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領兵從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平地築城幾天能擋住數十倍的魏國騎兵嗎?

京東李達康


馬謖的街亭之戰,其實是完全可以打勝的。馬謖的策略似乎也沒有什麼錯,而且很符合古代名將用兵之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馬謖劇照)

一者,馬謖必須“先聲奪人”。馬謖指揮的是先鋒軍,他的任務不是牽制敵人。牽制敵人的任務,其實是守箕谷的趙雲和鄧芝在做。作為先鋒,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先聲奪人。也就是說,在和張郃交戰的時候,一次性打敗張郃。只有打敗了張郃,才能提振蜀軍的士氣。在主力部隊到達之前,佔得先機。所以,馬謖急於打勝這場仗,並沒有什麼錯。

二者,馬謖充分利用“地利之險”。擺在馬謖面前的地利之險有兩個,一是山下的城市,二是山上。這兩個對比,肯定選擇依靠山上是明智的。因為山下的城市,本來就多年失修,城防各方面肯定都靠不住,根本無險可憑。而山上居高臨下,無論射箭,衝殺,都很有優勢。

三者,馬謖“陷之死地而後生”。有人說,馬謖依靠山上地利之險沒錯,但是,山上沒水啊。不錯,山上是沒水。但是,馬謖又不打算在山上長久居住,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險,打一場勝仗而已。有沒有水,又有什麼關係呢?再說了,兵法上講“陷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後生。士兵們沒有水,他們想活命,就只得拼命打。就像韓信背水列陣一樣。

所以說,馬謖這個飽讀古代兵書的人,其初期想法,其實是沒錯的。

(街亭之戰)

可是,既然馬謖的想法沒錯,為什麼最終卻沒有把好的想法,轉變為好的結果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馬謖對“陷之死地而後生”沒有完全搞明白。

我們分析一下韓信的“背水一戰”。韓信最後之所以把“背水一戰”打贏了,並不是只在水邊佈陣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系列的配合行動。

第一個行動,是在山谷兩邊埋伏兩隊人馬,等趙軍出來後,對趙軍進行夾攻。

第二個行動,是“拔旗易幟”。韓信另外還派了一隊人馬,等到趙軍出城後,爬到城上,拔了趙軍的旗幟,插上漢軍的旗幟。

也就是說,實際上背水一戰,目的只是要“引蛇出洞”,真正打,靠的是兩邊埋伏的士兵。同時再靠“拔旗易幟”給趙軍帶來的恐慌。如果沒有這兩步行動,光靠水邊列陣的士兵,肯定只有死路一條。

但是馬謖在把士兵佈置在山上的時候,並沒有其他配合性的排兵佈陣。沒有這樣的排兵佈陣,那就只有“陷之死地”,沒有“後生”了。

(諸葛亮劇照)

二、馬謖過高估計了蜀軍的戰鬥能力。

馬謖想先聲奪人,一戰而勝,壯蜀軍聲威。但是他顯然過高估計了蜀軍的戰鬥能力。

實際上,劉備入川后組建起來的蜀軍,根本就沒有打過什麼大型的戰役,沒有得到過鍛鍊。唯一打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又是一次失敗的慘痛記憶。而且,夷陵之戰留下來的,也只有不足兩萬人。這兩萬人,還主要鎮守在白帝城,並沒有參加北伐行動。

諸葛亮組織的北伐戰爭,差不多是這批蜀軍打的第一仗。

反而張郃的軍隊,是久經考驗的,是多次在戰場上歷練過的。所以,馬謖用新軍打張郃的“熟軍”,能力上顯然是不足的。

能力不足,用來打馬謖想象中的那種戰爭,如何打得贏呢?

三、馬謖的部隊缺乏執行力。

馬謖的部隊,明顯缺乏執行力。缺乏的原因,是一開始大家都不服氣馬謖。當時大家推舉魏延和吳懿統領先鋒軍,可是諸葛亮卻派馬謖帶兵。馬謖完全是個新兵蛋子,從來沒有單獨帶過軍,大家都不服他。不服他,自然對他的排兵佈陣深為懷疑。,執行力便很成問題。

從王平反覆規勸馬謖,應該放棄在山上紮營,應該把軍隊拉進城中防守等等,就可以看出,整個部隊有多麼大的意見分歧。這樣的意見分歧,肯定會影響到士兵。這樣打起仗來,還打得贏嗎?

