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领兵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过魏兵,平地筑城几天能挡住数十倍的魏国骑兵吗?

京东李达康


马谡的街亭之战,其实是完全可以打胜的。马谡的策略似乎也没有什么错,而且很符合古代名将用兵之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马谡剧照)

一者,马谡必须“先声夺人”。马谡指挥的是先锋军,他的任务不是牵制敌人。牵制敌人的任务,其实是守箕谷的赵云和邓芝在做。作为先锋,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先声夺人。也就是说,在和张郃交战的时候,一次性打败张郃。只有打败了张郃,才能提振蜀军的士气。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占得先机。所以,马谡急于打胜这场仗,并没有什么错。

二者,马谡充分利用“地利之险”。摆在马谡面前的地利之险有两个,一是山下的城市,二是山上。这两个对比,肯定选择依靠山上是明智的。因为山下的城市,本来就多年失修,城防各方面肯定都靠不住,根本无险可凭。而山上居高临下,无论射箭,冲杀,都很有优势。

三者,马谡“陷之死地而后生”。有人说,马谡依靠山上地利之险没错,但是,山上没水啊。不错,山上是没水。但是,马谡又不打算在山上长久居住,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险,打一场胜仗而已。有没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了,兵法上讲“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士兵们没有水,他们想活命,就只得拼命打。就像韩信背水列阵一样。

所以说,马谡这个饱读古代兵书的人,其初期想法,其实是没错的。

(街亭之战)

可是,既然马谡的想法没错,为什么最终却没有把好的想法,转变为好的结果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马谡对“陷之死地而后生”没有完全搞明白。

我们分析一下韩信的“背水一战”。韩信最后之所以把“背水一战”打赢了,并不是只在水边布阵这么简单,而是还有一系列的配合行动。

第一个行动,是在山谷两边埋伏两队人马,等赵军出来后,对赵军进行夹攻。

第二个行动,是“拔旗易帜”。韩信另外还派了一队人马,等到赵军出城后,爬到城上,拔了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旗帜。

也就是说,实际上背水一战,目的只是要“引蛇出洞”,真正打,靠的是两边埋伏的士兵。同时再靠“拔旗易帜”给赵军带来的恐慌。如果没有这两步行动,光靠水边列阵的士兵,肯定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马谡在把士兵布置在山上的时候,并没有其他配合性的排兵布阵。没有这样的排兵布阵,那就只有“陷之死地”,没有“后生”了。

(诸葛亮剧照)

二、马谡过高估计了蜀军的战斗能力。

马谡想先声夺人,一战而胜,壮蜀军声威。但是他显然过高估计了蜀军的战斗能力。

实际上,刘备入川后组建起来的蜀军,根本就没有打过什么大型的战役,没有得到过锻炼。唯一打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又是一次失败的惨痛记忆。而且,夷陵之战留下来的,也只有不足两万人。这两万人,还主要镇守在白帝城,并没有参加北伐行动。

诸葛亮组织的北伐战争,差不多是这批蜀军打的第一仗。

反而张郃的军队,是久经考验的,是多次在战场上历练过的。所以,马谡用新军打张郃的“熟军”,能力上显然是不足的。

能力不足,用来打马谡想象中的那种战争,如何打得赢呢?

三、马谡的部队缺乏执行力。

马谡的部队,明显缺乏执行力。缺乏的原因,是一开始大家都不服气马谡。当时大家推举魏延和吴懿统领先锋军,可是诸葛亮却派马谡带兵。马谡完全是个新兵蛋子,从来没有单独带过军,大家都不服他。不服他,自然对他的排兵布阵深为怀疑。,执行力便很成问题。

从王平反复规劝马谡,应该放弃在山上扎营,应该把军队拉进城中防守等等,就可以看出,整个部队有多么大的意见分歧。这样的意见分歧,肯定会影响到士兵。这样打起仗来,还打得赢吗?

所以,看起来马谡用兵之道,都符合古代兵法,实际上真的就是“纸上谈兵”。最终失败,也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恐怕是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平地驻守同样难以阻挡张郃。综合《三国志》和现代地图来看,诸葛亮设计的预伏地点极有可能是陇山而非街亭,但由于张郃率领的先头部队行军速度太快,双方在街亭遭遇,马谡在无法按计划进行设伏,且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为了给诸葛亮争取时间,无奈选择了驻扎南山。虽然马谡最终战败,但却一定程度避免了蜀军伤到元气,很难说马谡是功是过。

街亭之战背景,第一次北伐的关键之战

魏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任命夏侯楙驻守长安,关中空虚。

△魏明帝曹叡

魏太和元年(227年),孟达在和诸葛亮多次通信后,秘密答应归蜀,但由于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不合,于是秘密上表告发孟达。孟达听说后诚惶诚恐,企图立即举兵反叛,司马懿写信劝慰于他,孟达因而由于不决。司马懿则秘密发兵讨伐新城,诸葛亮见有机可乘,随即决定大举北伐,第一次北伐爆发。

