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延若还活着,蜀汉还能延续?

魁哥说历史


黄皓什么时候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莫不是把曹化淳所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把魏忠贤比做了魏延吧。

魏延如果还活着,时事会不会一样发展呢?

魏延生年不详,自211年率领自家部曲追随刘备入川,到公元234年以谋反罪杀害于军中,凡有23年。如果魏延能活到263年,那么等于魏延增加了30年阳寿。魏延初随刘备,已是拥有数百部曲的豪酋,以30岁计算,到了蜀汉灭亡时,已经是83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这个岁数,不可能还要指望着魏延去上阵杀敌吧。

(魏延镇守汉中14年未失)

当初刘备倾其国力与曹操在汉中争雄,最终逼迫曹操退兵而走。不过曹操也不是蠢笨之人,在离开之前,就把汉中数万户百姓迁徙一空,当时的三国,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刘备得了汉中一座空城。即使如此,刘备依然是满心欢喜,因为蜀中门户汉中既已掌握在自己手中,引一支兵马屯驻在此,就足以保证北疆无忧,从而可以专事东征或南征了。

汉中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堪与荆州类同,须得一员虎将镇守,节制四方诸将,得是非常忠勇之人才能守御。在任命汉中太守的时候,整个蜀汉朝廷都认为镇守汉中的重任非张飞莫属,毕竟关羽已经镇守荆州了,论关系,论背景,论能力,简直找不到一个比张飞更好的将领了,就连张飞都认为镇守汉中的重任,非自己莫属。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却力排众议,任命自己曾经的亲兵,现在的杂牌将军魏延为镇守汉中的主要将领。当命令下发后,整个蜀汉朝廷都惊呆了,毕竟没有人会想到刘备会任命魏延担当汉中太守的重任。

张飞为此郁闷不已,其他人对此也略有不平。在军中以资历为尊,魏延跟随刘备时间并不是很久,虽然立下不少功劳,可是要与荆州关羽相提并论,可不太一样。刘备为了让朝廷众人心服口服,刘备还特意开了一个小短会,当面让魏延做一下防务咨情汇报。魏延拱手说道:“假若曹贼派一员大将带领十万士兵来攻打汉中,我魏延叫他有去无回,把曹贼大将的首级砍下来给大王作酒樽喝酒;假若曹贼带领全国军队来攻打汉中,我魏延让曹贼进退两难!”

(曹操兵败汉中)

当时蜀汉虽然国势蒸蒸日上,但是与占据北方六州之地的曹操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魏延守备关中的时候,根据地势特征,在汉中之外设立了很多关卡,借助地势层层阻击敌军的深入,然后聚而歼之。此即是所谓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这种防守策略,主要就是想办法消耗敌人,让敌人知难而退。

后来刘备兵败夷陵,全国精锐仅余汉中一支孤军,魏延此时正是以孤弱之军力抗曹魏的军事压力,进取之道已有不足,所赖皆地利也。除了借助秦岭的优势抵御魏军外,魏延还在骆谷重点防备曹魏军队。骆谷是曹魏进攻蜀汉的主要方向,所以魏延在守备汉中的时候,曹军并没有进攻汉中。诸葛亮接管汉中,其实还是运用的魏延的策略,曹魏势力始终都不能够进入汉中。

后来姜维将魏延守备汉中的策略改变了,姜维接手汉中后,直接采用了“敛兵聚谷”的策略,姜维的这一策略就是让敌人进入汉中,重点将汉、乐两个城池防御好,让敌人进来后,将敌人歼灭。姜维的这一做法很明显是富有进攻精神的,已经改变了魏延的正面防守的策略,开始用起了奇计。这也是姜维在守卫兵力不足(姜维带兵屯驻沓中,汉中守备力量不足),因此将汉中的外围防线收缩。汉中的地理位置太过于重要,姜维此番用奇,等同于弄险。

(汉中对蜀汉政权的重要程度)

263年的时候,曹军认为汉中空虚,于是曹军18万大军进攻汉中。在这次进攻下,镇守汉中的胡济运用的就是姜维的策略,他将汉中外围收缩,重点防备汉、乐两个城池。钟会一时间无法攻克,之后就取道阳安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阳安关的防守大将蒋舒却背叛了蜀汉,钟会占领这里后,有了根据,有了粮草,这样钟会大军在一个月内就占据了整个汉中。

