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如果不大意失荊州,蜀國諸葛亮北伐有可能成功嗎?

gaodaf21


一切皆有可能,如果關羽不失荊州,諸葛亮北伐有可能成功。如果的事,誰敢保證百分百的不成功呢?

但豹眼看來,成功的幾率很小,幾乎跟沒有差不多。

01

首先看一下北伐的目的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他要北伐就是想:

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是說先把曹魏給滅了,清除了姦凶,把漢室興復,讓劉禪回到舊都做皇帝。

至於獻帝,劉備、諸葛亮已經給他開了追悼會,即便有人說獻帝還活著,那就請回來做個太上皇,皇帝就別幹了。

至於這個舊都,是洛陽還是長安,那就看情況。

打到長安走不動了,那就是長安;如果能繼續東進,佔領洛陽,那就是洛陽。舊都一事,看情況再說。

02

北伐成功的條件

就按照上面說的這個情況,如果北伐成功,需要啥條件呢?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佔據荊、益,靜待天下之變。然後再北伐,達到北伐的目的。

毛主席說,諸葛亮這個戰略本身就是錯誤的,兵力本來就少,再分兵出擊,很難取勝。

豹眼是聽毛主席話的好學生,但相信諸葛亮這一回。不管諸葛亮這個戰略正確與否,權且認為隆中對的戰略是正確的,就以此分析一下看看。

第一,諸葛亮所說的荊州,是不是全部的荊州?即便不包括曹操佔據的南陽郡,起碼是剩餘八郡吧。湘水劃界之後,劉備僅僅控制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這還是諸葛亮說得那個荊州嗎?

第二,諸葛亮沒說漢中張魯一事,在其眼裡取漢中就是探囊取物,啥時候想北伐,百姓簞食壺漿,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等著劉備大軍前來。

第三,靜待天下之變,究竟如何變呢?管它呢,等著就是。譬如,曹操死了,曹丕荒淫無道,誅殺司馬懿等有功大臣,自亂陣腳,不攻自滅;孫權也被刺客殺死,劉備與東吳有合同,東吳首先投降蜀漢等等。

03

北伐不可能成功

守住荊州是北伐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就是說,要想北伐成功,必須守住荊州;但守住了荊州,不一定北伐絕對成功,需要看其他條件是否具備。關鍵是靜待天下之變,能否按照諸葛亮所設想的如約到來。

第一,孫權沒有死,而且一直活得很好。

孫權在世時,東吳一直非常穩固。夷陵之戰就是佐證,不敢保證,夷陵之戰的劉備加上關羽的荊州兵力,就能夠滅掉孫吳。這個似乎跑題,說的是北伐,不該扯孫吳太多。

但劉備可以不去招惹孫吳,但孫吳不一定就永遠不再惦記荊州屬於劉備控制的那疙瘩。

湘水劃界,就是孫權趁曹操奪取漢中之際,乘機收回的長沙、桂陽二郡。

諸葛亮希望孫劉聯盟穩固,等劉備滅掉曹魏再來對付孫權。但孫權不傻,會等著你去滅曹魏嗎?

總之,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孫權虎視眈眈,不會一直與劉備隔著湘水喝茶、聊天。

第二,如果劉備聽從諸葛亮的戰略,佔據荊、益,不採納法正的建議,不主動進攻漢中,是否可能?

之所以進攻漢中是法正的建議,而不是諸葛亮的建議,是因為諸葛亮不認為主動發起漢中之戰是上策。

豹眼認為諸葛亮是正確的。漢中之戰劉備慘勝,而且很僥倖。如果曹操不主動撤軍,結果很難說。不要說北伐能不能成功,更大的可能是,劉備就不必再去白帝城託孤,這事在漢中就辦了。

劉備不進攻漢中,曹操不著急上火,就可能多活幾年,內部也不會出現問題。等曹操騰出手來,再來進攻漢中,也是一樣的結果,劉備很被動。

劉備頂不住了,就打關羽的主意,孫權也會趁機打荊州的主意。這事也不好辦。

第三,最關鍵的還是劉備自己。

所謂山難改,性難移。劉備的個性不會靜待天下之變。

漢中之戰,曹操剛剛撤軍,劉備就自立為王;曹丕剛剛稱帝,劉備就宣佈獻帝駕崩,自立為帝。

諸葛亮之所以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得不到充分信任,就是劉備不願意靜待天下之變,“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劉備不幹。

劉備駐軍新野,寄人籬下,“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時候,劉備得孔明猶如魚得水,有了荊州、益州,就是另一回事了。

劉備自己不會甘於寂寞。

劉備的優點是敢想敢做,但不足之處,說大了就是不自量力,也就是太敢想、太敢做。

投奔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時如此,得到荊州、益、漢中時依然如故。

豹眼一向認為,沒有漢中稱王就不會有關羽的襄樊之戰,就不會關羽失荊州。

沒有漢中之戰,劉備依然會自立為王。關羽依然會襄樊之戰,但劉備會派遣大軍東進,防禦孫權。曹操會趁機在漢中有行動,危及蜀中。

此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無論成敗,都是劉備敢想敢做的結果。

劉備不可能靜待,但由於他並不具備勢力與曹操對戰,何況孫劉聯盟並不牢固,孫權隨時想全部佔據荊州。

劉備取一個漢中,尚且如此費勁,如何能夠北伐成功呢?