所以,看起來馬謖用兵之道,都符合古代兵法,實際上真的就是“紙上談兵”。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恐怕是馬謖選擇上山紮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平地駐守同樣難以阻擋張郃。綜合《三國志》和現代地圖來看,諸葛亮設計的預伏地點極有可能是隴山而非街亭,但由於張郃率領的先頭部隊行軍速度太快,雙方在街亭遭遇,馬謖在無法按計劃進行設伏,且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為了給諸葛亮爭取時間,無奈選擇了駐紮南山。雖然馬謖最終戰敗,但卻一定程度避免了蜀軍傷到元氣,很難說馬謖是功是過。

街亭之戰背景,第一次北伐的關鍵之戰

魏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駕崩,太子曹叡即位,任命夏侯楙駐守長安,關中空虛。

△魏明帝曹叡

魏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在和諸葛亮多次通信後,秘密答應歸蜀,但由於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不合,於是秘密上表告發孟達。孟達聽說後誠惶誠恐,企圖立即舉兵反叛,司馬懿寫信勸慰於他,孟達因而由於不決。司馬懿則秘密發兵討伐新城,諸葛亮見有機可乘,隨即決定大舉北伐,第一次北伐爆發。

魏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出兵伐魏,在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後,命令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出兵箕谷充當疑兵,果真吸引了曹真主力;諸葛亮則親率大軍進攻祁山。

△第一次北伐示意圖

由於劉備去世,曹魏方面對於蜀漢防備鬆懈,在得知諸葛亮北伐後大驚,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等郡先後背叛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地區岌岌可危。魏明帝曹叡則當機立斷,令張郃率領騎兵五萬支援隴右,自己則親率步騎大軍隨後動身,同時移駕長安親自督戰。

魏蜀雙方戰略意圖,街亭極可能是遭遇戰

在得知曹魏出兵之後,諸葛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而是將馬謖提拔為先鋒,使其率軍阻擋張郃大軍。當時從關中到隴右一共有五條,分別是瓦亭道、雞頭道、番須道、關隴古道和陳倉古棧道,但由於瓦亭道和雞頭道距離較遠,而陳倉古道和關隴道又年久失修,無法容許大軍通過,因此諸葛亮斷定魏軍必然會走番須道,而張郃也的確選擇了番須道。(注意下圖)

結合上圖,我們來分析一下蜀魏雙方在街亭之戰中的戰略意圖:

1、蜀漢戰略意圖:前文說過,諸葛亮北伐後,曹魏方面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有歸屬之意,而諸葛亮原本的北伐意圖便是先佔據隴西,然後在徐徐圖之,而隴西五郡如今已有三郡意圖歸附,這使得諸葛亮佔據隴西成為了可能。因此,諸葛亮派遣馬謖率軍出征的意圖就恨明顯了,就是想要馬謖阻擋住曹魏大軍,給自己平定隴西地區爭取時間。而結合地圖來看,諸葛亮預計的設伏地點極有可能是隴山,而並非街亭,因為街亭地勢較為平緩,很難阻擋曹魏大軍。

△諸葛亮

2、曹魏戰略意圖:曹魏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是沒有預計到的,應對有些慌亂,而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的叛亂則使得隴右岌岌可危,一旦隴右丟失,那麼關中地區也就朝不保夕了,而以隴西的兵馬想要抵擋諸葛亮顯然不可能,因此曹魏方面必須趕在諸葛亮平定隴西之前支援。因此,張郃率領五萬騎兵疾馳,為的就是儘快趕往隴西,不給諸葛亮平定隴西的時間。張郃也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因此率領的先鋒部隊日夜兼程,拼盡全力的疾行。

△張郃

諸葛亮可能也沒有料到曹魏行軍如此迅速,在馬謖還未趕到隴山設伏之前,張郃的五萬大軍便已經穿過了隴山,雙方在街亭遭遇。由此推斷,街亭之戰極有可能是一場遭遇戰,而並非諸葛亮原本的設伏地點,從這一點來講,從馬謖和張郃相遇之刻起,諸葛亮的計劃就已經落空了。

駐守南山乃是無奈選擇,馬謖的戰略失誤難以避免

馬謖在擔任先鋒之前,長期擔任參軍一職,經常與諸葛亮探討軍事,因此對於諸葛亮的戰略意圖,馬謖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如今與張郃在街亭遭遇,在原本計劃已經落空的情況下,馬謖該如何選擇呢?

