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zhangbaozhi


答:“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选自《出师表》。

这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看看蜀汉集团的构成就会明白:赵云、孙乾、糜竺、糜芳、关羽、张飞为初从先帝者;诸葛、庞统、刘封、伊籍、黄忠、魏延、马良、马谡、蒋琬、李严、向宠、吴班、张楠等等为荆州从先主者;孟达、法正、黄权、吴懿等为刘璋的手下。我仅仅举几个代表性人物,不能涵盖全部。(赵云)

从人员构成来看,荆州地区的势力非常强大,决定着刘备的命运!刘备在夺取荆州之前,几乎是被打的四处逃窜,在拥有荆州的支持之后,不但可以和孙权摆条件,还能击败曹操。这就给刘备的命运带来转机!他凭借着荆州的力量夺取了益州。势力范围达到了顶峰!曹操和孙权都不能奈何他了。

刘备本人对此也是有着相当的警觉,他一方面需要荆州的支持、一方面又不能亏待旧臣家底、还要平衡各个方面的力量。怎么平衡,旧臣家底显然不是荆州势力的对手,而且几乎都老去了……甚至不中用了。这就意味着他要发展新的势力,来制衡荆州一家独大的局面。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懿、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一句话,尽可能地任用益州士人。(法正)

这就形成了,刘备几乎是到处给官、封赏的局面。难怪赵云对此非常气愤😡: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连赵云都懂的道理,刘备怎么能不知道呢!他没有办法👐,必须封赏!这样才能达到内部各方力量均衡,有利于强化他的集权。

因此,诸葛才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中行偃1


导语:

刘备生前,享受到他殊遇之恩的人还是蛮多的,如关羽、张飞、魏延、黄忠、糜竺、简雍、刘琰、法正、庞统、李严等人。

刘备殊遇的大臣可以分为三类:

  • 1.元老势力。这部分是跟从刘备创业的一个群体。代表人物有关、张、糜竺、简雍、刘琰、赵云等人。

  • 2.荆州势力。代表人物有有黄忠、魏延、诸葛亮等人。

  • 3.益州势力。代表人物有法正、吴懿、李严等人。

特别注意的是,刘备对诸葛亮和赵云任用过程比较复杂,既有重用他们的的时候,也有冷落的时候。

下面详细介绍他们享受了什么样的殊遇之恩

一、元老势力一直受到刘备的垂青。

这是最早跟从刘备打天下的人,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文臣有孙乾、简雍、孙乾、糜竺、糜芳等。人虽然少,但是他们在刘备依附公孙瓒,归附陶谦、寄居袁绍、投奔曹操时,誓死相随,不离不弃。这批人追随刘备时间长,大多深得刘备信任。在刘备占领益州后,无论称汉中王时还是称帝的时候,这些人都享受到了最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

关羽和张飞在刘备的心中是无可替代的。作为一起通过床的“兄弟”,在有好事的时候,刘备最先想到的是这哥俩。占领益州后,刘备赏赐给关羽和张飞黄金500斤,银1000斤,铜钱5000万,蜀锦1000匹。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三国志·张飞传》

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封关羽为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刘备称帝的时候,张飞为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糜竺糜芳二人可以说是刘备的金主,不仅将万贯家财资助了刘备,而且将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自然也给予了极高的回报。在称帝后。,拜糜竺为安汉将军,地位比诸葛亮还高。糜竺没有什么军政才干,只拿钱不干活。后来糜芳投降孙权,刘备也没有牵连糜竺。刘备对糜竺是真的不错。

简雍、刘琰等人因为追随刘备时间长,享受的待遇都很高。

二、荆州势力。代表人物有有黄忠、魏延、诸葛亮等人。

刘备寄寓荆州新野时招揽的荆襄人才,代表人物有诸葛亮和庞统,还有黄忠、魏延、马良等人。这些人后来成为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

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比较复杂,最后再说。

庞统虽然死的早,但是刘备和庞统性情相投。庞统可以违心的给予别人很高的评价,刘备也是处处以老好人的形象出现;庞统好酒,刘备也是“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刘备出征益州带着庞统就可以看出对他的重用了。可惜庞统死的太早了。