靜待天下之變是有道理的,但未必能等來機會。但主動出擊就是現在看到的,歷史已經形成的不可更改的史實。


豹眼看歷史


關羽如果不失荊州,關羽就不會死,5萬荊州軍就不會投降東吳,蜀漢還將繼續擁有荊州三郡的戰略要地,以及荊州三郡近50萬百姓、賦稅來源地。

關羽如果不失荊州,張飛就不會死,劉備就不會北伐,就不會有所謂的夷陵之戰,5萬益州軍就不會全軍覆沒,黃權的一萬人也不會投降,劉備手下的軍隊也不會損失大量的骨幹及中下層軍官。



關羽如果不失荊州,劉封就不會被殺,孟達以及他的三千戶部曲也不會投降,上庸三郡也不會被魏國輕易奪去。

關羽如果不失荊州,劉備的蜀漢集團將有很大的發展,橫跨荊州三郡、整個益州及漢中郡、上庸三郡,總人口近150萬人,總軍隊數量近15萬,在三國上的總體實力稍遜於吳國,並不差多少。



如果關羽不失荊州,劉備擁有北伐的最強大實力和最好的機會,如果劉備還在世的話,北伐仍然是諸葛亮坐鎮成都,足兵足糧,關羽鎮守荊州,從荊州出發北伐,劉備自帶一路從漢中出發攻打關中,彼此形成響應。

首先北伐的時機,劉備不能急著北伐,需要選一個好的時機,比如220年曹操病逝,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曹操病逝,曹魏處於政權交接之際,新即位的曹丕需要熟悉政權運作和人員安排,不會很快作出反應,那就是劉備北伐的最好時機。



其次是北伐需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比如東邊的孫權,最好是聯合一起北伐,還有西北的鮮卑人軻比能,還有遼東的公孫淵,全部派出使者聯合起來,願意一起進攻的歡迎,不願意一起進攻曹魏的,就算製造些麻煩也可以。

最後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需要一個導火索,或者一個事件,就讓關羽來製造吧,另外北伐也需要做好國土的防守工作。



因為益州有著天然的屏障,地勢險要,所以即使劉備北伐,敵人想要攻進益州也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如果劉備全軍北伐,唯一需要防備的就是東邊的孫權,劉備可以派出趙雲率軍2萬鎮守荊州後方,防備東吳。

劉備北伐,首先派關羽率領5萬荊州軍,北進攻打襄陽,劉備本部先按兵不動,作好準備,一切視關羽北伐襄陽的進展而定,如果關羽能打出威震華夏的戰績,從而攪動整個曹魏中原核心區域的動盪不安,那麼就是劉備最好的出兵機會了。



如果關羽勢頭很猛,圍襄陽,攻樊城,打得曹魏節節敗退,而只能採取守勢的話,曹魏勢必為了中原的安全,肯定會調動軍隊,一旦曹魏調動了軍隊,就會加重其他邊境的防守壓力。

關羽打得越好,對曹魏的軍事威脅越大,就對劉備的蜀漢越有利,曹魏如果真感到了威脅,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遷都,因為襄樊前線離許都和洛陽都很近,快馬不過三四天的行程,要是關羽組織一支敢死隊,來個長途奔襲洛陽,那曹魏的根基就動搖了。



一旦曹魏把關注點集中到襄樊地區之時,上庸三郡與劉備漢中本部同時出兵攻打,上庸三郡由劉封、孟達率領2萬軍隊向北打,與關羽在宛城會合,再一起北上,而劉備從漢中兵分兩路,一路出陳倉,一路出祁山,先奪了曹魏的隴西五郡。

曹魏一下子南邊長達數千公里的防線上到處起火,如果東吳願意一起攻打曹魏,那麼曹魏就更加危險了,但是危險歸危險,曹魏仍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只要打擊到了曹魏的士氣,劉備的北伐是很有希望的。



只要劉備能拿下隴右五郡,這北伐就成功了一半,因為拿下隴右五郡,就等於在關中站穩了腳跟,能在關中站穩腳跟,就能直接威脅到長安,長安一旦受到了威脅,就動搖了曹魏在關中的整個勢力,如果關羽在荊州的部隊與劉封會合後,能拿下宛城,分出一支軍隊,從武關攻進關中,那麼曹魏在關中的勢力將會全軍覆沒。