汉中一失,蜀汉防线全线动摇,姜维迅速从沓中撤兵守卫剑阁,阻挡钟会大军的进一步深入,却未料邓艾冒险奇袭,三万人马飞渡阴平,出现在剑阁后方,所向无前,蜀汉竟因此亡国。

所以,假设黄皓说了“若魏延在,时势必不至此”,其实想说的,不外乎是姜维的军事能力不足以守卫汉中,以至于国家有倾覆之祸。黄皓此人与姜维向来不和,而刘禅专宠此人,其用意可能也是出于政治制衡的需要。诸葛瞻无法驾驭黄皓、姜维之间,深以为恨,在出战时还说:“国事至此,吾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有何面目回见陛下?”竟然在江油战死。

(中国历史向来不缺少这样的小人)

可见,即使黄皓说了这样的话,不过是黄皓进献的又一次谗言,诋毁姜维而已,而姜维也确实应该为蜀汉亡国负主要责任。蜀汉灭亡后,邓艾本想杀掉口蜜腹剑的小人黄皓,这人花了很多钱得以免死,其后事未见史书记载。此等小人,记入史书,尤觉费墨。可叹中国史书上,类似的小人不止一人,也不止一朝。

小人谗佞,君子之道不行,国势是以倾颓。如今的这世道,小人不更是多了起来吗?


而知而行的历史


黄皓如果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话,虽然黄皓是祸国殃民的大太监,但是他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说明黄皓认可魏延的能力,魏延是蜀汉名将,实力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蜀汉五虎上将是一个档次,魏延镇守汉中面对强大的曹操毫不畏惧,成功地保卫了汉中。

其次说明黄皓与魏延的关系不错。黄皓与蜀汉名将姜维关系不好,姜维要杀黄皓,黄皓也陷害姜维。而蜀汉当时唯一可以与姜维相提并论的名将就是魏延,黄皓怀念魏延也非常正常。

当年刘备派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豪情万丈——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兢兢业业守卫汉中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亮,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蜀汉大将,一直颇受诸葛亮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西北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理论上来说,黄皓的话是对的。如果魏延活到蜀汉灭亡的时候,有姜维魏延两位蜀汉超一流名将防御曹魏,蜀汉的确不可能灭亡。

姜维12次北伐曹魏,取得5胜5平2负的战绩,姜维最远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打到现在的青海甘肃一带。如果有魏延这样实力不亚于姜维的蜀汉名将镇守汉中,蜀汉对曹魏的战争更加游刃有余,当然不可能被曹魏灭亡。

曹操对魏延都毫无办法,何况实力远不如曹操的钟会邓艾等曹魏将领。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魏延很难活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

历史上对魏延的出生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元211年魏延跟随刘备进军四川,就算魏延此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到蜀汉灭亡时候的公元263年也已经七十多岁了,魏延即使活着估计也廉颇老矣,很可能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

实际上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魏延在蜀汉权力斗争中被冤杀,昏君刘禅甚至灭了魏延的三族。中国历史上被皇帝灭族的名将屈指可数,两汉三国也就韩信彭越魏延三位,而姜维全家是在蜀汉灭亡以后被曹魏军队杀害。

如果在蜀汉王朝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黄皓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他就应该让皇帝刘禅为含冤遇害的一代名将魏延平反昭雪,可是黄皓并没有这样做,刘禅更没有这样做,可见刘禅是比杀害名将岳飞的赵构更加昏庸无能的昏君,赵构毕竟是南宋开国皇帝善于逃跑,而刘禅连逃跑都不敢直接投降,成为亡国之君并不冤枉。


厚德载物49847


蜀汉灭亡是势不可挡的。

首先,从魏延的年纪来看,他可能都活不到刘禅投降那天。魏延211年跟随刘备,234年被杀。如果估计魏延开始追随刘备时近30岁的话,那么被杀应该在53-55岁左右。刘禅263年投降蜀汉灭亡,这时候就算魏延活着也至少八十多岁了,根本打不动了,按照三国时期人的寿命来看,根本没什么人能活到这么大年纪。



其次,从双方实力来看,即使诸葛亮还在都不一定打不过魏晋。蜀国偏安一隅,只占据益州,地少兵弱,魏晋盘踞中原十二州之多,兵强将广,而且正是司马氏强势的时候,连年征战蜀国国力更加微弱,更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一说法。这时候就算魏延还活着,也跟廖化差不多80岁的大将,估计这时候骑马行军一天都比较困难吧!