△王平、馬謖

1、與張郃野戰。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一種比較激進的選擇。馬謖手中不過一萬兵馬,要與曹魏五萬騎兵野戰,無異於自殺,這點完全可以排除。

2、且戰且退,纏住張郃。這點也不可能,張郃兵力本就佔優,加之全是騎兵,完全可以發揮機動優勢,分出一部分兵力來和馬謖糾纏,其餘軍隊完全可以越過馬謖支援隴西。而且後方就是曹軍主力,一旦自己的兵力被纏住,那麼曹魏大軍便可源源不斷通過番須道。

△王平

3、據城而守。這正是副將王平的建議,奈何街亭此地雖有城池,卻都是小城,且不說守不守得住,一旦被圍困,不僅脫身困難,而且等於完全丟失了阻擋曹魏大軍的戰略目的,曹魏大軍仍然可以源源不斷的開進隴西。

4、據險而守遲滯魏軍。佔據街亭附近高山,不僅可以從上而下威脅張郃大軍,而且可以充分發揮蜀軍的山地作戰優勢,同時由王平率軍駐守山下城邑,互為犄角,封鎖番須道,共同牽制張郃大軍。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在已失先手的情況下,第四種選擇幾乎是馬謖可以做出的最優選擇了。如果張郃想要徹底圍困住王平和馬謖軍隊,那麼便無法分兵進入隴西,這等於是給諸葛亮爭取了趁機平定隴西或收攏軍隊退回祁山的時間。

或許馬謖沒有考慮到水源問題,或許他此招乃是棄卒保車的無奈之舉,水源問題的確成為了馬謖最終戰敗的導火索。張郃畢竟也是馳騁沙場的老將,五子良將的名頭畢竟不是白來的,他果斷分兵分別圍住王平和馬謖,切斷了雙方聯絡,並斷絕了馬謖水源,最終使得馬謖戰敗。

然而,馬謖遲滯魏軍的目的卻也實現了,雖然第一次北伐最終失敗,蜀軍也損失了不少兵馬,但畢竟沒有傷到元氣,這或許是馬謖唯一的功勞了。

至於馬謖為何最終被殺,一方面是其的確戰敗,且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而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源自於門戶之爭,益州當地士族在馬謖被殺中的作用恐怕並不小,或許正因如此,諸葛亮才會在殺了馬謖之後表現的那麼痛苦,想必他也知道馬謖是被冤殺的。


香茗史館



枉費孔明器重幼常,紙上談兵終失街亭。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蜀漢兵強馬壯,又用馬謖之謀反間曹魏君臣,冢虎司馬懿被貶。值此天賜良機,諸葛亮乃上書後主劉禪《出師表》,為報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北伐曹魏,恢復漢室江山。自北伐以來進展頗為順利,只因馬謖在山上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大忌丟失街亭,諸葛亮不得不唱空城計,徐徐退回成都。那麼馬謖領兵從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當道安營紮寨能擋住曹魏大軍的進攻嗎?能守住街亭嗎?下面根據《三國演義》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蜀漢能否守得住街亭,保證糧道不失,關鍵在於兩軍主將,而這一點蜀軍就不佔優勢。

蜀漢街亭主將:馬謖、王平

馬謖,字幼常,與諸葛亮同為荊州派系,深得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紙上談兵,言過其實,委以重任應慎重。諸葛亮不以為然,任用其為參軍,於七擒孟獲和反間曹魏君臣謀略頗多,常常與他的見解不謀而合。因此,他將糧道命脈街亭交給馬謖,委以重任。


諸葛亮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馬謖是參軍,擅長參謀軍機出謀劃策,一直沒獨立帶兵打戰,缺乏實踐。馬謖和指揮長平之戰損失45萬趙國精銳的趙括沒啥區別,都是兵書上的專家,戰場上的雛鳥。馬謖還自負甚高,不聽從久經戰陣的王平良策,在山上安營紮寨,分五千兵馬給王平,讓其下山安營紮寨。

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


曹魏攻取街亭主將:司馬懿、司馬昭、張郃

司馬懿以“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為先鋒,率軍20萬氣勢洶洶地殺向街亭。司馬懿行軍必先遠遠哨探,確認無伏兵才前行。 張郃乃久經戰陣的當世良將,是和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一個級別的大將。就連司馬昭也是虎父無犬子,雖未經征戰,見蜀漢捨棄當道要塞,于山上安營紮寨乃兵家之大忌。司馬懿笑話諸葛亮重用徒有虛名的庸才,焉能不敗。