關中一丟,曹魏的首都洛陽也保不住,從長安向東一路出函谷關和潼關之後,沒多遠就是洛陽,而且南邊的關羽也離洛陽不遠,曹魏如果想穩定,就必須遷都,遷到當年曹操當魏王的都城鄴城去,還是暫時安全的。



如果按照自然死亡,估計劉備的壽命應該與曹操差不多,當在65到66歲左右,如果劉備在這個當下病死或老死了,那麼蜀漢就等於佔據了益州+荊州三郡+關中+漢中+上庸三郡,地盤與實力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

如果真到那個時候,劉備可不是白帝城託孤了,而是長安託孤,之後諸葛亮再繼承劉備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北伐統一中原,如果劉備能給諸葛亮留下這樣一個局面,那麼諸葛亮將有八成的把握能夠擊敗曹魏統一天下,因為劉備目前已經將三國鼎立,真正的打成了三家平均分天下的實力。



接下來,就看諸葛亮的了,諸葛亮出函谷關攻打洛陽,另一種由關羽北上,攻取洛陽,接下來進一步追擊曹魏勢力,在諸葛亮有生之年,必定能將曹魏的勢力趕到黃河以北,與東吳共分黃河以南。

接下來就是蜀漢對東吳下手了,趁其不備,蜀漢大軍順江而下,從荊州攻打東吳,東吳措手不及,節節敗退,退到江夏這個地方,東吳軍隊不再退了,與關羽大軍發生一場江夏之戰,關羽大獲全勝,斬殺呂蒙,東吳繼續退到九江。



接下來,東吳在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全部丟了,被蜀漢奪回,蜀漢成為三國之中的最大勢力,孫權迫開形勢開始與曹魏聯合對蜀作戰,不過一個在南那麼過,一個在北那麼遠,不是太好配合,處於守勢。

不久,諸葛亮去世,天下仍然沒有統一,經過蔣琬與費禕十多年的治理,同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開始在朝廷中擔任重要職務,並有帶兵經歷,開始逐漸成長起來,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開始領導北伐,但是仍然沒有統一三國。



就這樣又過了十幾年,蜀漢越來強大,魏與吳越來越實力弱小,再加上蜀漢佔據中原之地,人才濟濟,終於在國力逐漸強勢的背景下,統一了三國,不過這個時候距離劉備和諸葛亮去世都很多年,連諸葛瞻都六十多歲了,劉禪也去世了,是劉禪的太子劉璿即位為皇帝時期,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統一的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還是有點難度的。這裡面題主忽略了一個關鍵點,蜀國北伐能不能成功,不在於荊州是否有失。說白了,荊州對於蜀國的北伐大業,算是一個重要的棋子,但是不代表它能夠決定蜀國的北伐是否能夠成功。

說實在話,即使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蜀國的北伐也很難取得重大成就。因為什麼呢?很簡單,國力。用一句通俗點的話講,你魏國輸的起,但我蜀國卻輸不起。


打仗嗎?打到最後,還是拼國力,當然了,在冷兵器時代,還要加上人口。人口戶數多了,才有大量的軍隊來源。三國時期,很明顯,魏國的國力最強,天下三分,魏國獨佔其二。天下十三州,魏國就佔了十州,論人口,論戶數,吳蜀兩國加起來,才勉勉強強追得上魏國的腳步。你說,蜀國北伐的成功率能有多高?

再則,別以為關羽即使沒有大意失荊州,蜀國也很難北伐。第一,時間問題,第二,荊州問題。


時間問題,很明白,蜀國需要發展的時間,魏國同樣如此,連年的征戰,使得天下人口大量減少,三國之間很難再輕易發動一場大的戰役。至於荊州問題,你們不明白,荊州並不全部掌握在蜀國手裡,只有區區三郡,另外六郡由魏吳兩國佔據,這等於將荊州的實力一分為三。要想讓荊州為蜀國北伐出得大力氣,有點難度,首先第一點就要安撫好吳國,可惜關羽沒我在意識到這一點,否則也不會大意失荊州了。

說實在話,以蜀國一州之力很難發動北伐,甚至很難成功,原因關鍵在於國力。


青史回聲


如果荊州還在蜀國手中,天下的格局會有極大的變化,諸葛亮也不用執著於北伐。

這個問題需要分三個方面來看:

  1. 關羽丟失荊州是不是因為大意?

  2. 荊州在蜀漢中有什麼地位。

  3.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

瞭解了這三個關鍵性問題,就能知道,蜀國丟失了荊州的影響有多大。

第一,關羽為何丟掉荊州?和魏蜀吳三方都有關係

  • 先說蜀國。

關羽丟掉荊州是在公元219年,他出兵攻打赤壁戰後被曹操佔據的襄陽、樊城一帶,因為後方空虛,被孫權鑽了空子,然後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最終被東吳擒殺。

那麼就有一個疑問,關羽為什麼不選擇據守這塊戰略重地,反而要主動對曹操發起進攻呢?

