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衣衫褴褛掩不住他们眼中的锐气

胡渡 勇士教育研究院

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衣衫褴褛掩不住他们眼中的锐气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拿破仑战争是一场划时代的战争,它不仅塑造了法国的精神气质,而且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版图,甚至改变了世界的思维方式。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是对拿破仑军事原则的总结,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对拿破仑战争的哲学思考,至今仍是西方最有名的两本军事理论著作。

然而,拿破仑本人并没有留下什么兵法奇书。这是不是说拿破仑不如若米尼或者克劳塞维茨呢?显然不是。恰恰相反,他的军事思维更能体现拿破仑战争的精髓。本文讲述的是拿破仑如何激起意大利军团的士气。

1796年,在担任意大利军团司令之前,拿破仑并没有指挥营以上部队作战的经验。在土伦之战和意大利军团的前几次战斗中,他都是炮兵指挥官。担任巴黎卫戍司令期间,他也只是对闹事的乌合之众开过几炮。总之,这时候他的直接战争经验全部来自炮兵。

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衣衫褴褛掩不住他们眼中的锐气

拿破仑最喜爱的炮兵

然而,拿破仑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土伦之战中,他敏锐地发现埃吉耶特要塞的重要性,并且身先士卒、亲自操炮,很快就拿下了要塞,赶走了英国舰队。他还没有踏上意大利土地就深入研究了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担任意大利军团炮兵指挥官期间,就制定了一份经撒丁入侵意大利的计划。

所以,不论是法国督政府欣赏拿破仑的能力,还是“靠床上新娘混个司令当”(拿破仑的老婆约瑟芬比他大6岁,贵族遗孀,在巴黎的上层人士中颇有影响,两人结婚前4天,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军团司令,这一点与马克龙极为相似),拿破仑对意大利战局有非常清晰地认识。

然而,意大利军团最大的问题不是计划,而是士气。当时法国督政府的军事重心在莱茵河两岸,意大利军团情况非常糟糕。“全部经费只有4万法郎,还不及他的年薪高。……天气严寒,没有大衣,饥荒导致军中出现传染性热病……没有战马,没有加农炮,几乎没有任何战争用品。士兵们怨声载道,心生反意。”

这时候的法国人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不仅浪漫、高傲,而且理性。他们骁勇善战,能够在追杀敌人时不知疲倦;但他们也聪明,会思考,比普鲁士的容克、俄国的农奴更难领导;而且,他们的意志比较薄弱,一场败仗下来就可能垂头丧气。所以,此时的“法军士兵不是等待开动的机器,而是需要领导的理性个体。”

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衣衫褴褛掩不住他们眼中的锐气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步兵

“为将之道在知军心、赢军心,在这两方面,法军皆最难统帅。”面对这样一支一盘散沙、毫无斗志的偏师,拿破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透过意大利军团眼前的重重困难,看到了隐藏在破烂军服下的锐气和勇猛。

这正是普通法国军人缺乏的坚韧意志,拿破仑称之为军旅精神。克劳塞维茨将其归纳为武德,并认为只有经过一系列战争并取得胜利和经常经受极度的劳累和困苦,才能获得。

接下来,拿破仑指挥下的意大利军团即将满足这两个条件。

拿破仑首先做的不是讲道理、发文件,而是保证士兵们的基本需求。他整顿军需系统,募集300万法郎,要求军事承包商解决面包和鞋子问题。

接着是恢复士兵们的纪律,建立对团队的认同感。拿破仑精力旺盛,从不怕困难。上任九个月,他共写了800多封信件,内容囊括一切,从阅兵式上鼓手站位、到解散哗变部队、任命贝尔蒂埃为参谋长等等,而且大部分是在行军途中完成的。以至于不久之后,手下的师长们就说:“我真怕那个小杂种将军!”

