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为何把英语看得如此重要?

仿佛9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想要和国际接轨,就必须得熟练掌握英语,如果连基本的沟通都办不到,怎么去和国际上的其他大国竞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市场的开发,英语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之一。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清末,传教士就引进了英语教育。一直以来,为了应付各类型的考试,国人的英语教育都注重书面英语,而常常忽略口语的练习。这就导致了“哑巴英语”的现象尤为突出。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根深蒂固。

英语教育发展的目标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新形势的发展以及主动性。即适应国际社会“全球化”发展,适应中国的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以及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需求,并适应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所以英语教育的目的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激励学生发展获取和处理各种知识的能力。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像母语学习那样融入生活。语言不单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沟通思想和文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好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具有母语学习的特点:融入生活场景,有效重复,互动。语言源于生活,将学习到的语言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才能使语言的学习更灵活。


乐玩益智


英语可以学,但是不能纳入高考中,把它看作是一种爱好,一门艺术,就像一个学生喜欢书法,画画,跳舞唱歌一样,有天赋异禀的到时候就会发光了,高考考英语不知要断送多少学生的前程。而考上大学的也很多成了书呆子,废物一个。


大孟觉醒


虽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全民学英语,但走出校门后,除了专业人士,没几个人会记得英语是怎么读的,更别说把英语用在所学上,既然没实质意义,真有必要把英语当成阻拦学生上进的主科吗???


杞嵟531


我说说我亲身经历的事儿吧。

  • 我家先生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由于师资不行,主要是他自己也不喜欢,英语很差。自己说26个字母单个放那都认识,俩儿放一块就不认识了,更别提3个字母的或更长的,组成句子就更蒙圈了。可他理科特别好,就因为英语差没考上大学(高考时英语只考了20多分)。同班一个同学,理科没他好,但人家英语高考及格了,考上了大学,后移民加拿大。不过,我老公运气好,上了不错的中专,后在国内发展的也挺好,但出国就别想了。

  • 我女儿上学时主要是我抓她学习,一上来我就挺重视英语的,上小学时每天早上坚持听英语磁带,就是学校附课本自带的那种,反复听。后来又买了剑桥英语书和磁带,我觉得挺管用的,听力没问题,课本每篇都能背诵。所以她的英语一直挺好,各种考试都能一次通过,而且高分拿下,比他爸爸强太多了。
  • 我上学时英语也不错,但是学的是“哑巴英语”,笔试翻译都挺好,张不开嘴,听力也不行。但我自己挺喜欢的,一直以来买的“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啊,但大都半途而废。最近我又心血来潮了,听朋友介绍”流利说“线上学习特别好,我就下载下来,又开始了”有始无终“的学英语之路,嘿嘿。

这次学习,我有自己的目标,就是退休以后可以带老伴出国走走看看,有了我这个翻译官,到哪能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在我家先生面前显摆显摆多好。

清泉梅子999


曾经英语被批的一无是处,特别是那句“不学ABC,照样闹革命。”让英语老师如芒刺在背,活得战战兢兢。1977年恢复高考,我家楼上的大哥参加了高考。虽然他总分没上录取分数线,但因为英语考了50分,被四川大学外语系录取为英语专业走读生。到1980年高考时,我也考了50分,但那次我们班参加高考的同学英语考20~30分的比比皆是,但那一年英语成绩只按30%这算,也就是说我的英语成绩只能算15分。1981年我再次参加高考,英语成绩按50%折算……


手机用户14195414620


毕业后,我发誓让英语彻底滚出我的世界。走入社会后,因为英语我接连两次错过了改变人生的机会。

高中三年我的英语只有在高考时候及格了,93分,我曾经一度认为背单词是世界上最困难、最痛苦的事情。

大学时候考了三次才勉强过了四级,算是拿到了毕业证,我甚至发誓再也不会摸一下英语书。工作后,我却因为英语连续两次错失改变人生的机会。

刚毕业那年,我进入一家一汽集团配套企业,入职后不到一个月,公司由于跟北汽福田签下订单,正式进入北汽体系,所以需要组建驻京分公司,从我们这批新员工中选拔3人,论学历、论实习期考核和评分,我都是最高的,但是必须要求英语6级以上,于是我失去了进京的机会。

