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為何把英語看得如此重要?

彷彿9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想要和國際接軌,就必須得熟練掌握英語,如果連基本的溝通都辦不到,怎麼去和國際上的其他大國競爭。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市場的開發,英語專業逐漸成為熱門專業之一。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中國的英語教育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的英語教育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早在清末,傳教士就引進了英語教育。一直以來,為了應付各類型的考試,國人的英語教育都注重書面英語,而常常忽略口語的練習。這就導致了“啞巴英語”的現象尤為突出。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中國應試教育的影響過於根深蒂固。

英語教育發展的目標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考慮:新形勢的發展以及主動性。即適應國際社會“全球化”發展,適應中國的深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適應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以及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需求,並適應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所以英語教育的目的應該更加註重引導和激勵學生髮展獲取和處理各種知識的能力。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要像母語學習那樣融入生活。語言不單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溝通思想和文化的思維表達方式。好的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必然具有母語學習的特點:融入生活場景,有效重複,互動。語言源於生活,將學習到的語言在生活中得到運用,才能使語言的學習更靈活。


樂玩益智


英語可以學,但是不能納入高考中,把它看作是一種愛好,一門藝術,就像一個學生喜歡書法,畫畫,跳舞唱歌一樣,有天賦異稟的到時候就會發光了,高考考英語不知要斷送多少學生的前程。而考上大學的也很多成了書呆子,廢物一個。


大孟覺醒


雖花費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全民學英語,但走出校門後,除了專業人士,沒幾個人會記得英語是怎麼讀的,更別說把英語用在所學上,既然沒實質意義,真有必要把英語當成阻攔學生上進的主科嗎???


杞嵟531


我說說我親身經歷的事兒吧。

  • 我家先生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由於師資不行,主要是他自己也不喜歡,英語很差。自己說26個字母單個放那都認識,倆兒放一塊就不認識了,更別提3個字母的或更長的,組成句子就更蒙圈了。可他理科特別好,就因為英語差沒考上大學(高考時英語只考了20多分)。同班一個同學,理科沒他好,但人家英語高考及格了,考上了大學,後移民加拿大。不過,我老公運氣好,上了不錯的中專,後在國內發展的也挺好,但出國就別想了。

  • 我女兒上學時主要是我抓她學習,一上來我就挺重視英語的,上小學時每天早上堅持聽英語磁帶,就是學校附課本自帶的那種,反覆聽。後來又買了劍橋英語書和磁帶,我覺得挺管用的,聽力沒問題,課本每篇都能背誦。所以她的英語一直挺好,各種考試都能一次通過,而且高分拿下,比他爸爸強太多了。
  • 我上學時英語也不錯,但是學的是“啞巴英語”,筆試翻譯都挺好,張不開嘴,聽力也不行。但我自己挺喜歡的,一直以來買的“新概念英語”,“走遍美國”啊,但大都半途而廢。最近我又心血來潮了,聽朋友介紹”流利說“線上學習特別好,我就下載下來,又開始了”有始無終“的學英語之路,嘿嘿。

這次學習,我有自己的目標,就是退休以後可以帶老伴出國走走看看,有了我這個翻譯官,到哪能和外國人進行簡單的溝通,在我家先生面前顯擺顯擺多好。

清泉梅子999


曾經英語被批的一無是處,特別是那句“不學ABC,照樣鬧革命。”讓英語老師如芒刺在背,活得戰戰兢兢。1977年恢復高考,我家樓上的大哥參加了高考。雖然他總分沒上錄取分數線,但因為英語考了50分,被四川大學外語系錄取為英語專業走讀生。到1980年高考時,我也考了50分,但那次我們班參加高考的同學英語考20~30分的比比皆是,但那一年英語成績只按30%這算,也就是說我的英語成績只能算15分。1981年我再次參加高考,英語成績按50%折算……


手機用戶14195414620


畢業後,我發誓讓英語徹底滾出我的世界。走入社會後,因為英語我接連兩次錯過了改變人生的機會。

高中三年我的英語只有在高考時候及格了,93分,我曾經一度認為背單詞是世界上最困難、最痛苦的事情。

大學時候考了三次才勉強過了四級,算是拿到了畢業證,我甚至發誓再也不會摸一下英語書。工作後,我卻因為英語連續兩次錯失改變人生的機會。

剛畢業那年,我進入一家一汽集團配套企業,入職後不到一個月,公司由於跟北汽福田簽下訂單,正式進入北汽體系,所以需要組建駐京分公司,從我們這批新員工中選拔3人,論學歷、論實習期考核和評分,我都是最高的,但是必須要求英語6級以上,於是我失去了進京的機會。

