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曾有腾越八关,如今只剩四关,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明朝正统六年,麓川思氏土司反叛,明朝派出王骥提督军务,征发十五万大军,从1441年到1448年七年间三征麓川,耗费大量粮饷兵力,才把思氏赶过金沙江,与思氏土司思禄发达成协议,允许他居住孟养,但不许越过金沙江。

"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约: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惧,听命。"

明朝靠军事平定了麓川,却没能在政治上摆平当地的生态,思氏最后被缅甸宣慰司莽纪岁之子莽瑞体攻灭,并且建立起了缅甸东吁王朝。

东吁王朝吞并了众多土司,到了万历年间,实力越来越强大,开始不断深入明朝骚扰。这时已经到了晚明,明朝国力下降,又有三大征接连发生,哪里还有力量再发动像正统年间那样的远征。

于是在万历二十二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八关抵御缅甸东吁军,本意是“断属夷挑衅之路,绝缅人私兵之端,树天地自然之险,省刍粟转运之劳,斯亦封疆之永利也”。

看得出来,陈用宾是一片好心。然而,腾越八关的设立,给之后中缅之间带来了不少麻烦,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明朝设腾越八关的目的和效果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关隘,都是选择一些易守难攻的地区建设,但并不是关内的土地才是领土,关隘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周边的一片地区。如嘉峪关以西还有方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关以东有将近包括外兴安岭在内将近3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腾越八关,指的是万初、神护、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这八关,它们分为上四关和下四关,每四关设置守备带兵防御。它们的具体位置见下图:

中缅边境曾有腾越八关,如今只剩四关,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可以看到,它们扼守住了交通要道,切断西南边境出入的主要通路,控制的是八关内外的广大地区。

八关的位置,可以称得上险要。那明朝在这里派了多少兵力防守呢,根据明朝的《天启滇志》和《腾越八关九隘论》记载,每个关有营房二十五间,兵力二三十名,也就是说,八关的总兵力加起来是一百八十多人。腾越当地的军队当然也不止180多人,八关是被作为前沿的关堡来使用。

这里得说一下,兵力确实不多,不过这时已经到了明朝末期,二三十明军依托关堡的战斗力,或许也没想象的那么低。明末崇祯十三年,辽东锦州蔡家楼台驻守着17个明军,曾利用弓箭、枪炮抵抗八旗军四面围攻一天一夜之久才被攻克。

不管怎么说,人数也确实是少了点。更要命的是,这一百八十多人还不是每天上班,他们只在春天和冬天到岗,夏秋两季就放羊了——“春冬防守,夏秋散处腾地”,原因是地处深山密林,夏秋高温的瘴气让人无法忍受。

从地理上看,八关扼守要冲,但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山岭之中其实是四通八达的,有着无数小道,有的地方就算没有路,也是可以通行的,这些是八关所难以时刻控制的范围,加上守关士兵人数过少,就更加难兼顾。

所以,八关的战略设想很美,现实却很无情,如果缅军要进入,它事实上难以有效阻止。

中缅边境曾有腾越八关,如今只剩四关,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另外,李用宾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借助八关的防御,开展屯田兴兵,“用宾建筑关堡兴屯田以御缅”,也就是说,李用宾提出的是一个立体防御的构想,没有战事士兵可以耕种,有警报则入堡防御,省去了长途运输粮食的麻烦,自给自足又能给外敌震慑。

遗憾的是,屯田也进行的不咋样。

原因有两个,一个还是因为瘴气,“然迄今亦以瘴恶沌者不能耕”。另一个原因,则是山高皇帝远,号令不行,有狡猾者以公徇私,贪污不法。

“荒田亩,缺牛种,支借公朵银两,并家马口粮,与营兵乾折以完十分之一,而拖欠益多”。

不换贫而患不均,投机取巧者受不到惩罚,有心耕种者也难以继续,所以屯田成了徒有虚名。

八关没能起到设想中的效果,朝中大臣也多有批评。

看上去,设置八关是错了。

没想到的是,虽然八关本身难言成功,东吁军向内继续深入的势头却停止了。

那么是八关的震慑作用见效了吗?