黄忠和魏延是最得刘备重用之人。

在荆州的时候,黄忠仅仅是一个临时的裨将军,只负责一个县的防御;魏延的职位则更低了,仅仅是刘备帐下的一个司马。在历史上魏延本身就是刘备的部曲,根本没有做过刘表部下,更没有投奔过长沙太守韩玄。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三国志·魏延传》

黄忠和魏延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时候,表现除了出色的领军作战能力,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黄忠为后将军,关内侯;魏延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二人的升迁速度非常快。

三、益州势力。代表人物有法正、李严等人。

刘备占领益州离不开这个实力的支持。代表人物有法正、许靖、李严、刘巴、吴懿等人,不乏才略俱佳的政军干才。

刘备非常欣赏法正,史载,刘备"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214年在法正的筹划下,刘备成功占领了益州。刘备封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权力是“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蜀郡的管辖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成都,由于刘备的治所在此,所以蜀郡太守的位置重要性显而易见。扬武将军掌征伐,在外统领都城及京郊地区,在内则为刘备的主要谋臣。法正的权力是实打实的,地位明显高过诸葛亮了。

217年至219年,刘备率军平定汉中,法正随行。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尚书令,古代官名,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三国时,尚书台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管理着20多个曹(部门),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是尚书令和仆射,号称宰相和副相。

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之高,给予的权力之大,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的第二人。法正在刘备的心中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超过了关张,因为诸葛亮曾经说过,“如果法孝直在,必能说服刘备放弃征伐东吴。”

李严本来是刘璋的属下,投降刘备以后,李严先后升任裨将军、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

刘备在临终之前,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与诸葛亮一同辅助刘禅。刘备对李严的特殊待遇既有笼络益州势力的需求,也是李严本身能力的体现。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四、最后说一说诸葛亮和赵云。

这两个人和刘备相处的可以说不是很愉快。

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起伏不定的。荆州时期刘备手底下无人可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与亮情好日密",开启了二人的蜜月时光。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诸葛亮随刘备征讨荆南四郡,一路势如破竹。诸葛亮因为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军师中郎将,刘备特意为诸葛亮量身打造的职位,总掌军政事务,权力甚大。"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中的"督"是汉末魏晋时期的一种兼职方式。虽然是兼职但拥有实权,可以代表皇帝(这里指刘备)行使权力。

  1. 随后刘备得到了庞统和法正后,和诸葛亮的关系有些疏远,诸葛亮就从当了后勤部长,负责供应粮草。

  2. 诸葛亮的官职在数年间没有得到升迁,依然刘备刚占领益州时封的军师将军。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骤然下降。

  3. 221年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地位才得到改善,被封为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此时距离出征益州过去了整整10年时间,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处境有些尴尬,与赵云的遭遇类似。这种状态直到刘备病逝才彻底改变。

223年,刘备托孤诸葛亮,也是无奈之举,蜀汉政权此时已经没有可堪大用的人了,庞统在214年战死,法正病逝于220年,刘巴、许靖222年病逝。在世大臣中,有能力有忠心的非诸葛亮莫属。

刘备对赵云则和诸葛亮不同,赵云是前期受到重用,后期受到冷落,多年没有升迁。

作为刘备的元从之一,荆州时期,赵云担任过的官职还是蛮多的,偏将军、领桂阳太守、领留营司马、特任掌内事。特别是"掌内事",负责刘备主要是刘备的家人安全。赵云也不负所托,截江救阿斗,从孙夫人手里就下了刘禅,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此时黄忠窝在长沙攸县;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部曲,一个不入流的下级军官。

入川后赵云为翊军将军,刘备自己创造的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直到刘备死前都没有得到升迁。原因就是赵云多次劝谏,得罪了刘备。

有人认为刘备对赵云是信任的,其实不然,我们对比一下吧,221年,刘备称帝时,以诸葛亮为丞相,徐靖为司徒,封赏文武大臣,(此时关羽战死、黄忠病逝不在此列。)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进拜镇北将军。赵云呢?依然是翊军将军。赵云得到提拔是在刘禅登基以后。

