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

L丶佳能


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说过,她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她用的一草一纸都是贾家的。因此有人断定林家没有钱,是贾珍口里的穷官。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分析一下林家是否有钱。



林家有钱的证据

1.林黛玉的见识证明,林家的的古董摆设,家具,器皿,不在贾家以下。

林黛玉进贾府时,一路走来,冷眼旁观,对贾府的建筑,古董摆设,家具器皿等等一一做了掂量。小小年纪对贾家的古董一点都不陌生,一眼就认出古董的名称,生产地,制作工艺。这个本事如果不是从小耳濡目染,见到的东西不是古董,就是珍贵的家具器皿她是不会有这个本事的。因此林家的家底不比贾府差。



2.林家人口少,花销少,不讲究奢华排场。

林家人口少,四代人有爵位,有俸禄。不仅如此,林家还受皇帝器重。额外加恩让林如海的父亲袭爵,这份恩宠不一般。有恩宠,就有收入。林家和穷官不同。那些穷官,子孙不肖,都是只知道斗鸡走狗的纨绔之辈,他们坐吃山空,所以变穷了。林家人个个有出息,没有纨绔子弟,个个都在为家族积累财富。林如海不会贪污,但是他的俸禄也可以养活妻儿,不必动用家庭积蓄,所以一代又一代,林家的财富在不断增加。



3.林如海替贾雨村谋职,花费了太多银子。

贾雨村给黛玉当了一年的老师,工作轻松,薪酬不少。林家不欠贾雨村。可是当贾雨村求林如海时,林如海不仅答应为贾雨村复职,而且费用全包。这可是大手笔。孙绍祖说贾赦用了他五千两银子,这银子不会是贾赦借的。只能是给孙绍祖谋职候缺时花掉了。五千两银子没谋来缺。林如海如果没有钱,不会为贾雨村出钱谋职。这笔钱对林如海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4.贾敏是贾母的掌上明珠,她嫁人不会嫁一个穷小子。

贾敏可是带着十里红妆出嫁的,穷人家装不下贾敏的嫁妆。林家的家世绝不比贾家差。凤姐对黛玉说过,贾家的宝玉哪点配不上她!凤姐怕黛玉嫌弃宝玉配不上她。可见黛玉的身份不低。

综上所述,林家五代积攒的财富不会少。



林家拿到贾府多少钱呢?

1.贾琏得到一部分。这里有林如海给的,也有贾琏私藏的。

贾琏陪黛玉回苏州,林如海死后,突然派小厮回家。这说明,林如海的遗产问题,出现了新需要回来请示。还有一点是林如海给贾琏一笔不菲的费用,希望她照顾黛玉。黛玉出嫁后依然做黛玉的靠山。林如海给贾琏的托孤费,让小厮带回来。贾琏在处理林如海后事时,会贪污一笔。这两笔钱,给王熙凤一部分收着,一部分自己当体己。

娶尤二姐的时候,贾琏用这笔钱在小花枝巷买个宅子,与一应家具等家伙事。后来还把体己全部交给尤二姐保管。尤二姐进贾府时,这笔钱,被王熙凤装进腰包。



2.修建大观园的钱💰。

贾府在冷子兴介绍贾府时,就说了,贾府的内囊上来了。这说明贾府已经出的多进的少。可是元春封妃后,贾府突然有钱了,还修建了堪比太虚幻境的大观园。显然修建大观园的钱是林家的。

至于贾家贪了林家钱的具体数额,不好统计。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对于贾府到底有没有贪污林黛玉家的钱财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因为红楼未完这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没有正确答案,所以就大胆猜测一下,以个人拙见,贾府应该是贪了林黛玉家不少钱财的。

第一,林府有积攒财富的可能,贾府也去侵吞遗产的迹象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林家的背景放到现在都十分强大,世代为官,既是钟鸣鼎食之家,又是书香之族,且人丁稀少,林家很有积攒财富的可能。

且不说先祖功绩,且说林如海本人。中了探花到兰台寺大夫,再升迁到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官职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得皇帝信任。

清朝前期,两淮盐区还设置巡盐御史,是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中央巡视员,无定品,任期一年。后改称盐政,康熙年间由巡盐御史改置,以总督、巡抚兼任。掌督督征课,调剂盐价,纠察属官。也就是说,盐政的官品是一二品。

按照清廷官吏的管理,林如海的官阶一般都在二品左右。二品文官的年禄155两,禄米155斛,养廉银13000两(巡抚),如果不算管理盐务的灰色收入,林如海一年的工资应该在13200两左右。(一石两斛,一两等于两石)