也不是,是因为东吁王朝内乱了。

从腾越八关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开始修建起,缅甸东吁王朝就因进攻暹罗失败而陷入内乱,国王莽应里被杀,暹罗军乘势反推到了缅甸国内,东吁王朝内外交困,疲于应付,哪里还有力量再来袭扰明朝。

不管怎么说,这边境倒确实暂时安定了下来。

中缅边境曾有腾越八关,如今只剩四关,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腾越八关的负面效果

八关建起来了,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关内土司和民众越关而过,但也形成个新的问题,让关内外的土司和民族产生了“内”和“外”的区分。

对于这些土司来说,原来是彼此一体,大家都是同一个部族,许多都是亲戚,世代联姻。但是八关一建,不少相同的部族就被隔成了两个部分,产生了内外之别,明朝为了区分,也用内外来称呼关内关外的部族,产生了“内夷”和“外夷”的称呼。

这样来区分,长此以往,大家就忘了原来都是一家人,关内外的土司和民众们也有了这样的感觉:八关以内是明朝的地方,八关以外则已经不属于明朝。

外夷望见(八关),皆曰:“此天朝地也。”而内夷倚以为重焉。

明朝对于出入八关也进行了严格规定,对于擅自穿越的“越度”这种行为,视为私闯边境一样的罪行。如果没有许可擅自通行,被捉到者要处以绞刑,守关者如果把守不力也要问罪。

除了明朝属地的民众,缅甸也这么看,八关的建筑被称为“屋瓦”,当地建筑称为“茅房”,他们说:屋瓦者汉人;茅房,我故地也。

这是把八关以外的土地都视为自己领地了。

事实缅甸也是这么做的。从万历中期到崇祯末期,明朝国力一天不如一天,自顾尚且不暇,更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来管八关这摊子事。

明朝在在西南边疆,原本有六个较大的宣慰司,分别是:孟养(缅甸克钦邦)、缅甸(缅甸曼德勒地区)、木邦(缅甸北掸邦)、八百大甸(泰国清万一带)、老挝(老挝琅勃拉邦一带)、车里(西双版纳)。

这么一发展,到天启七年(1627年),八关外的三个宣慰司已经被东吁军攻破,“三宣无恙三慰既尽”,到崇祯十七年,八关以外已经没有明朝能控制的地方,“八关之外,复成异域”。八关之内,只剩下了一个车里宣慰司。

八关的设立,相当于从心理上设置了一道防线,又使当地民众开始有了内外之分,缅甸也名正言顺乘着明朝力尽的时机,蚕食八关外的土地,这些负作用将在随后体现出来。

中缅边境曾有腾越八关,如今只剩四关,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清朝对土司的划分

然后就到了清朝。

清朝接手后,缅甸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顺治十六年,缅甸献出在自己这里避难的永历帝后,清军也就没有进入缅甸。

清朝对这档子事怎么处理呢,还是延续了明朝的做法,接手了明朝的控制范围,以八关为界限来管理关内土司。

不过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缅战争前,清朝对内外土司也是一笔糊涂账,对关内地区和土司,以 “内地”、“内地土司”来称呼,但具体怎么算是内地土司,也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因为这些土司是时刻摇摆的,随时可能属于任何一边,也就是“朝滇暮缅,朝缅暮滇”

在清缅战争中,这些土司表现不一,有些帮助缅甸,有些帮助清朝,并不以名义上的内外来选择效力一方,清缅战争爆发后,乾隆和官员们认识到必须解决这个混淆不清的问题。

云贵总督杨应琚给乾隆想了个办法,乾隆三十一年五月份,当时清缅还处于战争之中,缅甸不时派间谍、奸细过来潜伏或刺探情报。

杨应琚上奏,建议让当地的土司和民众都剃发留辫,来防止缅甸势力越界来打探消息。

《清高宗实录》: 滇省内地土司所属夷民尚皆蓄发,状貌、服饰与外域莽子、木匪相似,是以莽匪及各野夷入境,猝难别识,请令沿边土司地方及新定整欠、孟艮等处夷民,一体薙发留辫,俾遵国制,并杜莽匪溷淆。