赵云在刘备后期是不是受重用已经非常明显了,他就像现在单位一个能干但有点倔的职工,还时不时的给领导提点意见。刘备就像那个领导,嘴上说,你不错,有能力,工作你多干点。结果涨工资没有你,升官也没有你。这是重视的表现吗?这是典型的耍流氓。


闵不克


导语: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正式掌权,那么这个时候季汉掌权的大臣中,有多少是刘备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呢?其实并不多。

诸葛亮掌权之前,关羽张飞就被杀掉了,这两位是刘备着重培养出来的。黄忠在定军山一战后虽然闻名天下,却在不久之后也病逝了。至于马超,归刘备以后一直得不到重用,在刘备登基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几位都是季汉非常重要的猛将,却一个个在刘备之前离开人世。他们是受到刘备殊遇的人,却无法活到诸葛亮掌权的时候。那么诸葛亮说盖追先帝之殊遇的那些大臣都有哪些呢?

01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殊遇,成为季汉丞相。

最应该感谢刘备的人,当然是诸葛亮本人。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片刻都不敢忘记。很多人只记得诸葛亮对刘备的帮助有多大,没有诸葛亮,刘备很难成就大业。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三国志》

但是我们换一个思路来说,如果没有刘备的挖掘和提拔,诸葛亮后来是否能够大展宏图,完成自己的理想?这里需要有一个疑问。

诸葛亮当然可以选择其他领导,比如说孙权或者说刘表,但是任何一个领导,都不会像刘备那样器重诸葛亮。

  1. 毕竟孙权刘表这些人的团队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团队,他们有各自的核心圈子,诸葛亮想要在短期内进入他们的圈子里,这是不容易的,也几乎没有这个可能。
  2. 试想一下,刘备跟关羽张飞关系最好,诸葛亮努力了那么多年,都没有加入这个三人团队之中,可见核心团队一般指的都是初创成员。
  3. 诸葛亮虽然排在关张之后,但是在谋士方面,诸葛亮是排在第一位的。关羽张飞再厉害,那也只不过是武将,刘备严重缺少的,那还是谋士。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一点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此同时,诸葛亮也逐步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角色。在刘备入主益州称帝以后,诸葛亮成为了季汉王朝的丞相。

刘备在临死之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甚至让诸葛亮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取而代之。这样的恩情,诸葛亮永生都不会忘记,这就是殊遇。

02魏延也是得到刘备殊遇之人,被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

魏延本身是刘表部下的部下,是长沙太守韩玄的人。在跟随刘备以后,刘备与他惺惺相惜,他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希望把他培养成下一代名将。

  • 魏延跟随刘备一路平定荆州各地,随后刘备进入益州的时候,也带上了魏延。魏延在拿下益州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少战功,逐渐成为了刘备的心腹爱将。
  • 在刘备打下汉中以后,不少人认为张飞铁定要被封为汉中太守了,因为铁三角的关系,关羽坐镇荆州,刘备坐镇益州,那张飞自然要坐镇汉中。
  • 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将汉中太守的位置留给了魏延。魏延自己也没有想到,应该是感动到了,所以扬言道,如果曹操带着全国之兵前来攻打汉中,那么魏延可以为刘备挡住他们的进攻。如果只是一个偏将带领十万大军前来的话,那么魏延就可以为刘备吞并了他们。

刘备表示很满意,所以放心地将汉中交给了魏延来打理。魏延并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镇守汉中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让汉中丢失过一寸土地,可谓是尽心尽责。

此后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放下身段,二话不说就跟随诸葛亮北伐,并且充当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官。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

可见魏延是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他知道自己能够成为汉中太守,是刘备特别的殊遇,自然会更加卖力,不让刘备感到失望。

03李严更是刘备殊遇之人,以刘璋旧臣的身份接受托孤之重。

在季汉政坛之中,有一个人是比较特别的,那就是李严。李严的身份相当复杂,他最初是在刘表的荆州做事,可是曹操大军南下后,身为秭归县令的李严,不愿意投降曹操,也不打算归顺弱小的刘备,所以就奔赴到了益州的刘璋处。

