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後,為何黃興似乎就銷聲匿跡了呢?

密探零零發


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民國之人提及革命元勳,一般指的是黃興和孫中山二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的時代,提及國父,卻往往只是孫中山,而無黃克強,那麼,在辛亥革命之後,他到底發生了什麼?

絕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在辛亥革命成功(1912)之後的第四年,也就是1916年,黃興先生就英年早逝了。二次革命,反袁世護國,已經算得上是他的“革命晚年”了。

二次革命失敗後,大多革命黨人逃亡到了日本,在大批革命黨人生活艱難時,他託日本友人“將家藏珍品出售濟貧”;在東京創辦“浩然廬”,作研究軍事場所,層任軍職的革命黨人都在這裡肄業,他還為這所軍事學校親題匾額兩塊:

“漢賊不兩立”
“大盜竊國,吾輩之責”

之後又創辦了明明編譯社和《民國》雜誌,凡持種種,是為了收拾革命失敗後的人心,當流亡的黨人們逐漸穩定下來後,他開始著手於籌謀未來,但當時的革命黨內部大多都反對黃興的好意勸導。他也曾向孫中山坦陳陳述了實事求是整頓黨務的意見,但無奈的是,孫中山沒有采納,還要他“靜養兩年”。

黃興任勞任怨,不爭不搶,卻得不到同志們的理解,於是默默忍氣悄聲出走美國,行前還特意盛情宴請孫中山與之話別。

很遺憾的是,黃興提出的切合當時實際、符合黨心、民心、較為完善的戰略策略思想“外察國勢,內顧黨情”,也沒有一一付之實踐,本可形成的革命新格局頓成泡影。

這是黃興於革命黨最後的告別。

但他並沒有放棄繼續革命的理想。大抵是抱著“便於孫先生髮展他的抱負”的心思,黃興於1914年6月30日離日赴美,但他的內心痛苦是無法言說的,在太平洋上,他寫了這樣一首詩:

口吞三峽水,足蹈萬方雲

茫茫天地間,何處著我身?

抵美后,他的理智戰勝了情感,不但沒有絲毫“靜養”之意,而是立即投入反袁鬥爭中,他先後到了檀香山、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紐約、華盛頓、費城等地,每到一地,便召集或參加各種集會,發表演說,或者撰寫文章,進行反袁宣傳。

當然除了反宣傳,還積極對外交涉,籌款等。蔡鍔雲南起義,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都是出自黃興的手筆,包括幫助蔡鍔逃脫袁世凱的控制。在雲南爆發護國運動後,他又命譚人鳳、周震麟等到南洋籌款。之後,蔡鍔致電他,希望他回國,於是黃興在美國呆了兩年,著手準備回國。

袁世凱死後,局面並沒有得到改善,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之後他又積極策劃,從北洋手中奪了湖南這塊革命發展地,也就是扶住譚延闓成為湖南都督。

然而對當時政局洞若觀火的黃興,沒多久就因為積勞成疾,藥石無靈,溘然長逝。他來不見看到盪滌“霾塞不通”的汙濁空氣,即帶著無限的遺恨走掉了。而更令人可悲的是,他此後在歷史上的地位,居然一再被削弱,乃至於辛亥革命之後,大多以為他默默無聞,消失匿跡一般。


江畔初見月




黃興是民國初期的大英雄,其俠義之名全國皆知。

作為中山先生最得力的副手,黃興在辛亥革命後不久,彷彿消失了,這到底怎麼回事?

其實,黃興沒有銷聲匿跡,辛亥革命5年後,他只是去了一個地方,那裡叫天堂。他走得太急,沒有時間繼續輔佐中山先生,沒有時間看到國民政府後期的輝煌。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黃興在辛亥革命後的境況,以及如何走的天堂。

黃興在辛亥革命後,官位不低



黃興在辛亥革命後,在南京臨時政府擔任了陸軍總長。這官位不低啊!

