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自嘲害怕、要當“逃兵”的管軼,帶著最新研究回來了。


2月18日,管軼教授和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把和新冠病毒有關的最新研究論文發佈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題為:《Identification of 2019-nCoV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in southern China》 ,研究團隊在廣西、廣東等地走私的多個穿山甲樣本中發現了冠狀病毒,而且該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


“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特別說明:預印本平臺medRxiv發表的論文,未經同行評審

“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管軼團隊: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

“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研究團隊對三批穿山甲樣本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第一批樣本是廣西海關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間的反走私行動中所獲的18只穿山甲,總共有包括肺、腸和血液等多種器官的43個冰凍組織。在這批樣本中發現有6個存在冠狀病毒:2個在肺,2個在腸,1個在肺-腸混合物中,另一個1個在血液中。這些從冷凍穿山甲樣本上找到的冠狀病毒和2019-nCoV病毒有類似的基因組結構。


第二批樣本是2018年5月至7月期間收集的12只穿山甲,有19個樣本(9個腸組織,10個肺組織),結果發現這批穿山甲和第一批穿山甲的冠狀病毒是一樣的。

第三批樣本是在新冠病毒爆發後,廣東重新檢查了在2019年3月的反走私行動中獲得的5個歸檔穿山甲樣本,包含2個皮膚拭子,1個不明組織和1個鱗片。這些樣本中同樣發現了冠狀病毒。通過高通量測序,研究團隊發現鱗片樣品中包含冠狀病毒序列,用這些數據組裝了一個21505bp的部分基因組序列(標記為GD/P2S),可以代表新冠病毒基因組的72%。

基於以上發現,管軼團隊對三批樣本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發現:

“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穿山甲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全序列相似性為85.5-92.4%, 低於蝙蝠RaTG13的 96.2%。但穿山甲病毒的受體結合域(RBD)與新冠病毒更相似,達97.4%,5個關鍵位點完全相同。相比之下,蝙蝠RBD與新冠病毒的相似性只有89.2%,5個位點只有1個相同。此外,新冠病毒RBD以外序列與蝙蝠序列更相似,提示存在趨同進化或病毒重組。

儘管目前的數據很難給出確切結論,穿山甲種群中病毒傳播的程度仍需進一步調查,但作者們認為,研究鑑於發現的多種穿山甲冠狀病毒譜系及其與新冠病毒的相似性,以及在廣西和廣東省反覆發生的與新冠病毒有關的冠狀病毒感染都表明,穿山甲很可能是冠狀病毒出現的潛在重要宿主,應將其從菜市場上清除,以防止人畜共患傳播。

此前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及廣州動物園科研部也公佈了研究成果: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該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冠狀病毒的陽性率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迄今為止,穿山甲是除蝙蝠以外唯一被新冠病毒相關冠狀病毒感染的哺乳動物。


這項研究為新冠病毒宿主的進一步探索指出了方向,並提出對中國和東南亞自然環境中穿山甲的進一步監測很有必要,以瞭解穿山甲在新冠病毒出現和未來人畜共患傳播風險中的作用。

“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管軼是誰?

管軼是國際頂尖的病毒學家。

“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學術方面,已發表240多篇的SCI學術論文,包括:10篇science(科學)、9篇nature(自然)、3篇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0篇柳葉刀(世界權威醫學雜誌)、7篇nature子刊、14篇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h因子96。


他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達到近30000次,2014-2018年,連續五年被國家權威機構Thomson Reuters評為“高被引科學家”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管軼更是SARS的大功臣,在2003年SARS爆發期間,管軼帶領團隊,率先證明果子狸是SARS的直接來源,遏止了SARS的再次爆發及流行。他在果子狸身上找到SARS病毒,2003年底,有人感染變種SARS病毒,他和鍾南山上報國務院,廣東下令清除野生動物市場上所有果子狸,有效遏止了疫情的擴散。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這樣評價他:“管軼很聰明,在香港是很出名的一位微生物學家,也是禽流感方面的研究專家,一直在用心探索。”


在疫情擴散之初,這位受鍾南山喜愛的弟子在到過武漢後就提出警告:“疫情在武漢已經無法控制了,就連我這種也算'身經百戰'的人都要當逃兵。武漢實際感染數,保守估計三萬起跳。”彼時,國內的確診數字僅291例。


言論一出,網絡上一片質疑,但管軼並未辯解,而是和團隊在汕頭大學和香港大學聯合的病毒研究所中,專注對新冠病毒及其引發的疾病進行系統研究,併為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穿山甲添力證。


“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請別再吃野生動物了

“逃兵”管軼在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COVID-19高度相似


1月22日,國家疾控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在國務院召開的首場武漢疫情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來看,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

2020年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合作,推測新冠病毒和SARS一樣,自然宿主可能也是蝙蝠,在從蝙蝠到人的傳染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間宿主媒介。

2020年1月22日,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及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聯合攻關,該研究團隊發現蛇是最有可能造成當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野生動物。

2020年1月23日,發現SARS病毒來源於中華菊頭蝠的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認為蝙蝠才是最有可能的攜帶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野生動物。


2020年1月24日,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朱懷球團隊最新研究預測表明,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潛在宿主,蝙蝠是它的最主要來源,中間宿主可能是水貂。

2020年2月6日,華南農業大學宣佈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縱覽這一路對新冠病毒宿主的探尋,始終離不開的是野生動物。如今管軼團隊發表的最新發現更是為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穿山甲添力證。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請別再吃穿山甲了。

穿山甲在中國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殺和食用,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有專家介紹,目前國內的穿山甲種群已商業性滅絕,國際上非法販賣的穿山甲,大部分是為了滿足亞洲消費者的食用和藥用需求。據公開資料顯示,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隻穿山甲在野外被抓捕,大多數最終銷往目的地多是中國,其次為越南和緬甸。

論文出處: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3.945485v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