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第一軍情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講講秦始皇對扶蘇的培養。

這個問題確實很值得研究,當時,秦朝上下都在學法入仕的時候,秦始皇偏偏給扶蘇找了個儒學大師——淳于越,這一點頗讓人思量。

我們讀歷史,總有一個錯覺,總以為大秦虎狼之國,必定是罷黜百家,獨尊法術,其實不然,至少在大秦王朝建國之初,秦始皇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如他創建的“博士議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國的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參加政府,設置博士官,讓他們參議朝政,從而組建了參議輔政集團。而扶蘇的老師淳于越,就是秦國博士集團的首領人物。

也就是說,秦始皇其實在一開始,是想讓秦朝文化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但隨著秦宮之中儒法之爭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某些譏諷皇帝、威脅到其統治的不當言論,終於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決心,焚書坑儒,將法術立為帝國的主要意識形態。

如果說“焚書”扶蘇還可以理解,但當秦始皇開始“坑儒”竟殺掉了包括扶蘇老師淳于越在內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的時候,扶蘇終於受不了了,於是率然直諫:“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大怒,他開始後悔讓扶蘇接觸那些可惡的儒家思想,於是決定讓他遠離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咸陽到帝國的邊疆、去蒙恬那裡擔任監軍、去體驗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與法家,又功高謀遠,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將扶蘇培養成一個剛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穩重的合格接班人。

可以預見,若秦始皇在沙丘有安排好,使趙高的陰謀無法得逞,兼通儒家、法家與兵家的扶蘇與蒙恬兄弟上位,則秦朝必將出現類似漢宣帝“霸王道雜之”的政治氛圍。則至少在扶蘇這一世,大秦是不會亡的


千古名將英雄夢


之所以會出現“扶蘇不死大秦不亡”這種說法,是因為大秦是在胡亥繼位之後走向衰敗,最終導致了大秦的滅亡。

扶蘇因為“坑儒”一事向秦始皇進諫,觸怒了秦始皇,被貶斥到上郡蒙恬處。秦始皇遲遲沒有確定太子,最終在帝位傳承之上栽了跟頭。這也是後世儒家為什麼老是在“太子”一事上不肯讓步的原因!

由於沒有明確的傳承,胡亥的繼位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胡亥為了帝位的鞏固,將扶蘇蒙恬等人相繼殺死。由於扶蘇素有賢名,扶蘇被胡亥賜死,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直到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還一直拿此事大作文章。

大秦的法統遭到了質疑,各處義軍紛紛打出了“六國”的旗號。由此在法統層面上使大秦處於了劣勢。

“扶蘇不死,大秦不亡。”只是人們對於已死之人的一種遐想。

只要不是扶蘇繼位,依然還是胡亥繼位,即便扶蘇沒有被賜死,大秦帝國的走向還是不會改變。

以扶蘇、蒙恬等人被殺的情況來看,扶蘇的性格相對懦弱,處事不夠果斷,完全沒有秦始皇那種雷厲風行的的風格。

胡亥施行暴政,殘殺大臣武將。扶蘇除了進諫之外,基本上不會採取暴力手段除掉胡亥。除非扶蘇改變進諫的方式,否則扶蘇以進諫觸怒秦始皇,依然還會以進諫觸怒胡亥。

大臣們擁立“扶蘇”推翻胡亥,必然會再次引起大秦帝國上層的動盪。義軍們打出“扶蘇”的旗號,最終還是會導致胡亥殺掉扶蘇。

最終大秦還是在胡亥的暴政下走向瓦解。


寄暇學宮


這個假設需要推敲!有畫說話,前來作答!

所謂“扶蘇不死,大秦不滅”的理解,看站在什麼立場!