林如海送黛玉入贾府的时候年近半百,那么就算林如海去世的时候50岁,如果以20岁为官算起,那么林如海一生的工资总额也该是40万两。

林府的规格应该跟贾府相同,甚至高于贾府,不然贾敏不可能嫁入林家。

那么林府的日常开销来源也该来自于各种佃租和庄子的收益,不必动用工资。那么工资被可以作为纯收入,再加上皇帝不定期的赏赐和官场的灰色收入,林家五代为官,那么算下有200多万两的财富也是合理的。

贾府贪污林家财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修建大观园流水似的花销和贾琏在贾府入不敷出时所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些地方无形中就会让人觉得贾府对林家的财产是有过贪污迹象的。

贾府不是没有钱,只是花销太大了。贾蓉对乌进孝道:“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通过贾蓉的描述可以知道修建一个大观园基本上就将荣国府耗掉大半,荣国府平日中花销又大,且又没有可以增进银子的产业,那么可以用来抵消花费的便是林家的财产。

贾琏的话不是空穴来风,贾府突然增加的三二百万两的财富如果是买官的人送的话,那么贾府早就被抓起来了。

贾府突增这么大笔钱不被查问,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笔钱来得合情合理,最好的解释便是这是林府的钱,作为黛玉的嫁妆被贾府代管,只不过提前被贾府挪用了。

第二,林家的遗产黛玉有继承权吗?

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如果林家有这么多的财富,但是林黛玉没有继承权的话,那么贾府也没有贪污的可能。

按照清朝的规定,户主死后,财产的继承顺序是亲生儿子和室女,过继的嗣子,出嫁的女儿,户绝入官。

所以黛玉应该是有继承权的,就像夏金桂一样,虽然生父去世,但是家中只有她一个独女,因此财产都由她来继承。

即便黛玉不能够继承所有的财产,但是也会有很大一部分,因为林家只有林如海的几房姬妾和远房亲戚,所以黛玉还是可以分到不少的,而且黛玉还按理可以得到贾敏所有的嫁妆。

贾敏是贾母的爱女当年所添置的嫁妆也必定是十分可观的,作为唯一的女儿黛玉可以完全得到这笔财富。

林如海若在黛玉出嫁前一直在世,那对于这些财务黛玉不用操一点心,但林如海病重,这么多财务问题只黛玉这个小姑娘是完全处理不了的。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

贾母定要贾琏送黛玉回家这个就有深意了。贾琏随着黛玉回家不是简单的保护黛玉安全,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如果单纯只是回家的话,几个老婆子就可以了,如当年接黛玉入府的人配置即可。

但是这次涉及林如海的后事以及财产的分割,所以贾母才派她最信得过的贾琏陪着黛玉回家。

这笔钱黛玉应该是带回来了,不然在宝玉烫伤脸大家一起去看望他的时候,王熙凤也不会开玩笑说,宝黛不仅模样、才情和家私都极为相配,王熙凤可以这样说便是她已经知道黛玉获得了那边财富。

第三,贾府到底贪了黛玉多少钱

黛玉带回贾府的财富应该包括林如海的遗产和贾敏的嫁妆,根据上述统计可知这笔财富足可值得二百万两往上加。

根据后文可知贾府一直在抚养黛玉,那么这些遗产林如海只能够托贾府代为管理,最有可能的人就是贾母,贾政不留心这些事务交与他不方便。

贾母一直认定黛玉和宝玉是天生一对,因此在贾府有危机需要用到钱财的时候,便先将黛玉的钱挪用了。

王熙凤对此也有过交代:“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

宝玉和黛玉是直接成婚,不必向往嫁娶,而且他们的婚事花费自有贾母做主,所以贾府很可能提前动用了黛玉的财富。

黛玉日常开销皆来自贾府,贾敏的嫁妆是为黛玉留着的,那么贾府贪污的很可能就是那二百万两。


少读红楼


贾母最爱的女儿贾敏,最爱的孙女林黛玉,贾母会捞自己亲外孙女的钱吗?

贾政和贾敏是亲姐妹,贾政为人可以说方正,会捞自己亲外甥女的钱吗?

贾琏虽然不正干,但是也只是搞搞女人,他本人还有些正义感的,因为石呆子被他爹狠揍一顿,旺儿品行不好,贾琏还不愿意把彩霞嫁给他,再说谁给他这么大胆子,去捞林黛玉家的钱?他敢么?他会么?

