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社:近代歐洲的霸權》歐洲率先發生產業革命奠定霸權基礎


《講談社:近代歐洲的霸權》歐洲率先發生產業革命奠定霸權基礎


第二部分

作者福井憲彥認為,歐洲霸權形成的第一個關鍵原因是率先發生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導致經濟生產方式發生變化,捲入了更大規模的資本、原料、勞動力。最終,一個以歐洲為核心的全球經濟秩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歐洲獲得了世界的指導性地位。

那什麼是“產業革命”?為什麼產業革命率先發生在歐洲?產業革命的發生如何影響歐洲的全球霸權?聽聽作者的解釋。

  • 首先,什麼是產業革命呢?

你可能不太熟悉“產業革命”這個詞,但是你肯定知道“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18世紀的英國,後來擴展到歐美各國。工業革命最核心的內容是,機器大工業生產逐步取代家庭手工業。換句話說,“工業革命”的核心就是工業化。作者特別說明,“產業革命”的表述要比“工業革命”更準確。

從翻譯來說,“industry”這個詞指的是綜合利用資金、勞動力生產商品的相關活動,對應的就是“產業”的含義。它既包括以原料開採為核心低級產業,也就是“第一產業”,也包括以加工原料為核心的中級產業,即“第二產業”,還有生產鏈條最末端的各種服務型工作,也就是“高級產業”或者“第三產業”。以加工原料為核心的“工業”只是產業中的一類。

從歷史來說,18世紀後期開始的產業革命,不僅影響了工業生產,還影響了各個行業。比如農業生產,比如配合工業生產進行的採礦業、交通行業,以及隨後的城市化需求下配套的服務業。更重要的是,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industry”這個詞本身就包含“勤奮、勤勞”的意思,這反映了產業革命發生後,給人們帶來方方面面的變化。

我們可能常常以為,15、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地理大發現後,西方就超過東方了。這其實是很晚的事情。歐洲殖民者從美洲獲得的白銀,大多都流入東方的明清中國和印度。一直到18世紀中後期產業革命爆發,世界的經濟中心才逐漸從亞洲轉移向歐洲。

  • 為什麼產業革命會發生在18世紀的歐洲呢?

本書作者福井憲彥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15世紀地理大發現說起。地理大發現除了為世界貿易提供了許多的貴金屬,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影響,那就是促進了歐洲勞動力的增長,而充足的勞動力是歐洲爆發產業革命的關鍵因素。

中世紀的歐洲經濟被歷史學家稱為“餬口經濟”。也就是說,歐洲民眾長期以來都在為填飽肚子而操勞。糧食問題一直都是限制歐洲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直接利好。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美洲作物被引入歐洲。以馬鈴薯為例,由於它可以在寒冷的地帶種植,並能在高溫烹飪中保持維生素不會大量流失,歐洲的餐桌便迎來一次“馬鈴薯革命”。17世紀,愛爾蘭正式開始栽培土豆,18世紀土豆種植擴展到了歐洲各國。在今天,馬鈴薯仍然是德國等地最主要的日常食材之一。

在這裡順便澄清一個事情。中學歷史告訴我們,清朝中期中國人口迅速增長是引入美洲作物的結果。但根據美國經濟史學家珀金斯等人的大量研究,美洲作物在明清民眾的飲食結構中的佔比始終沒有超過百分之十,影響很有限。當時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其實是種植面積的擴大。美洲作物真正發揮影響的地區是剛剛提到的歐洲。

除了美洲作物以外,從17世紀開始,農業技術的改良、家畜品種的優選,以及英國較早確立的土地自由利用制度,都促進了歐洲糧食產量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豐富。此外,困擾歐洲數百年的鼠疫在17世紀末銷聲匿跡了。以上因素都促進了歐洲人口的增長。

  • 為什麼英國率先發生了產業革命呢?