從時間上來看,蜀國這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關乎生死存亡的“漢中之戰”。這一戰也是劉備與曹操的最後一戰,爆發於公元217年,結束於公元219年。結果是劉備以慘勝的代價奪得了漢中之地。

漢中這個地方是蜀國門戶,如果不能收回,益州隨時都會被曹操的軍隊攻入腹地,蜀漢政權將時刻處於防範之中,永無安寧之日。

所以,《三國志·楊洪傳》裡講:

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從時間上來推斷,關羽在荊州對曹操的攻伐,實際上是對漢中之戰的配合,讓曹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局,牽扯了曹操一部分兵力。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仍然是“慘勝”,可見關羽的這次用兵是有很大價值的。

然而,關羽的這次用兵牽動了荊州的佈防,被孫權看到了機會,這才丟掉了荊州。

但是話又說回來,荊州丟失,蜀漢尚且可以偏安,但漢中如果沒有收回來,蜀漢便很難立國。一個是遠憂,一個是近禍,怎麼選擇就不難決定了。

這就是一次以荊州存失為賭注的局,如果東吳沒有抓住這個機會,蜀漢就大賺特賺。遺憾的是,這一次蜀漢賭輸了。

  • 再說吳國。

很多人感覺是關羽對孫權的傲慢才導致了荊州的丟失,比如“虎女焉能嫁與犬子”的言論等等。但是如果瞭解當時的形式,就知道東吳是一定要奪回荊州的,不論關羽是何種態度。

江東地區,也就是後世的江南,如今的江蘇、浙江以南的東南地區,這個地方有很多朝代建國,南京也有六朝古都的美譽。但是,明朝最初立都南京,不過三代,燕王叛亂,遷都北方;歷史上晉、宋、明三次南渡,更是無一北還。

歷史不止一次地證明了,偏安東南只能慢性死亡,沒有統一天下的希望。長江天險足以自保,但也鎖死了江東的出路。東吳如果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將勢力發展到長江對岸去,也就是荊州地區。

這種觀念是當時東吳最重要的戰略,早已確立下來。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了魯肅對孫權的戰略規劃: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建議孫權在保持江東勢力的基礎上,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然後攻取荊州,佔據益州,與曹操二分天下。

這一段對話發生在公元200年,比諸葛亮提出“隆中對”還要早了最少7年。

所以,不論是為了統一天下還是為了自保,東吳都是必須要奪取荊州的,這與關羽到底是什麼態度沒有太大關係。

  • 最後說一說魏國。

魏國對荊州並不是很看重,這與曹操的戰略謀劃有關。諸葛亮、魯肅提出的“三分天下”只是針對各自勢力而言,對曹操來說,殺袁術、滅袁紹、擒呂布、破西涼,佔據正統地位只需要將割據的勢力一一剿滅就可以了。

但是,對於益州這個地方,曹操早有打算。

這個地方三國中期無大戰,天府之國物產極豐,劉璋闇弱不能成事,一塊肥肉隨時可吞,所以曹操不惜多次攻奪漢中這塊地盤,然後就“得隴望蜀”,只是靜靜地看著而已,並沒有採取過多的軍事行動。

從曹操進軍路線來看,他想先剿滅荊州劉表、劉備和江東孫權兩股勢力,最後再一舉奪下益州,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但不成想,赤壁之戰最終失敗,這一戰略構想沒有完成。

而隨著劉備進取益州之後,曹操之前在漢中的佈局就有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逼迫劉備不得不強行攻取漢中,為清除荊州的蜀漢勢力創造了機會。

所以,即使漢中之戰曹操失敗了,但最終的戰果也能接受,吳魏聯手將荊州收入囊中,蜀國自此也缺少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為何荊州丟失,蜀國就沒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呢?這要從荊州在諸葛亮早年定下的策略裡佔據什麼地位說起。

第二、荊州曾經是蜀漢統一天下的主戰場

在“隆中對”裡,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三步走戰略:聯吳抗曹、橫跨荊益、靜觀時變。

這三條策略施行了前兩條,讓一窮二白的劉備成為了割據一方的梟雄,而荊州就是蜀漢崛起的起點。

剛才說到魯肅對孫權的建議,除此之外,甘寧也向孫權提出了類似的建議。當時偏安的勢力對荊州和益州的聯合達成了一種共識,統一天下的策略非此不可。

通過這次劉備與曹操的直接抗衡也能看出來這種聯合的威力:

  • 漢中之戰,曹操折損名將夏侯淵;


  • 襄樊之戰,曹操折損名將於禁、龐德。

兩線作戰的威力可見一斑。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如此描述蜀漢的戰略: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雖然這只是北伐的路線,但應該想到,荊州作為四戰之地,除了北伐曹操以外,同樣可以東征孫權。只不過考慮到當時劉備兵敗,需要孫劉聯盟的支撐,才只舉了如何北伐的路線而已。