但是,你黃興可不是老袁的人,這個官你能當舒服嗎?不能。

袁世凱上任後,遷都北京,黃興在南京留守,整編各路南方人馬。可是,政府沒錢,發軍餉那叫一個困難,於是,軍隊譁變,黃興成了光桿了,就此退居上海。

閒暇之時,黃興多次參加上海同盟會。1913年3月,宋教仁被人暗殺。袁世凱說,不是我乾的。孫中山二話沒說,組織人馬,聯絡黃興,發起了二次革命。沒有意外,革命失敗了。這些人實在不是袁世凱的對手。

此時的黃興,無所遁形了,得罪誰不好,得罪了袁世凱,那只有死路一條了。

黃興隨孫中山東渡日本,後赴美國,然後病死在中國



二次革命後,孫中山等人無處容身,於是東渡日本,同行的就有黃興。

去了日本後,孫中山重新組建“中華革命黨”,要所有人員宣誓“效忠於他個人”,這讓黃興很不認同。兩人就此發生口角。

黃興一看孫中山變了,非常失望,就此遠赴大洋彼岸的美國,那一年是1914年。

兩年之後,黃興看到袁世凱稱帝,要開歷史的倒車,黃興就此籌資,然後返回了中國。起初,拿所籌之資資助雲南護國軍。後來,在袁世凱病逝後不久,黃興和孫中山先生再次開始了親密無間的配合。

但,天妒英才,黃興在1916年的10月31日去世,享年42歲。從此,人間再無黃興。



讓大家感覺黃興在辛亥革命後銷聲匿跡的原因是,黃興沒成為民國政府袁世凱的心腹,被排除到了主流之外,大部分時間不在國內,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黃興就東渡了日本,國內沒有了消息。

之後,日本沒呆幾天,又去了美國,國內更沒有消息。1916年終於回來了,但不久就去世了。


藍風破曉


那恐怕是因為您對中國近代史瞭解不夠。

辛亥革命回國後黃興在武昌被黎元洪登臺拜將任命為革命軍總司令,漢口、漢陽失守後他並未渡江回到武昌,而是化裝沿江東下至上海,江浙聯軍攻下南京後,他先被推舉為革命軍海陸副元帥,臨時政府成立後又被任命為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南北議和、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後仍然讓黃興任參謀總長兼南京留守,統一指揮南方各軍,也就是辛亥革命後南方獨立各省所保留和新建的非北洋系軍隊。

黃興在任南京留守期間是主和派,一直幻想通過南方裁軍換取袁世凱的諒解,實現全國和平,因此不顧南方各省革命黨人不滿,強力裁撤了不少南方軍隊。但袁世凱採用手段控制南方財政,到1912年夏南方軍隊因為軍餉短缺不斷譁變,黃興被迫辭職,袁世凱為拉攏他任命他為粵漢鐵路督辦,他最初接受,但發現權力受掣肘後又很快辭職。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刺殺案發生,KMT和袁世凱鬧翻,孫中山號召舉行“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凱,黃興積極響應,7月15日自上海至南京,自任討袁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南方宣佈獨立各省討袁,但實際只能直接指揮江蘇、上海等地戰事。由於南方軍隊裁撤後戰鬥力大減,加上各獨立省份各自為戰,很快抵擋不住,二次革命失敗,黃興在江北連連戰敗後棄軍潛逃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在陳其美倡導下拋棄KMT,轉而醞釀成立帶有青紅幫色彩的中華革命黨,要求所有成員仿效青紅幫入幫,進行諸如喝血酒、盟誓和對孫中山本人效忠等儀式,黃興等原屬光復會的許多人認為這些儀式是“封建殘餘”,拒不接受,和孫中山鬧翻,未加入中華革命黨,為互留面子遠走美國“宣傳革命”,此後孫黃關係若即若離。

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激怒了國內各派反袁勢力,黃興也憑藉個人影響(他和蔡鍔是同鄉,和投奔雲南參與起義的原江西都督李烈鈞是昔日同志)積極推動雲南起事,並奔走美國、日本,為討袁軍籌措軍餉和武器。護國軍興,黃興回國至上海,但積勞成疾,1916年7月回國,10月便生病入院,31日因食道與胃靜脈曲張出血病故,年僅42歲。

儘管因為護國戰爭一致對袁世凱,孫、黃關係有所修復,但終究未能回到同盟會時代。此後孫歷經坎坷,最終走上了在南方重建KMT和創辦黃埔軍校的新路,並在他去世後由常凱申部分實現了北伐目標。