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從蜀漢和曹魏在街亭的主將對比,可知蜀漢在街亭的主將比曹魏差的太多了,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馬謖乃第一次獨自領兵作戰,而司馬懿卻是連諸葛亮也不得不慎重應對的對手,張郃乃“五子良將”之一。可笑的是,馬謖自告奮勇守衛街亭之時,面對丞相的疑慮,說出了別說司馬懿、張郃,即使是曹叡御駕親征,我也不怕的狂言。

“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

至於蜀漢和曹魏兩國在街亭軍隊數量對比,對戰局勝敗比主將的影響小多了。


蜀漢街亭軍隊構成:馬謖和王平率2.5萬精兵守街亭,高翔率領1萬軍隊守街亭東北的柳城,魏延率本部人馬守街亭右邊。

曹魏攻取街亭大軍:司馬懿為主帥,張郃為先鋒的20萬大軍。

通過兩軍主將和軍隊數量對比,可知像馬謖這樣的戰爭雛鳥即使沒有犯了兵家大忌,於街亭平地築城,也擋不住司馬懿和張郃的進攻,或許多堅持幾天,遲早會丟掉街亭。除了上面分析的兩軍主帥和軍隊數量差距的原因之外,還有下列原因。


蜀漢軍營主副將之間不和,而曹魏主將和先鋒之間同仇敵愾。馬謖仗著自己從小熟讀兵書,深得諸葛亮的信任,瞧不起目不識丁的降將王平。在街亭怎麼安營紮寨時,兩人意見相左,互不退讓,馬謖又意氣用事,給了王平五千兵馬,將其趕走。主副將之間,如此不和,此戰焉能不敗,街亭怎能不失。


再根據《三國志》中相關內容,分析馬謖於平地安營紮寨能否守住街亭。

正史中,此戰沒有司馬懿,魏明帝曹叡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大軍攻取馬謖防守的街亭。這比《三國演義》中守街亭容易多了,由於馬謖未採納先鋒王平的建議,犯了兵家大忌,放棄水源,南山上安營紮寨。張郃將馬謖大軍包圍,斷絕馬謖取水之路,馬謖軍隊因缺水無心戀戰而敗,四散逃亡。馬謖因此丟失街亭。

《三國志》: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根據《三國演義》中相關敘述,馬謖即使在街亭當道安營紮寨,不論是主帥素質,還是兵力差距,也是很難守住街亭的。而《三國志》中相關描述,沒有冢虎司馬懿,僅有“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馬謖的勝算又多了那麼一丁點,起碼不會那麼快失街亭。只要馬謖堅持到諸葛亮派出得力干將來街亭替換他,就是勝利。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馬謖的失敗不是戰鬥造成的。

他最致命的失誤在於,被魏軍切斷了後路,截斷了水源!

後路和水源,是軍隊生存的必備條件。

有後路,就有援軍、就有糧草,即便打了敗仗,也能從容不迫的撤退。有後路,軍心是穩得。

一旦後路被切斷,軍隊被四面包圍,糧草難以維持,援軍很難迅速增援,軍隊陷入恐慌,全軍將陷入極大的被動!

蜀軍在街亭的表現,恰恰印證了這幾點。被魏軍包圍以後,蜀軍立即陷入恐慌之中,一戰不勝,就喪失了信心,全軍潰敗。

水源也是極端重要的。

一個人沒有食物,至少可以支撐七天。一個人沒有誰,一天就會精神崩潰,三天必死無疑。

陷入包圍的軍隊,如果補給充足,完全可以長期固守。

但是沒有水,再強大的軍隊也會迅速崩潰!

愚蠢的馬謖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不知道北方甘肅的山與南方荊州的山完全不同,這裡的山上是他孃的沒水的!

同樣的錯誤,張靈甫也犯了,帶著他的美械裝備74師,上了光禿禿的孟良崮,沒有水啊。最後也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所以,馬謖的失敗,完全是他瞎指揮造成的!可憐數萬蜀國將士跟著他賠了性命。

馬謖為什麼會被包圍?

就是因為他自作聰明把蜀軍帶上了山,放棄了當道紮寨的正確戰術。大家看地圖

街亭這個地方是典型的兩山夾一谷的地形,就像一個走廊,只要當道紮寨,堵住這個走廊,魏軍插翅也難以通過。只能與蜀軍正面硬碰硬,在地形不利的情況下攻城,顯然很難成功。更別說迂迴到蜀軍後方,切斷蜀軍退路,包圍蜀軍了。

但是,愚蠢的馬謖,還是把蜀軍帶上了山。

放棄了交通要道。任由魏軍迂迴包抄,切斷退路、切斷水源。

蜀軍未戰,而敗局已定!