益州本身就有蜀道難的險隘,幾乎無後顧之憂,通過長江水道,兩川的兵馬、器械、糧草等等軍需都可以源源不斷地輸入荊州,不用考慮是否會出現兵力空虛的問題。而一支北出秦川的軍隊,北伐時可以讓曹魏陷入兩線作戰,東征時也可以牽制住曹魏不能救援東吳。

這種戰略的妙處就在於,雖然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蜀漢用兵主力基本上都能形成一對一的戰局。

這樣的蜀漢,讓曹魏和孫吳都感到壓力,所以曹操會在兩線失利的時候聯合敵國孫吳,而孫吳也會在這個時候悍然撕毀孫劉聯盟,聯手曹魏一舉將蜀漢從荊州清除。

第三,諸葛亮的北伐實屬無奈

可以想見,如果荊州不丟失,那麼蜀國根據“隆中對”所提出的戰略規劃,只需要一支軍隊陳兵蜀魏西北邊界,主力部隊進行北伐或東征。但是,荊州丟失,益州最重要的出口被封死,只剩下了一條北伐的道路。

但是,蜀漢最為致命的問題不在於能否統一天下,而在於能否自保。

荊州丟失之後,蜀漢只能偏安兩川,和劉璋鎮守下的益州面對了相同的境況。因為易守難攻的地形以及吳魏兩國的互相牽扯,外部的威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麼,不可避免地就出現了內部勢力的傾軋。

劉璋時代,麾下勢力就內鬥不修,甚至出現了勾結外敵賣主獻地的情況。劉備等人入川之後,面臨的情況比劉璋要嚴重得多。

當時益州出現了三股勢力:

  • 劉備的原班人馬,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人;

  • 劉備在荊州招募的人才,如諸葛亮、“馬氏五常”等人;

  • 原益州官屬,如李嚴、法正等人。

這三股勢力之間爭權奪利,內鬥不休,諸葛亮所說的“益州疲弊”正是因此而來。

比如:

  • 益州勢力李嚴作為蜀國副丞相,多次要求和諸葛亮一樣開府治事,但都被諸葛亮駁回;

  • 馬謖失街亭,同屬荊州勢力的諸葛亮不得不將其斬殺,以示公正;

  • 李嚴在諸葛亮北伐之際,延誤糧草運輸,反而誣陷諸葛亮,終被廢斥,但諸葛亮又重用了李嚴的兒子,以此來安撫益州勢力;


  • 諸葛亮死後,益州勢力李邈立刻上書劉禪,陳述諸葛亮“圖謀不軌”的重罪,但被劉禪下獄處死。

這一類的事蹟層出不窮,蜀國祥和之下是暗流洶湧。

在這一背景下,獨攬大權11年的諸葛亮共進行了五次北伐,平均兩年一次,除去兩軍交戰以及行軍時間,幾乎是部隊剛剛回國略作修整便再次開赴戰場。

從這裡可以明顯感覺到,“恢復漢室”根本就不是北伐的主要目的,否則就應該做好充足準備持續作戰。北伐的舉措更像是諸葛亮主動樹立外敵,以此來轉移國內的矛盾。用外來勢力壓迫下的危機感,將內部四分五裂的蜀漢擰成一股勢力,避免內耗。

從這一點上來說,諸葛亮的北伐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希望。

總而言之,如果荊州不丟失,諸葛亮早期定下的戰略規劃就有執行下去的可能,也不用採取北伐這一無奈舉措,從形式來看,蜀漢統一天下的機會要比吳魏都大得多。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如果蜀國不丟失荊州,那麼諸葛亮的北伐就有兩種可能:一是北伐可以成功;一是北伐不能成功。

先來分析第一種可能性:

(1)如果荊州(地區)不丟失的話,一則蜀漢就有了“防吳伐魏”的大本營。二則,諸葛亮就可以放開手腳,兵分兩路進行伐魏。一路兵出祁山,佔領街亭;另一路兵則從荊州開拔,進攻樊城。

(2)如果荊州不丟失的話,關羽、張飛和黃忠等將領就不會死,吳蜀之間就不會爆發夷陵之戰,劉備也不致於殞恨白帝城,蜀國的綜合國力也不會有重大的損失,就不會動搖蜀國的根本,諸葛亮北伐就有了強大的後盾。

接下來來看看第二種可能性:

(1)因為荊州(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時時刻刻對於吳魏兩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威脅。俗話說:“臥塌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孫吳集團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吳蜀兩國戰時(赤壁之戰)盟約必定會由此破裂,孫吳肯定會在蜀國背後捅刀子,來阻止諸葛亮北伐的。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等事例,遲早會上演的。

(2)如果荊州(地區)不丟失的話,蜀國又佔據了漢中、益州等地區,蜀國的綜合國力就會日益強大,蜀國大舉伐魏抗吳,就會威脅到吳魏兩國的安全。魏蜀吳三足鼎力的局面就會被打破,三國相互制衡的原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是魏吳兩國所絕對不能容忍的,吳魏兩國就會結成盟友,而若吳魏兩國結盟對付蜀國,別說諸葛亮北伐不會成功了,蜀國還會被提前出局!