常建立新的國民政府後以孫中山繼承人自居,孫黃反目的原因固然很複雜,雙方都有責任,但直接導火索卻“好說不好聽”,蔣為了維護孫、實際上等於維護自己的尊嚴,只好連中華革命黨搞青紅幫那一套,連帶黃興的這段事蹟都隱晦掉。不僅如此,蔣是陳其美的門生,而中華革命黨那一套章程正出自陳其美,陳的侄子立夫、果夫又在國民政府中地位舉足輕重,當然就更不願多提民國時代的黃興,武昌起義元老曹亞伯撰寫《武昌革命真史》,其中提到湖北革命黨人、提到黃興較多(事實上還並沒有直接給黃興樹碑立傳),居然被封存腰斬。

建國後新中國同樣以孫中山衣缽傳人自居,自然也要強調孫的“主線”,黃在辛亥革命後的軌跡和孫有太多不合拍之處,因此也就一筆帶過,他任南京留守的事蹟只在大學歷史通用教程中提了一句,二次革命,舊中國歷史初中第三冊有寥寥幾個字交代,新版教材估計連這幾個字也省掉,自然就會有人覺得他“辛亥後就消失”了。


李厚何


黃興顧全大局,主動把表演的權力交給了孫中山。

1907年,總部設在日本的中國同盟會內部發生了矛盾,章太炎、陶成章、張繼等人不再支持孫中山作為同盟會的總理,而是改推舉黃興。

這是孫中山在同盟會內部的威信第一次遭到懷疑,不過黃興為了穩定同盟會內部的穩定,拒絕了章太炎等人的建議。不過黃興的這一努力並沒有阻止同盟會的分裂。

不久,連他自己也因為革命舉事時的國旗問題和孫中山產生了分歧,孫中山堅持用青天白日旗,但黃興認為這和日本國旗過於相似,兩人之間的矛盾讓黃興辭去了同盟會內部職務。

孫中山過於霸道的政治作風最終導致了宋教仁等人和他的分裂,隨後宋教仁等人離開日本,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部,並否定了孫中山的革命路線。

這一決定得到了黃興的支持,並且提出“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後勁,寧、皖、陝、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大事不難一舉而定也”的起義路線和戰略思想。

事實證明,武昌起義的爆發驗證了黃興這一路線的正確,起義時期孫中山仍還遠在日本,而黃興離開上海前往武漢擔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指揮武昌起義的後續發展。

武昌起義中革命黨人把黎元洪推選為湖北督軍,有效擴大了武昌起義的效果,使得南方各省加入到反抗清政府的獨立戰爭中來,又以黎元洪的名義發佈《照會各國領事》,使得西方國家對武昌起義保持了觀望和中立態度。

起義成功後,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革命黨人原本打算推選黃興作為大元帥,組織指揮臨時政府,但是被黎元洪反對,最後只好讓黎元洪擔任大元帥。

而這個時候,遠在美國的孫中山獲悉武昌起義成功後,於是離開美國回到國內。黃興得知這一消息後,就沒有前往南京負責組織臨時政府的事宜,他說:

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以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互爭權利,終至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節選自《辛亥革命回憶錄》

由於黃興堅持不就組織南京臨時政府一職,孫中山回國以後由於其作為一個擁有巨大威望的革命領袖,於是在各省代表的推舉下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負責組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應該說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孫中山並無多大的關係,他能夠擔任臨時大總統一職也是憑藉著前期革命活動中樹立起來的威望,以及黃興對領袖崗位的排斥,這才鑄就了孫中山民國之父的美名。

然而要論其功勳,則要首推黃興和宋教仁。

為了讓清帝退位,孫中山承諾把民國政府總統許給袁世凱,最終促成清帝退位,這是孫中山不可抹殺的功勞。不過隨著宋教仁被刺殺,國民黨和袁世凱關係破裂,討袁戰爭爆發。

起初,黃興認為黨內政治不穩定,反對發動戰爭討伐袁世凱,但孫中山認為應該憑藉這一形勢一鼓作氣北伐袁世凱,統一北方。不過,討袁戰爭的失敗導致辛亥革命的成果完全被袁世凱竊取。