  1. 刘璋让他担任了成都县令,随后以护军的身份抵挡刘备的进攻。投降刘备以后,李严先后升任裨将军、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制定蜀地法令时,李严是《蜀科》的制定者之一,可见此刻李严的能力得到了刘备的充任认可。
  2. 马秦、高胜起义的时候,李严不等刘备大军前来,自己带着本部五千人马就平定了叛乱,所以刘备因此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3. 最让李严感动的是,刘备在临终之前,将李严召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诸葛亮受到托孤重任的同时,李严也是托孤大臣之一。

刘备的意思很明显,是希望诸葛亮和李严互相监督,一起辅佐刘禅。李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荆州派,所以肯定不会和诸葛亮合谋,这是帝王权术,也是对李严的一种信任。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骠骑将军。---《三国志》

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潼关内外军事,只不过他是镇守在永安地区,所以显得没有诸葛亮那么重要。所以说李严虽然是刘璋昔日的属下,刘备依旧十分重用,可见他也是受到了刘备的殊遇,李严自然是感恩戴德。

总结:刘备识人之明,甚至超过了曹操。

要说三国中最聪明的人,当然是曹操,可是论识人之明,可能刘备要比曹操更强。刘备从一文不名的白丁,逐渐成长为季汉帝国的皇帝,这一路少不了人才的辅佐。

这些人才不是凭空就送给刘备的,是需要刘备一点点争取得来的,那个时候不是说你发薪水人家就肯为你干活的,你必须要有打动人才的办法。

关羽张飞是刘备用兄弟真情打动的,诸葛亮是刘备以三顾茅庐打动的,可见人才必须要有手段才能获取。

刘备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要,他所看中的人,一般都差不到哪儿去,这就是刘备的特别之处。他对人才是真的非常用心,所以人才们也愿意为刘备卖命。

诸葛亮这里提到的殊遇,其实就是刘备对待人才的方法,让人才们感受到自己拥有特殊的待遇,这才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江湖小晓生


因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讲究士族门阀的时代,寒门庶族只能挣扎在底层,而季汉的刘备相对于曹魏的曹操和东吴的孙权,更能打破门阀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季汉文武众臣的人生格局。

诸葛亮的《出师表》曾书:“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翻译成白话就是:文武内外大臣玩命工作,都是因为受到刘备的特殊待遇,都想竭尽全力报答他。

《三国志》记载: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效陈、韩乎?”权曰:“臣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归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可慕也。翻译成白话就是:曹丕问黄权,你来投靠我是弃暗投明,像韩信、陈平一样吗?黄权说:刘备对我有恩,我不能投降孙权,又不能回四川,只能投靠你了,我一个败军之将,没死就算好了,还和古代的先贤比什么呢。刘备在下属要诛杀黄权的家人时,制止了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不仅如此,季汉还重用黄权的儿子黄崇,官致尚书郎。

先说诸葛亮自己,他是什么出身呢?琅琊诸葛氏,东汉末年的一个小世家,他爹诸葛珪最高只当到郡丞。然而诸葛亮八岁那年他爹早逝,只得投靠叔父诸葛玄。然后他们老家徐州又被屠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耕读在草庐的诸葛亮,真实身份是逃难到荆州的难民。人生的前二十七年一直宅在家里,只能上网天天吹牛说自己见过大世面,文比管仲、武比乐毅。却为了讨生活,出卖色相娶了当地豪强黄家的丑女儿。但是,有个中年创业失败却社会影响力极强的老总突然跑上门来,专门请他出山,还一连三趟,是谁都得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吧。

《诸葛亮传》记载:“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刚打了胜仗,收了荆南四郡,直接让一村夫管三个,这是何等的信任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的出身,看他哥哥,诸葛瑾混的啥情况?

《诸葛瑾传》记载:“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兴平元年,孙策死在建安五年。诸葛瑾到南方打工,打拼六年,在孙权姐夫弘咨的推荐下,才当了孙权的宾客。

再说法正,法正在刘璋时期是个什么情况?《法正传》记载:“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後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刘备入蜀是建安十六年,可是十六年的蹉跎岁月呀!

刘备入蜀后,法正直接就是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传》记载:“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才九年的时光,胜过之前不知多少,这是多么难得的殊遇,法正如何会不感恩?