最後,要說明的是。街亭,是有城的。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放著好好的城不守,非要上山去送死。我們只能理解為,馬謖當時腦子真的被驢踢了。

而且,街亭蜀軍的兵力也不少。

《三國志,蜀書,

楊洪馬謖傳》記載:“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

一個“大眾”,一個“諸軍”,說明馬謖帶領的是蜀軍的主力部隊,他與張郃是在進行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略決戰。可惜,馬謖志大才疏。漢室復興的大業徹底葬送在他的手裡。


上將噯福斯


馬謖失街亭,一直是後人熱議的話題,不少朋友認為馬謖死得很冤,為諸葛亮背了個大黑鍋。想當年馬謖依山而守,居高臨下,有勢如破竹之勢,尚不能擊敗來犯的魏軍,當道下寨,和數倍的魏軍正面交鋒,豈不敗得更慘嗎?真是這樣的嗎?馬謖守街亭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

戰略要地——街亭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街亭,其又名街泉亭,地處於現今秦安縣廳東北45公里的隴城鎮一帶,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在古代是兵家必爭要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戰略意義十分重要

街亭一戰,勢均力敵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朋友一直認為當年街亭一戰,魏軍的兵力是蜀軍的數倍,其實不然,當時雙方的兵力應該是均勢,或許蜀軍在一定程度上,兵力還略多於當時的魏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從史料中找找蛛絲馬跡。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馬謖到底有多少人馬,關於馬謖具體的兵力史料上並沒有詳細說明,但當時作為副將的王平因與主將馬謖觀點不一,從而獨領一軍當道駐防,這一軍的人數是有記載的。據《三國志 王平傳》記載: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

這裡寫到了王平所分的一軍尚有一千人,加上街亭的重要戰略意義,以諸葛亮用兵謹慎來看,我們可以大致推測當時馬謖和王平帶過去守街亭的兵力應該在一萬左右。

再看魏軍,當年領軍與馬謖於街亭交戰的是曹魏名將張郃,時抗拒諸葛亮北伐的魏軍都督是曹魏名將曹真,話說當時曹真總共帶了多少兵馬阻擋諸葛亮呢?《三國志》注引《魏書》中明確記載:

“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可見當時曹魏據敵的總兵力才5萬,作為前鋒的張郃難道將所有軍隊都帶去打街亭了?那主帥曹真豈不是很尷尬?話說張郃到底能帶多少人過去呢?據我估計,這個人數應該也在一萬左右,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其一:當年張郃擊敗馬謖後,由於有王平的一千兵馬尚在,而擔心中埋伏,不敢追擊。已是擊敗了蜀軍主力,若是在兵力絕對的優勢情況下,張郃縱使謹慎,也沒有不乘勝追擊的理由,之所以不敢冒進,其兵力有限也是個原因。

其二:街亭是戰略要地,魏國不可能不重視,所以張郃所領之兵不應該在一萬之下。

其三:史料記載,諸葛亮曾對街亭一戰發出了一番感慨: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按照諸葛亮所說,當時蜀軍應該還略多於魏軍的,而此戰之所以大敗,皆因馬謖不聽諸葛亮之言所造成。

所以當時魏蜀兩國在街亭的兵力應該是個均勢,假若當年馬謖當道據守關口,憑藉街亭的有利地勢,分兵設伏於兩山,阻擋魏軍應該不成問題,那麼馬謖當年為何要執意依山紮營呢?最後為何終致慘敗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馬謖街亭戰敗,或許因急於立功

街亭其實是一條要道,那一帶共有略陽、街亭、隴坻三個據點,而略陽、隴坻這前後兩個據點是天然屏障,而街亭一處相對空曠,想當年馬謖率先來到街亭,如果佔領險要地點,修建工事,積極防禦,張郃也是斷然不可破街亭的。但馬謖並沒有這樣做,他反而將軍隊駐紮山上,這在以守為前提的戰略佈局來說,馬謖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當時副將王平也指出了馬謖做法的不當之處,再三勸阻如此行事很危險,恐敵軍切斷水源,到時候不攻自破。後來也正如王平所言,張郃斷了馬謖水道,馬謖以慘敗收場。

但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考慮的話,馬謖的做法或許也是可行的,那便是以攻為前提的戰略佈局,依山駐紮,有居高臨下之勢,若被敵切斷水道,糧道,則正好可效仿當年西楚霸王破釜沉舟之法,置之死地而後生,憑藉山勢往下衝殺,勢如破竹,可敗魏軍。這也是為什麼馬謖當年要選擇在相對難守的街亭與魏軍交戰,其意不在防守,就是想與魏軍正面來一場交鋒。

那麼為什麼雙方勢均力敵,落敗的卻是馬謖呢?