可能有人说有魏延在,用子午谷奇袭早就灭了魏国。子午谷奇袭成不成功不说,就算成功了,还要攻打长安,这期间还需要人牵扯敌人的其他兵力。就算攻下了长安,但是能守下来吗?周围都是敌人的地盘,而且魏晋的国都在洛阳还完好无损,除非魏晋内乱,而且蜀国兵力源源不断的红给才行。



所以蜀国灭亡是大势所趋,就是魏延在也无济于事了。


博古论今天


在头条上,如“某某若在,事必不至此事”的这种恍然大悟事后追悔的段子,出现最多的有三个例子。

第一个:曹操哭郭嘉。

周瑜火烧赤壁,曹操死里逃生,等到他统计战败的数据后,发现前期战果不仅化为乌有,而且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好形势,他不禁悲从中来,哭着说了一句,“奉孝若在,何至于此!”



第二个:明朝太监曹化淳追思魏忠贤。

崇祯十七年二月,内忧外患,李自成渡过黄河进攻山西,除了总兵周遇吉之外,各地总兵以及镇守太监,纷纷投降,明朝笼罩在一片亡国的阴霾之下,不到一月时间,李自成便攻至北京。

太监曹化淳哭对崇祯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但《明史》等等正史之中,并没有见到这一句话。原来,这一句出处最早是出自于冯梦龙的小说《燕都日记》,纯粹属于小说家野史之言。

这条假历史有好几本野史同时记载了,包括 《石匮书后集》·张岱:

曹化淳,不知所出;向在魏忠贤门下,落职已久。崇祯甲申三月,贼势甚急,起化淳管理皇城。化淳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决不敢坏至此』!上闻之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骨。还有《小腆纪年》·徐鼒 也记载了:  明起复太监曹化淳守城,收葬魏忠贤尸。   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因传谕收葬忠贤遗骸(考曰:本冯梦龙「燕都日记」)。   徐鼒曰:特书之,讥思宗之谬也。看看锦衣卫写的实录,《崇祯遗录》·王世德: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贤骸骨一事,荒谬不足致辨。

据考证,那时候曹化淳在老家,根本不在崇祯身边。


第三个:黄皓怀念魏延。

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到底有没有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呢?

其实翻遍正史,也没有看到黄皓说过这一句话,反而是见到他投降得比谁都快!

公元263年,魏国朝廷命令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攻打蜀国。

被黄皓排挤在外的姜维探到这消息之后,非常着急,便上书给刘禅,希望他调兵遣将以作应对。

但黄皓利用迷信巫术迷惑刘禅,说魏兵不可能攻打蜀国,只是姜维找理由,以图掌握更多的军队而已。


因此刘禅否决了姜维的意见,当魏国邓艾偷渡阴平小道进放蜀国腹地,又在棉竹地区打败了诸葛瞻,蜀国大势已去,刘禅便投降了。

诸葛亮在世时,可以统摄全蜀国军政大权,六出祁山都不能建功,也不敢说怎样怎样,为何一个将军魏延,就有怎样怎样的言论?

黄皓因为名声非常坏,邓艾便决定将他处斩,黄皓用金银财宝买通了邓艾身边的人,逃过了一劫,但后来还是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古人治国用兵,都讲究一个“势”,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当大势已去,就算白起复生、孙武再世,都挽回不了这种亡国的形式,就别说魏延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太丧心病狂了,看有人在网上发文说,刘禅在邓艾打向成都,准备投降时,身边一直宠信的太监黄皓竟然说了一句“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简直是雷出了天际。


有人竟然能够编出这样没有缘由的段子来,是欺负我们文史自媒体界没人了吗?

这句话,最早的版本应该是在明末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对崇祯所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这是一个恒古的话题,关于魏忠贤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目前已经呈两极分化的态势,但是崇祯即位之初诛杀魏忠贤这件事,至少在崇祯执政后期的时候是后悔的,崇祯在北京城破前,还让人收殓魏忠贤的骨灰。

这里先不去探讨魏忠贤的是非功过,先来说说,三国时期的刘禅、黄皓和魏延以及姜维之间的那点事。

黄皓对蜀汉政权到底有多坑?