孫中山和黃興等人不得不流亡日本,同時兩人的關係也隨之破裂,孫中山在日本重新改組國民黨成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人入黨時必須服從自己的指揮,因為孫中山認為二次革命的失敗就是大家不聽他的指揮,並且對黃興多加責怪。

黃興感到孫中山過於強勢的政治主張,於是拒絕加入,並遠渡美國。

應該說這是備為遺憾的一點,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否有孫中山的原因確實值得探討,他的政治才能究竟是否合格也值得商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感到孫中山更像是一個偏於理論型的政治家,而缺乏實際操作政治的能力,而黃興更像是一個務實的實幹家。

在我看來,孫中山就像是革命運動中的一面旗幟,它能夠穩定和號召革命運動,但操旗手更像是黃興和宋教仁等人,考察孫中山領導下的起義活動就會發現竟然沒有一例是成功的。

反倒是在黃興和宋教仁等人策劃下的武昌起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隨著孫中山的介入,辛亥革命的勝利也隨之流產,當然這本身就是黨內的矛盾造成的,但也說明孫中山並不是我們想象那樣富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應該說,黃興沒能夠在政治舞臺上發揮自己的才幹是非常惋惜的事情,倘若黃興能夠領導武昌起義後的臨時政府,說不定歷史就會產生新的結局。


圍爐談史


黃興彷佛“倏”地一下便離開了所有人的視線,再也沒有發出過讓人驚歎的聲音,這樣的結局讓人感慨之餘也不免為他感到惋惜。

黃興和孫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過去的兩個靈魂人物,時人敬稱為“孫黃”,可是,當孫先生冉冉崛起的時候,黃先生卻被不斷地邊緣化。

不過,孫、黃二人,縱觀他們一生所作所為,倒是黃先生更讓人喜歡和尊敬。

黃興曾經只是一個晚清秀才,可是他卻獨具一雙慧眼,看透了腐敗的清政府的本質,所以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一條更壯闊的路——革命。

孫先生在1894年上書李鴻章無果後,去了美國檀香山,然後成立興中會,沒人抵抗得了他那極具感染力的說辭。

黃興則是在1903年和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等人秘密成立了華興會。

後來,孫、黃走到了一起,組織成立了同盟會,一個讓清政府頭疼不已卻又拿他們沒辦法的革命組織。

誰當同盟會的總理呢?興中會和華興會是同盟會的核心元素,所以總理一席也只會在孫、黃二人之間,選孫者有之,選黃者亦有之,可是黃興卻一手拍了下去:“察同人之意,總理一席,屬意孫公,可勝手續,不必投票。”

黃爭不過孫嗎?當然不是,黃當時的威望可一點也不比孫差,可是他見不得還沒成功便已經不停爭權奪利的場面,他更想所有人能夠團結一致。

所以,後來他屢次強調不要重蹈太平天國的覆轍。

黃興的“讓”贏得了更多人的尊敬,孫雖然坐上了總理一席,可卻沒能壓制住所有人。

被稱為“章瘋子”的章炳麟可沒少懟孫先生,孫先生雖然氣惱,卻也莫可奈何。

後來,章炳麟更是擺明了車馬向孫開炮,要求孫讓賢,讓黃興當總理,孫更是氣得不輕。

不過,黃興不是一個貪權好利之人,為顧全局,他一邊否決了章炳麟的想法,一邊則又試圖調和章、孫之間的矛盾。

誰知道章炳麟的“瘋勁兒”上來了,一氣之下竟然帶著光復會退出了光復會,孫也為此氣憤和尷尬不已。

從此事也可以看出,黃興行事確實夠磊落,也夠忠厚,換成別人或許已經順勢取孫而代之了,可他卻一直甘居孫之下。

黃之人品,可謂千金難得。

1912年,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風雨飄搖、破破爛爛的清王朝,新時代的氣息刺激著每一個人的鼻孔。

可是,孫先生此時正遠在美國,有人說他是在籌款,也有人說他是在刷盤子。

總之,當時是黃興領導著革命軍擋住了清軍一波又一波的攻勢,用命換來了“南北議和”的機會,他也因此積累了豐厚的政治資本和威望,孫不及黃遠矣。

所以,革命黨人紛紛請黃興去上海“負起領導全國革命的責任,到上海去統率江、浙軍隊攻克南京”,然後“在南京組織全國軍政統一機構,繼續北伐,完成革命事業”,此時黃興總攬革命黨軍政,由他組織和領導中央臨時政府確實再合適不過了。

只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黃興又開始“讓”了,他說:“至於組織政府,則非興所能擔任者也。”

黃興不能,誰還能?

