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南方小可


“孔孟之道”真的是害人的嗎?


是因為魯迅的文章?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還是因為一直受到口號的影響?“打倒孔老二”。


不能說孔子的思想全部都是有益的,但是,也不能說全部是糟粕。


有沒有想過,孔子的思想並不是本來的樣子。經過這麼多年,原本的思想經過歷朝歷代有意的轉化、改變,早就扭曲了本來面貌。


有沒有想過,流傳下來的孔子的著作,最早就是轉述,能確保是本來的想法嗎?


誰能保證,經過這麼多轉手,現在接觸到的孔子思想,就是原本的、未經加工的樣子?


通過文字去正確理解他人的意圖本來就難,需要正確的記錄、正確的理解文字意思,何況,孔孟思想又被有意的篡改,別有意圖的挑選,更難保證正確理解最初的思想。


“三人行,必有我師”,“有教為類”,這樣的說法,難道有哪裡不對嗎?還是說,這樣的思想也是害人的?


可以批判的接受一個思想,但不要毫無判斷的附和他人的意見。


通過一些記載,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偉大之處,而儒家精神,也有著閃光之處,不應該輕易全部否定。


誠然,我們接觸到的孔子思想確實有很多糟粕,但是,不應該簡簡單的說:孔孟之道”害人。


Celave


孔孟之道的真正價值,只有在歷史的情景中進行對比才能發現,抽象的說一個思想或理論的好壞是沒有意義的,也說不清楚。唐代中國文化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禪宗興起了,禪宗強調個人體悟,教導人們體會佛理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因此它的另一個特點是“簡易自由、生動活潑”(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這實際上是大眾文化興起的標誌,禪宗最初興起於民間,禪師最初產生於一批依賴遊民階層的遊僧階層中,帶有強烈的大眾文化的反智主義色彩,“不立文字”從根本上消解“知識”的意義,禪宗使大眾文化類型上升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禪宗在唐宋之際得到大量士大夫(知識精英)的喜愛,談禪成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禪宗不但征服了佛教,也使大眾文化征服了精英文化。禪宗強調佛性即人性,平常心是道,這是佛教的速成法,崇拜的是聰明,輕視邏輯論證,講心不講理。而佛教本來講求思辨、修證,證道之路,千難萬難,人生難得,聞法難得,持戒難得……,所以勇猛精進且不可得,因此道才難能可貴。一旦行住坐臥都成了道,道就唾手可得了,誰還在乎道的可貴。偷懶取巧是中國文化(大眾文化)的大害,壞就壞在自作聰明上。禪宗消解了知識的神聖性,瓦解了理論的深刻性,長此下去必然造成中國文化的整體平庸。禪宗崇尚自由,推崇自然而然、行雲流水的狀態,這種自由強調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是任性。這種“自由”崇尚不守規則,越自由就越不守規矩,大家都來搞這種自由,結果就是不得自由,因為沒有規則的自由,就是亂來,這種情況下,做任合事情都必須去鬥智鬥力,必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個時候,孔孟之道被程朱理學重起拾了起來,收拾中國的人心,孔子講“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真正的自由,理學的價值在於樹立起一個絕對的規則——“理”,通過理給大家定了個規矩,使人人不敢亂來,確立起一個有秩序的自在狀態,這才使人人都可以享受到“自由”,對自由的追求才有意義,否則追求自由就成了追求權力、追求金錢了。理學達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的最高成就,在觀念系統上它思考精密,氣象宏大,從理論上說,具有兩個特點:結構完整,思辨深刻,克服了中國文化中簡單粗暴的東西。

理學一反禪宗的反智主義傾向,樹立起儒學的知識主義取向,強調“理”的獲得,有學習的過程,提倡“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這樣才能掌握到至高無上的“理”,這樣建構起一個上至天地宇宙萬物,中至國家社會生活,下至個人生活的龐大的哲學體系,給中國文化建立起了知識的神聖性和理論的深刻性,這一過程就是精英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吸收和提升的過程。無極生太極,太極動,產生陰陽,陰陽結合五行,生成萬物。建立起了儒家的宇宙論,規模一下就大了,以前是隻論人事,現在是有比人間更大的宇宙萬物的規模。這裡面既有道教的,也有佛教的東西,是一個綜合。人是在這個宇宙生成過程中產生,但人得天地萬物精華之所在,這就是人之性,就是道德(仁),稱為人極,從太極發展出人極,太極、無極、人極同源,因此道德就具有根本性,這樣道德高尚的聖人就是可學的了。為什麼麼呢?因為天心人心相通,人心決定人性,人性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性。所以理學家講“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天地之理。”朱熹講“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及在人,則又各自有一個理。”又說“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理變非常重要,獲得理有什麼方法呢?理學家對理的獲取採取了“知識主義”的路線,這是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突破,“窮理盡性”,強調的是把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對知識的追求統一起來,明理,也就是知識的追求成為道德實踐的前提,把對知識的重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對中國傳統的心性論的一個突破,可以說具有改造中華文化的重大功能。但這努力可以說在理論上非常成功,而在實踐上並不成功,理學越到後來卻越受到各種的批評,到了現代,更成了反動的象徵了。人人都說“以理殺人,存天理滅人慾”,跟著也連累了孔孟之道成了害人的東西。這恰恰說明了有些人非常害怕“孔孟之道”,他們在怕什麼?這也恰恰說明了孔孟之道的真正價值所在。


