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的意大利軍團,衣衫襤褸掩不住他們眼中的銳氣

胡渡 勇士教育研究院

拿破崙的意大利軍團,衣衫襤褸掩不住他們眼中的銳氣

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

拿破崙戰爭是一場劃時代的戰爭,它不僅塑造了法國的精神氣質,而且影響了歐洲的政治版圖,甚至改變了世界的思維方式。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是對拿破崙軍事原則的總結,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對拿破崙戰爭的哲學思考,至今仍是西方最有名的兩本軍事理論著作。

然而,拿破崙本人並沒有留下什麼兵法奇書。這是不是說拿破崙不如若米尼或者克勞塞維茨呢?顯然不是。恰恰相反,他的軍事思維更能體現拿破崙戰爭的精髓。本文講述的是拿破崙如何激起意大利軍團的士氣。

1796年,在擔任意大利軍團司令之前,拿破崙並沒有指揮營以上部隊作戰的經驗。在土倫之戰和意大利軍團的前幾次戰鬥中,他都是炮兵指揮官。擔任巴黎衛戍司令期間,他也只是對鬧事的烏合之眾開過幾炮。總之,這時候他的直接戰爭經驗全部來自炮兵。

拿破崙的意大利軍團,衣衫襤褸掩不住他們眼中的銳氣

拿破崙最喜愛的炮兵

然而,拿破崙有敏銳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氣。土倫之戰中,他敏銳地發現埃吉耶特要塞的重要性,並且身先士卒、親自操炮,很快就拿下了要塞,趕走了英國艦隊。他還沒有踏上意大利土地就深入研究了當地的歷史和地理,擔任意大利軍團炮兵指揮官期間,就制定了一份經撒丁入侵意大利的計劃。

所以,不論是法國督政府欣賞拿破崙的能力,還是“靠床上新娘混個司令當”(拿破崙的老婆約瑟芬比他大6歲,貴族遺孀,在巴黎的上層人士中頗有影響,兩人結婚前4天,拿破崙被任命為意大利軍團司令,這一點與馬克龍極為相似),拿破崙對意大利戰局有非常清晰地認識。

然而,意大利軍團最大的問題不是計劃,而是士氣。當時法國督政府的軍事重心在萊茵河兩岸,意大利軍團情況非常糟糕。“全部經費只有4萬法郎,還不及他的年薪高。……天氣嚴寒,沒有大衣,饑荒導致軍中出現傳染性熱病……沒有戰馬,沒有加農炮,幾乎沒有任何戰爭用品。士兵們怨聲載道,心生反意。”

這時候的法國人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不僅浪漫、高傲,而且理性。他們驍勇善戰,能夠在追殺敵人時不知疲倦;但他們也聰明,會思考,比普魯士的容克、俄國的農奴更難領導;而且,他們的意志比較薄弱,一場敗仗下來就可能垂頭喪氣。所以,此時的“法軍士兵不是等待開動的機器,而是需要領導的理性個體。”

拿破崙的意大利軍團,衣衫襤褸掩不住他們眼中的銳氣

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步兵

“為將之道在知軍心、贏軍心,在這兩方面,法軍皆最難統帥。”面對這樣一支一盤散沙、毫無鬥志的偏師,拿破崙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透過意大利軍團眼前的重重困難,看到了隱藏在破爛軍服下的銳氣和勇猛。

這正是普通法國軍人缺乏的堅韌意志,拿破崙稱之為軍旅精神。克勞塞維茨將其歸納為武德,並認為只有經過一系列戰爭並取得勝利和經常經受極度的勞累和困苦,才能獲得。

接下來,拿破崙指揮下的意大利軍團即將滿足這兩個條件。

拿破崙首先做的不是講道理、發文件,而是保證士兵們的基本需求。他整頓軍需系統,募集300萬法郎,要求軍事承包商解決麵包和鞋子問題。

接著是恢復士兵們的紀律,建立對團隊的認同感。拿破崙精力旺盛,從不怕困難。上任九個月,他共寫了800多封信件,內容囊括一切,從閱兵式上鼓手站位、到解散譁變部隊、任命貝爾蒂埃為參謀長等等,而且大部分是在行軍途中完成的。以至於不久之後,手下的師長們就說:“我真怕那個小雜種將軍!”