蜀汉政权从两宋以来,逐渐被奉为正统,如果深究的话,那真的是越是弱越强调正统,越是强,则越是强调大一统,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十分强调正统的概念,所以,蜀汉政权由一个军阀割据的形象被上升为匡扶汉室的形象。

对于蜀汉政权最终的灭亡,我们是抱有惋惜的,惋惜怎么办,必须找背锅的,什么样的人能够背下这么大的锅呢?

外戚?不行,刘备几乎没啥大舅哥;女色?不行,刘禅不是太好女色;最后只能是宦官了,刘禅贪玩,宦官当政,必然是蜀汉政权灭亡的症结所在。

黄皓能够说出“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话,想必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宦官了?其实,最坑蜀汉政权的,应该就是黄皓了,黄皓在取得刘禅的信任后,专秉朝政,肆意打压蜀汉的文臣武将,给蜀汉政权内部统治带来极大的祸害。

当时即使是姜维都要避让三分,不敢回朝,请求屯兵在外,不敢回成都了。

在魏国灭蜀之战前,姜维得知钟会于关中调兵遣将,就上书给刘禅要早做准备了,而黄皓竟然以鬼神之术告诉刘禅不会有敌人到来。

后来邓艾率领少数兵马奇袭成都,成都在粮草充沛,兵马足够的情况下刘禅竟然开城投降,实在是有点让人无法无语,黄皓在刘禅投降的过程中必然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黄皓:“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将蜀汉政权覆灭的责任全部推给黄皓。

当然,我前面已经说到,这是一次甩锅,蜀汉政权真正覆灭的主要人物还是刘禅,小人能够当政还是刘禅造成的。

魏延若在,蜀汉局势何去何从?

虽然说黄皓是不可能说出这样话的一个人,但是这句话如果真的从魏忠贤,变成了魏延,蜀汉真的能够抵挡住曹魏的攻势,使得蜀汉局势“必不致至此”?

对于魏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却又是被误解很深的一个人,《三国演义》中说魏延是一个有反骨的人,并且在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后,没有让诸葛亮续命成功,甚至还要造反,结果被马岱给斩了。

实际上,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继关羽、张飞之后顶级将领,比赵云、马超还要受到刘备的重视,刘备还力排众议将汉中交给魏延来管理。

魏延在汉中驻守15年,使得曹魏始终没能踏入关中一步,可见其军事才能还是有的,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提出“子午奇谋”成为一千多年来的军事构想,至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甚至使得现在的很多读者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产生了质疑。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也并没有造反,只不过诸葛亮身后事安排不当,继承人的选择上出现问题,致使内部出现倾轧,魏延没有死在防守曹魏政权的前线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下。

如果魏延不死,曹魏要想从汉中进入蜀地是不可能的,魏延的防守策略是稳扎稳打:“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 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 王平捍拒曹爽, 皆承其制。”

魏延的接替者王平就是采用这样的防守策略,将曹爽打败。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魏延驻守汉中的时候,是诸葛亮主政,刘禅并不管事,诸葛亮治内还是很有一套的,如果有一个坚强的后盾,汉中防守策略得到,蜀汉肯定不会被曹魏轻而易举的拿下。

刘禅宠信黄皓之后,并不管朝政,使得黄皓专权,这个时候,即使是魏延重生也没有用啊!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真传,也并非没有本事之人,然而对战曹魏,前期多胜少负,后期多负少胜,实际上是蜀汉与曹魏政权之间综合实力差距的拉开。


史论纵横


蜀汉灭亡时,此时蜀汉的实力不如魏国,魏延的能力也不如钟会、邓艾,靠他是解决不了危局的。

魏国能灭蜀汉,其根本原因是它的国力远远超过了蜀汉。

魏国灭蜀之战时,共出动了三路大军:

第一路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共计10多万人,经斜谷、骆谷进攻汉中。

第二路由邓艾率领,有3万多人,负责进攻甘松、沓中,以牵制在此地屯田的姜维。

第三路由诸葛緖率领,有3万多人,进攻武街、桥头,以切断姜维的后路。

此外还有魏兴太守刘钦统帅一路偏师从子午谷进兵。

这么算下来,魏军总共出动的兵力超过了16万。

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国力日益下降,在蜀汉投降时,全国共有士兵10.8万人,这还包括了各地的地方部队,由姜维等人指挥的机动部队不过4、5万人,不到魏军的1/3。

就双方的实力比来说,蜀军很难抵挡住魏军的攻势。

而且魏延的能力也远不如魏军的两个主帅钟会和邓艾,甚至还不如姜维,靠他是不可能挽回败局的。

按照《三国志》记载,魏延勇猛过人,是蜀汉后期难得的勇将,但是也仅此而已。

现在网上很多人认为魏延曾经长期镇守汉中,魏军未能进犯,如果由他守汉中的话就不会失守。而且魏延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说明他很有战略眼光,但是这明显高估了魏延的能力。

魏延守汉中是在关羽水淹七军,曹操离开长安,回师洛阳以后。此时魏国的军事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荆州一线,此后曹操、刘备先后去世,曹丕认为蜀汉已经不构成威胁,所以也是以东吴为主要目标。因此魏延能镇守汉中相安无事,主要还是因为魏国并不以蜀汉为主要目标。

而“子午谷奇谋”不过是《魏略》上的一个说法而已,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提出的仅仅是自己领兵万人单独进军,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允许。

魏延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诸葛亮手下担任先锋,他独自领兵最好的战绩,不过是在曹真伐蜀时和吴懿一起西入羌中,在阳谿击败了费瑶和郭淮。

而魏延独自领兵还遭遇过一次大败。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想夺取军权失败,于是率军攻打杨仪,结果被王平击败,魏延兵败身死。

应该说魏延一胜一败这个表现并不算太出色,廖化都曾经击败过郭淮,从实战结果来说,魏延的能力明显不如钟会和邓艾,甚至和姜维比都有差距。

结语

实力不如魏军,魏延的能力又不如对方主帅,所以蜀汉最后的危局靠魏延显然是不可能解决的。


不沉的经远


魏延是蜀汉帝国的开国大将,为刘备集团在西川扎根以及后来的开疆扩土都立下了汗马功勋。许多看过三国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印象,魏延既不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又不是五虎将之一,怎么在外打仗到处都看得到他,而且还经常担当先锋这样的关键角色。魏延到底在蜀汉帝国处于什么地位?魏延倒底想不想谋反?蜀汉帝国被灭前,宦官黄皓为何由此一评:“魏延若在,时事必不如此”,魏延如果还在,蜀国还能延续吗?

首先要确定一点,无论魏延是否还在,蜀国必亡。这是天下大势,天时地利人和多要素决定的,非一人一力可以改变。诸葛孔明何其了得的人物,鞠躬尽瘁还是不能挽救蜀汉衰亡的命运,更何况魏延乎。三分天下,刘备能够占其一,这是天时加人和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关羽失荆州后,蜀汉帝国仅存益州一地,天下十州的十分之一,蜀汉帝国就再也没有跟其他两国扳手腕的底气和实力了,慢慢衰亡是不可挽回的宿命。问题只是这个结局什么时候来,是早还是晚。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这得从魏延在蜀汉的地位谈起。魏延在诸葛亮治下多被当做大将或偏将使用,地位不算太高。其实在刘备治理时期,魏延的地位却高得超乎想象。举一个例子,刘备称汉中王后要回成都,就得派一个得力的大将镇守。汉中中这个地方,北瞰关中,南护蜀中,是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方,对蜀汉来说至关重要。刘备选择了谁去呢?既不是他的三弟张飞,也不是爱将赵云。这人恰恰就是魏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魏延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地位也绝不在所谓五虎将之下。对于这么一位有军功,有地位的大将,如果跟统治者思路相投的话是很有前途的。可惜的是魏延的主张一向跟诸葛亮不对路。在与魏国交战的过程中,蜀国有胜有负,魏延的表现一直是比较好的,魏国大将的死就与魏延有关。魏延一直主张出奇兵制胜,而诸葛亮主张求稳。诸葛亮死后,他的继任者也是持相同的想法。所以,与其留着这个刺头来跟自己作对,还不如把这个有权有势又有想法的大将扼杀在权力更迭的摇篮里。跟是否有反骨没有半点关系,魏延被杀其实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跟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官方主流政见不合,这就是魏延为何被杀的根本原因!