因此,荊州不丟失的話,諸葛亮的北伐,或許會成功,也或許會失敗!


騎蝸牛走高速


既然是假設,咱們就按照假設的路子往下編。

假設關羽不失荊州,那麼關羽就肯定活著,如果關羽活著,就根本不會出現諸葛亮北伐這個事,劉備死了,關羽就是蜀漢當之無愧的攝政王,以關羽對諸葛亮的討厭程度,諸葛亮能夠在蜀漢朝廷當好一個文官就不錯了,即使關羽幾年以後死了,也不可能出現諸葛亮專權的局面,因為荊州不失,關羽沒死的話,劉封就不會死,蜀漢政權中除了關羽張飛之外,就只有劉封能夠制衡諸葛亮了,因為劉封的特殊身份,在劉禪登基後肯定要封侯,而且劉封的軍事能力一直都是被認可的,魏延沒有能力跟諸葛亮叫板,但是劉封可以,至少可以制約諸葛亮,不讓他染指兵權。而且,荊州不失就沒有夷陵之戰,馬良,黃權,吳班,馮習等一大批將領就不會損失,如此,即使是沒有關羽,那麼蜀漢依然有諸葛亮,李嚴,馬良,黃權,孟達,魏延,馮習,吳懿,吳班等一大批謀臣良將,就不會出現諸葛亮專權的局面,如此,那麼廖立,李邈等人也就不會被諸葛亮打壓,即使是諸葛亮能夠秉政,也不能一手遮天,蜀漢依然是人才濟濟,荊州幫和益州士族能夠和睦相處,不會出現荊州幫一家獨大,益州士族離心離德的局面,更不會出現諸葛亮帶兵北伐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拿著什麼關羽破壞孫劉聯盟拉,劉備夷陵之戰損失國力了,丟了荊州讓“諸葛亮的兩路北伐落空”啦,,,這些屁話來給諸葛亮臉上貼金了,如果蜀漢沒有這麼大的損失,如果不是這麼多的謀臣良將都損失殆盡了,怎麼也論不到諸葛亮一手遮天,帶兵北伐的。


狼的影子319


就算關羽不失荊州,蜀漢及諸葛亮都沒有可能完成一統。

一是劉備諸葛亮的戰略格調不高,使劉備諸葛亮難有什麼做為。劉備小富即安,暴露了其反賊本性,沒有志在天下的大志。諸葛亮其謀只在三分,沒有完成一統的規劃。

二是劉備作死行為,不可能奪取天下:劉備漢中獲勝,忘乎所以立即稱王,然後就是一系列作死行為。首先漢中稱王,行軍主薄雍茂,財政總管劉巴,牙門將趙雲表示反對而諫阻,劉備以狂悖殺雍茂,叱退劉巴,貶謫趙雲(使趙雲在勸進表一百二十人無名,文武排班一百零三人沒入班),為蜀漢埋下了一個禍根。趙雲終身不被重用,劉巴回到成都就逃亡了,雍茂之淑益州刺史雍闓等劉備一死立即起兵反叛。其次大封功臣,多加賞賜,造成強將悍兵肆意妄為。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四方將,賞賜極多,其它將領也多有賞賜,強將悍兵回到成都後肆意搶劫,甚至有當街搶劫殺人者,劉備諸葛亮均不加以制止,擾民嚴重,益州本土民心大失。其三不與孫權交好,在孫夫人在吳並沒完全絕情的情況下,不派員接回孫夫人,而是另娶吳氏小寡婦,將孫權徹底推向敵對面。其四起造宮殿,大肆享樂,劉備爭戰漢中,起用大量動員兵力,獲勝後不遣散動員兵力,反而使用動員兵力起造宮殿,除了享樂,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其五大錢坑民,劉備奪益州後,連續征戰下辨巴西定軍山漢中,連年用兵,既破壞了生產,又需大量錢糧,劉備採納劉巴:鑄大錢借財於民,事後歸還的建議,獲得了軍需。但漢中稱王后不但不還財於民,反而更加瘋狂地鑄當百大錢,嚴重坑民,劉備一死,蜀中民大量反叛,差點政權毀滅。其六賞罰不明,造成群臣各方勢力迅速分化,互相傾軋。武將系列以元老派為主,關羽張飛列四方將前二,並掌控荊州巴西,其它馬超黃忠虛名四方將,手下無兵無將無地。魏延以低品秩掌漢中。文官以東州集團為主,法正許靖李嚴龐曦射援劉巴黃權佔居前七全部東州派。諸葛亮只列文官第八位。荊州集團遭到嚴重打壓。益州本土派雍闓為益州刺史,黃元朱褒高定分列太守。涼州集團除馬超外沒有進入核心集團,迎劉備入川的五人,張松已死,法正為文首,自視甚高的彭漾未入文官前十,孟達奪取上庸後被任命為上庸太守,霍峻仍為葭萌關守將。劉備集團迅速分劃為元老派,荊州派,益州本土派,東州派,涼州派,迎接首義派。各派之間互相傾軋。首先劉巴逃亡,然後張飛在巴西醉殺前巴西太守嚴顏,接著彭漾試圖謀反並試圖策反馬超被殺,馬超被貶往臨沮督軍(相當於縣武裝部長級)。法正睚眥必報,濫殺有過節之人而暴亡。關羽獲假節後,立即將同級的劉備小舅子糜芳收為麾下,並欺凌糜芳傅仕仁。孟達為上庸太守卻又派養子劉封監軍,二人嚴重失和。經過劉備這些作死行為後,劉備集團叛反降逃殺不斷,內部腥風血雨,外部強魏吳相戰,劉備幾乎走向滅亡前的瘋狂。

