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在地方为官干练,竟被慈禧所忌惮,死因或与慈禧有关

题记:

盖先祖以为中国之大,非一时能悉改变,故欲先以湘省为全国之模楷,至若全国改革,则必以中央政府为领导。

当时中央政权实属于那拉后,如那拉后不欲变更旧制,光绪帝既无权力,更激起母子间之冲突,大局遂不可收拾矣。

-----陈寅恪,《戊戌政变与先祖先君之关系》



经过四十余年的宦海沉浮,陈宝箴(1831—1900)终于成为地方的封疆大吏。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荣禄的推荐下,朝廷任命他做了湖南巡抚。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呢?

此时,一场旱灾正在湖南肆虐,大批灾民急需救济。陈宝箴到任后,立即严令当地商贩们,禁止贩运粮食出境;此次旱灾,以浏阳等地最为严重。有不法之徒乘机兴风作浪,他大胆启用当地深孚众望的乡绅欧阳中鹄,由他主持当地赈济工作;朝廷因为对日战事失利,能拨付的赈灾款项有限,陈宝箴于是利用在官场的人际关系网,向临省官员求援;晚清官场,贪墨成风,这大大增加了赈灾的难度。陈宝箴久历宦海,深知吏治的重要性。他大力整饬官场,裁撤了二十多名不称职的官员,启用了一批腹有才略的贤士。正是在他们的襄助下,湖南的灾情得以缓解。

陈宝箴服膺曾国藩的治国之道和郭嵩焘的维新思想。对湖南人,他评价很高:"其士人率果敢,负气可用",加上湖南"煤铁五金之产毕具",如用心加以经营,完全可以成为整个中国的富强根基。时不我待,灾情被控制后,陈宝箴立刻将大部分投入到湖南的维新事业中。


陈宝箴在地方为官干练,竟被慈禧所忌惮,死因或与慈禧有关


1896年2月,他在长沙设立了矿务局。在开办各种现代化工,同时厂出台一系列举措,鼓励民众投资工商业。又在湖南首设电报局,搭建了到湖北的电报专线,这些举措为湖南日后的腾飞打下基础。

1897年3月,《湘学新报》(后更名为《湘学报》)创刊,唐才常、谭嗣同等为主笔。该报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以外,还宣传君主立宪政体,陈宝箴饬令各州县订阅,以开风气。

为了开启民智,陈宝箴又创办时务学堂,以熊希龄为提调,又聘请梁启超为教习。三湘子弟,如蔡锷、章士钊、杨树达等人先后就读于此。

戊戌变法期间,各地方上的总督、巡抚大多对变法持观望态度。陈宝箴是唯一一个支持光绪的地方督抚。想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陈宝箴正好在京城的一个酒楼上饮酒,眼见火光冲天,不禁拍桌号啕,旁边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 此后,他又结交了出使英伦的郭嵩焘。当时,郭被守旧的士大夫视为汉奸国贼,人人欲杀之而后快。陈宝箴却对他钦佩不已,认为他的见解远胜流俗。1884年,他还为冯桂芬倡议变法的著作《校邠庐抗议》写了序。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陈宝箴更是痛哭"无以为国矣",屡次上疏痛陈利害得失。

但和康、梁、谭等人不同,陈宝箴曾与曾国藩、张之洞等名臣共事,有着数十年的从政经验,他虽然支持维新,也理解皇帝主张快变、全变的急切心情,改革绝非一蹴而就之事,他所主张的,是在不变更国体下进行有限的、稳健的变革。这一点,陈寅恪在《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说得很清楚。他说,当时参与变法的人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源流,一派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激进派,"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另一派就是从郭嵩焘到他祖父、父亲这些务实派,"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两派不可混为一谈。


陈宝箴在地方为官干练,竟被慈禧所忌惮,死因或与慈禧有关


转眼间到了戊戌年。

这年3月,《湘报》刊登了时务学堂学生易鼐的《中国宜以弱为强说》,里面激进的论调引发轩然大波,湖广总督张之洞亦专门致电陈宝箴要他解释。

陈宝箴虽然康有为在内心深处不赞同激进变革的思路,不过,两人毕竟同处维新阵营,为大局计,他还是会维护康有为等人。那时,京城里对康有为的争议正沸沸扬扬,起因就是他的《孔子改制考》。这年5月,陈宝箴上了折子,康有为之言虽然不当,然而"当此百度维新、力图自强之际,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所以他奏请皇上降旨康有为,令其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既因以正误息争,亦借可知非进德"。在附片中,他表示自己与康有为素未谋面,但了读他的论说,认为他是个"通达时务之才"。

同年8月,慈禧太后再度训政。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遇害身亡。陈宝箴因为举荐过谭嗣同、杨锐等人,也被罢官撤职,回到江西闲居。他苦心经营的湖南新政事业付之东流。

湖南新政的亲历者黄遵宪,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说:"几百年积下的病,要慢慢治。这次失败主要是新派人求快招致的。如有一班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不会如此。"


陈宝箴在地方为官干练,竟被慈禧所忌惮,死因或与慈禧有关


被罢黜的陈宝箴,带着一家人回到了江西。仅一年多时间,他就猝然离世,享年69岁。对父亲的死,陈三立曾有"孤儿犹认啼鹃路,早晚西山万念存"的诗句,仿佛有难言的苦痛。后来经过学者考证,陈宝箴是被慈禧太后赐死的。因为他做过地方巡抚,曾是一个实权人物,尤为慈禧所忌惮,非要肉体消灭才能心安。当然,陈三立在日记中也记载,父亲卸职回乡之后一直就有疾在身,所以也可能是因病而亡。陈宝箴之死,至今仍是一个待解的历史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