他之所以會婉拒眾望,一來是想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北伐一事,二來也是為了避免遠在美國的孫尷尬。

他如果撇開孫的話,將來難免生出嫌隙,不再團結,這也正如他所說:

“孫先生是同盟會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們互相爭權利,終至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肯自我犧牲的人才能從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即便他後來被眾人說動,籌好了經費準備赴寧組織臨時政府,可一接到孫打來電話告知將抵滬的消息,他便立刻停了下來,選擇等孫。

讓人唏噓的是,孫雖然在黃的謙讓下順利當上了總統,可是,他因為沒有親身組織和領導革命,所以威望不如黃,以至於眾人有事仍然是去找黃,而不是孫。

孫先生心中也鬱悶不已,忍不住向朋友抱怨自己雖然當上了總統,可是“諸事由克強作主”,“南京政府之際,弟忝為總統,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張”。

只是一個擺設,你說氣人不?

孫、黃二人之嫌隙,自此再也沒辦法縫合,所以分道揚鑣是遲早的事,更何況他們二人的理念從一開始便不一致,只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而走到一起。

1913年,宋教仁案成為了孫、黃“分手”的導火索。

宋教仁選舉成功,可還沒來得及施展才華,便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

孫聞此消息之後,立即回國,試圖武力討伐袁世凱,然而黃卻不認同他的想法。只是,他一再堅持,黃也不好不給面子,所以只好全力配合他。

只可惜,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被袁世凱趕出了國,孫、黃二人相繼去了日本避難。

對於失敗,孫將矛頭直指黃,說黃不聽從指揮。所以,他決定成立一個絕對服從於自己的政黨,黃會同意嗎?不會,所以黃只能黯然出走,去了美國。

孫將黃踢出了局,或者說是黃主動退出,總之孫因此得以慢慢消除了黃在革命黨人中的影響。

後來袁世凱稱帝,黃興雖遠在美國,卻也始終為“討袁”一事奔走出力。

1916年7月4日,黃興回到了中國,想繼續為國出力,只可惜身體不允許,他也在當年10月31日病逝了。

章炳麟感慨萬分地為黃興手書一份蕩魄雄渾的輓聯:“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寧糊塗


先簡單說明當時情況,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是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月底黃興趕到武漢,領導了陽夏戰爭,堅守漢陽20多天,為當時各省獨立贏得時間,功不可沒,可惜的是漢陽還是淪陷,黃興執意放棄武漢,東取南京,受到多數人的反對,同時宋教仁起草了《鄂州約法》,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也被激烈反對,稱黃興乃敗軍之將,又棄武漢不顧取南京,安能作元帥,結果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這時孫中山又回國,黃興的副元帥未上任就迎孫中山去了。

黃興(1874-1916年),長沙人,中國近代革命家。本文依據《辛亥革命回憶錄》,楊時傑、耿覲文、賀之才等人親述。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黃興任陸軍總長,很快總統大位拱手讓給袁世凱,黃興被改任參謀總長,雖然軍政大權旁落段祺瑞,但黃興受到袁世凱高規格禮遇,對其深信不疑,在來往的信件中,黃興把袁世凱比作華盛頓,還各方遊說,袁世凱如何同情革命等,直到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後,兇手矛頭指向袁世凱,那時的黃興依然建議走法律程序處理此事,替袁世凱開脫,直到袁世凱先發制人,撤換了粵、贛、皖三省的都督,黃興迫不得已,聯合孫中山討袁,二次革命爆發。