贾府有最高理事权的是贾母,贾政,王夫人,办事的是贾琏,他们会捞黛玉家的钱?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不是写尔虞我诈的三国演义,也不是写人性贪婪无度的金瓶梅,贪污至亲此等事情,如此龌龊无耻,他写贾府做这样的事情?

别信那些荒唐的分析了,什么贾府捞黛玉家的钱。

网上流传的贾府捞黛玉家的钱,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有模有样的分析,实在可笑,动动脑筋也知道作者不会这样写啊。

贾府捞黛玉家的钱,有这个权力的无非就是贾母,贾政,王夫人,贾琏夫妇几个罢了,作者有病啊 ,写他们黑心,连至亲的钱也黑?贾琏敢把林家的钱黑了?不仅不敢,贾琏也做不出这等事情来啊。

要是写贾府黑了黛玉家的钱,贾府成什么了?这还叫红楼梦吗?


闲聊红楼梦


我认为贾府不可能从林黛玉家要到钱,原因很简单,没有资格。

林家有钱这是一定的,因为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这本身就是一个肥差,再加上出身高贵,家里一定是不缺钱的。

书中是这样说的: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已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所以林家虽然人丁不兴旺,但是财源滚滚。

就算林家有钱,但是林如海死后这钱也很难到林黛玉这个离家很久的孤女之手,更别提是贾府了。

如果你看过《儒林外史》,你可能会了解。在封建社会孤儿寡母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会受到族人或者邻人的欺负,被霸占家产的事很常见。

纵然贾府势力强大,但强龙不压地头蛇,很难从林如海的堂族手里把家产抢走。况且林如海的堂族也不见得势力微弱,都是列侯的后代嘛!

贾母对林如海的族人非常憎恨,曾经说过“林家的人都死绝了。”

如果贾府真的从林家获得巨额财产,老太太不会这样恨他们。估计是贾琏带着林黛玉回来后跟贾母说过林家那些堂族霸占黛玉家产的事。

有人说贾府侵占了黛玉的家产,修建了大观园,完全是凭空猜测,没有什么根据。

如果贾琏真的带着林黛玉的家产回到贾府,以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她不会不知道的,她不会有自己用的一纸一草都是贾府之唉叹。

我们知道黛玉闲着没事还替贾府算过经济账,认为他们已经入不敷出了,替他们担忧。由此我们看出林黛玉是有经济头脑的。

所以说,我认为贾府没有从林家拿到钱,只是带回了林黛玉。这是贾琏临走的时候贾母嘱托的,老太太实在是不放心黛玉孤苦伶仃一个人留在林家。
我是凡眼看红楼,和你分享一个普通读者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欢迎点评,讨论!


凡眼看红楼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第一,贾府究竟有没有贪林黛玉的钱。第二,林黛玉究竟有没有钱可让贾府贪。

用到这个“贪”字可能不合适,我觉得应该说是“挪用”更合适。

贾府的经济状况其实已经很明了:冷子兴对贾雨村说过,“如今的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外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等等这些话。如果像冷子兴这样的外人都看得这么清楚明白,那么贾府的情况真就不是一般堪忧了。

贾府要使银子之处有哪些地方呢?日常的排场非常重要,不然会让人看笑话,所以一大家子里里外外的运转就是巨大的花费。而且除了正常运转之外,还有未来许多要花钱的大事。比如王熙凤和平儿私下聊天时就说过将来几位小爷几位姑娘的事,自然是指婚事;还有一位老太太的大事,自然是指丧事。这些大事要花多少钱,作为当家人的王熙凤心里门儿清。

贾府经济压力这么大,那么林黛玉的财产拿来挪用一下就是很必然的事了。

林黛玉究竟有没有财产可让贾府挪用呢?肯定是有的。林黛玉的财产应当有几部分的来源,都源自于继承:一部分是祖产,还有一部分是父亲林如海的个人私产,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黛玉之母贾敏的嫁妆会留给黛玉。

林家袭过列侯,书香诗家,家中人丁不望,林如海是科举出身,但祖产是全族的,不是林如海一家的,分到林如海再传给黛玉的不会太多,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林如海的个人私产绝大部分应该是黛玉继承,因为黛玉是林如海唯一的血脉,还是未嫁的在室女。林如海的官职是巡盐御史,而且当了多年。什么是巡盐御史呢?这是一个掌所带国家命脉的税差。如果以清代为背景,盐税收入从最初的二百万两到清末的一千三百万两,清代的盐税收入来源于四大片区: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取一个平均数,每个片区的一年盐税收入也得几百万两银子。但这个银子是国家盐税收入,不是林如海个人的钱,林如海又是个非常清廉有官,不可能去贪污的。就算不贪污,巡盐御史肯定有一些官俸之外但又是被默许的额外收入。就算林如海不是贪官,做巡盐御史多年,几十万两银子的宦囊还是有的。这已经是往少了说了。