再看看刘备的其他大臣,若是在曹魏、东吴,又有谁能混出头来。

关羽,山西武人,杀人逃犯。张飞,涿郡屠户。赵云,公孙瓒的弃子,简雍,无业游民。孙乾,白面书生。魏延,泥腿子出身。王平,降将,文盲。

糜竺、糜芳,如果在曹魏,最好的结局和李典一样,把家产投献,然后混个三百户的杂号将军。

董和,在刘璋时期,自是清高,屡受排挤。刘备入蜀后,能直接和诸葛亮一起署事。

蒋琬,成了诸葛亮继任者。张嶷,县城功曹,能进入省政府秘书处。杨仪,关羽的功曹,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左将军府兵曹掾,直接在刘备身边负责部队武装。孟达、彭羕,俩政治犯,不得志人士,都被刘备破格提拔。

没有什么能比帮助一个人,打破他的壁垒,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发挥自己才能,更难得的了。这种提携之恩,哪怕是现实社会,都是值得感恩一辈子的事情。

很多人勤恳一生,也难以事业有成,大多数是努力到死都无法突破那道看不见的屏障。

此时有人伸手拉了你一把,给你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去实现你的追求,甚至在你犯了错误后竟然还会原谅你,给你第二次机会。这就算这不是童话,也是生命的奇迹了吧。


没事闲拉呱


好嘞,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一句话总结那是一个讲究"出身"的社会。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咱们结合蜀汉时代背景以及刘备蜀汉重臣出身来进一步分析下。


时代背景"察举制"

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标准始于隋唐,相对于科举制来说,"察举制"更具有主观能动性,说人话就是"我说你行你才行"。当时社会背景下你想要入仕"孝廉、家室、地方推荐"三者缺一不可。如此一来二去,这里面的猫腻可就海了去了。

言归正传,生逢乱世时势造英雄,刘备从"织席贩履"起家,反观他身边的无论是"五虎上将"亦或者是"六大谋士"无一不是出身卑微。例如诸葛出身村夫、关羽逃犯、张飞涿郡恶少、孙乾算命的、魏延文盲、亲属投敌的糜竺糜芳等等。反观曹魏和孙权阵营,司马懿、陆逊、周瑜清一色的官二代世家大族。如此对比当真是蜀汉大舞台,有才你就来。


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做过一个划分。作为当今社会的我们,经常会被领导"谈理想、画大饼",就是不谈钱。那作为蜀汉CEO刘备对于部下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大饼+重赏"

大饼上面讲了,刘备划分五虎上将以及敕封了很多旧吏。有没有"谈钱"呢?三国志对此有过具体描述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

诸葛亮答李严书中也有过描述,"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吾受赐八十万斛。"

换算一下,两汉时期的高官一年俸禄不过才两千石。诸葛亮一人的奖赏这得是多少人的小目标。可见刘备作为蜀汉ceo,不但知人善任不计出身,更是赏罚分明且重赏有没有。对比咱们感同身受不难得出结论。刘备对蜀汉重臣,犹如伯乐对千里马。

以上欢迎经验评论探讨。


王康康news


这个问题从三国各家文臣武将的出身就可以看出来。

曹魏重臣多为族亲或官宦之后,比如夏侯兄弟,曹仁曹洪,荀彧荀攸。

江东多大族子弟,如陆逊陆抗,周瑜鲁肃,虞翻朱然等等。

而刘备这帮旧臣,资助他起兵的张世平和苏双是商人,张飞也是小商人。关羽家贫。后来继续资助他的糜竺糜芳兄弟是盐贩子。一大帮子属臣单独拎出来就没有哪个是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上得了台面的人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刘备,刘备麾下那一帮文臣武将,该杀猪卖肉的杀猪卖肉,该贩盐做贼的贩盐做贼。没几个能变成开国功臣。


杂学家大文豪


我也认为刘备是三国里用人最具艺术跟戏剧性的。

但我还是要说,诸葛亮说这句话没有为什么

曹操不一定就万姓倾心,四方仰德。

曹丕也谈不上神文圣武

都督阎公更是一点都不雅望


阿星说史


诸葛亮、乙诸葛亮怀才未遇到有利形势主宰社会的精英故隐居山林尚在观察社会学与时随正所谓身闲心未闲是为睿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