第三,魏延如果还在,蜀汉能否延续?魏延这个人军事战术是一流,但战略上属于末流。比如兵出子午谷这个奇招,有希望一举拿下长安,战术上没有问题。但战略上没有考虑蜀军孤军深入的问题,后勤补给怎么来,曹军举国而来怎么抵挡,这些都是高级统帅应该全盘考虑的。而姜维基本承袭诸葛亮稳扎稳打的风格,消耗魏军有生力量而不搞孤注一掷的豪赌,这符合当时蜀国的国情,因为蜀国根本输不起。所以魏延的风格不符合国情,此其一。其二,魏延这个人性格高傲,看不起别人,大家平时都躲着他。只有杨仪跟他针缝相对。诸葛亮死时,魏延是南郑候,要比关羽的汉寿亭候,诸葛亮的武乡候爵位还要高。而姜维不过是诸葛亮看好的一个降将而已。魏延是不会看的上姜维的。而如果魏延做大将军,统领全军,大将不合,于蜀军不利。或者魏延在外要搞起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一套,蜀国军队多重领导或者陷入分裂,蜀国大概率会死的更惨。

至于黄皓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也很好理解,蜀国灭亡时,魏延早就去世很多年,黄皓拿一个早就不在的人说事一不会影响大局,说了也白说;二还可以借此打击姜维等政治宿敌;三还可以显示自己的睿智,在刘禅面前逞能。反正是事后诸葛亮,不说白不说。





周周说古今


诸葛亮没有用好魏延实在是一大失误!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黄皓确实是说过这句话,而且魏延如果在的话,蜀国不至于亡国亡得那么快,但是有因为国力上面巨大的差距,蜀国灭亡的结局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

在三国演义里边,蜀国的国力其实是最弱小的,当时曹操占据了天下9州,东吴有4州,而蜀国才仅有一州。魏国有户口480多万户,吴国有200多万户,蜀国仅仅有70多万户口。

蜀国一直没有被曹操灭亡,主要还是依据蜀地的天险。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企图打破这种困守益州的局面,他先后六次出兵北伐,但是结果都是徒劳无功,反而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而且蜀国因为本身占地小,而且人口稀少,出产的人才也少,而诸葛亮在掌权期间,喜欢事必躬亲,这就造成,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凋零。

而继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之后,蜀国第一猛将其实就是魏延了,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之中,魏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诸葛亮的偏见,魏延一直受到打压。

诸葛亮死后,魏延其实是有资格统领蜀国大军的,但是诸葛亮却把这个权利交给了杨仪。魏延争夺兵权失败,只得逃走,杨仪派了马岱追杀,最终追上魏延并杀死了他,而杨仪此人并不懂军事。最终到底邓艾偷渡阳平关,直接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因此灭亡。如果诸葛亮死的时候把兵权交给了懂军事而且,实战经验丰富的魏延,蜀国未必会那么快灭亡,所以黄皓的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








南飞雁1988


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被姜维阻于剑阁雄关。剑阁自古以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钟会久攻不下,欲带兵北返,却为邓艾所阻。邓艾以奇兵偷渡阴平小道,穿越700余里的无人区,成功绕过剑阁,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江油,先是迫降守将马邈,又斩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绪,攻克绵竹。之后乘胜追击拿下成都门户雒县,蜀汉朝廷震动,在投降派的撺掇下,最终刘禅弃国投降,蜀汉灭亡。魏延若在,能救蜀国?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魏延是先锋将领,却不是谋国统帅

纵观魏延一生的高光时刻,一个是取代张飞成为汉中太守,另一个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成为先锋将领,斩将夺旗,颇有战功。但是魏延并不是一个统帅型的人才,对于统帅一国兵马或是一路兵马,无论从能力上还是从性格上来说都不太适合。

作为统帅,需要头脑冷静,用兵奇正相符,先谋败而后谋胜。从魏延的带兵来看,他的冒险因子比较多。诸葛亮每次北伐,他都要求以奇兵出子午谷。如此计谋虽有成算,但是风险也是极高的,一个不好,很有可能就是导致整个北伐的前功尽弃,大败亏输。这对于国力弱小的蜀国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从性格上来说,魏延也不是作为一军统帅的适合人选,据《三国志》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也就是说他的性格过于孤傲,其他将领都要避其锋芒,不敢惹他。以魏延这种性格作为统帅,军队内部的和谐将成问题。在这一点上可是犯了兵家大忌的,内部不稳,如何能共同抵御外敌。