黛玉之母贾敏的嫁妆应该是黛玉所得的最大一笔遗产。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唯一爱女,贾母说过,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怎么疼?嫁妆丰厚这是必然的,肯定的。贾母自己有梯己,王熙凤说过宝玉和林妹妹一娶一嫁用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己有梯己。还有老太太的大事出来,一应原来都是准备好的,肯定也是老太太自己的梯己置办的。看起来老太太梯己不少。另外王熙凤和贾琏说过,“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也就是说王熙凤对自己和王夫人的嫁妆很自信,很有把握,觉得很丰厚。这样看起来林黛玉所继承的其母的嫁妆应该是比父亲的宦囊还多。

总之,在林如海死后,林黛玉所继承的所有财产,祖产、父亲的私产、母亲的嫁妆,总数绝不会少于一百万银子,很可能更多。贾府不是贪了黛玉的财产,应该是迫于无奈而挪用了。因为宝黛姻缘在贾母的默许之下是当时人人以为定成事实的事。


沅汰


说起黛玉,总有人提她的家产。

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林家的家产去了哪里,但很多人似乎约定俗成认为贾府侵吞了林黛玉的家产。

先不说女儿在古代是否有继承权,单以林家的财产是否比贾府的多,就要打一个问号。

一、林黛玉的身世

黛玉是很纯正的大家闺秀,出身好,相貌好,诗书琴棋样样精通,还是古代最纯真的独生女。

林家三代袭侯,但因为皇恩浩荡,林如海的父亲又被皇帝破格批准,再袭了一代,也就是4代侯爵。到了林如海这一代,虽然没有爵位,但靠着科举,中了探花,也算是科举出身,钟鸣鼎食。

贾府呢?

祖上是国公,国公的爵位比侯爷要高一阶,家产自然丰厚富足。但林如海是新贵,他的官职很讲究,先是兰台寺大夫,后被钦点为巡盐御史。

古代乃至现代,盐都是重中之重,能够被钦点为巡盐御史的人,也必然是皇帝的心腹。

贾府是勋贵,也就是靠着祖上的功勋,被皇帝养着的人,至于实权是不可能的。从贾政、贾赦一代的官职也可以看得出来,都是远离实权的边缘官职。

林如海也算是祖上显赫,但因书香门第,自己又是科举出身,得了皇帝青睐,也实现了自己的转型。(话又说回来,林如海不优秀,也娶不到贾母最宠爱的女儿贾敏)

从出身方面来说,黛玉的出身要远远优于王薛两家联姻出身的薛宝钗。当然,宝钗也有自己的优秀,但是在家族是否得皇帝信赖这件事上,和自身能力没有关系。

贾府也想着转型,否则也不至于在选长媳(贾珠的媳妇)之际,先挑了书香门第出身的李纨,而不是王家富贵显赫的王熙凤。

贾珠是贾府翻盘和转型的指望,作为贾政的长子,他也确实争气,只可惜寿命有些太短了,短到来没来得及上台,便画上了句号。

当然,林家显赫,不代表林家的财产就比贾府多。

二、林家和贾府,谁有钱?

黛玉入贾府之际,林如海已经“年已四十”、“年将半百”。而黛玉初入贾府之际的心理活动也提到: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从这描述上来看,在小黛玉眼中,贾府和自己家是不同的,而这里最大的不同,便是吃穿用度。

“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贾府的富贵,不仅仅富,而且贵。相比较来看,黛玉入贾府只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虽然有亲近之意,但也差距也还是比较远的。

至少,哪日宝玉要出门久住,要带去的人必然包括了怡红院那四个大丫头,外加奶娘等人。

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因为黛玉只带了两个人,便认为林家没钱。可从带过来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能让她“遂心省力”的,可见其豪华阵容就不如贾府。

父亲去世后,黛玉回到贾府,原文如下:

“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从家里回来,黛玉除了带了些书籍,便再无其他东西。又或者说,在黛玉眼中,最珍爱的东西,便是这些书籍。

三、家产到底去了哪里?

