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同盟破壞了怎樣的大國平衡?最終同盟因何撕裂?

世界史圖鑑


巴爾幹半島是奧斯曼帝國的遺產,沒有人會對這一地區發動暴亂而感到奇怪

巴爾幹半島本就是歐洲最不穩定的地區,其中夾雜著很多因素時常爆發衝突,民族宗教仇恨混雜在一起,每一個西方列強都有自己的擴張權利。在當地的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也都有自己的認同感,更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19世紀以來巴爾幹地區就是各種勢力角逐戰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前,這一地區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在整個戰爭期間巴爾幹地區也是戰徵最頻繁的地區,想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必須要對巴爾幹半島有所瞭解。

世界大戰之前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尤為重要。巴爾幹島位於歐洲東南部,地處三大洲匯合處既控制控制了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以來,就一直處於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長達四五百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裡,巴爾幹各族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抗爭,並在19世紀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此時的土耳其已經衰弱,失去了對帝國的控制,各個省的民族接連自治,脫離土耳其。

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相繼在19世紀獨立。儘管如此,到20世紀初依然有阿爾巴尼亞,馬其頓,色雷斯,克里特,愛琴海諸島處於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但局勢也並不平穩。巴爾幹地區附近的兩個鄰國奧匈帝國和沙俄帝國也不根本不會置身事外,他們想要在已經瓦解的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中獲得新的附屬國家和領土,所以也經常爆發衝突。長達40年暗中較勁,公開競爭。以德國為首的列強則希望利益均沾,既能夠獲得巴爾幹地區動盪的好處,同時也不希望將自己捲入戰場。

而其中最先動手的國家便是意大利

1911年發動了對土耳其的利比亞戰爭,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無可奈何被迫讓步,這也使巴爾幹地區的各個小國看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他們開始尋求結盟。與此同時,俄國也擔心巴爾幹地區被其他國家搶佔,於是竭力說服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國家結盟,其他的歐洲國家也不甘示弱紛紛尋求自己的代理人,巴爾幹地區儼然成為一切矛盾的交匯點,最終在1912年爆發了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黑山等組成的巴爾幹聯盟,反對奧斯曼土耳其。

在此之前各個世界大國在此地的戰略動作分別是,俄國自15世紀以來一直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在巴爾幹地區徵得勢力範圍。19世紀奧匈帝國也開始在巴爾幹半島西部納入自己的統治,並接管。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取消了俄羅斯的附屬國保加利亞的領土,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王國的影響力。這些錯綜複雜的歷史原因,使得這些國家的遺留問題很難得到解決,特別是領土和民族問題。而對於新成立的同盟而言,他們向奧斯曼帝國提出了馬其頓和色雷斯的自治權,奧斯曼帝國予以拒絕。

最終在沙皇俄國的支持之下,黑山首先對土耳其採取軍事行動。

巴爾幹同盟其他國家隨即對土耳其宣戰,他們進兵重點是預先奪取的地區,包括阿爾巴尼亞,色雷斯,馬其頓,很快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丟城棄地節節敗退。同盟軍在民族解放戰爭的目標鼓舞下士氣激昂,奧斯曼帝國毫無還手之力處境危急。而同盟軍的一系列軍事勝利也不符合域外國家的利益,所以俄國在支持巴爾幹國家的同時又擔心,同盟進攻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也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站在西邊國一方的不希望過於強大,於是把土耳其作為自己的潛在盟幫竭力阻止帝國的衰弱,在各大國的壓力之下,奧斯曼帝國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署停戰協定。

原屬於土耳其的馬其頓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瓜分。隨後奧匈帝國加入,堅持阿爾巴尼亞必須獨立。這時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最初的目標相違背。雖然如此,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裡塞爾維亞收益頗豐。但也正因如此,並不符合其他各國的利益,所以個個勝利者們因為戰爭財富的瓜分問題征戰不休,同時背後也有著歐洲國家的大國交易,土耳其與同盟國簽署了倫敦條約,帝國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全部領土。