圖為黃興故居。

此時的黃興和孫中山有了明顯的分歧,孫中山主張武力討袁,黃興認為武力不足,應該坐下來好好商量,對戰爭充滿悲觀,他被任命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到南京後向江蘇都督程德全作揖打躬,請求其宣佈獨立,程德全陽奉陰違後,一溜煙跑到上海避難,黃興所帶的湖南兵嚴重不足,討袁軍內部多被袁世凱收買,結果可想而知,很快討袁失敗,黃興與孫中山等人流亡日本,在總結討袁失敗的會議上,黃興正式與孫中山相悖。

圖為黃興墓。

1914年6月孫中山在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所訂誓言有“附從孫先生再興革命”一語,黃興不同意,但又不便與孫中山力爭,7月黃興與孫中山分道揚鑣,遠遊美洲,黃興在費城與陳炯明、鈕永建、李烈鈞等人聯名發表公開信,表示自己反袁,也認同孫中山為領袖,但不支持其做法。1915年袁世凱稱帝,激起全國人民反對,黃興於6月抵達上海,參與討袁事宜,積極聯絡各部動員其反袁稱帝,護國戰爭爆發並進展順利,孫中山也回到國內,兩人再度攜手討袁,到了1916年7月護國戰爭勝利,10月10日黃興在上海因胃出血住院,31日竟與世長辭,1個月後大總統黎元洪發令,肯定黃興的功勞與地位,以殊勳規格治喪,孫中山親自主持,在上海開追悼大會後,歸葬長沙嶽麓山。


圖文繪歷史


作為我國近代革命事業的開創者,孫中山在國民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所以一般談起辛亥革命,可能我們所有人都會說孫中山,很少人會去想起黃興。

但其實黃興也是當年革命事業的開創者之一,他雖然地位不及孫中山,但是他為革命建立的功勳同樣非常卓著,後人習慣稱他們二人為“孫黃”。

黃興和孫中山兩人畢生都在為革命事業奔波操勞,雖說他和孫中山之間相處的並非任何地方都很融洽,兩個人之間也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在沒有將清朝推翻的這個大前提下,他們兩個人始終通力合作砥礪前行。

和孫中山相比,黃興在某些實際貢獻方面其實更為突出,要知道,之前的多次推翻清王朝的起義都是黃興策劃領導的。所以說如果論當時的個人威望,黃興甚至一度可以和孫中山不相上下。

而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後,黃興甚至曾被推舉為大元帥,不過卻遭到黎元洪的反對,無奈之下,只好做了副元帥。

但是,黃興在副元帥的位置上並沒有坐多長時間,在得知孫中山即將回來的消息之後,便主動提出了辭職,說白了黃興就是想讓位給孫中山。


黃興雖然和孫中山之間存在矛盾,但是,黃興始終都謙讓孫中山,為人十分實在——其實早在同盟會推舉總理的時候,黃興是有實力坐上這個位置的,而且很多人也都推舉黃興為總理,不料卻被他拒絕了,他執意把位置讓給孫中山,在他看來孫中山是更好的選擇。

不過,黃興這個人雖說品質沒得說,可他在某些方面卻不夠睿智,比如在對待袁世凱問題上。我們都知道革命果實後來被袁世凱竊取了,但此時的黃興不但沒有站出來反對袁世凱,反而一次又一次被袁世凱蠱惑矇蔽。

當然了,黃興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永遠都被袁世凱蠱惑。當宋教仁被暗殺的時候,黃興和袁世凱之間的矛盾終於是爆發了。在孫中山的建議之下,黃興決定以正義之師之名討伐袁世凱。


但要知道,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後,革命黨人的軍事力量已經不可能與袁世凱相提並論了。而除了革命黨人的軍事力量非常落後之後,革命黨人內部也矛盾重重,這樣的一支隊伍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於是在袁世凱的嚴厲打擊之下,革命黨很快就土崩瓦解了,甚至很多人都走上了逃亡之路,黃興也是其中之一,起義失敗之後,黃興被迫跑到了日本,走上了流亡之路。

在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暴露之後,全國上下一片噓聲,黃興與孫中山再次趁機開始起義討伐袁世凱,不過此時的黃興在和孫中山再次聯手之後不久,卻因積勞成疾,胃出血而死亡。到了北伐時期,黃興一派的勢力一直都被打壓,以至於直到上個世紀末,黃興的事蹟才逐漸得到認可。