其一:這是馬謖第一次領軍作戰,領軍經驗不足,而又立功心切,然破釜沉舟之計豈是隨意可用?馬謖不是項羽,沒有那份魄力。

其二:馬謖與王平不和,行軍打仗,最忌諱的便是將帥不和,將帥不和也會導致軍心不穩,所以未交戰,已先敗一招。

其三:對手強大,張郃乃曹魏名將,所領又是騎兵,正面交鋒,肯定是吃虧的。

馬謖失街亭,時也,命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這說法是錯的!實際上守街亭守的不是山,而是一條路,這是從雍州通往天水郡的一個關鍵入口,這裡有一條一里多遠的路,這條道路最寬的地方有30來丈大約100多米,平均寬度大約10丈寬大約30~40米左右,最窄的地方只有3丈多寬大約10米多,只要卡住這麼一條路,那麼魏軍就是有幾十萬人也通不過來。這就是王平所提出的當道當道紮寨的意思,王平提出在這條道路上設防,挖戰壕,築土城,建立防禦工事。這樣魏軍要想通過就得先派人進攻這條道路,以這條路的地形,每次只能幾百人上來進攻,那麼蜀軍完全可以憑藉地形優勢跟魏軍交戰,即便最後拼光了軍隊那麼也是幾十天以後的事了,任務完成了。

馬謖的想法則是先放個一兩千魏軍進來再派兵衝擊,從中間切斷這條道路外守住,然後外面魏軍進不來,蜀軍有五千人,完全可以殺光這一兩千魏軍,挫其銳氣。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於蜀軍沒有在這條道路上設防,等魏軍湧進來的時候想要重新堵住這個入口已經堵不住了,畢竟馬謖不是張飛趙雲或者魏延,要有這些人在倒是有可能用反衝鋒切斷這條進口。當幾萬魏兵通過這條道路以後,這時候蜀軍就失去了地利優勢,反而被幾倍的魏軍包圍在山上。所以,街亭不是不可守只是馬謖太想當然,然後貪功導致的。


優己


由於馬謖的誇誇其談,導致街亭失守,動搖整個蜀漢軍隊戰局,從而改變了諸葛亮北伐的進程,一次很有希望的北伐到頭來就成了虎頭蛇尾。

蜀漢內部在諸葛亮執政期間並不是鐵板一塊,分為西蜀派,荊州派,以及中原派,西蜀派過名思義就是在川中投靠劉備軍事集團的人,代表人物為法正後為李嚴,荊州派指的是劉備在荊州時期招攬了一批人才,最最著名的人物便是諸葛亮,馬謖的哥哥,白眉道人,馬良也是荊州派的成員。中原派指的是劉備在中原四處流竄的時候加入他的軍事集團的那些文臣武將。


馬謖作為馬良的弟弟,自然也是荊州派的後起之秀。諸葛亮任命他為部隊的主將也有,扶持小兄弟戰場立功的用意。

然而,馬謖卻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他沒有理解諸葛亮讓他守街亭的戰略意義。諸葛亮的戰略設想是,讓街亭成為阻擋魏國軍隊前進的一顆釘子,利用馬謖的部隊和曹魏主力在街亭慢慢的磨,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迅速拿下隴右另外兩個郡。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充分利用街亭這個五路總口,周圍多山的有利條件進行防禦。只要在街亭建立一個城寨依險固守,魏國如果發動進攻,就會發現自己陷入一個窩兵的的情況,兵力無法展開。


此處的山路比較狹窄,只能容許100多人並肩通行,也就是說,衛國每一波的有效攻擊人數只能是100多人,一波攻擊無論你動員多少兵力,真正起作用的也就100多個人,其他的人員只能充當預備隊或者啦啦隊,這種形勢對於攻擊者來說極為不利,沒有曲射武器的話,要想突破街亭,必須給用人命來填,這裡不難成為一個魏國的一個血肉磨坊。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馬謖想不立下大功都難。