巴爾幹地區各國民眾尋求獨立解放的願望得以實現,但是相互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由此也開啟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當時的保加利亞是同盟四國當中戰鬥力最強的,在第一次戰爭中出力,最大應該分得更好的領土。但是塞爾維亞且捷足先登,希臘也希望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也提出更多的領土索求。最終使得其他三個國家都對保加利亞有意見,並最終組成同盟共同對付保加利亞。同時幾個帝國主義大國也插手進來,在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支持下保加利亞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和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

剛剛獨立的幾個巴爾幹小國又開始了你爭我奪的戰爭。對於保加利亞的進攻,其它國家早有準備,但沒想到來得如此突然,於是全力應戰。保加利亞錯估形勢以為幾天就可以獲得勝利,但保加利亞剛開始就受到激烈抵抗,各個軍隊進攻受阻,被迫轉向防禦緊接著陷入困境。奧斯曼帝國捲土重來出兵色雷斯,保加利亞只好求和重新劃分各國邊界,保加利亞失去了其在第一次戰爭當中的大部分土地,還丟掉了自己的領土。塞爾維亞雖然取得兩倍於自己國家的土地,但是奧匈帝國卻阻擋了他的海上通路,而德國又阻止俄國支持塞爾維亞。

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巴爾幹地區的力量得到重組,羅馬尼亞脫離了三國同盟,與協約國接近,被削弱的保加利亞也加入德奧同盟,以俄國為後臺的塞爾維亞幾乎把領土擴大一倍,進而與奧匈帝國爭鬥不斷。一年之後,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在他們之間糾分的地方薩拉熱窩被刺,從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巴爾幹戰爭的一系列糾紛,也使得歐洲人放鬆了警惕,在他們看來列強可以通過所謂的協調促使地區衝突局部化,但實際上並沒有分得應有利益的國家心態更加失衡,對領土的索求不會有人因為所謂的歐洲協調而得到滿足,相互之間背地裡劍拔弩張彼此仇視,從而埋下禍根。在一戰爆發以後巴爾幹戰爭當中,處於不同命運和利益格局之下的國家分別參加了兩個陣營,從而捲入了這場世界大戰。


大秦廷尉府右丞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為反對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軍事聯盟。自14世紀以來,巴爾幹半島各民族長期受土耳其封建貴族的統治和壓迫,經過長期的鬥爭,到19世紀,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先後獲得獨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下。20世紀初,巴爾幹各族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建立統一的民族獨立國家的鬥爭日益高漲。1911年意土戰爭的爆發,加速了巴爾幹各國建立反土聯盟的步伐。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經過多次談判,於1912年3月13日簽訂了《塞保同盟條約》,雙方互相保證各自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國侵犯時,另一方應全力予以支援;雙方還約定,當任何大國(暗指奧地利)企圖兼併巴爾幹領土時,雙方應以全部武裝力量彼此援助。同年 5月29日,保、希兩國簽訂了《希保防禦同盟條約》。條約規定當土耳其攻擊締約國的一方領土或者破壞根據條約或國際法基本原則所享有的權利時,雙方以它們的一切武裝力量彼此幫助。9月,門的內哥羅和塞、保也達成共同對土作戰的協議。至此,以保加利亞為核心的巴爾幹同盟遂告形成。這個聯盟的目的是使巴爾幹各國以及整個巴爾幹半島擺脫土耳其的統治,反對大國對巴爾幹的兼併。在同盟的形成過程中,俄、英、法等國企圖利用同盟達到自己的擴張目的。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同盟各國聯合對敵,取得了反土戰爭的勝利,結束了土耳其在巴爾幹半島長期的封建統治,但在反土戰爭勝利後,同盟各國因爭奪領土,爆發了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致使同盟瓦解。


