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近代欧洲的霸权》欧洲率先发生产业革命奠定霸权基础


《讲谈社:近代欧洲的霸权》欧洲率先发生产业革命奠定霸权基础


第二部分

作者福井宪彦认为,欧洲霸权形成的第一个关键原因是率先发生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导致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卷入了更大规模的资本、原料、劳动力。最终,一个以欧洲为核心的全球经济秩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欧洲获得了世界的指导性地位。

那什么是“产业革命”?为什么产业革命率先发生在欧洲?产业革命的发生如何影响欧洲的全球霸权?听听作者的解释。

  • 首先,什么是产业革命呢?

你可能不太熟悉“产业革命”这个词,但是你肯定知道“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扩展到欧美各国。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内容是,机器大工业生产逐步取代家庭手工业。换句话说,“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工业化。作者特别说明,“产业革命”的表述要比“工业革命”更准确。

从翻译来说,“industry”这个词指的是综合利用资金、劳动力生产商品的相关活动,对应的就是“产业”的含义。它既包括以原料开采为核心低级产业,也就是“第一产业”,也包括以加工原料为核心的中级产业,即“第二产业”,还有生产链条最末端的各种服务型工作,也就是“高级产业”或者“第三产业”。以加工原料为核心的“工业”只是产业中的一类。

从历史来说,18世纪后期开始的产业革命,不仅影响了工业生产,还影响了各个行业。比如农业生产,比如配合工业生产进行的采矿业、交通行业,以及随后的城市化需求下配套的服务业。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industry”这个词本身就包含“勤奋、勤劳”的意思,这反映了产业革命发生后,给人们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

我们可能常常以为,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就超过东方了。这其实是很晚的事情。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获得的白银,大多都流入东方的明清中国和印度。一直到18世纪中后期产业革命爆发,世界的经济中心才逐渐从亚洲转移向欧洲。

  • 为什么产业革命会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呢?

本书作者福井宪彦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说起。地理大发现除了为世界贸易提供了许多的贵金属,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那就是促进了欧洲劳动力的增长,而充足的劳动力是欧洲爆发产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中世纪的欧洲经济被历史学家称为“糊口经济”。也就是说,欧洲民众长期以来都在为填饱肚子而操劳。粮食问题一直都是限制欧洲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直接利好。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美洲作物被引入欧洲。以马铃薯为例,由于它可以在寒冷的地带种植,并能在高温烹饪中保持维生素不会大量流失,欧洲的餐桌便迎来一次“马铃薯革命”。17世纪,爱尔兰正式开始栽培土豆,18世纪土豆种植扩展到了欧洲各国。在今天,马铃薯仍然是德国等地最主要的日常食材之一。

在这里顺便澄清一个事情。中学历史告诉我们,清朝中期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是引入美洲作物的结果。但根据美国经济史学家珀金斯等人的大量研究,美洲作物在明清民众的饮食结构中的占比始终没有超过百分之十,影响很有限。当时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种植面积的扩大。美洲作物真正发挥影响的地区是刚刚提到的欧洲。

除了美洲作物以外,从17世纪开始,农业技术的改良、家畜品种的优选,以及英国较早确立的土地自由利用制度,都促进了欧洲粮食产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丰富。此外,困扰欧洲数百年的鼠疫在17世纪末销声匿迹了。以上因素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 为什么英国率先发生了产业革命呢?

传统的解释有很多,英国畜牧业和毛纺织业的发展,引发了英国纺织业的产业革命;英国有限王权给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英国不利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倒逼英国为了生存只能进行技术创新。除此上述原因以外,作者补充了一种新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产业革命最大的特点是机器生产代替了人的生产。而福井宪彦说,英国“钟表产业为技术上的产业革命做了准备”。我们知道,钟表业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机械制造行业,要想做到分秒不差,机械动能就必须要稳定、持续地传递,这对工匠的技术水准要求很高。为了保证配件生产的精准,不同的工匠可能只负责打磨某种特定的配件。明确的生产分工、对于机械装置的精益求精,直接影响了产业革命时期对合理分工、技术迭代的追求。从18世纪开始,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开始在钟表产业上展开竞争。而英国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率先完成了资本积累。机械制造的发展迭代,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设备更新、厂房建设、工匠培养都需要大量的钱,干机械制造业不可能马上赢利。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资本积累,资本就不可能长期固定在机械制造业上。哪个国家有财力干这件事情呢?只有英国。英国此前先后击败了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建立起一个连接欧、亚、非、美的全球贸易网络。英国通过贸易网络获得了巨额利润,完成了资本积累,所以率先点燃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在英国发生,你肯定会想到一件事件——瓦特改良蒸汽机,大部分人都会把这件事情看作是产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但作者认为“革命”二字放在瓦特身上并不准确。他所做的只是一些技术改良,距离工业化的真正兴起还很远。此后的半个世纪,工业化进程还很慢。家庭手工业从业人数反而还超过了工场工作的人数。以产业革命期间打头阵的棉纺织业为例,纺织业实现机械化后可以生产出大量廉价的棉纱,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是家庭手工业能够轻易地获得织布用的原料。所以,织布没有立刻转移到工场生产,棉纺织业从纺纱机械化到织布机械化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 那产业革命与欧洲的全球霸权有什么关系呢?

19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终于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英国社会经济方面引发了“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纺织品、机械、火车、煤炭等出口上力压其他国家。同时,工业生产的变革也推动了城市化,交通革命、通讯革命也随之发生。到这时,英国实现了明显的领先,最早占据了指导性地位。

看到英国的发展,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始工业化转型。19世纪初,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开始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炼钢业和机械制造业在19世纪中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开始发展。不过,法国平原广阔、人口众多,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型起来比较迟缓,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

这时,法国的邻国德国还处在四分五裂当中。德意志各个邦国看到英法的发展很着急。1834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十八个德意志北部的邦国组成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后来,西南各邦国也相继加入进来,一个德意志范围内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市场的统一为三十多年后德国政治统一打下了基础。德国起步虽然晚,但充分发挥了产业革命的后发优势。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推出增产兴业、富国强兵等政策。通过国家力量有计划地推进工业化建设,比如对国内煤炭、钢铁资源的有效调度,对国外技术、资本的大力引进。同时推动国内建立储蓄银行和实业银行,保证了资金流动。这些计划性措施被其他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俄国、北欧各国、意大利甚至日本的产业革命都受到德国影响。

当产业革命陆续在欧洲各国展开,欧洲整体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的先进性就凸显出来,也就是说纷纷占据了世界发展的指导性位置,这也是欧洲发挥主导性作用,并获得霸权的基础。我们知道,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设备、工人培训、各种配套服务所需要的资金总量变得非常庞大。为了调配尽可能多的资本、原料,寻求更多的市场,欧洲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张。比如欧洲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向东亚地区正式施加打开国门进行贸易的压力,强迫建立经济关系等。19世纪中后期的中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英国正式吞并印度等事件都是这场行动的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占据指导性地位的欧洲,已经在释放自身的主导性力量。我们前面说过,霸权的“主导性”意味着支配地位和侵略扩张。在福井宪彦看来,如果欧洲只是取得了指导性地位,霸权并不能建立。19世纪欧洲霸权的最终形成,涉及到另外一个因素——民族国家的构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