對於扶蘇的記載,後世均突出兩點:1是勸諫父親不要焚書,激怒秦皇,被貶到邊塞監軍;2是接到假詔後乖乖自殺。再看看歷史記載的扶蘇是為人仁義,勇敢堅毅,性格果斷,會帶兵,常身先士卒參戰。扶蘇智勇雙全,具備政治遠見,性格豪爽講義氣,也常常批評父親。疑點1來了:如秦始皇既然是暴君,得罪暴君的下場大家可以腦補。為何扶蘇是被貶為監軍,而且是到強大的西部軍團?西部軍團是兵力戰力都強大,主將也是扶蘇的堅定後盾蒙家將啊!怪哉!疑點2來了:扶蘇接到假詔自殺,竟柔弱到好似一個沒有主見到不願申辯的主,性格與記載反差太大。蒙家將勸也不聽。怪哉!疑點3來了:那些儒生反對郡縣制而提倡分封,實際是尋求倒退和與舊勢力形成利益集團,就是和秦始皇對著幹他們口中的殘暴皇帝居然只是燒書解決而不責罰人,怪哉!(後來坑儒是坑術士,懷疑者可去自行求解)

有畫說話的觀點:

後世突出的扶蘇這兩點如果是真,在秦黑的嘴裡無非想塑造扶蘇仁善的親民形象,好襯托秦始皇或大秦的殘暴。把扶蘇打造成是“儒家”的堅定支持者或同情者。這樣可以讓自己名正言順。

而在另一派眼裡,這是對大秦結局的一種無奈。

後世突出的扶蘇這兩點如果是假,那小編也不想去談論了!

而小編卻從中看到了另外一面:秦始皇和扶蘇父子二人關係甚好,甚至是知音,或者是父子二人配合的天衣無縫。秦始皇強力掃除中央集權障礙,同時樹立扶蘇仁德形象,便於接班,獲得聲望,讓大秦統一的基礎更加牢固。看秦始皇的作為,除了在討伐楚國時犯了貪便宜(20萬兵和60萬兵)的錯誤外,其政治遠見和皇帝作為是相當厲害。

在儘可能的尋求有關秦始皇的歷史過程中,小編的結論是:秦始皇及大秦重法尊儒兼納百家!

文臣皆是法律專家,或法家能人;中央參謀團博士(可以理解為專門做學問的官,也是儒生)至少70人以上,同時鼓勵民間人士到官辦學校求實用之學。這就可以理解為:秦始皇是依法治國,行政上用實幹的人(法家);政策制定上聽儒生建議(儒生空談可以,掌權實在誤國);官員儲備上提倡有實用技術和實幹精神的人(擾亂思想的書禁止,鼓勵學習實用的書)而使天下各種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除了儒家,秦始皇對儒家的態度是尊而不用,這難道是一種具備先見的眼光?)。畢竟,大秦的發展的強大,後期不僅要靠法制,還要靠各行各業的建設!(戰車、兵器包括兵馬俑都可以證明大秦對實用技術的重視)


大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如果歷史上對扶蘇的全面記載是真實的話,更能證明大秦六代七君在戰略上是何等超前,秦始皇也是何等清醒,對接班人的選擇也英明。重法平天下,而後逐步仁治安天下,從而保證大秦持久輝煌!與其說秦始皇想追求長生不老,還不如說秦始皇想讓大秦長生不來!否則為何定“始”皇帝而約定後世為二世、三世······又為何為自己修陵墓!證據還有很多,本文簡單一說!

不管怎麼看,在於立場!是黑大秦還是捧大秦,結論會不一樣!小編最想的是如何從中發現,最接近歷史上的真實大秦!在探索史籍的文字中,不得不承認,大秦被歷代刻意地黑了太多!哎!扶蘇啊,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不同意見,可以評論區留言探討!謝謝!同時提示:《史記》中錯誤不少,如對秦皇子女人數2種不同記載;如對胡亥年齡記載2種······而且都能共存。值得思考!(圖二圖三為扶蘇,圖四是大秦先進工藝製造的證明,圖五是秦直道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有畫說話


