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雨後的山坡上,在農村叫"地骨廉",你吃過嗎?在你們哪兒叫什麼?

山人說情感


我們這叫雷公屎。山上好多的,每年我們都會去山上撿些回來吃,煮的時候放些醋蠻好吃的,就是太難洗了。



湘妹妞妞媽


我是一名“三農”創業者,關注“三農”,心繫鄉村,一枝一葉總關情,歡迎互相交流。


生態潮人


這個東西我們村叫雞蛋皮。反正老人們都這麼叫,至於名字是怎麼來的,我也不知道。因為老是看見它和羊糞在一起,認為是羊糞變成的,牴觸了好長時間,當看到別人有吃的,我才慢慢接受了它。


我村有座山,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夏天陰雨天也多,這個東西陰雨天長得很快,當乾旱的時候它又縮成一個小團。

下連陰雨的時候有時去撿,但總是感覺弄不乾淨,上面有許多草,得仔細地有耐心地把草去掉。

食用方法可以炒雞蛋,也可以做湯喝,聽說營養很豐富。現在我們山東雨水少了,雞蛋皮也少了,已經沒有人再去撿了。

今年在遵義一個工地上幹活,又看見許多雞蛋皮,個挺大,非常誘人。我抽時間去撿了點,洗乾淨,曬乾,往家裡寄了一些。


剩下的我沒有炒雞蛋,而是加上調料放在蒸箱裡蒸吃了。感覺味道真鮮美,有海鮮的味道,工友們都說好吃。以後有時間我再去撿。

如果你那裡也有這個東西,不防也蒸著吃,嚐嚐味道如何。


晉陽居士


我們這裡叫“地軟”,這個東西作為80後的回憶,兒時我們經常上山放牛放羊,採摘酸棗,每當下過雨後,地上溼潤就會有這個東西,那時候家裡窮,我們都會採摘回家,母親會用這個蒸包子給我們吃,還能包餃子吃,還可以做湯,現在想起來滿滿的全是回憶,回憶那份童真和美味。等到下雨過後,地上溼潤,現在山上依然會有這個東西,只是很少有人再去撿這個東西了,也許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們幸福感沒那麼強烈了。



灞河邊上種櫻桃


題主所說的“地骨廉”,是農村地裡生長的一種藻類,學名叫普通念珠藻。不同的地方給它取的名字不一樣,有叫地皮菜、地木耳或者地軟等。其中,有一個名字比較俗,但是被使用最多,即“雷公屎”。可別小看了這個“雷公屎”,它可是農村一到非常難得的佳餚。



雷公屎的生長環境

雷公屎,生長能力、適應能力非常強,能夠忍受高溫少雨、較強的太陽輻射、大風等惡劣氣候環境。比如對溫度的忍受能力,38℃以內的高溫可以繼續生存,-10℃的低溫能夠忍受。不過,高溫多雨氣候是非常適合其生長。通常情況下,下雨之後,村民都會上山採摘雷公屎,因為此時溼度大,雷公屎會吸水膨脹,粘滑,肉質呈現橄欖色片狀,很容易找到採收。

此外,對於雷公屎對於土壤的要求不高,喜歡在地勢較高的向陽坡地和丘頂等土壤貧瘠的地方生長,甚至在岩石的凹處積水的地方生長。



雷公屎營養高,味道好吃

雷公屎,不僅可食用,還可以入藥。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超過雞蛋;還含有超過木耳的氨基酸以及鈣鐵等微量元素,給兒童食用可補鐵補鈣。

那麼,在食用方面,首先將採摘回來的雷公屎清洗乾淨,可以這麼說,雷公屎在整個採收到食用的工程之中,清洗是最麻煩的一個環節,總感覺有洗不完的泥土。洗完之後,可以有兩種吃法,可把起鮮美的特點發揮出來,一是,作為肉湯的配料;二是,單獨炒著吃。



好了,以上關於“地骨廉”的問題,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探討交流。


終歸農村


一哥“新密美食印象”之——

地皮菜醜陋味佳美

中原暑氣漸熾,大地烈烈生煙,偶有東南風起,烏雲逼來涼風,天邊雨線斜射,一時暑氣全消,淺山丘陵淹沒於雨霧之中,著實讓人舒暢,至於天晴氣潤,多有美食者出動于山野之間尋覓。密人對野菜之至愛中難以迴避的當屬地皮菜無疑,當地人稱之為“地曲連”,這種又菌又藻的精靈出現在夏日雨後,田間地頭不少,然而密人最愛的還是山坡石板上的,乾淨好洗,不像其他地方的要用淘米水加鹽反覆清洗。地皮菜的採擷講究的是時間,雨中尚未成型,採之如水,淌而無形,若是過以時日,則是石板上的一片黑色,晴後次日最好,不老不流,手感嫩潤,採來清洗速食或儘快晾乾備用。

地皮菜鮮食最好,幹貯後要提前發開,燒雞蛋是家常人家的吃法,不用太多佐料,地皮菜本身的鮮香足以提味,也可直接清炒,肉絲炒來也行。用於餃子、包子、炸春捲餡料濃香,雞蛋搭配是首選食材,韭菜豆腐也實在清素可口,五花肉泥拌勻更加享受,若或有些許蝦仁,食之尤為鮮美。要做一盆鮮湯更是增色不少,類如紫菜蛋花。如今用於地皮菜蒸蛋,確實有些創意,至於酸菜同炒同燴,多有東北口味。密人借鑑南北美食的料理之法融入山野之趣,緊追考究的味蕾,不失一顆美食者的匠心。

 





一哥於一


我們這邊很多!大家叫它——地軟。

是一種土地皮表面生長的菌類。一般生長在節氣“小署”收割麥的地帶!