傳統的解釋有很多,英國畜牧業和毛紡織業的發展,引發了英國紡織業的產業革命;英國有限王權給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環境;英國不利於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倒逼英國為了生存只能進行技術創新。除此上述原因以外,作者補充了一種新的解釋。

我們都知道,產業革命最大的特點是機器生產代替了人的生產。而福井憲彥說,英國“鐘錶產業為技術上的產業革命做了準備”。我們知道,鐘錶業是一種非常精細的機械製造行業,要想做到分秒不差,機械動能就必須要穩定、持續地傳遞,這對工匠的技術水準要求很高。為了保證配件生產的精準,不同的工匠可能只負責打磨某種特定的配件。明確的生產分工、對於機械裝置的精益求精,直接影響了產業革命時期對合理分工、技術迭代的追求。從18世紀開始,英國、法國、瑞士等國開始在鐘錶產業上展開競爭。而英國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它率先完成了資本積累。機械製造的發展迭代,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設備更新、廠房建設、工匠培養都需要大量的錢,幹機械製造業不可能馬上贏利。如果沒有相當多的資本積累,資本就不可能長期固定在機械製造業上。哪個國家有財力幹這件事情呢?只有英國。英國此前先後擊敗了荷蘭和法國,在18世紀建立起一個連接歐、亞、非、美的全球貿易網絡。英國通過貿易網絡獲得了鉅額利潤,完成了資本積累,所以率先點燃了產業革命。

產業革命在英國發生,你肯定會想到一件事件——瓦特改良蒸汽機,大部分人都會把這件事情看作是產業革命開始的標誌。但作者認為“革命”二字放在瓦特身上並不準確。他所做的只是一些技術改良,距離工業化的真正興起還很遠。此後的半個世紀,工業化進程還很慢。家庭手工業從業人數反而還超過了工場工作的人數。以產業革命期間打頭陣的棉紡織業為例,紡織業實現機械化後可以生產出大量廉價的棉紗,這件事情的直接結果是家庭手工業能夠輕易地獲得織布用的原料。所以,織布沒有立刻轉移到工場生產,棉紡織業從紡紗機械化到織布機械化存在一定的時間差。

  • 那產業革命與歐洲的全球霸權有什麼關係呢?

19世紀中葉,英國的產業革命終於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在英國社會經濟方面引發了“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紡織品、機械、火車、煤炭等出口上力壓其他國家。同時,工業生產的變革也推動了城市化,交通革命、通訊革命也隨之發生。到這時,英國實現了明顯的領先,最早佔據了指導性地位。

看到英國的發展,歐洲其他國家也紛紛開始工業化轉型。19世紀初,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開始了以棉紡織業為中心的工業化。鍊鋼業和機械製造業在19世紀中葉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開始發展。不過,法國平原廣闊、人口眾多,是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轉型起來比較遲緩,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非常緩慢。

這時,法國的鄰國德國還處在四分五裂當中。德意志各個邦國看到英法的發展很著急。1834年,以普魯士為中心,十八個德意志北部的邦國組成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後來,西南各邦國也相繼加入進來,一個德意志範圍內的統一市場逐漸形成。市場的統一為三十多年後德國政治統一打下了基礎。德國起步雖然晚,但充分發揮了產業革命的後發優勢。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推出增產興業、富國強兵等政策。通過國家力量有計劃地推進工業化建設,比如對國內煤炭、鋼鐵資源的有效調度,對國外技術、資本的大力引進。同時推動國內建立儲蓄銀行和實業銀行,保證了資金流動。這些計劃性措施被其他後發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效仿,俄國、北歐各國、意大利甚至日本的產業革命都受到德國影響。

當產業革命陸續在歐洲各國展開,歐洲整體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的先進性就凸顯出來,也就是說紛紛佔據了世界發展的指導性位置,這也是歐洲發揮主導性作用,並獲得霸權的基礎。我們知道,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設備、工人培訓、各種配套服務所需要的資金總量變得非常龐大。為了調配儘可能多的資本、原料,尋求更多的市場,歐洲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擴張。比如歐洲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向東亞地區正式施加打開國門進行貿易的壓力,強迫建立經濟關係等。19世紀中後期的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英國正式吞併印度等事件都是這場行動的組成部分。

可以看到,佔據指導性地位的歐洲,已經在釋放自身的主導性力量。我們前面說過,霸權的“主導性”意味著支配地位和侵略擴張。在福井憲彥看來,如果歐洲只是取得了指導性地位,霸權並不能建立。19世紀歐洲霸權的最終形成,涉及到另外一個因素——民族國家的構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