然而,事實上,馬謖卻放棄了這一條成功的捷徑,他不願意當縮頭烏龜,而是要和魏國軍隊野地浪戰。其實我們分析一下馬謖這個人的心裡,我們就能看到馬謖這個人其實自視甚高,早就有想建功立業的想法,所以好不容易撈到這一次獨立領兵打仗的機會,一定要好好表現一下自己。所以他沒有選擇穩妥的固守,而是試圖從正面對抗中擊潰敵人。


馬謖的想法也不是沒有依據,在兵力對等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做到,但是蜀漢與曹魏之間的戰爭從來就是不對稱的戰爭。曹魏國力強大,這一次派出的軍隊更是達到了20萬之眾,而諸葛亮帶領了蜀漢軍隊,充其量滿打滿算只有十萬,掌握在馬謖手中的也只有25000餘。

馬謖沒有認識到這點兵力落差意味著什麼,盲目的迷信書中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更何況還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山上沒有水源,而王平則清晰地看到了馬謖戰術的致命缺陷,這可能就是一個優秀的參謀人員和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之間的區別,馬謖可能是一個極為優秀的參謀,他天馬行空的思維,可能給整個戰役帶來巨大的裨益,但是經驗的缺乏,也讓他容易犯下這樣低級的失誤。


正是由於這些失誤被老於行伍的張郃利用,導致了蜀漢軍隊整個戰役層面的崩盤!誇誇其談的馬謖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揮淚斬馬謖,其實諸葛亮內心是並不願意這麼做的,但是面對士氣嚴重受挫的士兵,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一個背鍋俠,利用士兵們對他的仇恨,滿足士兵們將其斬首的要求,當著這些人的面將這個背鍋俠斬首示眾,這樣既不損諸葛亮本人的權威,同時鼓舞了士氣,掌握了軍心,為再一次北伐,積蓄力量,所以可憐的馬謖就是那個背鍋俠,他不得不死。


策神歷史


誠邀,如題。看到這個問題,小編不得不再次感嘆小說的強大力量,因為在正史中馬謖根本不是由於不聽諸葛亮之吩咐屯兵山上而被司馬懿包圍兵敗,這是二毛修改的《三國演義》中改編的。要是以後人人都看小說,以小說代替歷史,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是今天小編要說的話題。我們還是來看看史書中是怎麼記錄馬謖失街亭的過程吧。

在《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中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解釋一下,也就是說馬謖並不是當時迎戰司馬懿的最好選擇,眾人都說魏延最為合適,但是諸葛亮不知為何力排眾議啟用馬謖為將,而且馬謖是和張郃戰於街亭,並不是被張郃包圍。畢竟《三國志》是陳壽寫的,陳壽所效忠的西晉朝廷承繼了曹魏的正統,所以不會對自己軍隊的勝利遮遮掩掩,這個記錄還是比較可信的。由此可見,馬謖失街亭固然有自己能力的原因,諸葛亮識人不明也有很大的因素。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馬謖在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平地築城幾天能擋住幾倍的魏國騎兵嗎?



一般來說,高處往下,具有衝擊力強優勢,但也有立腳不穩、踩偏踏空、歪失重心、近敵時容易被動、被傷,甚至送命等缺陷。所以,馬謖所謂“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只是曲解兵法,並不是取勝之道。



提問說的平地築城,就是馬謖到達街亭後,初步看了地形,很自負地說,側有獨山,四面皆不相連,樹木密集,是天賜之險,最好的紮營位置。王平則反駁說“屯兵當道,築起城垣,魏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



築城抵擋攻擊,包括騎兵衝擊,這是冷兵器時代常用方式,效果也不錯。比如,曹操在渭橋之戰中,冒嚴寒、頂風雪,利用連日陰雲布合,朔風驟起,驅兵聚沙築城,隨築隨凍,冰結成型,馬超的西涼騎兵何等厲害,也只能望城興嘆。從街亭防衛戰看,馬謖是就地防守,魏兵是長途奔襲,馬謖是以逸待勞,張郃是疲憊之師。



還有,就地防守不等於龜縮紮營之地,死等捱打,抓緊敵軍來臨之前,或者雙方相持過程中,瞅中機會,選擇合適地域,派遣精幹特種兵、突擊隊挖掘壕溝、陷阱、佈設鹿角、蒺藜、絆碼釘、木柵欄等等障礙物,還可在險要位置,設置連弩、擂木、滾石等,可以大大延緩、遲滯、減弱敵軍攻擊力度。



