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冷宴”愈来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礼到,为何现在礼也不到了?

用户5547780004


过去讲祖训,讲亲情,逢年过节给亲戚长辈拜年,给邻里长辈拜年亲情比较浓厚,左右邻居红白喜事相互往来,而现在就不同了,有的在外务工,每年就春节回去就几天又出去务工了,平时别人有事也不知道,这样有个几年外出人多了就习惯了互不往来,既是有红白喜事大多都是留守在家的人在操办往来,这样下去以后农村一个村的人碰见说话的人就少了,因为年轻人打交道越来越少,就是一个村的人也会不认识,哪么往来的机会就更少,亲情在农村会越来越淡,冷席会越来越多但也很正常。


红托竹荪种植


以前,我去老家走亲戚,住了3天,碰了4次这样的事儿,都是老表结婚和出嫁,都把全家带去吃宴,我也成了一员,不让我出钱就让去就可以,说是就这风俗,都这样,我不好意思,但是客随主便的去了。大院流水席延伸到院外的路上摆满了桌凳,妇女孩子比较多。排队上桌,轮番开席,从中午吃到下午4点多才算静下来,快吃快走,一批接一批的吃,不知有多少人……都是白色的大碗,全是蒸菜,辣味的多,有的还打包,说是家里人没时间来,带回去吃,孩子们每人小纸盒饮料、几块糖,大人们也都有份,不吃的也带走。我见识了那里习俗的流水席,挺热闹的。现在农村都把酒席变成一种形式了,没有了以前乐趣,还有现在农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如此爱迩27264979


看到你的问题,想起我识字表哥结婚的事情。

那天是深秋,日期是农历的十月十八,这个日子还是专门找人看了的,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要喜庆要庄重,不是随便挑个日子就行的。

结婚那天我还在学校读书,自然无法前往。表哥比我大十岁,二十六岁结婚,这在农村来说已是大龄青年了。他医大毕业在医院工作找了一个漂亮的护士为妻,据说两人感情极好,在一块有一年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人结婚年龄也到了,就找人挑了日子。

那天是母亲去参加的,据她所讲场面过于冷清,好多人都是礼到人不到,鞭炮响过之后,新人要“挂红”图一吉利。

何谓“挂红”,就是用亲戚朋友送的布匹,在锁呐声声,鞭炮阵阵中,表哥表弟用布斜挂于两位新人身上,他们也要借喜庆之日闹上一闹,用布匹把两人紧紧绑成一块,新娘子扭扭捏捏羞红了脸,然后他们向贺喜的亲朋行礼,我们这个地方那是要向长辈磕头致谢的,当然那头也不是白磕的,都是有红包的,以前是几十块钱,现在一般都是一百起价,跟计程车一样有起步价,至亲如姐、舅、姑、姨那都是五百一千甚至几千的给。

这当然要看二位新人的表现了,多劳多得,挣钱那可是小时工中最高的,日进斗金呀!

可是那天,去的人太少,大家好多都是忙工作的多,在外务工的多,以至于场面过于冷清,表哥表弟们都没有去,自然没人闹腾。不得已最后让我那表姐给二位新人“挂红”。

这场面与我小时见过的结婚场面可真是不能比。

相当年,爷爷带我去参加族兄的婚礼那是我才六岁,随了两块钱的份子钱。别的不说就是人多,大人带着小孩,有时带两三个。坐席的时候吵吵嚷嚷,那场面像一锅刚开的水,人声鼎沸。真可谓一人结婚,全村坐席。

“挂红”时,表哥表弟那是一拥而上,有一二十人,新郎新娘被五花大绑,绑得结结实实,基本上都会提前给他们打招呼,让其手下留情,不要绑得太多太紧,不让自己和新娘子难堪,尽量少闹腾。

但结果却是两人往往被绑成了粽子,他们连连告饶,周围的大人小孩,那是看得眼都不眨,笑声在村子里飘出去几里远。

宴席场面大,桌子是一张接着一张,几十张上百张的,随处可见。

宴席上的菜肴与当下那时无法相比,刚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不能那么奢侈,有鱼、肉、鸡就非常不错了,用的也不是大盘子,用的是黄泥烧的小黑碗上锅蒸,量虽小味却香,大家往往是“光盘行动”最好的践行者,吃的是一点不剩,盘子能照出人影!

