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憑什麼被評為中國最好的醫院,是從專科或是科研還是患者的滿意度?
過去這一週,稱得上是“醫院排行榜”發佈周,連續兩個醫院排行榜發佈。
昨天(11月10日),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發佈。該榜單從專科聲譽和科研學術兩個維度對醫院進行綜合評價,榜單細分為醫院綜合排名、專科排名和區域專科排名。
綜合排行榜上,北京協和、華西、30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瑞金醫院位居前四,這一榜單已連續發佈十年,這個位次從未改變過。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在發佈今年的排行榜時,公佈了一個統計數據:十年間有5家醫院進了或出了前5名,27家進出第6-10名,74家進出第11-20名。
△數據來源:復旦大學醫院管理所,健康界;八點健聞製圖。專科排行榜及歷年榜單詳見覆旦大學醫院管理所官網或其聯合發佈媒體健康界。
而在上週初(11月4日),一份由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中國醫學論壇報共同發佈的“2019全國醫院互聯網影響力”研究出爐。這份榜單根據“好大夫在線”積累的科室訪問量、線上服務量以及患者評價得分三個數據維度,綜合得出了醫院互聯網影響力分值。今年是該榜單連續第4年發佈,涉及29個專科。
有意思的是,榜單中有一項“患者在醫院就診後的評價”,排名最高的三家醫院(只公佈了三家)與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的前三甲不謀而合,只是位次有差異,依次分別是301、華西和北京協和醫院。
兩個榜單,分別從專業和患者角度切入。
它們憑什麼被評為中國最好的醫院?對於身患重疾的患者而言,想找到最好的醫院、最好的科室獲取最佳的醫療資源,是人之常情。而醫學高度專業化,醫患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患者通過醫療廣告、身邊人推薦獲得的推薦信息是片面的,甚至可能導致做出失當的選擇,未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權威的醫院排行榜有助於改變這種狀況。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對美國醫院開展了質量評估,推出了“最佳醫院排名”。不僅在指導患者尋求醫療服務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也為醫院之間的比較提供了一個相對的標準。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從2010年開始發佈的榜單,可以稱為中國的“最佳醫院”排行榜。每年發佈百佳醫院以及40個(從1999年的27個增加至2018年的40個)臨床專科的十佳醫院。
那麼榜單上的分值是怎麼打出來的?
在一篇論文中,發佈方對方法論做了解釋。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的質量一般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衡量:基礎設施、服務過程和服務成果。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部分指標無法做到客觀準確的數據採集,故放棄此類指標,
使用社會聲譽來反映“過程”,並使用可持續發展能力來反映“結構”,以這兩個維度共同確定中國醫院的排名。綜合兩者得分時,前者的權重佔80%,後者佔20%。△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中使用的經更改的框架
其中,社會聲譽的評價得分來自同行專家評議,有點像電影圈的奧斯卡獎。
研究所每年4月起通過信件、電話聯繫專家,請專家綜合考慮學科建設、臨床技術與醫療質量、科研水平等三方面因素,評選本專業領域內中國排名第一到第十的醫院。比如一位眼科專家收到調查表時,需要填寫他所認為的國內眼科排名第一到第十的醫院。今年研究所共計向4879名專家發出了邀評掛號函,最終收到回執3258份。
△供同行評議使用的調查表
回收問卷後,按提名順序為醫院賦分,從第一名到第十名所賦分值依次從12分到2分不等。各專家提名得分的加總數值即某醫院某專科的總分值,醫院的綜合得分由該院所有專科的總得分加總而成。
一份完全主觀的評價,如何保證公正?無論電影圈的奧斯卡,還是足球界的金球獎,暗箱操作的質疑聲從未停息。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的方法是:在計算過程中扣除了最高分和次高分,以避免參評專家偏向於其所在的醫院,從而保證評價的公正性。然後每年榜單結果出爐後,對照各位專家當初的投票,測出吻合度,低於5%的專家暫停其一至兩年的投票。從定規則至今,先後共有10名專家被暫停過投票資格。
榜單的另一個維度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就是科研學術,根據SCI引文數據庫和國家科技獎公告來評測。
SCI得分為醫院過去一年所發表的SCI論文的影響因子的總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包含三種: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得100分,二等獎得50分。
專科聲譽和科研學術兩個維度的數據最後進行標準化處理,並按照80%和20%的權重加權,就可以得到最後看到的總分值。
如果說復旦版排行榜有點像奧斯卡,由行業內專家評審,那麼社科院版榜單,有點像大眾點評,由患者進行打分。
這一份“2019全國醫院互聯網影響力排行榜”,選擇三個評價維度:
科室訪問量,科室所有醫生的個人網站訪問量總和;
線上服務量,醫生提供的圖文問診的回覆量、電話問診、預約轉診、服務質量等內容;
患者評價得分,患者對醫生線下服務的綜合評價。
早在2013年,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章濱雲應回應讀者“評選全國醫院,專家固然重要,但為什麼不讓老百姓參與評選”的提問時,曾這樣類比,復旦版醫院排行榜就好比是電影界的“金雞獎”,是由專家評審評定產生的。同時,章濱雲也提到,希望有獨立的社會學術機構來探索“百花獎”(由觀眾投票產生)這一塊的評選,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中國醫院排行榜的評選工作中來。
放在六年後來看,社科院版排行榜,可以說是對於醫院“百花獎”的探索。
不過,暫時只看到了分專科的榜單,沒有綜合排行榜。
3 誰是中國最好醫院,到底該怎麼評?
11月10日,與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發佈會幾乎同時進行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內的一場關於《衛生健康標準、醫院運營與醫患關係》的論壇。
論壇上,一位三甲醫院的院長在談到醫院量化評價體系時,認為復旦版榜單中聲譽評價的概念過於模糊,開玩笑道,“由各個專業領域的協會委員排定行業內的科室名次,專家覺得這個醫院的科室好,排名就高,至於為什麼好,不知道。我們看到這個榜單,從管理者角度來說也不知道怎麼改,最容易的做法是請他們(評審專家)吃飯。”
在這位院長看來,社科院版的優點在於“以患者為中心”。但是,他也強調,對於醫院的評價也不應該僅僅從患者角度出發,還應該包括更多維度。例如在申康的績效考評體系中,包含有患者滿意度、政府滿意度、辦醫主體滿意度、可持續發展及員工滿意度等五個指標。
對比國際情況,我們能夠看到,復旦版榜單所參考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每年發佈的“美國最佳醫院排行榜”在發佈了29期之後,於今年又進行了評分方法的再次升級和調整。
此前的評分包括12個“數據分析”(data-driven)專科得分,4個“聲譽評價”(reputation-only)專科得分以及9種手術操作和疾病診療(procedures and conditions)上的表現得分。25項評分的結果總分即為醫院的最後得分。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解釋,調整包括三個方面:(1)增加以患者為中心的評估標準,衡量患者的滿意度以及患者直接從醫院回家的頻率;(2)更多考慮患者人群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醫院的表現;(3)採納醫生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士給我們提出的建設性反饋。
高解春在接受健康界專訪時表示,“十年前,大家談到大醫院實力時,經常比拼規模和床位數,如今再聊起這個話題,普遍認可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醫療機構的綜合實力位居第一方陣。毫不誇張地說,排行榜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相比過去,各家醫院更注重提升學科實力,堅信一家好醫院必須把學科建設做好,有目標和規劃,變成了一種風氣。”
而走到今天,越來越能清晰地看到的是,患者體驗正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價值維度。
閱讀更多 醫脈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