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又名公子扶蘇,他為人剛毅勇武,仁義且有政治遠見。他在秦始皇在位時就經常反對秦始皇的嚴峻法度,勸諫始皇平息國民矛盾,倡導仁政。這對剛剛統一六國的大秦王朝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扶蘇做事穩重,考慮周全,在朝中威望頗高。公子扶蘇素來英名天下,以仁義著稱,天下才士慕名而云行者多,六國舊臣皆望其繼位施仁義於天下,做大作為,中興吏治,造福天下。扶蘇不死,也就是趙高李斯不會扶持胡亥上位,也等於就是說扶蘇上位,蒙恬不會死。但是,這樣一來,秦國就不會亡了麼?秦國亡是必然的結果,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而已。趙高胡亥,只不過是把秦國積累已久的矛盾快速的激化了而已。可以說秦國早早的夭折,罪在胡亥,也可以說罪不在胡亥,秦始皇巡遊天下,到沙丘的時候,秦始皇令趙高寫詔書給扶蘇,讓扶蘇把軍權交給蒙恬,讓他趕緊到咸陽主持秦始皇的喪事,並繼承帝位,可是詔書還沒有發出去,秦始皇就病死了,趙高為了個人的目的,就和跟隨在秦始皇身邊的小兒子胡亥一直商謀,說服了李斯一起篡改了詔書,命扶蘇和蒙恬自殺,讓胡亥繼位,大秦早在秦始皇活著時就已經不行了,秦始皇的暴政是天怒人怨,當時秦國已經是民不聊生,當時的社會矛盾已經不可調和,而且就在秦始皇死的當年,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起義了,隨後劉邦項羽起義就席捲天下,這說明扶蘇和胡亥無論誰當皇帝天下都要大亂。趙高為什麼急於殺扶蘇立胡亥呢?因為扶蘇是一個親賢臣遠小人的君主,他怕扶蘇當了皇帝后,就把他這種沒有人品的小人趕走了,為了自己的將來打算,他只有選擇把扶蘇殺害,立白痴二世胡亥當皇帝。

試想,扶蘇若不死,他肯定會最先採取措施緩和國內矛盾。商鞅變法是讓秦國變強了,但是隨著秦國軍事實力越發強大,法度也越加嚴明,可是這種嚴刑峻法能打天下,卻治不了天下,於是國民矛盾迅速升溫。在這種局勢下,原本就反對焚書坑儒的扶蘇一旦繼位,肯定能調整秦始皇的治國理念,安撫百姓,廢除酷刑,陳勝吳廣的起義也是打著扶蘇的旗號,說天下人都知道扶蘇的賢名。胡亥登基之後,沒有停止秦始皇之前的大工程,還變本加厲,制定了更加嚴苛的法律。也就是說,如果扶蘇當時沒有自殺的話,與蒙恬帶著長城軍觀察一下形勢,得到秦始皇已死的信息之後,反攻胡亥,最後登基,停止大規模的工程,減少嚴苛的法律,那麼秦朝就不會這麼短命的。從歷史的軌跡之中我們可以淺顯的窺探一下其發展的規律,由此可知,秦國的滅亡,和扶蘇的死亡與否關係不大,最多隻是延遲秦朝的亡期。


愛歷史說野史


秦始皇死後,李斯等人將胡亥扶上皇位,後來宮廷政變,秦國迅速走向滅亡之路。那麼當初繼承皇位的如果是扶蘇,秦國是不是就不會暫時滅亡?大秦王朝的歷史又將如何改寫?

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又名公子扶蘇,他為人剛毅勇武,仁義且有政治遠見。他在秦始皇在位時就經常反對秦始皇的嚴峻法度,勸諫始皇平息國民矛盾,倡導仁政。這對剛剛統一六國的大秦王朝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扶蘇做事穩重,考慮周全,在朝中威望頗高。但是公元前210年,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據說死前有密詔讓扶蘇繼位,但是李斯、趙高等人假擬聖旨讓胡亥繼位,遠在邊疆的扶蘇收到信,錯以為是“父親賜死”,在萬分痛心之下自刎。

試想,扶蘇若不死,他肯定會最先採取措施緩和國內矛盾。商鞅變法是讓秦國變強了,但是隨著秦國軍事實力越發強大,法度也越加嚴明,可是這種嚴刑峻法能打天下,卻治不了天下,於是國民矛盾迅速升溫。在這種局勢下,原本就反對焚書坑儒的扶蘇一旦繼位,肯定能調整秦始皇的治國理念,安撫百姓,廢除酷刑。也許還能提前實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因為只要思想統一,民無反抗之心,國內的治安就能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指日可待。再加上扶蘇一直提倡取消百姓的繁重徭役,他認為百姓富裕了,整個國家就富裕了,所以扶蘇如果在當時繼位,一定能讓秦國出現一番空前和平繁榮的景象,也許就會延緩大秦的滅亡。