夏目歷史君


中國歷史無論哪一個朝代曾經多麼牛氣哄哄,都擺脫不了"其勃也興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宿命,因為他們推行的是家天下,靠暴力奪取,靠暴力維持,也終將在暴力中失去。

清朝那幫屠城發家的傢伙也是如此,當初入關時多麼威風,但鴉片戰爭後就走了下坡路,就像一個百病纏身、風燭殘年的老人,在苟延殘喘。1911年,10月爆發的辛亥革命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1912年2月,清朝終於壽終正寢,終結了它幾百年的統治。

而領導辛亥革命的就是孫中山和黃興。

就像朱毛在後世老百姓心目中不可分割一樣,孫中山和黃興被當時的人們並列為孫黃,意思是說他們都是偉大的革命領袖。

朱毛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孫中山和黃興也是一個理論家,一個實幹家。

沒有理論去幹那叫蠻幹,不幹光說那叫幹耍嘴皮,二者缺一不可,孫中山和黃興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結合。

孫中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黃興接受的是儒家傳統教育。他們一個在廣東,一個在湖南,按說兩人是不會有交集的。然而共同的革命理想讓他們走到了一起。1902年,黃興到日本去深造。

不久後邂逅了積極進行革命宣傳的孫中山,孫中山告訴他,要救國必須推翻滿清,滿清政府才是國家衰落是罪魁禍首,黃興聽了茅塞頓開,孫中山也被黃興的愛國熱情所感染,二人經常徹夜長談、相見恨晚。

1905年8月,孫中山創建同盟會,黃興擔任副手。

同盟會成立後,黃興馬上回國挽起袖子大幹起來,不停地策劃發動起義,對滿清的統治進行了一次次精確打擊。

1908年,黃興在廣西領導了欽廉上思起義,數百人跟數萬清兵周旋了一個多月,打得敵人暈頭轉向,狼狽不堪。

1911年4月2日黃興發動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黃花崗起義。黃興一馬當先、衝鋒在前,帶領數百勇士向幾千名清軍守衛的兩廣總督府發起進攻,雖然起義失敗,但革命黨人的英雄氣概讓敵人驚恐萬狀,恐懼不已。

在黃興和戰友們的推動下,反清起義風起雲湧、此起彼伏。滿清統治風雨飄搖、奄奄一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終於引發了全國人民反清的浪潮,黃興聞訊後火速趕赴武昌擔任起義軍總指揮,對前來鎮壓的清軍給以迎頭痛擊。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和黃興這對生死與共的戰友終於迎來了革命成功,應該攜手並肩、大展宏圖為振興中華奮鬥了。

可是俗話說兄弟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歷史上好多君都是在打天下的時候精誠團結,大功告成的時候君臣反目。

孫中山和黃興雖然不是君臣關係,但在具體事務上屢屢出現分歧,而國民黨又沒有建立一個操作性強的權力制衡的民主集中制,所以兩人產生了隔閡,漸行漸遠,差點分道揚鑣。

首先是在國旗設計上,黃興認為孫的圖案跟日本相似,有點不妥。而孫中山認為革命成功日本是積極支持的,也援助不少,沒有日本支持,革命不一定成功,再說我們是學習日本的先進制度又沒有出賣國家利益。如果為了避嫌可以把國旗顏色改成青天白日滿地紅。

而黃興執意要用"井"字圖案,寓意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張。而孫中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認為黃的圖案太復古了。

如果僅僅是一面國旗圖案的分歧也就罷了,二人還在重大決策時產生了重大分歧。

1913年,宋教仁遇刺,國民黨人矛頭直指袁世凱。

在如何應對上,孫黃意見相左。

黃興覺得孫中山說袁世凱是兇手是有罪推定,既然國家機構健全,法制健全,就該走法律程序來找出真兇,抓到袁世凱參與的真憑實據,完全可以採取有力手段將袁世凱趕下臺。

而孫中山覺得秀才遇見兵,跟袁世凱說不清,只能動粗。

黃興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得被迫參加討袁,1913年7月下旬討袁失敗,黃興等再次逃到日本。