工作五年后,我觉得公司的平台已经不适合我,于是我打算跳槽。我一个同学在某世界五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做HR,经她介绍,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前去面试。结果我又输了,他入职了,我再次被拒绝。我不是输给了他,是再次输给了英语,面试官要求跟我英语交流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输了。

人生没有如果,有些机会错过了可能就决定了一生。

1.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英语

很多人认为英语没用,是因为觉得自己一辈子见不到外国人,一辈子用不到英语。其实这就错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接触英语的地方越来越多。

举个例子,所有的汽车厂配套企业必须通过IATF质量体系认证,这是强制规定。而这个认证原版就是英文的,在做报告的时候必须中英文双语书写的。拿长春为例,一汽配套企业几百家。

在长春的街头遇见个外国人都不稀奇,甚至在小区里都有,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说着蹩脚的英文,或者他们说着蹩脚汉语,大家一边说,一边比划也聊的不亦乐乎。

2.学英语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学会一个生活技能

学英语跟崇洋媚外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倘若这里理论成立,那些学日语岂不是要被骂为汉奸。

清末尚且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了如今反倒退步了?那只是一些人的偏见,英语更像是一个工具书,一个生活技能,就跟我们会开车一样,是服务于生活本身的。

说英语就是崇洋媚外,那么对于西方的新发明呢?高科技?西方的足球呢?这是个极端封闭保守的思想,不足为取。

中国教育为何如此看重英语?那是因为英语是如此重要。曾经以为英语距离我们很远,蓦然回首,它就在我们身边。


家庭教育婆媳课


纯粹是海归派媚外的结果,全民学英语,又有多少人会或需要接触外国人或相关资料阅读,恐怕不到十万分之一,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不会汉语写作。与其浪费大量资源及时间进行英语教育及学习,还不如多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及专业技能


山野农夫938


当下,英语是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在所有课程中占的比重几乎与语文、数学平分秋色,“3+X”高考模式中,英语与语文、数学分值相等。不仅如此,英语还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有的地方招考公务员、晋升职称之类的考试也要加试英语。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设英语,然而家长却认为这是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难怪有人慨叹:“中国人这是怎么啦?竟然学英语达到如此疯狂的地步!”

学校和家长对英语如此重视,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不学英语就成不了才?”笔者不为以然。

学英语的用途,无非是为了学生将来在进行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时能读懂英文资料,能与说英语的外国人交流,因为英语几乎相当于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尽管如此,我以为也没有必要把它强调到与汉语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毕竟将来还有大多数人出不了国,也没有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许多人都将成为普通劳动者,种田的农民与进行体力劳动的工人学了英语能有多大用处?只要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无论会不会英语,仍然是人才。


其实,在很多领域,不学英语照样也能成才。比如学书法,就根本不需要学英语。因为英语与书法没有任何相通之处,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字独有的书写艺术,不需要也不可能从西方国家借鉴什么,如果真需要交流借鉴的话,倒是外国人应该学习汉语,且要下一番苦功夫练习汉字,才有可能进入书法之门。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大学招收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英语也是必考科目,英语达不到一定水平,照样不能录取,这就把许多在书法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人拒在了门外。我国古代如群星般闪烁的众多书法名家,如钟(钟繇)张(张之)羲(王羲之)献(王献之)、顔(顔真卿)柳(柳公权)欧(欧阳询)赵(赵孟頫)之类,他们谁也没有学过英语,但他们却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作品,难道他们不是人才?


王营评教育


这个提问好!

看回答更好!


86淡泊宁静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如同世外桃源,自给自足,没有必要人人学英语。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是中国人走出去必须掌握的通用语言,因为那时候,外语人才奇缺。现在不同了,已经有人提出要培养多语种人才。而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各国都在学习汉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