工作五年後,我覺得公司的平臺已經不適合我,於是我打算跳槽。我一個同學在某世界五百強汽車零部件企業做HR,經她介紹,我和另外一個同學前去面試。結果我又輸了,他入職了,我再次被拒絕。我不是輸給了他,是再次輸給了英語,面試官要求跟我英語交流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輸了。

人生沒有如果,有些機會錯過了可能就決定了一生。

1.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越來越多的接觸到英語

很多人認為英語沒用,是因為覺得自己一輩子見不到外國人,一輩子用不到英語。其實這就錯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接觸英語的地方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所有的汽車廠配套企業必須通過IATF質量體系認證,這是強制規定。而這個認證原版就是英文的,在做報告的時候必須中英文雙語書寫的。拿長春為例,一汽配套企業幾百家。

在長春的街頭遇見個外國人都不稀奇,甚至在小區裡都有,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說著蹩腳的英文,或者他們說著蹩腳漢語,大家一邊說,一邊比劃也聊的不亦樂乎。

2.學英語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學會一個生活技能

學英語跟崇洋媚外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倘若這裡理論成立,那些學日語豈不是要被罵為漢奸。

清末尚且有“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了如今反倒退步了?那只是一些人的偏見,英語更像是一個工具書,一個生活技能,就跟我們會開車一樣,是服務於生活本身的。

說英語就是崇洋媚外,那麼對於西方的新發明呢?高科技?西方的足球呢?這是個極端封閉保守的思想,不足為取。

中國教育為何如此看重英語?那是因為英語是如此重要。曾經以為英語距離我們很遠,驀然回首,它就在我們身邊。


家庭教育婆媳課


純粹是海歸派媚外的結果,全民學英語,又有多少人會或需要接觸外國人或相關資料閱讀,恐怕不到十萬分之一,結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不會漢語寫作。與其浪費大量資源及時間進行英語教育及學習,還不如多給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及專業技能


山野農夫938


當下,英語是中小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其在所有課程中佔的比重幾乎與語文、數學平分秋色,“3+X”高考模式中,英語與語文、數學分值相等。不僅如此,英語還是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有的地方招考公務員、晉升職稱之類的考試也要加試英語。按照國家課程計劃,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不開設英語,然而家長卻認為這是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難怪有人慨嘆:“中國人這是怎麼啦?竟然學英語達到如此瘋狂的地步!”

學校和家長對英語如此重視,不能不使人產生這樣的疑問:“難道不學英語就成不了才?”筆者不為以然。

學英語的用途,無非是為了學生將來在進行國際間科技文化交流時能讀懂英文資料,能與說英語的外國人交流,因為英語幾乎相當於當今世界的通用語。儘管如此,我以為也沒有必要把它強調到與漢語學習同等重要的位置,畢竟將來還有大多數人出不了國,也沒有和外國人交流的機會,許多人都將成為普通勞動者,種田的農民與進行體力勞動的工人學了英語能有多大用處?只要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無論會不會英語,仍然是人才。


其實,在很多領域,不學英語照樣也能成才。比如學書法,就根本不需要學英語。因為英語與書法沒有任何相通之處,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漢字獨有的書寫藝術,不需要也不可能從西方國家借鑑什麼,如果真需要交流借鑑的話,倒是外國人應該學習漢語,且要下一番苦功夫練習漢字,才有可能進入書法之門。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許多大學招收書法專業的研究生,英語也是必考科目,英語達不到一定水平,照樣不能錄取,這就把許多在書法方面有一定造詣的人拒在了門外。我國古代如群星般閃爍的眾多書法名家,如鍾(鍾繇)張(張之)羲(王羲之)獻(王獻之)、顔(顔真卿)柳(柳公權)歐(歐陽詢)趙(趙孟頫)之類,他們誰也沒有學過英語,但他們卻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朽作品,難道他們不是人才?


王營評教育


這個提問好!

看回答更好!


86淡泊寧靜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如同世外桃源,自給自足,沒有必要人人學英語。改革開放以來,英語是中國人走出去必須掌握的通用語言,因為那時候,外語人才奇缺。現在不同了,已經有人提出要培養多語種人才。而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影響,各國都在學習漢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