这是很有效的一招,因为缅甸和当地土司、边民都是蓄发的。让控制区内的人剃发留辫,就能有效防备缅甸的势力渗透,乾隆迅速批准。

土司剃发不是小事,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改变发型是头等大事。土司剃发,意味着清朝立国以来对西南边陲统治方式的变化,它通过文化的方式来对土司进行区分,把内外土司的身份加以固化,“朝滇暮缅,朝缅暮滇”这种事再也没法出现了。

清朝朝廷从此开始把八关以内已剃发的土司称为内地土司,把八关以外未剃发的土司称为外土司,内外土司成为官方的称呼。

中缅边境曾有腾越八关,如今只剩四关,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八关界线的形成

清缅战争平息后,清朝为了防备缅甸骚扰,在八关一带驻守防兵,清军沿八关一线布防,八关以内的猛卯、干崖、陇川、盏达、遮放、芒市、南甸、潞江等土司被称为“八土司”,八关外的就成了“外土司”,八关从控制地区的城堡变成了缅甸和清朝的分界线。

到了乾隆五十三年,缅甸终于遣使入贡,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清缅之争宣告结束。

对于乾隆来说,缅甸认怂入贡了,内外土司就都是天朝统属。缅甸是自己小弟,自己这个大哥再去跟小弟争几个土司的归属就没啥意思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化内之地,于是就把清缅战争中一度恢复统治的孟拱、孟养、木邦、蛮暮等土司的归属划给了缅甸。

孟拱、孟养、木邦、蛮暮诸土司属缅,因缅为藩,虽分其地与缅,不啻仍为吾属。

当然,不打仗了,对八关的控制也就没有战时那么严格,裁撤军队,允许边民互相做买卖,把八关的人事权也交给了土司。

虽然清朝对内外土司不再严格区分了,经过这么一折腾,几十年下来,八关内外的土司已经产生了隔离,不再是像之前那样的一家人。

而且,清朝对八关之外的土司也不再过问。对于清朝来说,缅甸已经是 “皆我版籍”,内外土司的官方划分也失去了意义。既然归属了缅甸,清朝也就不再过问这些土司的事,从日常管理到土司袭职的权力,都归缅甸国王。

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中缅边界也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界线,仍旧是在八关一线。

“缅事粗定,边衅不开,彼此相安,遂有相沿之定界” 。

外土司归缅甸管,也就跟着缅甸社会一起发展,从此内外土司就跟随各自的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缅边境曾有腾越八关,如今只剩四关,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八关对近代的影响

八关的界线和内外土司的管理,又对近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文说过,八关设立的初衷,并不是设置了一道国境线,关堡的意义在于设置屏障,控制周边广大区域,就跟东北、西北边境一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缅甸被英国占领,不再是清朝的藩属国。不再是兄弟了,那就得分家,怎么分就成了争论的焦点所在,焦点中的焦点,也就是边境怎么划分的问题。

中缅边境的确立,其中反反复复,延续了数十年时间,不是一篇文章能够写完,简单来说,其中很大的争议,就在于八关这个范围。

明朝设立的腾越八关,意味着中原王朝在西南方向的势力内收。八关设立之初,明朝还能控制“三宣六慰”的相当部分,到了中晚期逐渐被蚕食而无力收复,清朝建立统治后,也无心在西南方向再加以开拓,缅甸入贡称臣之后,把通过战争收回实际控制权的几个土司也划给了缅甸。

虽说这些地区在许多处于缅甸实际控制之下,不过从法理上看,有些是属于非法占领而没有得到认可。

就算以八关来看,到了清末划界时,天马关、汉龙关、铁壁关、虎踞关及其控制地区都已经被缅甸侵占,只剩下四关之地得以保留,并且控制区域也缩水不少。

中缅边境曾有腾越八关,如今只剩四关,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

所以,这部分地区被划入缅甸,当地民众在情感上并不认同。如果要再往深里说,现在缅甸南北还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存在着克钦和果敢这样的力量,从历史上来看,这也是中缅之间划界所产生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明朝到清朝,从八关到内外土司,对近代的中缅边界,乃至东南亚的发展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感谢大家有耐心看完,最后推荐个自己的专栏,关于明朝正统年间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下我的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