但是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歷史不可能因為一個人的才華而改變發展趨勢,所以“扶蘇不死,大秦不亡”也只是相對於無能的胡亥而言。扶蘇可能會延緩大秦的滅亡速度,但絕不可能挽救秦國走向滅亡。


第一軍情


始皇帝末年,公子扶蘇以屢次上諫建議嬴政擯棄焚書坑儒的暴政而獲罪北驅蒙恬處為監軍,督造御北長城,抵禦匈奴。



後嬴政漸感日薄西山,時日不多,望南巡以觀其錦繡山河,六國疆土,終途中暴病難治,欲密旨扶蘇繼承大統。


時有中車府令趙高,丞相李斯,幼子胡亥伴駕。趙高以扶蘇繼位必施仁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們主張素來與扶蘇相反,彼此敵對)為由,與李斯狼狽為奸,密謀篡改密旨,賜死扶蘇,扶胡亥上位,傀儡皇帝,共御天下,遂遣一宦使北上宣假旨。

時扶蘇與蒙恬於北疆共御匈奴,扶蘇獲賜死假旨,不作多想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蒙恬勸議無效,不復議,自刎而死。蒙恬疑旨有假,不願赴死,乃俘後被殺。

此時扶蘇、蒙恬空留帝國最強30萬大軍於北疆群龍無首,可惜。

如若扶蘇不死,大秦終亦亡,但可至二世,乃至三世,留守百年尚未可知。

公子扶蘇素來英名天下,以仁義著稱,天下才士慕名而云行者多,六國舊臣皆望其繼位施仁義於天下,做大作為,中興吏治,造福天下。


若扶蘇不死,說明其非無腦感性之人,擁有君王所該有的理智與心計,再有蒙恬30萬黃金鐵騎兵撐腰,天下才子幕僚,六國舊臣效力,再施行仁政,天下百姓愛戴,天下真莫有敢與之爭鋒,將又是一中興盛世。

但自古天下,難有長盛不衰之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難傳至萬世。扶蘇死後,經不住後代揮霍,秦終亡國。

沒有千秋國度,唯有萬世河山。


不書


扶蘇不死,也就是趙高李斯不會扶持胡亥上位,也等於就是說扶蘇上位,蒙恬不會死。但是,這樣一來,秦國就不會亡了麼?

秦國亡是必然的結果,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而已。趙高胡亥,只不過是把秦國積累已久的矛盾快速的激化了而已。可以說秦國早早的夭折,罪在胡亥,也可以說罪不在胡亥。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之後,一步步的走向了統一的道路,一路上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但是我們知道,那是因為秦國的法治制度更好的適應了戰國時代的實際情況,最大化的挖掘了秦人的潛力。形成了嚴密的法度。但是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秦國統一之後難以改變固有的局勢。以至於在新的歷史發展之下,秦國的制度落後了,阻礙了新事物的發展。民心所向是過上安穩的生活,但是全新的秦國卻沒有帶給人民這樣的生活。所以說秦國早早的亡了,扶蘇、胡亥等等只不過也是秦國最後的光輝而已。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在後來的歷史中也看到很多。漢朝繼承秦朝,得天下幾百年,創造了大漢朝的一個輝煌時期。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但是也是早早的夭折了,但開啟了後來的大唐盛世。李自成打敗明朝,但是不久便被清軍入關擊敗,清朝也迎來了幾百年的榮光。

從歷史的軌跡之中我們可以淺顯的窺探一下其發展的規律,由此可知,秦國的滅亡,和扶蘇的死亡與否關係不大,最多隻是延遲秦朝的亡期。


看點兒歷史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每讀這一段,秦王嬴政意氣風發的形象就會昭然若現。

然而諷刺的是:短短的15年,秦國就滅亡了,如一朵浪花被滔滔江水碾碎在歷史長河裡。

以至於後世人有這樣的說法:“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假如歷史能倒流,真的是這樣嗎?