从原文来看,黛玉是肯定没有带家产回来的。

很多人分析林家家产,总是从多少来分析,其实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便是支出。

偌大的贾府,大家觉得他们没钱,是因为支出太大,再多的钱也是不够花的。可林家其实也一样。

先看贾敏去世,林如海去世,两场葬礼的费用,便不在小数,最后剩下多少东西,其实很难说。此外,林如海还有姬妾,林家还有奴仆等,安排这些人,也要花一笔不小的钱。

林如海其人,人品如何,其实可以大致推测一下。

他重视读书,喜欢读书人,懂得官场周旋,欣赏贾政而非贾赦,且称赞“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价值观可想而知。

这样的人,就算成为盐官,也未必是贪酷之辈。

邓云乡先生认为:“(盐政)收入多,开支更大。曹雪芹的先人曹寅及其亲戚李煦都是以织造几度兼管两淮盐务的‘盐政’,生活豪奢、官场应酬、孝敬皇帝、迎接銮驾、修工造园,再加管理不善、下属欺骗……真是银子像水一般流来,又像水一般流走,最后亏欠帑金一百八九十万。曹雪芹写林如海官职时,他先人的旧事,自在他记忆之中了。”

除此以外,林如海这一代虽然没有儿子,但不代表宗族里没有人了。

书中第三十回,黛玉宝玉拌嘴,黛玉说了一句:“我回家去。”而宝玉不仅没有反问她家在哪里,反而跟着说:“我跟了你去。”

细细探究这两句话,或许黛玉在父母双亡以后,其实也是有地方去的,至少,父亲那边或许也有亲戚在世。

黛玉并非只懂哭泣的小女孩,她的经济头脑,甚至得了王熙凤的肯首。

“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许多人只注意到这句话里的宝姑娘,却忽视了林丫头和宝姑娘的并列。可见,在王熙凤眼中,论管理家,黛玉不下于宝钗。

若是贾琏真的侵吞了林家家产,黛玉这样聪慧的人儿,难道察觉不到半点吗?


综上,我个人认为,贾府侵吞黛玉家产的可能性非常小,从贾府拿了林家家产推论出他们用黛玉的钱去盖大观园,更是无稽之谈。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贾府虽然衰败,虽然入不敷出,可靠着祖上的富贵,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一笔钱都拿不出来。


参考文献:

井玉贵:“黛玉家产之谜”与“李纨判词之谜”平议———红楼研究“求深反惑”现象之省思

李俊:林如海的家产被贾琏侵吞挪用稽考

陈大康:黛玉的家产之谜


灵笙姑娘


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得确认林家是否有钱,而林家的钱又是怎么到贾府手里的。

在第四十二回,宝钗和黛玉互剖金兰,期间宝钗谈起黛玉的病情,建议黛玉吃燕窝滋补,黛玉便称怕底下人嫌烦,并称: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因为黛玉和宝钗的这一番话,令很多朋友认为,黛玉根本就是身无分文,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不见得!

宝玉被灯油烫伤眼睛后,众人前往探望,因为茶叶的事凤姐便打趣黛玉“怎么你喝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黛玉臊得慌,只是不理,凤姐继续打趣,指着宝玉道“你瞧瞧这人物、门第、家私哪样配不上?”。

凤姐能出此言,必定是知道黛玉有家私的,才会将宝玉的一比。

再有探春理家期间,谈起贾府待办的大事,出去贾母去世,便是一众弟妹的婚娶,凤姐道:

“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黛玉嫁人,不需要贾家官中的钱,而是老太太拿出来的,那么这些钱是贾母自己的钱吗?个人觉得不可能,毕竟贾母底下还有众多孙子,个个乌鸡眼似的,如果贾母如此偏袒黛玉,即便这些人不敢对贾母如何,那也是给黛玉树敌。所以,贾母拿出的体己钱是属于黛玉自己的。事实上在平常,贾母每月都例行给黛玉发钱,比如怡红院的小丫头佳惠给黛玉送茶叶,正巧贾母派人给黛玉送钱,见了这丫头随手抓了两把,算下来应有佳惠一个月的月利了。贾母如此明目张胆给黛玉送钱,自然不是送自己的体己钱,不然贾府悠悠众口,贾母如何抵挡得住呢?赵姨娘那起人又如何善罢甘休呢?