三是關羽尾大不掉,處於半獨立狀態。孫權求婚關羽並非真心,而是故意將關羽列為同級諸侯相待,關羽不將求婚使者押送給劉備處置,擅自做主拒婚,本質上屬於違制,讓孫吳成功離間劉備關羽關係,也為用兵荊州埋下伏筆。如此明顯的敗盟節奏劉備集團居然沒有人識破,反而被曹魏的蔣濟司馬懿識破了。

綜上,關羽失荊州是必然,即使關羽不失荊州,劉備集團的作死行為根本不可能完成一統!


逍遙1906


如果你說三國演義,那就要問羅貫中了,畢竟筆在他手上,隨便怎麼寫都行。

但如果就假設這是現實歷史,那我也告訴你,不可能成功。

很簡單,我給你還原一下真實的歷史情況。

首先,古代打仗,冷兵器時代,戰術謀略固然重要,但實力才是硬道理。參考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和魏國之間的戰爭,秦軍雖勇,但無賴裝備,人口相差太大,差點被魏國打成了遊牧民族,而秦國的強大就是源自於商鞅變法,使得國富民強,並且吸引力大量的外來人口,從而才有後面的一統天下,所以,秦國是先提升實力,再來打仗。

那麼,真實的三國情況是怎樣?魏擁有最多的人口和最繁華富饒的中原地區,吳擁有相對富饒的江南平原,蜀最弱,西川地區實際可用面積小,人口最少,而且蜀道崎嶇,對前線的補給困難。荊州的位置正好在魏蜀吳三國中間,乃兵家必爭之地,記住,蜀當時只是佔據了荊州的一半,另一半是在曹魏手上,按照當時蜀國的實力,根本就守不住荊州。這樣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屬於強者,只會越來越強,如果屬於弱者,那就是一禍害,顯然蜀國屬於弱者,只是在魏吳赤壁之戰後,乘虛而入佔據而已,其實力遠在其他兩國之下,所以,荊州必失,只是遲早的事,諸葛看關羽留守荊州,做夢都會笑醒,關羽這個結局,在他選擇留守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然後談諸葛亮北伐,其實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說過,按照目前的格局,曹魏根本不需要急著打孫劉,只需要養精蓄銳,因為越發展,曹魏的實力優勢只會越來越大,三十年後,蜀吳就不是曹魏的對手了(事實上多年以後,魏滅蜀真的是摧枯拉朽之勢,幾乎沒遇到什麼阻礙),所以,諸葛的北伐,其實只是困獸猶鬥,一腔熱血,但實在是無望。曹魏的主力軍一直在防著東吳,而且面對北方遊牧民族也分散了曹魏的兵力,諸葛的北伐,曹魏僅僅只是很小一部分力量防禦而已。那曹魏為什麼不反擊呢?因為諸葛的北伐,真的是不痛不癢,根本沒有對魏形成過威脅。

很不幸,真實的歷史和三國演義相差太大,諸葛亮也不是演義裡那麼神仙實際上他不太擅長軍事,治國更不行,玩玩權謀可能還過得去,然後又是個憤青。五虎上將更是不可能有演義裡那麼勇猛,趙雲只是和貼身侍衛,根本不是什麼大將,關羽是和將才,但打仗從來沒有什麼單挑一說,張飛這個人不存在,但有原型,只不過不叫張飛,而且很有可能只是個文官,馬超黃忠那就更不用說了,也許有這號人物,但僅僅可能只是平庸之輩。倒是劉備是個硬漢,有勇有謀,能征善戰,並不是演義裡演的那樣扭扭捏捏,人兒子劉禪也不是傻子,是個很聰明的人,只不過當時諸葛大權獨攬,人劉禪根本沒有機會。

所以,三國時期,當曹操統一中原後,其實格局已定,蜀,吳很難翻盤只不過赤壁之戰讓曹魏統一天下推後了幾十年而已,但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局。


似水流年7219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關羽沒有失掉荊州,那麼張飛也不會死,劉備也不會去討伐東吳。