我們平時不撿,只是在冬盡初春的那段時間撿回家做菜吃。或拿到城市市㘯去賣。一般都用在做包子吃。裡邊再混合包些其它好的菜。

它生長在土坡上,在比較矮,底的小草周邊的地表皮,人,畜踩踏不到的地方。

在冬季下一場雪後,天氣轉晴,在雪剛容化後,地面非常潮溼時,它就變得又大又軟,非常好撿。如果土坡表皮已幹了不潮溼,它變的小而碎,是不好撿上手的。

撿回家後,細細的撿去雜質。放到鍋裡煮,煮的時間應大些,(約二十幾分鍾)就變的又厚又大。它本身是土色帶黑。為了讓它的豔色變得好看些,煮時放些食用鹼,它就會變成微黃的土色。

到了初春的節氣——驚蟄後,就不撿了。撿不上手了,它變得又小又碎,而且裡面就有很多不知名小蟲。及就撿些回家也不好吃了,變得“棉,沾,”。所以就再不撿了。

你們有嗎?


liujianweng


只有在雨後才可以看到的“地骨廉”,它有好幾個叫法,地耳,地衣,地木耳,地軟兒,雖然名字不一樣,但都是同一個藻類菜,學名叫地皮.
地皮菜肯定吃過,但不是經常吃到,它喜歡生長在潮溼的土壤表面,有時混雜在雜草根的莖葉之間,大樹的基部或者是長在苔蘚植物群中,只有下了雨以後才能找到,它沒有根也沒有葉,顏色是墨綠色,下雨後看到的就是外皮像膠物質,呈一片狀,看起來像木耳一樣.


這是我在重慶區縣的農村池塘邊拍到的.

在我們老家北方,叫地軟,在長荒草的山坡上,還有經常放羊的地方,夏秋雨季過後,就能看到,一簇簇,一朵朵,黑裡透著綠色有銅錢般大小的地皮菜叢草的根部長出來,軟軟的,貼在地皮上,這個時候最好採,把它撿回去後,要淘洗好多遍,要不然磣牙,影響口感.

在老家吃地皮菜,一般情況都是用來包包子,韭菜,雞蛋,地皮菜,三種和在一起.


妹妹用地皮菜包的包子,吃著好吃就是沒有拍到餡兒.

也可以與蔥,辣椒,雞蛋搭配炒了吃,涼拌的時候,要把地軟用開水焯一下,加入精鹽,蔥花,醬油,香油攪拌均勻就可以了,有清熱明目的功效。還可以燉食,地軟豆腐搭配在一起.

也有人撿回地皮菜曬乾了,保存起來,吃的時候再泡一下,不過不下雨也可以吃到了,好多平臺都可以買到的.

一說到到野菜,就提醒大家,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不宜食用。


黃曉紅果果


題主所說的“地骨廉”,在我們這叫“地木耳”,有些地方叫“雷公屎”、“地皮菜”等,其實是一種名叫念珠藻的藻類,在農村地區常見。

地耳菜營養豐富,根據相關測定結果:每100克地耳菜含蛋白質15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51.2克、粗纖維3.9克、鈣406毫克、磷157毫克和鐵290毫克等。其中蛋白質含量高於雞蛋,鈣、鐵含量也較高,是補鈣補鐵的好食品。同時,地木耳還具有一定的保健價值,地耳性寒而滑,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經常食用還能降脂減肥。

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雨後去山坡上找地木耳,翻開雜草就可以看到一簇簇的地木耳,用手撿起放進袋子裡就可以了。回來用水沖洗乾淨,可以用來做蛋花湯、也可以用來做大包子吃,都很美味。吃不完的還可以曬乾,等吃的時候用水泡開就可以了。


首都農業人


山東棗莊及徐州一帶稱此“地蕨皮”蕨是哪一個字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按照老百姓的說法把它和蕨菜相比較,所以我就採用了這個字。

以前下過雨的小樹林下面的黃土地上一定會有這個,收回來以後洗乾淨配點肉餡包大包子特別好吃。現在應該是人工培植的,因為在棗莊,地蕨皮炒雞蛋可是一道飯店必備的家常菜。

起鍋燒油,把蔥薑蒜和切成段的幹辣椒在油鍋裡炸出香味,把和油蛋液的地蕨皮一起入鍋翻炒,出鍋。棗莊人喜歡它淡淡的清香味道,所以很多人都喜歡點這道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