金剛不壞折耳根


巴爾幹地區歷史上以三多而著稱。

一是民族多,多到什麼份上?翻過一個山頭語言就可能聽不懂了,習俗可能就完全異族化了。不僅如此,由於語言宗教人種以及生活習慣等差異,任何政治力量在此進行人口調查,無論花費多大精力,得出的結果都會讓人大跌眼鏡,這坨人看著就是金髮碧眼的希臘人或馬其頓人,可語言卻是斯拉夫的,而宗教信仰卻是伊斯蘭的,生活方式呢又和保加利亞人差不多,所以,你說他們屬於哪塊?箇中亂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其二,仇恨多,且不說各小民族間的相愛相殺 ,大歷史上看,這裡是幾種文明的交匯地,馬其頓的起家,從這裡誓師,羅馬人的東進就從這裡開始,凱撒與龐貝的血拼,這裡曾是主戰場,而波斯遠征希臘,匈奴人的西征,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這裡又是東方民族進入歐洲的跳板,每一次起跳,都要裹挾無數的當地民族捲入歷史的洪流,再留下無盡的雞毛供各族後人相互間指天罵地不共戴天。

第三多,則是區域外大國雄列,對此地染指多。二十世紀初頁,這裡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希臘,剛剛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獲得獨立,卻各自不經意間成為域外大國的提線木偶,俄國,英國,法國,奧匈,德國以及奧斯曼土耳其,都想從這亂局中得到自己的一份。幾個小國都獲得了獨立,但都意猶未盡,因為在他們看來,還有為數甚多的同族兄弟仍生活在土耳其或其他暴政之下,自己有義務將同胞解放出來。而土耳其想法是最簡單的,想恢復失地,俄國呢,想得到一個不凍港,最腹黑的英國則想保住自己近東利益的同時儘可能不讓俄國勢力南下東地中海,法國:我的想法和英國一樣。奧匈呢?橫豎上千年我家就靠吞併領土維生,牙好胃口就好……於是,就在二十世紀一十年代,巴爾幹最轟轟烈烈的戰局開始了。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幾個小國群毆土耳其,差一點就把君士坦丁堡給拿下了,英國一看,我擦,土耳其要完蛋了,那俄國豈不獨家做大了嗎?大事不好,連忙喊停,才算踩住了剎車,戰後一盤點,幾個國家都掙了點,唯獨俄國沒有得到實惠,而親俄的保加利亞則成了出力最多,土地分的最少的,咋辦?分贓不均就打唄,於是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再次上演,這次土耳其和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結成聯盟一起打保加利亞,保加利亞雖然單挑塞爾維亞或羅馬尼亞都不在話下,但架不住哥幾個一起上,身後還晃著土耳其胖大的身影,結果一仗下來,保加利亞領土縮水了小一半,從此也和英法及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結下了死仇。

德國作為域外大國 原本是最超然事外的,因為其宰相俾斯麥一早就奠定了不參與巴爾幹遊戲的外交路線,他生怕巴爾幹地區頻繁複雜又毫無技術含量的政治矛盾遲早有一天會把德國拉下水,但再好的政策也要蕭規曹隨才行,他一下臺,二桿子德皇威廉二世就廢掉了他辛苦經營的一切,甚至藉由奧匈帝國,將觸角滲入到巴爾幹的迷局之中,在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大肆扶植親德勢力,慫恿奧匈在巴爾幹進行擴張,最終以碰瓷的方式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石海釣沉


歷史上的巴爾幹地區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在14世紀前那裡就居住了多達20多個民族,不僅如此巴爾幹地區還居住著很多外國僑民。

自土耳其入侵巴爾幹以來,該地受到了土耳其的高壓統治,於是在20世紀,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以反對土耳其為目的建立了政治軍事聯盟:巴爾幹同盟。

1912年,巴爾幹同盟對土耳其採取軍事行動,佔領了伊斯坦布爾以西的地區。西方各大國都擔心自己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受損,於是對奧斯曼帝國施壓。1913年底,交戰雙方在倫敦召開會議,在大國背後各自交易下,土耳其與巴爾幹聯盟簽訂了《倫敦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