看看现在的婚宴,菜品丰盛了,浪费却多了起来好多盘子几乎都没怎么动,就撤下去了!

为啥现在农村婚宴冷场的多了呢?

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一,农村外出务工的多了,一年回家一趟。大家的生活压力大,都在为美好的幸福生活而打拼,房子要置车子要买,家电更是不可缺少,没有钞票那怎么成?

二是结婚压力大。现在农村结个婚可不简单,彩礼钱就要十多万,城里要有房,出行要有车,这得花多少钱?光靠这一亩三分地能行么?那不中,得岀去挣钱,这儿媳妇可真不好娶!一走就是一年半载。

朋友们,你说这中间要是有亲友结婚你会回去吗?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回。因为你一来一回这个时间也能挣个随礼钱,甚至远高于它。回去不经济不划算!大家在心中都会算这个账,用微信转账随个礼或是打个电话祝贺一番是最为常见的。

另外一方面是自己有自卑之心作怪,不愿去参加婚礼,大家聚在一块,难免七嘴八舌问问各自情况,你要是混得牛气哄哄,办个小厂开着公司那自然有宣讲的资本,可是你没有混岀来,这么多年混得凄凄惨惨,要房没房要车没车,要事业没事业,要媳妇没媳妇,灰头土脸,你说你好意思参加婚礼么?不如用微信随一礼然后踏踏实实干活来得实在,心情也可能好一些。

为了摆脱农村婚宴冷场的情况,现在人们把结婚大都把日子挑到年末岁初,那时候大家都回来过年了,人多了凑在一起,结婚有人气更有喜气。我觉得结婚是人生大事,咱该去捧一捧场,撑一撑席面,热闹一下。至于混得好坏暂且放在一边,日子长着哩!现在努力还不晚,摆正好心态,热热闹闹吃酒,乐乐呵呵庆祝,不亦美哉?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欢迎评论,当然关注一下会更好哟!


大江东流


我给父母亲打了招呼,结婚酒,老人死了这两种酒去,其它酒不参加,现在农村聪明人就在日日夜夜想办法办酒晏,笨脑壳,蠢货就爱去送礼,特别是爱送礼蠢货,不管什么小事都请他,你不爱送礼他也不请你了,要么送了礼去3-4个人去吃席,你有7算我有8算,你煮稀饭我把裤腰带都胀断


用户8093119359360


现在摆酒最主要就是收礼,我们这里出院手机,孩子满月生日收礼,大人整岁半生日宴,孩子考高中上大学,这些七七八八加起来根本随不起,就算一次随礼远点亲戚300,近亲戚过千,一年下来挣得还不够随礼的,所以有的感觉不亲的就不去了,拿我们家来说,今年姐姐孩子考大学,随3000,弟媳妇生孩子1000,亲戚家结婚880,这是一个月随出去的,下半年还有几家结婚的亲戚,都是过千的,老公一个人上班根本不够用,所以有些亲戚远点能不走就不走了


