

只能说是司马懿夺取了曹魏大权,为其子孙得天下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能成功夺权曹魏大权,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司马懿才智超人,老谋深算,在曹操死后,第一代人才逐渐凋零,司马懿逐渐成为曹魏柱石人物,东征西讨,掌握了军权,建立了威望,并且组成了自己的班底,最后夺取了政权。

客观方面,是曹氏人才的式微。曹操之后,曹丕曹睿还可以,但都在位时间不长。至曹芳,冲龄继位,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又老的武将谋士相继去世。最后辅佐曹芳的大将军曹爽又是个大草包。故司马懿夺权成功。

有人说司马氏得位不正。其实这种权臣篡位的事,在封建时代比比皆是,说不上得位正与不正。都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曹魏被取代,谁让你曹家后继无人,人家司马懿又太优秀呢!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我认为首先是爱:诸葛亮爱用计,用火把人烧死烧伤,用石头把人砸死人都很怕和诸葛亮打司马懿最就用守的为法,这样部下少了很多伤亡自然就对司马懿产生了敬和爱,把诸葛亮耗死后,曹魏看到司马家族势为大加上术士说司马食曹论,曹操后人决意除去司马懿以绝后患,司马懿也看到这一局面,他又有爱将拥护,与其家族灭亡还不如取而代之,最后是恨逼迫司马懿取代曹,由于其实力强大绕三国战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