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衣衫褴褛掩不住他们眼中的锐气

拿破仑的参谋长 贝尔蒂埃

拿破仑出身并不高贵,所以深谙普通士兵心理。碰到“牢骚兵”(也可以叫老兵)他就讲俏皮话。在意大利战局中,一名老兵指着身上的破外套,大声嚷嚷要求换一套新军装,拿破仑回答:“噢不,以后都别换,这样会遮住你的伤口。”

当部队表现不佳时,他就冲锋在前,鼓舞士气。在洛迪之战中,拿破仑亲自冲锋唤起了部队的勇气,虽然被挤下桥弄了一身泥,但却堪称壮举,从此士兵们昵称他为“小伍长”。由于他注意保护弱者,经常为士兵们主持公道,以至于全军上下都认为,“小伍长”会帮助他们对付“大帽子”(军官)。

然而最重要的,仍然是带领大家打胜仗,满足战士们对胜利的渴望。拿破仑3月26日抵达位于尼斯的司令部,在首次军事会议上就提出了进攻富饶的伦巴第平原的计划。4月2日将司令部前进至热那亚湾。4月12日,就击败奥萨联军,赢得了第一次战斗,紧接着扩大战果,到14日三战三捷,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衣衫褴褛掩不住他们眼中的锐气

意大利战局

仅一年多时间里,他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以5万人击败了一支撒丁军和六支奥军,俘伤敌军12万,解决了意大利军团此前面临的所有问题。从此以后,48岁的贝尔蒂埃、38岁的奥热罗、马塞纳,还有缪拉、拉纳等一批优秀的军官们将一生追随于他,意大利军团俨然具备了近卫军的雏形。

拿破仑认为自己获胜的至上信条是保持士气高昂。他认为,“士气决定一切的四分之三,而兵力只决定四分之一。” 他发现,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人还和他们的先人一样自负和轻浮,“只对一种事物敏感,那就是荣誉。”所以,他从不吝啬赞美之词。他告诉普通士兵,他们“正在勇闯险境、上演历史、开创伟业、挥就传奇”,为作战勇敢的部队授予“勇者”、“无双”、“以一当十”等各种称号,后来还设立荣誉军团并自任军团长,等等。

而且,他擅长把噩耗说成坏消息,把坏消息说成尚可接受的不好消息,把尚可接受的不好消息说成胜利。因为他知道,“十场战役才能铸就袍泽之情,但一瞬间就能毁掉它”。所以,他经常在公报中系统性地夸大敌方损失、少报己方损失,以至于法语中出现了“像公报一样撒谎”这样的词语。

应该说,拿破仑开创了属于民族和国家的荣誉。因为在18世纪,欧洲的战争大部分是国王之间的战争,贵族的荣誉是骑士精神,雇佣兵主要是拿钱吃饭,基本都与普通百姓无关。而他则这样说:“你对我说,阶级殊荣是君主的花哨小伎俩。我不同意,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罢,你来给我找一个没有殊荣的共和国。你叫这些勋章和绶带花哨小玩意儿,好吧,正是这些小玩意能使唤人。……我看法国人并不热爱自由与平等,他们没有在十年革命中改变,依然是野蛮善变的高卢人。他们有一种感情——荣誉感。我们必须助长这种情怀。”

李德哈特也认为,自此以后,新兴的法兰西民族主义对其命运发生了一种英雄性的信心。1840年,拿破仑的遗骨从圣赫勒拿岛迁到巴黎,葬在荣军院。巴黎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据说有100万人排列在道路两侧。这正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荣誉。

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衣衫褴褛掩不住他们眼中的锐气

巴黎荣军院拿破仑遗骨

多年以后,克劳塞维茨在总结战争的基本特性时,充分考虑了拿破仑的感受,把精神因素作为战争的三大特性之一。但他把荣誉和武德分开来看,认为荣誉可以产生激情,但在挫折面前也容易胆怯,甚至变得极端恐惧,而武德一旦养成,则可以抵御不幸和失败的大风暴。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拿破仑退位,老近卫军也始终忠诚于他的原因所在。

当一支满身创伤、久经历练的部队,面对一支靠条令和操典粘合在一起的军队时,你会选择哪一边?

本号将持续解读拿破仑的军事思维,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