1916年孫中山改國民黨為中國革命黨,黃興因為不認同孫中山的獨斷專行而拒絕加入,心裡萌生退意,終於跟孫中山分道揚鑣。1914年夏天,黃興離開老戰友孫中山前往美國。

1916年6月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四面楚歌、舉國聲討中死去,7月8日,黃興應各界邀請回國共謀大業。但由於旅途勞頓、積勞成疾,於10月31日在上海不幸去世,年僅42歲。

黃興跟孫中山在一系列問題上意見相左,萌生退意,所以黃興在辛亥革命後就銷聲匿跡了。

黃興即使不去世,他在國民黨權力中心也待不下去,因為黃興心直口快,嫉惡如仇,性格太過於剛直;而且黃興不會隱忍,不會手腕,也不會妥協,只能當一個大元帥獨當一面,不適合當一個政治家領導全面工作。


歷來現實


其實並不是說在辛亥革命之後黃興銷聲匿跡了,而是我們對辛亥革命這段歷史瞭解的就不深,在各個場合出場的次數也少,而黃興當時恰恰是軍事領導人,整個辛亥革命出現的就少,對於其中的戰爭部分更是很少提及,狼君當年中學學歷史的時候,辛亥革命之後的歷史一直暈暈乎乎,對民國的歷史階段,瞭解的都不詳細。

相信有很多人和狼君一樣,要不然提個問題,辛亥革命都爆發了哪些戰役,你看看自己在不查資料的情況下能不能答出來。那如果換一個問題,抗日戰爭或是解放戰爭都打響了哪些關鍵戰役,看看你又能回答上來多少,是不是一比較就看出來差距了。其實並不是黃興銷聲匿跡了,而是那段歷史太混亂,普通人理不順,就很少被人提及了。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後一直活躍還各地組織革命,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孫中山是政治型人才,而黃興則擅長軍事指揮,有點像井岡山時代的“朱毛”。但在辛亥革命勝利後,由於革命黨人同袁世凱和談,黃興軍權被削,也就淡出了。

1913年,討袁戰爭失敗,黃興出逃日本,在為我國的歷史舞臺上又是一段淡出的時間。1914年,黃興再次出走美國,而此時距離黃興去世僅兩年了。直至1916年7月才從美國返回上海,再次與孫中山配合領導革命事業,而此前的相當長時間裡,黃興一直身處海外,僅靠書信電報同國內聯繫,存在感依舊不高。

而在黃興返回上海之後,多年因為革命事業奔走積勞成疾,已經是身體的最後極限,恰逢中國革命自辛亥革命以來最昏暗的時期,最終壓垮了黃興,1916年10月31日病重不治,在上海去世,享年42歲。黃興在整個民國革命時期,一直是軍事方面的絕對領導者,如果黃興未英年早逝,那麼1926年北伐軍北伐,總司令也不會是蔣介石了。

覺得黃興在國內出鏡率並不高,其實無非是因為其大部分時間都逃亡海外,而在國內的時間,大部分時間又未掌實權,所以出鏡率實在是不高,也就覺得黃興在辛亥革命後突然銷聲匿跡了。

我是狼君,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狼君閱讀


狼君歷史


辛亥革命時,各個省都有軍閥或所謂革命勢力鬧革命,各顧各不團結統一的,黃興就是專在廣東省會廣州暴動暗殺小打小鬧,百幾人一千人就想造反成功,那簡直天方夜談不可能,次次都失敗,把清庭嚇壞了,最後還是實力派袁世凱真正推翻了清朝。

一推翻清府,各個地方軍閥有勢力人士紛紛各省獨立,黃興是幫派喑殺勢力出身,他不懂帶軍隊,在反袁世凱時帶軍失敗逃跑,從此就等於一敗塗地,其時他又一再在各種革命事情上反對孫中山,突然就有病死了,太可疑,因為其時孫中山得出一個結論,以前革命不成功,都是有太多異見者阻頭阻勢,今後要不動聲色殺無赦這班反革命者,因此殺了很多人,最後才有了黃埔軍校的蔣介石北伐成功統一中國,蔣繼承了孫的理論,就是殺!後來組織了軍統特務組織專門殺阻礙國民黨前進的異已分子!有效!見仁見致!大家討論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