劉備不討伐東吳,便不會被火燒連營,則蜀國有好幾萬將士不會死在夷陵。

這麼一算,只要關羽不失掉荊州,則劉關張三人都在,蜀國精銳數萬也在,局勢完全不同。

從後期可以看到,劉備入蜀之後,原本的三國實力便發生了變化,西蜀實力飆升,一下就超過了東吳,其實東吳後來一直都沒什麼發展,基本成了偏安一隅的小諸侯。不敢說實力超過曹操,但和曹操的實力相差不會太大。

劉備在,北伐就不需要諸葛亮主持了。路線也不再單一,荊州也是一個北上的橋頭堡。蜀國可以從漢中和荊州兩路同時進發,張飛馬超作一路,關羽趙雲又作一路,浩浩蕩蕩殺向許昌。

想想是挺好的,但這不現實。

因為東吳不可以忽略。

後期東吳實力最弱,所以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才會安安靜靜的呆在自己地盤,坐山觀虎鬥。

但如果關羽未失掉荊州,劉備與曹操大戰,東吳一定會聯合曹操,在背後夾擊劉備,因為劉備的贏面很大,所以東吳一定要聯合曹操削弱劉備,結果就是這仗打不起來。

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牽一髮而動全身,關羽是否失掉荊州,其影響不是能否北伐成功這麼簡單,直接影響到是否還有北伐。


無月文化館


如果荊州不失,北伐即使不能成功,蜀漢也能強盛很多。北伐成功有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就是《隆中對》說的,待天下有變,便可兩路北伐。其中一路是從荊州出發,攻打宛洛。但是,此時的荊州北部襄樊,南陽,南鄉,江夏北部都在曹操手裡,江夏郡南部,長沙郡,桂陽郡在孫權手裡。因此,北伐第二個要素就是,保護好荊州,才不被孫權掣肘了,導致兵敗。所以,荊州地盤是關羽北伐的支撐點,十分重要。因此,荊州如果不失,只有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的差異會影響到北伐深入程度和戰果,而且都和孫權陣營有關。




第一種情況,孫權依然和蜀漢保持聯盟關係,沒有偷襲荊州。這種情況符合諸葛亮修正《隆中對》,要求關羽結好孫權,北拒曹魏的方針。關羽北伐,只要拿下襄樊的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曹魏可能就真遷都了。即使曹魏不遷都,日後劉備和關羽從關中,襄樊兩路北伐,上庸劉封可做第三路或者策應兩路,孫權如果也趁機北上,曹魏黃河以南的地盤根基將被嚴重衝擊,最終還是要退到黃河以北。而且,關羽北伐時,南陽宛城,南鄉都發生叛亂,許昌附近也有盜賊響應。所以,完成這第二階段的戰略目標,北伐就成功了一半以上,甚至為再以後的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但是,諸葛亮走後,關羽身邊缺乏一個有效的輔助者,而且最好是荊州人士,熟悉荊州狀況,與東吳開展外交,鞏固關係。要命的是,東吳的“親蜀派”魯肅又去世了,諸葛瑾影響力有限。孫權,呂蒙謀求淮南,又遭遇重大的挫折,孫權差點被抓。再加上圖謀平原地帶徐州之地,呂蒙自己也沒有自信守住,只好把目光投向荊州,建立一個整體的長江天塹的防務。所以,孫權才不斷的催討荊州。因此,第一種最理想的情況,不大可能發生的。那麼,還有第二種情況,可以看作是第一種情況的修正版。



第二種情況就是,孫權依然會偷襲荊州,問題在於關羽中了呂蒙的計,抽走荊州的後備力量到了北伐前線。糜芳和傅士人也所用非人,特別是糜芳早就和孫權暗合《三國志.呂蒙傳》。所以,公安和江陵才會被順利拿下。否則,以江陵的城防,當年周瑜,甘寧,淩統等東吳名將加上劉備,關羽,張飛的幫助下,圍攻了曹仁一年,周瑜受傷才拿下江陵。可見,如果江陵有趙雲或者魏延,甚至劉封,其中一人為大將鎮守,呂蒙和陸遜短時間內也未必拿下江陵。只要江陵沒有丟失,關羽可以從容撤軍,甚至保有襄陽的戰果。因為,水淹七軍時,荊州刺史胡修投降,襄陽太守呂常不久病逝,襄陽成了空城,才一度被後來的孫權佔領。而且,此時的曹魏驚魂未定,事實上也沒有追擊關羽。



只要關羽能順利撤軍江陵,輔佐兵士也不失,就有了對抗孫權的資本和外交的餘地。所以,這一種情況,雖然影響了北伐的深入,但是卻保留了荊州之地和北伐的火種。即使曹魏的南陽,中原一帶統治日益穩定,卻還有曹操和曹丕交接權力的北伐時機,還有其他曹魏和西晉發生大事的時機等等。所以,蜀漢北伐成功的希望,依然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