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扶貧辦:多措並舉把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影響降到最小

 消費日報網訊(王鵬)為全面統籌協調,多措並舉,把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影響降到最小。2月20日,記者從雲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二場新聞發佈會獲悉,雲南省88個貧困縣中,16個縣有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尚未發現因新冠肺炎導致貧困戶基本生活無法保障的情況。但疫情影響到貧困群眾就業、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扶貧項目建設等多個層面,增加了脫貧的難度和返貧的風險。

雲南省扶貧辦:多措並舉把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影響降到最小

  脫貧攻堅受疫情影響 把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影響降到最小

  當前,受疫情影響,貧困地區農產品賣不出去,生產資料運不進來,旅遊扶貧人數銳減,產業扶貧遇到困難。貧困勞動力暫時不能外出務工,扶貧車間停工,短時期內務工收入減少,就業扶貧呈現出組織難、轉移難、培訓難的情況。許多脫貧攻堅項目沒有開工,施工人員難以返回,防護用品用具採購困難,影響了項目建設進度和資金效益發揮。同時,旅遊、餐飲、運輸等就業量大,直接間接消費農產品量大的行業恢復經營還有一定的過程,對貧困群眾生產和收入帶來相應影響。

  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員和村組幹部“調查員”作用,針對疫情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產業就業帶來的影響,全省進行全面摸排、分析研判,重點監測排查受疫情影響存在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存在脫貧困難的貧困人口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因戶因人精準幫扶。千方百計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確保貧困家庭“穩崗不丟崗”“轉業不失業”。建立項目復工開工清單制度和日常監管制度,確保項目復工開工規範、有序、安全。適當簡化調整脫貧攻堅項目庫,加快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組織貧困勞動力參與項目建設,為全面統籌協調,多措並舉,把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影響降到最小。

  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產品生產銷售 解決貧困群眾務工問題

  農業產品生產銷售方面,雲南省扶貧辦主動對接大型商超、電商平臺和廣東、上海等地,把消費扶貧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定點扶貧的重要舉措和考核重點,幫助解決扶貧產品“賣難”問題,切實防止農產品積壓。對帶貧主體調運農產品出省、出州市,對收購建檔立卡貧困村農產品的新型經營主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開展農業生產的,適當給予補貼。對小額信貸2020年1月1日以後到期不能按時還款的,給予6個月延期。

  雲南省扶貧辦抓住復工復產的契機,千方百計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確保貧困家庭“穩崗不丟崗”“轉業不失業”。共對接浙江省嘉興市海寧、桐鄉等地復工企業3917家,提供崗位30萬個,永康市復工企業316家,提供崗位3.5萬個,廣東省東莞市復工企業1732家,提供崗位10萬個。目前市內開工復工企業2574家,吸納3.4萬人就近就業,已成功為2.03萬人匹配省外崗位。曲靖市利用滬滇扶貧勞務協作平臺,收集省內外500餘家企業招聘崗位信息,儲備就業崗位,及時推送到村到戶崗位5.8萬餘個。怒江州全州通過“就業彩雲南”微信公眾號為71家企業發佈招聘崗位7000多個。

  確保怒族和傈僳族整族脫貧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為保持駐村工作隊員穩定,除特殊情況和不勝任的情況外,駐村工作隊員至少幹到2021年,實行財政涉農資金省級源頭整合,統籌脫貧戶、未脫貧戶,出列村、貧困村,摘帽縣、未摘帽縣、重點非貧困縣,完善扶貧資金分配機制,確保怒族和傈僳族整族脫貧。

  完善“一月一分析、一月一研判、一月一調度”工作推進機制,做到問題隨時發現、隨時研究、隨時解決。徹底乾淨地做好掃尾工作,確保全面完成整改、全部見底“清零”。對未摘帽縣和剩餘貧困人口超過5000人的15個貧困縣進行掛牌督戰,並延伸到貧困村和11個萬人以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全面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已摘帽縣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著力提高產業就業組織化程度,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並重,深化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幫助貧困群眾擺脫思想貧困、精神貧困

  雲南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施榆兵表示,雲南省剩餘貧困人口還有11.9萬戶、44.2萬人,佔全國剩餘貧困人口的16.6%,是全國唯一超過40萬人的省份。尚未申請摘帽的7個縣均為深度貧困縣,未出列的429個貧困村中有深度貧困村381個,我省攻堅任務全國最重,打贏脫貧攻堅大決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都是重大政治任務,都沒有任何餘地,都必須如期全面完成,確保實現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未出列貧困村全部出列,未摘帽縣全部摘帽,全面消除絕對貧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