曹操渭橋築沙城,是在當年九月,而馬謖守街亭的上一回,就是諸葛亮乘雪破羌兵,估計當時天氣還很嚴寒,既然王平這麼說,也許築城當時是可行的。曹操築那個沙城,在雙方對陣、相互攻擊、戰事不斷的間隙,爭分奪秒,搶時間、抓機會,一夜之間就基本成型。當然,這是很粗糙、簡陋的工程。待重挫敵軍,局勢穩定後,肯定需要重新加固。



說明一點,街亭與長安一帶不同,並不適合騎兵作戰,演義中也沒有刻意表明,張郃、司馬懿是以騎兵進攻,導致街亭失守。因此,平地築城與阻擋魏軍騎兵,沒有必然聯繫,也與街亭防衛戰風馬牛不相及。



綜上所述,如果當時的馬謖馬參軍,不說集思廣益、發動士兵、如果認真聽取副手--副將王平的意見,在這麼一件大事上,不任性隨意、狂妄自大,能慎重分析、研究街亭守備,那沒準空城計、斬馬謖,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就難發生,《三國演義》的熱度興許會因此降低一些。(3:13)


流譽後


首先,當時魏國全國的騎兵都沒那麼多。

要是像題主說的魏國有這麼多騎兵,早就把鮮卑人給滅了,實際上魏國一直受鮮卑人的騷擾之苦。

不過當時魏軍實力確實要遠超蜀軍,所以街亭之戰無論發生在什麼地點,都改變不了魏軍攻擊蜀軍防守的態勢。

其次,街亭是兵家必爭之地,但並沒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

街亭這個地方是魏軍南下的重要通道,但並沒有雄關扼道,這給蜀軍在防守的時候增加了不少困難。


還好,諸葛亮交代給馬謖的人任務是在規定時間內拖住經過這裡魏軍,給諸葛亮贏得勝利爭取時間。

因為這個原因,馬謖才將蜀國軍隊駐紮在山坡上,居高臨下並且簡單修築一些壁壘,來抵禦魏軍。而魏國軍隊即便是攻下街亭,他所面對的主要敵人馬謖的蜀軍並沒有被殲滅,有這支軍隊在,魏軍就難以深入攻擊,馬謖只要切斷魏軍後勤,讓這支軍隊陷入補給不暢的困境,魏軍就會不戰自潰。

可見攻下街亭沒有任何意義,只要當地還有蜀國軍隊,即便什麼都不作,都可以讓魏軍寢食難安。

所以,馬謖守街亭重點不是能否守住街亭這個小鎮,而是在於能否利用街亭這個咽喉要道起到對魏軍的牽制作用。

在這一前提下,放棄小鎮街亭,將主力駐紮在山上,依靠地理優勢抵禦魏軍其實是上策。

馬謖錯在放棄了對水源地的控制,就如同孟良崮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放棄水源地導致士兵沒有水喝,水冷機槍也沒有足夠的冷卻水,以至於號稱戰力強悍的數萬精銳在短短三天內就被全殲。

街亭之戰也是如此,當魏國軍隊切斷水源地的時候,蜀國軍隊就陷入了困境,這導致軍心不穩,魏軍很輕鬆就擊敗了蜀國軍隊。

反過來說,如果當時蜀軍牢牢控制了水源地。蜀軍補給充足,在與魏軍作戰的時候,就可以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只要按照規定時間牽制這支敵軍,魏軍遲早會收兵撤退。這時,馬謖背水之戰的策略就和韓信當初的背水之戰有了異曲同工之妙。

當初,韓信在井陘之戰中,率領漢軍背水列陣,趙軍主力傾巢而出準備全殲這支軍隊,漢軍無路可退只好奮力抵抗,趙軍見不能取勝只好退兵,沒成想大營已經被韓信派出的輕騎佔領,並插上了漢軍軍旗。趙軍認為大勢已去,由退兵變成潰退結果被韓信擊敗。

那麼,馬謖的奇兵在哪裡呢

實際上,如果把馬謖的街亭看做背水之戰的戰場,諸葛亮所率領的主力軍隊就是馬謖所期盼的奇兵。只要諸葛亮取得勝利,攻打馬謖的魏軍就會認為大勢已去,只能退兵,如果這時馬謖率軍從山上殺出,很可能會取得街亭之戰的大勝。如果馬謖在街亭之戰中取得勝利,他就會被諸葛亮封賞,從而成為蜀軍第二號人物,因為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

可惜的是,馬謖太不給力,沒能等到諸葛亮在另外一個戰場取得勝利。於是,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了。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