有書君認為: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得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以及扶蘇這個人的特點。

對於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一是太史公的《史記》和賈誼的《過秦論》給出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王的暴虐無道在史書上都有大篇幅的記載,這裡就不再累贅。

秦王朝滅亡的第二原因也有人歸為:大興土木建設,勞民傷財,使民不聊生。

這第三個原因是有書君通讀《史記》之後,認為:秦始皇相信鬼神,這些“怪力鬼神”白天晚上縈繞在始皇的身邊,始皇“被嚇死或被氣死”也未嘗不可信。烏煙瘴氣導致人心惶惶,滅國必然。

有幾個故事為證:一是派三千童男童女尋找長生不老藥。

二是“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三是始皇聽世外人言“亡秦者,胡也。”就派蒙恬發兵擊胡等等。

秦以前,各國地域很小,人口有限,統治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及秦統一了六國,“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泱泱大國,前無古人的治國經驗可汲取,也應該是秦很快滅亡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來分析扶蘇。“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為人機智聰穎、敢於直諫、驍勇善戰、體恤百姓、頗有政治遠見,是秦朝皇位的繼承人。” 這是百度上的資料,但史書上記載其人的事蹟是非常有限的。

太史公也只說:“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王夫之《讀通鑑論》:“……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 電視劇裡演繹:當蒙恬提醒扶蘇說:這也許是奸詐的詭計,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

而扶蘇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說完便自殺而死。

從以上的記載中,有書君認為:扶蘇“武勇”,但勇不過其父的雄韜偉略,海納百川的氣勢,譎詐和武力手段都不及秦王。扶蘇“仁”,但一個國家的治理,光靠“仁”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

扶蘇面對“詐賜死”,竟然沒有絲毫懷疑,其“機智聰穎”又表現何在? 始皇死後,國家已岌岌可危。始皇“以暴虐為天下始”早已搞得人心相悖,君臣哪敢直諫,民間怨聲載道,階級矛盾一觸即發。 以扶蘇那樣的特性,豈能把秦國那時的爛攤子收拾得了?

基於以上幾點,有書君認為扶蘇其實缺乏當皇帝的特質。所以“扶蘇不死,大秦不亡。”這樣的說法,只是後世人表達對大秦早早滅亡的惋惜之情罷了。


有書博物館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嫡長子,也是他在彌留之際下詔書,確立的繼承者,只不過這一切都被趙高扣押、隱瞞。

皇長子的名字取自《詩經》中的《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寓香草佳木之意。



由此可見,秦始皇對於扶蘇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過在《史記》與《資治通鑑》中記載公子扶蘇非常有政治遠見,,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不可實行太過嚴苛的政策,只不過這些與秦始皇的政治理論相悖,由此觸怒秦始皇,被認為是一個性格軟弱的公子,於是一紙詔書,將他打發到上郡監蒙恬的軍中,希望由此歷練出一個果敢剛毅的皇子。

幾年的塞外征戰果然使扶蘇迅速成長起來,扶蘇成為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的一名戰士。而他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也令邊防將領自嘆弗如。然而哪怕在這些浴血征戰中,也沒能磨滅掉他原本善良慈悲的心腸,他依舊愛民若子、待人謙遜,更受當地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嫡長子,憑自身的政治敏感與秦始皇的栽培,且在朝堂經營多年,理應得到大部分大臣的擁戴,而在監軍期間,又與蒙恬大將軍等人有不錯的交情,軍中有人輔佐,朝堂有人擁戴,若是能夠順利登基所面對的局面也應該是人心所向相對穩定的。

就算秦始皇一直認定此子性格軟弱,不是合適的繼承者,可對於當時的大秦來說,一位懷柔的君主會讓秦朝有更多緩和的空間,不至於會迅速崩塌。

好像皮繩被拉直繃緊後,如果外力消失,皮繩可以舒緩下來,那麼你會看到這根皮繩是在向內收縮的,有時候,人心也是如此,被高壓管制下的人心,就像一根繃緊的皮繩,隨時有可能斷掉,



而一旦這管制變鬆、變柔和,人心不再惶恐,便會有發自內心的感激與尊重,也許還會有一些被救贖的感覺,甚至會覺得拯救了自己的這個人,才是真正識得本人這個千里馬的伯樂,會更賣力的為這位君主、為這個國家奉獻自己,此時人心的向心力是最大的。

