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氧氣醫生”:不是醫務人員,卻奮戰在武漢一線

華西“氧氣醫生”:不是醫務人員,卻奮戰在武漢一線

四川在線記者 範芮菱 李寰

在2月7日出發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三批援助武漢醫療隊中,有30名醫師、99名護士和1名後勤保障人員。而張宏偉就是那個“1”,作為一名醫用氣體工程師,他不是醫務人員,卻奮戰在武漢一線,負責保障對口支援醫院的氧氣供應工作。

出發:一晚上都沒睡著

2月初,根據華西醫院前期派駐的醫療隊反饋信息來看,除了患者多、病情重等難點外,還存在著一個制約條件就是——氧氣供應不足,氧氣壓力低。

新型冠狀肺炎會引起呼吸衰竭,對大多數重症患者來說必須要吸氧(尤其是高流量氧氣)才能開展後續如無創呼吸機等治療。但由於患者數量多,用氧量也急劇加,不少武漢當地醫院的氧氣供應吃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救治效果。

瞭解到該情況後,華西醫院決定在派出的第三批醫療隊中配備專業醫用氣體工程師。而作為在該院有著8年專業負責醫用氣體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張宏偉成為了不二人選。

“我一晚上都沒睡戳!特別興奮!”剛接到要去武漢的通知,張宏偉就一口答應了,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在疫情期間派上用場。由於工作性質原因,即使華西醫院作為國家隊多次參與地震、泥石流等緊急救援任務,上前線的仍然以一線醫務人員為主,作為後勤保障的自己幾乎沒有機會出力。

2月7日,張宏偉隨醫療隊抵達支援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負責其中兩個重症病區。他首先了解了醫院的用氧問題和液氧站的具體情況,隨後便前往隔離病房瞭解相關設備及實際用氧情況,發現氧氣壓力太低,連無創呼吸機都帶不動。這些問題都給重症患者的搶救治療增加了困難。

為了臨時改善氧氣供應不足,武大東院起初用鋼瓶氧頂著,但這同時也帶來了安全問題:瓶氧本身較重,滿瓶時瓶內壓力高,每天需求數量大後,供貨、運輸、存儲、轉運都很麻煩;用完還需對鋼瓶進行消毒,對人力要求高,長時間如此易使工作人員產生疲勞造成安全事故。此外,製氧機也沒法使用,存在著沒有足夠的安裝空間、用電負荷高、產氧量和氧氣質量是否滿足需求等諸多問題。

“病房內原有2名接近80歲的重症患者病情較重,但因當時因供氧不足,只能給他們吸氧,無法通高流量氧氣或上無創呼吸機,最後搶救無效去世。”張宏偉回憶道。

在實地走訪和與工作人員溝通後,張宏偉分析計算,找出了氧氣不夠的原因:一是原液氧氣化器無法滿足現有用氧需求,氣化能力不足;二是新冠患者特殊供氧的病房過於集中,大流量用氧後,供氧管道管徑偏小。

“要從根本上解決氧氣的問題,持續保障氧氣足量的供應,需要對醫院的中心供氧進行改造。”張宏偉的意見得到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的認可和支持。2月15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醫院中心供氧的改造完成,在原有2臺150m3/h的氣化器的基礎上增加了2臺400m3/h的氣化器,並通過開通每層病房的備用管道、提高液氧站的醫用氧輸出壓力等措施,達到了病房設備帶上醫用氧流量和壓力的提高。經過3天的運行,病房內呼吸機、高流量呼吸溼化治療儀等設備用氧正常,整個東院病區的供氧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

截止2月17日,華西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10天累計收治了128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其中61人已轉至方艙醫院及社區定點醫院等輕症患者收治點,2名患者死亡。重症轉輕症率已接近50%,與武漢市近5%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相比,取得這樣的治療成果實屬不易,但想到早期醫院供氧不足時期死亡的兩例病例,張宏偉仍然覺得很遺憾。

在抗疫這場戰爭中,衝鋒在前的是身著厚厚防護服的醫護人員,而讓醫護人員安心與病毒交戰的,是像張宏偉一樣的各種後勤保障人員,他們是這場戰“疫”中的隱形逆行者,用專業與擔當,貢獻自己螺絲釘般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