只愛潘多拉


毛主席批判孔子是孔子他認為一切高尚的是讀書,幹勞動的是下等人乾的一事情,而毛主席那麼多年人們還懷念他,想念他,歌頌他,是他把人民放在心上,他非常尊重勞動者


用戶8556786857668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因為“孔孟之道”確實是害人的,其害死了“農夫和蛇”中的農夫,而且還差一點害死了“東郭先生和狼”中的東郭先生。具體“孔孟之道”如何?咱也不能人云亦云是吧!只有認認真真品讀一下他們的思想,一切不就水落石出了嗎!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分別把他們的“道”給拆解開來,然後大家一起看個明白!



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他們也都是極力推崇“仁”的思想,但是二者卻也是有著比較大的區別。下面就先從他們各自的人格先談吧:孔子偏向敦厚,其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則是極力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他也是以身作則地將之習慣一以貫之,所以,寬恕自始至終都是他人生之信條。

一次孔子在陳國曾被別人譏諷為“喪家之犬”,可他依舊能夠做到不往心裡去。但其在原則上還是會毫不妥協的,曾經有一個魯國國君的臣子,孔子發現他享受其不該享受的音樂時,孔子當時的那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即便時至今日都還是膾炙人口。

而孟子則不同,孟子似乎要偏向於憤世疾俗些。他是愛把個人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人,他以解民倒懸為己任,百姓的血淚會流在他的眼中;百姓的哀號會迴盪在他的心中,所以,他自然是最看不慣諸侯好強們那一套的。



孔子也憤世疾俗,只不過他最大的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而孟子卻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的這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了,但卻依舊能夠給人以如雷貫耳之感覺。


看到這裡,你還認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嗎?打個比方來說,菜刀本是做美味的,但由他製造出的血淋淋事件卻也不在少數!所以,假如你是“東郭先生”試的書呆子,這“孔孟之道”還真是殺你的刀!但話又說回來,假如人人都能履行“孔孟之道”,那這世界上可能就沒有軍隊和警察了。



其實“孔孟之道”也好,其它教科書也罷!其思想都是讓人學好的吧?可為什麼世界上還是那麼多的犯罪之人呢?你總不能說他們都是文盲吧?如果這樣認為,那就更是大錯特錯了!那些個製造成萬上億傷亡的人,一般情況下,他們不都是高學歷之人嗎?


人文鏡


孔孟之道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復禮,是為了統治者的利益的吹鼓手,不管統治者如何壞,都讓人們無條件復從、當奴隸!讓人們就像豬、羊一樣,任憑猛禽野獸吞食不得反對,至使幾千年來,不斷地任由外部勢力侵害,失去了多少發展機會??!


用戶順天道合人性


這是一個讓人既可嘆,又可悲的問題。不得不說。

孔孟之道的內容

孔孟之道,傳統文化,並非是孔孟所創立發明。孔子學說乃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說,孔孟之道,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的魂,如萬古長夜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中華大地。孔孟之道所包含的內容有四個層面:一是日用倫常之道,二是治國安邦之道,三是天地化生之道,四是陰陽順逆之道。

二千多年來,在禮崩樂壞之際,儒學的建立,才使世人有道可行,有理可依,有章可循。然而,因為諸多歷史原因,造成了世人的誤解、曲解,甚至扭曲。

世人的誤解

【誤解1】

晚近之世,近百年來,一些所謂的精英人物,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幾乎造成了傳統文化的斷根,學得中不中西不西,使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喪失殆盡。世人都喜歡追求自由,不受約束,喜歡自尊,得到尊重,但是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尊的前提是自重。也就是說,自由當先自律,自尊當先自重。中西雙方,因為人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所以文化當然不同,就如同“南橘北枳”之理,必須要有適合自己的文化,才能有利於各自的生存與發展,否則就會變質。