而胡亥不過就是一個被趙高利用的傀儡,加上他本身也沒有多少政治頭腦,只是貪圖權力頂端帶來的奢靡與享樂,從而更加放任趙高對朝政的把持與禍害。

胡亥之所以如此信任趙高,是因為秦始皇聽說趙高為人勤奮,又精通律法,便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更是讓他教胡亥判案斷獄,加之趙高善於觀言察色、逢迎獻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賞識和信任,這也就為他裹挾胡亥篡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高為宦官起家,最初因害怕扶蘇繼位後重用大將軍蒙恬,而他與蒙恬素來不和,便夥同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幼子胡亥為帝,依仗著秦二世的寵信,自任郎中令並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徵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將權利的暴虐向發展到極致。


而後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雖然此後不久便被子嬰設計殺掉,且誅夷三族,但趙高的行為也是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秦的滅亡,源於趙高與胡亥的暴虐與嚴苛,殘殺忠良,滅其宗室,讓大臣無人再敢上書;窮奢極欲,供己享樂,至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重徭役賦稅,酷色政刑法,使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處。


終於農民領袖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揭竿而起,很快各路人馬因其目的一致,很快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因而與此對比,若皇長子扶蘇繼位,就算他宅心仁厚的性格如秦始皇所擔心的一般,並不適合帝王之位,可在酷政後的慈悲,嚴律下的適度放鬆,對於大秦帝國都是一種良性發展,並且扶蘇公子在朝堂本就擁有良好的人脈,在軍中又有極強的依仗,繼位後就算不會立刻殺掉趙高,也不會重用此人,便不會出現趙高權傾天下的局面。

扶蘇本就以繼承人身份生活多年,所學所看、所想所觀,皆以帝王視角論之,他能明白權利帶來的不僅僅是便利還有責任,因此自身就不會出現胡亥和趙高那樣的放縱,與權傾天下後的自我膨脹與不管不顧。


而且,當扶蘇公子成為權力頂峰的人,無論性格、眼界與行為,總會發生變化,這是權力帶來的變化,他不會一直溫良下去,會越來越剛毅果敢、堅忍不拔,因此,才會引發出這樣一句話:“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大秦帝國最合適的接班人,他不但聰慧過人,而且憐憫百姓,他結交的朋友都是蒙恬、蒙毅這種棟樑之才。

扶蘇之所以被秦始皇趕到北方去做蒙恬的監軍,就是因為當他看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他替那些本不應該死的人求了請,因為這件事,他觸怒了他的父皇,秦始皇一怒之下,把他趕跑了。

可以毫無疑問地說,當時扶蘇勸誡秦始皇少殺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正確的,畢竟大秦剛統一了天下,這時候不是大肆殺戮百姓的時候。目前唯一要做的就是爭取民心,可惜的是秦始皇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因為扶蘇被秦始皇趕到北方去做監軍了,導致了他沒有跟隨自己父王遊行的機會。當秦始皇第五次全國大巡遊的時候,他病死在了沙丘。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趙高連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照,把立扶蘇為皇帝,改為了立二世胡亥為皇帝。

更可氣的是,他們還擬了一道聖旨,把扶蘇以及蒙恬,蒙毅全部殺害了。

因為扶蘇死了,奸臣趙高當道,也就是他在把持朝政的時候,大量坑害有識之士,把整個秦王朝弄的是烏煙瘴氣,最後再趙高和二世胡亥的治理下,百姓對他們的恨到達了極限。

楚國最先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結果全國人民開始響應了,僅僅也就是三年的時間,整個大秦帝國就滅亡了。

大秦的亡國,可以說都是趙高和昏庸的秦二世處置問題的不當造成的。

若是扶蘇在世,怎麼可能會有奸臣當道,怎麼可能會出現趙高這種亂國臣子。

若是扶蘇在的話,也不會爆發陳勝,吳廣的起義。沒有這些人的起義,大秦帝國的車輪還會駛向遠方的。

可是,就是因為扶蘇被迫害死了,導致了秦國提前走向了滅亡。

所以說才有了那句扶蘇不死,大秦不亡的言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