所以,黛玉是有钱在贾府的,其言“我是一无所有”不过是句客套话罢了,正如黛玉说的“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在黛玉眼中,燕窝易得,这绝非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所能说的话。

那么,黛玉的钱,是怎么来的?自然是林家的财产,作为四世列侯,一代巡盐御史,而且几代单传,支庶不盛,林家财富积累是非常可观的。根据律法,林如海再去世后,黛玉是拥有一半以上的遗产继承权,以嫁妆的方式,其他或分继嗣的旁族男丁。而黛玉除了分得林家一半的财产,母亲的嫁妆是可以完全继承的,据王夫人回忆,当年贾敏在家时“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派头,那排场,在出嫁时大抵是十里红妆吧。所有这些,都属于黛玉的。

如此,我们便明白了,当初林如海来信时,贾母特意派了贾琏送黛玉回姑苏,并嘱咐务必带回,试想当年黛玉进府,也不过是打发男女船只去接而已,所以派“好言谈机变”的贾琏去姑苏,自然有一番道理。而贾琏在姑苏期间,突然派了跟着的昭儿回来,称有事讨老太太的示下,这商量的是什么事呢?为何不能用书信的方式,必然是与林家财产有关。贾琏一人拿不定主意,才讨了贾母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贾琏再次护送黛玉回来时,路上同行的人竟然还有贾雨村,或许在乱判葫芦案回馈四大家族后,这一番同行是不是又给贾家卖了一个大人情呢?比如干涉林家的财产分配等等?

那么,贾家到底带回了林家多少钱?这还真是个问题,毕竟仅凭现有信息,是很难衡量林家的财产的,就现有信息而言,仅仅知道林如海曾做过兰台寺大夫,后升巡盐御史,而在《清史稿》中有载,巡盐御史不过一个七品官,这一品级在当时一年也就四十几两俸禄,但是作为油水最大的官职,林如海的其他收入就难以想象的,即便林如海出身书香世家,为人堂正,但能在那个环境中几年不倒,说毫不贪墨,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收入,是我们无法得知的,更别说那四世列侯所积累的财产。

如果非要细究,或许贾琏的那一声感慨就是答案了吧,第七十二回,贾母生日后,荣府资金腾挪不开,贾琏连连感慨“何时再发个两三百万的财就好了”。二三百万是什么概念呢?刘姥姥家一年才花销二十两银子,一个七品官年俸禄才四十两,这样的财,除非是一个积累几代人的财富的家庭,那么贾琏一个二十出头的男子,去哪儿能参与这样巨额的事项呢?除了办理林家丧事一事,便再没有了。而外家借办理丧事转移、干涉财产,在《红楼梦》中亦有一个现例,便是贾芸舅舅在帮贾芸父亲料理丧事时,吞了他家几间房子和一亩地。

所以,贾府从林家要到的钱,大抵就是那二三百万吧。


微影悼红


贾府到底贪了林黛玉多少钱?书中对于具体金额没有直接介绍。今天,有书君闲来无事,来分析一下林家的财产组成。

一、从林家祖产来看,钟鼎之家家底丰厚。

林家作为黛玉的凡间家族,可不是普通人家。林家祖上,曾世袭三代列侯,加上额外封赏,共封袭四代,可谓是皇家的鸿鹄之臣,

作为宠臣之家,不能说富可敌国,富甲一方还是可能的。更何况,古人讲究门当户对,如果林家不是富家贵胄,贾家也不会舍得把唯一的贵女远嫁林家不是。

二、从林如海为官的俸禄来看,高级公务员待遇丰厚。

林如海本人考取探花郎,后又成为扬州巡盐御史,明清时,扬州盐商之富是天下闻名的,林如海被钦点出任该地的巡盐御史,这是即有实权又握有财富的要职,正俸级别不低。

在清朝,对于外任的官员,尤其是重要职位的,是有为数不少的养廉银,《大清会典》中有载:一般盐运使为2000-5000两不等,而且这笔钱比正俸要高,也就是林如海不仅有工资而且奖金数也是可观。

另外,林如海资助贾雨村时,可以看出林如海为人、为官懂得变通,估计属下送个小礼和小财,应该不会驳面子,所以灰色收入也是有的。

三、从林家的生活方式来看,地道的富贵之家。

黛玉从小会吃饭时就喝药,而且经常服用人参养荣丸。这药贵吗?书中曾有贾府落没时购买人参的描写,当是王夫人想买二两上好人参,以最低二十两银子来计算,那也是王夫人的月例银子,可见当时人参的价格可是不便宜。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林家的家底颇丰,是地道的贵族。

您问了,有书君您琢磨人家家产分布干嘛?说正题!好,那我们先说林家的财产在贾家么?

对于林家的财产,作者通过贾府小厮之口已经写明了。

在王熙凤正在操办秦可卿的丧事,贾琏的小厮昭儿回来了,回王熙凤道:“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的示下 ……”昭儿讨老太太的什么示下?