【誤解2】

近代經濟的落後,諸多世人,就把責任歸咎到文化落後上來,如此認為,屬於重大誤判。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經濟的落後,在此暫且不說。我們可以看一下週邊的國家韓國和日本,雖然他們的經濟與西方一體化,非常發達,但是,韓國和日本並沒有放棄自己本國的文化去崇拜西方,而韓國和日本的文化,正是學習了中國的儒家文化。所以說,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後,不是因為文化所造成的。或者說,正是因為中國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才造成了國運不順。

【誤解3】

歷朝歷代遵循和利用了儒家之道,但是,此非彼,皇家朝廷的律法並不代表是儒學教義和傳統文化,他們只是遵循者和利用者,皇家朝廷執政的錯誤不能歸咎到儒家的身上。二千多年前,秦朝可謂強大,因為嬴政的暴政和獨斷專行,焚書坑儒,導致了秦朝幾十年就倒朝滅國。後來到了漢朝,漢武帝尊崇儒家文化,才有了歷史上的漢唐盛世。

【誤解4】

世人對儒家倫常之道的誤解誤用,比如長幼尊卑,比如婆媳關係,儒家雖然提倡君臣父子,但更強調仁者愛人,互相體諒與尊重。人世間,因果不爽,因為原來婆婆過份強勢苛刻,媳婦們受盡了委屈,才有了今天的翻身揚眉吐氣。

【誤解5】

後世儒家學者,自身沒有起到良好的垂範作用,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者不乏其人,只學了之乎者也,沒做到修齊治平。千百年來,世人對儒家之道、傳統文化的誤解和歪曲,一言難盡。希望世人能夠正視歷史,反思過去,反求諸己,切莫怨天尤人,褻瀆聖賢。


一真講堂


也不能說孔孟之道是害人的,這樣就太不容現了。

人們之所以推崇孔孟之道,是因為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禮義、道義等方面的基礎奠定、發揚光大和持續傳承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孔孟之道也有他的歷史侷限性。孔孟之道是歷代朝廷用來統治人民思想的工具,幾千年來養成了忠實良民的習慣。因而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慘敗。

以理服人、先禮後兵,是針對和我們有相當素質的人和民族。如果我們一直用孔孟之道做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寄託,是萬萬不可取的。


男人要自強


只要是持此觀點的人,十有八九連四書五經都沒讀全,斷章取義、人云亦云者眾!孔子的保守肯定是有的,他的保守體現在禮法秩序上,這是當時的時代決定的,亂世末法。孔子的創新也是真的,開創性的教育、人性和道德思想澤被後世。孔子從來沒有否定過創新,他的核心主張是“中庸”——謀取最佳平衡,無過無不及。不過“中庸”已被後世曲解的面目全非。就當今提倡的民主和科學來說,方向固然無錯,但民主的極端是另一種暴政;科學的極端是人類被機器取代。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就會對“中庸”有稍深刻認識。中國近現代的落後,固化、變異、閹割過的、被統治者利用的儒家思想的確起的反向作用。但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沒有儒家思想主導,中國就一定比現在好?恐怕要自欺欺人。科學和民主都需要邏輯和抽象思維作為基礎,試問連漢字都是形意和具象的古代如何產生民主和科學?不要拿墨家的一些觀點來否定,墨家那叫經驗,不叫科學。儒家不是萬能藥,孔孟之道也只是一味藥,一味治療道德、人性、教育的發汗藥。藥方就放在那裡,開方的醫生早已仙逝,配藥和吃藥的結果如何,看各自服用的劑量和病症的輕重。


文史醒言


說說“慎獨”

※※※※

“慎獨”是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指人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當一個私人小診所生意清淡好長時間後,一天來了個病人,且診所裡只有病人和一個醫生,沒有第三人。你說,醫生會怎樣給病人看病配藥?

這時,醫生靠的是“慎獨”,亦即道德自律。

當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白宮辦公室與實習生萊溫斯基獨處時,克林頓會不會對萊溫斯基性騷擾?萊溫斯基會不會接受?

美國國家檔案館2018年3月19日首度公開的檔案顯示:時任總統克林頓和白宮實習生莫尼卡/萊溫斯基在白宮發生了10次性行為,其間希拉里有7次在白宮。

結論:通常,道德是靠不住的。

“慎獨”只是儒家“德治”的一廂情願的理想。

於是,歷來有人諷刺一些站在道德高地的權貴:滿嘴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龔潤澤1


不是絕對,是相對,相對於統治者或統治集團,孔孟之道是好東西。他愚化和奴化被統治者,也就是大眾,讓被統治階級甘心情願接受管理,奴役和驅使,誰反對誰就破壞了秩序,就是大逆不道。在孔孟之道之下只能出順民。實際上。孔孟之道不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是專門為統治集團服務的。相對於平民百姓,孔孟之道真不是件好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