所以说,从魏延个人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好的将才,却难以成为一位帅才。魏延若在,必是与姜维共存的状态。姜维可做统帅人选,却压服不了魏延,以魏延的性格与资历上看,他必然是想要当军方老大的。这样的情况下,蜀国军队内部必然矛盾重重,能否坚持到公元263年都难说。

蜀国国小民疲,不是一人可救的

三国时期,蜀国是最为弱小的一个国家,从疆域上看,蜀国仅仅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下辖22郡。东吴则有3州32郡,魏国是地域最广大的,并且占有中原之地,立国之后有12州87郡。

根据史料统计,刘备建立蜀汉之时,户籍人口仅仅20万户90万人。通过诸葛亮的治理,到蜀国灭亡之时,人口为1百万出头。即便加上兵籍、吏籍、漏籍、荫户、佃客和少数民族这些不纳入人口统计的数量,蜀国的人口也就400万人的样子。

那么东吴和曹魏又是什么情况?东吴在其灭亡时在籍人口为256万,加上不计入统计的人口,数量大约在550万以上,比蜀国多了150万。曹魏的在籍人口为443万,加入未入籍的则高达1300万人口。蜀国人口也就是比魏国零头多一些。国力差距实在太大。

打仗打的就是人口与经济,没有人口如何发展经济,没有人口如何能够招募军队。魏延是大将,不是治理国家的人才,他没有能力让蜀国拥有更多的粮草,也不能让人口得到飞速发展,这些因素制约着蜀国的发展,不用说魏延,即便诸葛在世,这样的局面也无法改变。

蜀国人才凋零,无人可用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对于蜀国人才凋零,无人可用最真实的写照。并不是说廖化能力一定不行,而是作为八十岁左右的老将,也许经验还在,但是他的体能,武艺各个方面已经严重退化,若有年轻人能够顶上,他又何苦冒着随时嗝屁的危险仍然领军在外。

再来看看姜维以剑阁雄关抵御住钟会大军时,蜀国后方发生的情况。先是江油守将马邈,面对邓艾长途跋涉,几乎是无粮可用的疲兵,直接就投降了。等于为邓艾提供了粮草和兵员。而另外一位守将诸葛绪,战死虽令人钦佩,但是他的选择着实不高明。绵竹关是蜀国都城的门户,坚守即可,为何非得带兵迎击?确实有点草包。之后更不用说了,蜀国官员留着都城不守,直接选择了投降,要知道,邓艾深入腹地,只是孤军一支。如何能面对蜀军的四面围攻。

面对这样一群人才,魏延能耐如何,打仗可不是一个人的事,他总不可能一个人带着兵马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大山侃史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蜀国之亡,不是一个人能够挽救的,纵观历史,除了汉高祖刘邦因秦末特殊的情况以巴蜀之地为基础统一全国,其他各朝各代在益州的割据政权无一不是割据几十年便宣告灭亡,整体的国力才是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魏延必死!

诸葛亮死之前,魏延已经是军方第二号人物了,居功自傲,除了诸葛亮谁也不服,你让谁去制衡他?姜维当时不过是小字辈,才投降几年?

杨仪污蔑魏延谋反,满朝上下居然迟疑不决,不知道该听谁的?这还用迟疑?谁不知道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的亲信?打曹魏的决心比诸葛亮还要坚决!

刘禅不杀,也不用别人扶,在诸葛亮死后能当几十年皇帝谁敢说他弱智?蜀汉实力不足,内部又是四分五裂,这才是灭亡原因。

刘禅不傻,那么就知道魏延不是真的谋反,但是当皇帝的不可能无条件信任一个人,连诸葛亮死后刘禅都不允许成都人祭祀,何况没有怎么打过交道的魏延,所以为了以防万一,除掉军功最大,官职最高的魏延也是势在必行,而且还不用自己动手何乐而不为?

至于黄皓说的话听听就算了,就算历史回流,魏延还得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