无非有三种可能:

第一,林如海的丧事如何办理?简单按品级规矩办,用不着请示贾母。

第二,林黛玉如何安置?临行前已经安排,怎么去怎么回。

第三,也就是关键问题,自然是黛玉继承的财产,也就是林家给她准备的嫁妆。

书中有描写:王熙凤曾经和平儿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

贾母给孙子花钱办婚礼没问题,她用贾家的财产给黛玉办嫁妆?

那贾家子孙还不得说三道四?所以,这笔钱,是林家的财产无疑,而且这笔钱颇丰,才能使贾府人无话可说。

在这里,有书君可以插播一条清朝嫁女儿的标准。

据说,在清朝嫁妆标准已经有所降低,普通百姓是7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0万人民币左右;

对于皇家最低也得500多万两,相当于现在一百多个亿;从这两下对比,林家这种家庭,想来嫁女二、三百万两,还是有的。

综上所述,林家的财产是被黛玉继承了,而且随她一并带回贾府,只是她为人清高,而且心属宝玉,也没有多计较。

只是这笔林家丰厚的嫁妆,却滚入贾府的无底洞,具体金额也只能问贾母她老人家了。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宝钗为黛玉分析她的病情和养生之要,令黛玉大为感动。向宝钗剖腹深言道:

“……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你如何比我?……你不过是亲戚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这一段与宝钗的对比和黛玉对自身经济状况的分析,被一些读者认可了黛玉一无所有的孤女人设。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会,真实的林家,不但有钱,而且比贾府更有钱。以证据来分析。

一、小说一开始,冷子兴就说了,贾府也就剩了一个架子没倒,内囊早就上来了。内囊都翻出来了,这就是寅吃卯粮的下世光景。

一边是贾府的衰落,一边是林家的掌握重权,林如海先是升了兰台寺大夫,这是个啥官呢?汉代叫做兰台令史。兰台是档案典籍库的称谓,也是史官修史的地方,就是负责典校文字的官,是最有文化的人才能干的事。曹雪芹让林如海做此官可见其的偏爱。然后林如海再升巡盐御史。小说里交待了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林如海的巡盐御史是皇帝钦点的,他去苏州那叫钦差,是皇帝的代表;二是这是林如海从最高文化岗位转到最重要的经济岗位上。目的是表达林家对子弟教育的成功。

林家可不是从林如海探花及第才开始当官的,林家世袭列侯,书香之族,证明林家历代当的是文官,到林如海已是第五世,更上一层楼了。说林如海一死,林家穷的连留下的唯一的女儿都养不起,要靠贾府来养,你信吗?

二、林黛玉二进贾府时,带来的东西,可见林家财富的冰山一角。

林黛玉二进林家,小说专门写了一句,带来了许多的书。同志们,古人的书和今天的书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今天印书成本极其的低廉,古人的书要么是人抄写的,要么是活字印刷的,印量少到可怜。书籍极其昂贵。算绝对的奢侈品。潇湘馆里大小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那一本一本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一个的香奈儿的包。说俗一点,就这些书,就够黛玉吃一辈子了。

曹雪芹说林家是钟鸣鼎食之族,府邸、古玩、田产、祖茔家庙等财富是贵族标配,历经五世的林家自然也不会例外。

以上两条,凡正常思维,都不难分析与理解。

三、《红楼梦》里有多处直接证据,证明了林家为黛玉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1、凤姐在小说第二十五回开宝玉和黛玉的玩笑,说:

“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

专门说到家私财富,如果是一无所有,这个话从何谈起呢?

2、林黛玉葬父归来,立刻就接上了贾府筹建大观园,连非固定资产的采买小戏子和聘教习等都需要花三万两银子。内囊都上来的贾府从哪来来的百万之巨的财力呢?

3、到了七十二回,贾府经济已到崩溃边缘,过日子都成问题了,贾琏把主意都打到老太太头上了,很多问题等着钱来解决,内务外事焦头烂额之际,贾琏发出了一句感叹:

“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一个“再”字透了底,这是发过两三百万的大财啊。荣国府一年在田庄最多也就几万两银子的收入。什么财能发这么大?唯一的可能只有一个,就是接收了林家五世积累的财富。

但小说很明显刻意模糊了黛玉继承大笔遗产的事实,这也很好理解,不过是角色塑造的需要。林黛玉是绛珠仙子,是诗人,是品行高洁的芙蓉,曹雪芹写这个人物重在塑造她的精神和气质。自然让她远离人间烟火,说林黛玉继承了林家的百万家私,俨然一个富的流油的小富婆,还怎么引起读者对黛玉的爱怜和同情呢?