家乡小魏


每年回来过年前后也就半个月时间,半个月的时间里,亲朋好友婚丧嫁娶、满月、周岁、十岁都得请客,所有的都在这半个月之内完成。

像这样子造成的结果是只送红包,人根本就不来,不能分身,有时候一天好几家。

像这样的,搞个两年亲情、友情也就淡了.所以后来慢慢连礼金也不送了。

还一个就是现在交通发达了,就算是走亲戚,也都是当天可以来回,不像原来小时候还在亲戚家里住个好几天。

现在感觉亲情都淡了,也就那么回事了。


豫家小张


在农村一些地方办宴席遇冷,"冷宴"越来越多,有人因之感叹: 以前人到人情到,而后礼到人不到,而今人礼两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农村酒宴变味,人情味淡铜臭味浓了。以前不管有钱无钱人到即情到,一家有事众亲援手,办酒席帮忙的人很多,图得是热闹喜庆。而今一般外包专职的办席师傅,成本上升人也变势利了,攀比之风盛行。

从送礼收礼不张扬,到摆开桌子亮底亮面登记报数,甚至将礼金张贴悬挂,手紧的脸上无光,更别说主家摆出一副嫌贫爱富的样子,何必自取其辱,多借口不去算了。客走旺家门,贫不走亲也。


其二,农村空心化,人变少了。务工的务工,买房的买房,年青人越来越少。临到开席不能赶到场的很多。有些条件差的村子不到过年过节,几乎少有青壮年在家。有不地方连出殡都凑不齐八个精干点抬棺的人。

于是纷纷择日凑堆办席,来客分身乏术。多由于平日各忙各的,遇到好日子办事人多,只好舍远求近,省疏就亲,择要紧的酒宴参加了。

又现在农村家庭人也少了,请客一般邀全家,实在不好估算到场人数,三口之家来一人还是全来的情况难以恰当,一些好大喜功者,为凑整显摆,原本只有八桌人非弄个十桌被冷场。


而主家本着宁多勿少原则,怕有些客不请被说瞧不起人,请了又交情不够不来,准备不周就难免多有空桌,看上去就成"冷宴”了。

其三,人情累,不太爱走人户吃酒席了。记得有个网上有个新闻,有个乡村医生因人缘太好,全村人办事都来请客,又累又费礼,无奈之下在门口贴了张谢请客通知才脱离苦海。办席成本上升,礼钱少了过意不去,干脆借口不有家两免。

再者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吃鸡鸭鱼肉不稀奇,何处凑热闹。加上物价上涨,宴席质量下降,原来的农家味变冻品超市味,口刁的人提不起兴趣,懒得参加。


其四,社交方式的转变,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规模缩小,原本有家族朋友聚会之便的相亲,谈工作,等等都由电话手机代替了,不必劳师动众喝得烂醉而归。手机转账方便,不必假于人手,看上去连为带礼去吃饭的也少了。

虽说自古人情社会讲究迎来送往,年轻一代务实,宅男宅女不愿参加这种聚会。元元有个侄儿结婚,他就有两个表哥虽面上没法拒绝参加,结果就硬是不见踪迹。

其五,村民响应号召,受管理层面宣传规定不大摆宴席,借请客收受礼,减轻村民负担励行节约。



对本来无大事,借席揽钱的酒席,众人心知肚明懒得参加。马泰效应,你不来,我不来,彼此交情浅的,也懒得敷洐,得罪了"求不腾"心态者众。

老话说做生请客讨得磨,原本喜事该办就办请的人就请,不该办的就别办,不该请的人别请,客走主人安,新人新事新风尚,量力而行顺应潮流办宴席还是应该的。


元元的天下


现在农村摆酒,前两年被整治了一段时间,现在有开始盛行。原来的周岁、三岁、六岁、九岁、十五岁、三十六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结婚酒、升学酒、乔迁酒、上梁酒等等,就这样说最少要说十几分钟。在常德,可以说认识的朋友越多,吃酒的次数就越多,圈子越大,付出就越大,自己不办几次酒,本钱怎么才能够收回来呢?


现在的酒席,随便桌子上都是十几个菜,天上飞的,泥里钻的,想方设法的变着花样吃。甚至有些人家里人口多的,每年都有事,都要摆酒。原来的人都是珍惜那份友谊,哪怕是人不去,礼都会带到。现在呢!年年办酒,办酒成了敛财的方式,使得现在人对摆酒的人失去信心,次数多了也烦,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欠谁的和不欠谁的心里都清楚得很?