拿破崙的意大利軍團,衣衫襤褸掩不住他們眼中的銳氣

拿破崙的參謀長 貝爾蒂埃

拿破崙出身並不高貴,所以深諳普通士兵心理。碰到“牢騷兵”(也可以叫老兵)他就講俏皮話。在意大利戰局中,一名老兵指著身上的破外套,大聲嚷嚷要求換一套新軍裝,拿破崙回答:“噢不,以後都別換,這樣會遮住你的傷口。”

當部隊表現不佳時,他就衝鋒在前,鼓舞士氣。在洛迪之戰中,拿破崙親自衝鋒喚起了部隊的勇氣,雖然被擠下橋弄了一身泥,但卻堪稱壯舉,從此士兵們暱稱他為“小伍長”。由於他注意保護弱者,經常為士兵們主持公道,以至於全軍上下都認為,“小伍長”會幫助他們對付“大帽子”(軍官)。

然而最重要的,仍然是帶領大家打勝仗,滿足戰士們對勝利的渴望。拿破崙3月26日抵達位於尼斯的司令部,在首次軍事會議上就提出了進攻富饒的倫巴第平原的計劃。4月2日將司令部前進至熱那亞灣。4月12日,就擊敗奧薩聯軍,贏得了第一次戰鬥,緊接著擴大戰果,到14日三戰三捷,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拿破崙的意大利軍團,衣衫襤褸掩不住他們眼中的銳氣

意大利戰局

僅一年多時間裡,他在沒有任何援軍的情況下,以5萬人擊敗了一支撒丁軍和六支奧軍,俘傷敵軍12萬,解決了意大利軍團此前面臨的所有問題。從此以後,48歲的貝爾蒂埃、38歲的奧熱羅、馬塞納,還有繆拉、拉納等一批優秀的軍官們將一生追隨於他,意大利軍團儼然具備了近衛軍的雛形。

拿破崙認為自己獲勝的至上信條是保持士氣高昂。他認為,“士氣決定一切的四分之三,而兵力只決定四分之一。” 他發現,大革命時期的法國人還和他們的先人一樣自負和輕浮,“只對一種事物敏感,那就是榮譽。”所以,他從不吝嗇讚美之詞。他告訴普通士兵,他們“正在勇闖險境、上演歷史、開創偉業、揮就傳奇”,為作戰勇敢的部隊授予“勇者”、“無雙”、“以一當十”等各種稱號,後來還設立榮譽軍團並自任軍團長,等等。

而且,他擅長把噩耗說成壞消息,把壞消息說成尚可接受的不好消息,把尚可接受的不好消息說成勝利。因為他知道,“十場戰役才能鑄就袍澤之情,但一瞬間就能毀掉它”。所以,他經常在公報中系統性地誇大敵方損失、少報己方損失,以至於法語中出現了“像公報一樣撒謊”這樣的詞語。

應該說,拿破崙開創了屬於民族和國家的榮譽。因為在18世紀,歐洲的戰爭大部分是國王之間的戰爭,貴族的榮譽是騎士精神,僱傭兵主要是拿錢吃飯,基本都與普通百姓無關。而他則這樣說:“你對我說,階級殊榮是君主的花哨小伎倆。我不同意,古代的也好,現代的也罷,你來給我找一個沒有殊榮的共和國。你叫這些勳章和綬帶花哨小玩意兒,好吧,正是這些小玩意能使喚人。……我看法國人並不熱愛自由與平等,他們沒有在十年革命中改變,依然是野蠻善變的高盧人。他們有一種感情——榮譽感。我們必須助長這種情懷。”

李德哈特也認為,自此以後,新興的法蘭西民族主義對其命運發生了一種英雄性的信心。1840年,拿破崙的遺骨從聖赫勒拿島遷到巴黎,葬在榮軍院。巴黎為他舉行盛大的葬禮,據說有100萬人排列在道路兩側。這正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榮譽。

拿破崙的意大利軍團,衣衫襤褸掩不住他們眼中的銳氣

巴黎榮軍院拿破崙遺骨

多年以後,克勞塞維茨在總結戰爭的基本特性時,充分考慮了拿破崙的感受,把精神因素作為戰爭的三大特性之一。但他把榮譽和武德分開來看,認為榮譽可以產生激情,但在挫折面前也容易膽怯,甚至變得極端恐懼,而武德一旦養成,則可以抵禦不幸和失敗的大風暴。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拿破崙退位,老近衛軍也始終忠誠於他的原因所在。

當一支滿身創傷、久經歷練的部隊,面對一支靠條令和操典粘合在一起的軍隊時,你會選擇哪一邊?

本號將持續解讀拿破崙的軍事思維,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