屏山品红楼


红楼梦中最莫名其妙的一个谣言就是贾家贪了林黛玉家二三百万两银子的遗产,并用这个钱盖了大观园。根据呢?是贾琏在七十二回说的一句:再发个三二百万财就好了。没有任何证据没有任何线索就这么众口铄金,也是奇葩事。

林家之所以被认为有钱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林家世袭四代列侯,应该有钱。

第二,林如海是巡盐御史应该有钱。

那么事实如此么?并不是!林家世袭了四代列侯并不能让他们特别富贵。所谓列侯都是虚职,赚得死工资。一年俸禄很有限,随着爵位递降,工资还要降低。仅靠工资还要维系侯门应有气派,不但不富贵,还会穷下去。此点贾珍做了证明:

(五十三回贾珍说)…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

贾珍这话证明,即便世袭,能像贾家这样富贵的,十家里,不过一二家,大多都是穷官。贾家之所以富贵,在于第一代第二代有实权,是一二品军政高官,才赚下了偌大家业。与林家同样是列侯,史家一门两侯还有实职(外放为官)都已经穷了,可知林家就算不是那种过不去年的穷官,也勉强维持。有人说林家人少,三代单传省钱。但别忘了,贾家荣宁二府也不过只有十几二十个有名有姓的主子。那些分家出去的庶子,因贾家嫡子有爵位,财产大多属于封赠,根本分不走什么钱。贾家也不过只有维持了三代半就精穷了。


关于巡盐御史有钱说法,首先的前提建立在林如海必须是个贪官,还是巨贪。我们用史料佐证下。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震惊朝野的两淮盐引案被踢爆,震惊的乾隆帝勒令严查:彰宝、尤拔世清查后上奏说:“历任盐政等,均有营私侵蚀等弊”,“历年预行提引商人交纳余息银两,共有一千零九十余万两,均未归公。前任盐政高恒任内查出收受商人所缴银至十三万之多,普福任内收受丁亥(乾隆三十二年)纲银私行开销者又八万余两,其历次代购物件、借端开用者,尚未逐一查出。”

两淮盐引案清查历年未归功公银两一千零九十余万两,看似庞大,但只是未归公,并不是归了巡盐御史。巡盐御史得了多少呢?前任巡盐御史高恒贪污了十三万两(也有说三万多两),另一位巡盐御史普福贪污了八万多两。不说普福,高恒是谁?乾隆皇帝小舅子,慧贤皇贵妃(高贵妃)之弟。有皇帝做靠山,巡盐御史做了整整八年,也不过就私人贪了这么多(当时盐商揭发高恒贪污挪用四百多万两白银,被查不实。高恒最后被杀,多少都是死,没必要为他遮掩)!

高恒做了八年巡盐御史,林如海才做了五年,就算林如海一上任就拼命贪,也贪不了三二百万两的银子。如此庞大的数目,在没有银行卡的时代,光运输都没办法解决(银票是扯淡)。

巡盐御史并不是随便可以贪钱,四世爵位也不代表有钱,而林家有没有钱,当事人林黛玉最有发言权。

(四十五回)黛玉道:你如何比我?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



林黛玉并不傻,林如海病重林黛玉回家足足陪了父亲大半年时间,那时候林黛玉已经十一二岁。早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林如海即便不说家里有多少钱,林如海还有几房姬妾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贾琏将林家的财产贪了而不说话。六十三回林黛玉和贾宝玉说贾家家计: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她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如此精明的林黛玉,怎么可能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林如海死后,林家不可能没有一分钱,但遣送奴仆,甚至林如海的姬妾都需要不少钱。而林家老宅无法出售。林如海的姬妾也不可能全部都遣送走,年纪大的,不愿意走的,还需要住。紫鹃骗贾宝玉林家人来接林黛玉回南,只说林家没人了,也没说回去没地方安置。可见林黛玉还是有老宅产业在。

林家就算加上固定资产,也绝不可能有三两百万财。贾琏口中三二百万财,应该是贾家修盖大观园前的三代人积蓄,也可能是说贾家最后严峻情况非三两百万财解决不了问题。就像现代人说家里出了这么多事,非中个五百万能解决。很多人纠结“再”字,古人方言口语,再不一定指再一次也有必须的意思。而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贾琏贪了林家那么多钱,纯属臆测而已。

欢迎关注作者^o^每天都有不同的红楼视角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