前两年对摆酒有过制止,可是也只压了两年,现在有悄然盛行。原来摆酒待客就是自己家养的鸡、鸭、养的猪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现在呢,生活水平好了,自养的没有了,全部都是冷冻食品,价格比自己家养的要便宜很多。



原来办酒,几年才办一次。现在很多人家年年都有,甚至一家里一年过两趟的都有(当然也有预计不到的事情发生)。现在只要听到请客,头有点大,去也不好,不去更不好,到最后都是碍于情面去了。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


常德农村小赵


这也有个过程的。

农村办酒席之前收礼是一种穷人办大事,众人相互帮忙的举措,有它的合理性,说实话我就是农村长大的,以前吃酒席那叫一个欢天喜地啊,其实也没啥吃,但总比在家啃萝卜咸菜好,大家都很穷,也没啥文化娱乐,办事算是大型娱乐活动,所以也算是乡里乡亲共同的节日,大伙在一起就图个穷开心!随份子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朴实,重情和贫苦状况下通过众筹来做成事的智慧。

后来,农村地区生活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居民手里头比之前也多少有些活络的钱,所以办酒席就成了显示家底实力,并一定程度上带有炫耀个人或家庭事业成就的意味。原本这也还纯粹,但一个村一个乡居民眼见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办事的动力动机越来越复杂。由于随份子这个做法没变,于是办事最终最表面的就是随份子的次数越来越多。这样,送了的人总想着要收回来,收回来了又很快送出去,办事变成相互间的随份子总数的计算,加强现在商业化运作,本身东家不花太多心思,于是办事也就变成低成本高收益的赚钱买卖。

不过,随着大家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人会计算依靠办事赚的钱与之所要付出的道德成本的关系,当体面成为需求是,办事就回归了它真正的本来目的,这时候也许现在这样的情况就会根本好转。事实上,在上海,办事不收礼已经越来越成为趋势,大家相互间就图个喜庆和热闹。并且都不收也就都不亏!

所以,就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印证了老祖宗的那句话,仓禀实而知礼仪!


搞不太懂


众所周知,在农村每年都会有很多的酒席要办,婚宴、寿宴、升学宴等,为了防止不良风气的盛行,国家已经正式出台政策了,农村酒席不能大操大办,除了婚嫁丧娶外,其他的酒席完全可以不用办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农民朋友没有这个概念,酒席照常办,但是有些农民朋友参加酒席的热情已经没有了,以前可能还会想着去热闹热闹,后面索性就叫人带点礼金过去就完事了,可是近几年,农村开始出现一些“怪象”了,那就是“冷宴”的风气盛行,不仅没有人来了,礼金也不随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人情味淡了

以前办酒席,很久没见过老友可以借机好好聚聚,聊聊家常,但是近几年来,见面寒暄的话题已经成为了“在哪工作”“工资多少”“有车吗有房吗”,三句话不离钱,虽然是用关心的口吻说出来的,但是听多了之后,还是会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而且在攀比之风的鼓吹之下,赚得少的人可能还会被村里的人说闲话。

第二,没有必要联系

近些年来,农民人口流失严重,很多人在城市里发展之后,就直接留在了城里,导致现在的很多村子就是成为了“空心村”,以前有联系的邻居,现在也没有好交集的必要了,即使是收到了参加酒席的邀请,也不想去参加了,以后也不会见面了,也就没必要用钱来维系不必要的关系了。

第三,请假难,礼金重,宴席多

很多人办酒席的时候,为了保证有人来参加,故意找节假日办,然后就出现了扎堆的情况,假期就几天,都没有办法好好休息,就要到处跑参加酒席,而且有些地方,礼金随得少还会被嫌弃,而且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朋友,时间并没有上班的人自由,不会因为一个酒席就去请假,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