魏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出兵伐魏,在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后,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出兵箕谷充当疑兵,果真吸引了曹真主力;诸葛亮则亲率大军进攻祁山。

△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由于刘备去世,曹魏方面对于蜀汉防备松懈,在得知诸葛亮北伐后大惊,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等郡先后背叛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岌岌可危。魏明帝曹叡则当机立断,令张郃率领骑兵五万支援陇右,自己则亲率步骑大军随后动身,同时移驾长安亲自督战。

魏蜀双方战略意图,街亭极可能是遭遇战

在得知曹魏出兵之后,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而是将马谡提拔为先锋,使其率军阻挡张郃大军。当时从关中到陇右一共有五条,分别是瓦亭道、鸡头道、番须道、关陇古道和陈仓古栈道,但由于瓦亭道和鸡头道距离较远,而陈仓古道和关陇道又年久失修,无法容许大军通过,因此诸葛亮断定魏军必然会走番须道,而张郃也的确选择了番须道。(注意下图)

结合上图,我们来分析一下蜀魏双方在街亭之战中的战略意图:

1、蜀汉战略意图:前文说过,诸葛亮北伐后,曹魏方面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有归属之意,而诸葛亮原本的北伐意图便是先占据陇西,然后在徐徐图之,而陇西五郡如今已有三郡意图归附,这使得诸葛亮占据陇西成为了可能。因此,诸葛亮派遣马谡率军出征的意图就恨明显了,就是想要马谡阻挡住曹魏大军,给自己平定陇西地区争取时间。而结合地图来看,诸葛亮预计的设伏地点极有可能是陇山,而并非街亭,因为街亭地势较为平缓,很难阻挡曹魏大军。

△诸葛亮

2、曹魏战略意图:曹魏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是没有预计到的,应对有些慌乱,而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的叛乱则使得陇右岌岌可危,一旦陇右丢失,那么关中地区也就朝不保夕了,而以陇西的兵马想要抵挡诸葛亮显然不可能,因此曹魏方面必须赶在诸葛亮平定陇西之前支援。因此,张郃率领五万骑兵疾驰,为的就是尽快赶往陇西,不给诸葛亮平定陇西的时间。张郃也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因此率领的先锋部队日夜兼程,拼尽全力的疾行。

△张郃

诸葛亮可能也没有料到曹魏行军如此迅速,在马谡还未赶到陇山设伏之前,张郃的五万大军便已经穿过了陇山,双方在街亭遭遇。由此推断,街亭之战极有可能是一场遭遇战,而并非诸葛亮原本的设伏地点,从这一点来讲,从马谡和张郃相遇之刻起,诸葛亮的计划就已经落空了。

驻守南山乃是无奈选择,马谡的战略失误难以避免

马谡在担任先锋之前,长期担任参军一职,经常与诸葛亮探讨军事,因此对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马谡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如今与张郃在街亭遭遇,在原本计划已经落空的情况下,马谡该如何选择呢?

△王平、马谡

1、与张郃野战。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选择。马谡手中不过一万兵马,要与曹魏五万骑兵野战,无异于自杀,这点完全可以排除。

2、且战且退,缠住张郃。这点也不可能,张郃兵力本就占优,加之全是骑兵,完全可以发挥机动优势,分出一部分兵力来和马谡纠缠,其余军队完全可以越过马谡支援陇西。而且后方就是曹军主力,一旦自己的兵力被缠住,那么曹魏大军便可源源不断通过番须道。

△王平

3、据城而守。这正是副将王平的建议,奈何街亭此地虽有城池,却都是小城,且不说守不守得住,一旦被围困,不仅脱身困难,而且等于完全丢失了阻挡曹魏大军的战略目的,曹魏大军仍然可以源源不断的开进陇西。

4、据险而守迟滞魏军。占据街亭附近高山,不仅可以从上而下威胁张郃大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蜀军的山地作战优势,同时由王平率军驻守山下城邑,互为犄角,封锁番须道,共同牵制张郃大军。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已失先手的情况下,第四种选择几乎是马谡可以做出的最优选择了。如果张郃想要彻底围困住王平和马谡军队,那么便无法分兵进入陇西,这等于是给诸葛亮争取了趁机平定陇西或收拢军队退回祁山的时间。

或许马谡没有考虑到水源问题,或许他此招乃是弃卒保车的无奈之举,水源问题的确成为了马谡最终战败的导火索。张郃毕竟也是驰骋沙场的老将,五子良将的名头毕竟不是白来的,他果断分兵分别围住王平和马谡,切断了双方联络,并断绝了马谡水源,最终使得马谡战败。

然而,马谡迟滞魏军的目的却也实现了,虽然第一次北伐最终失败,蜀军也损失了不少兵马,但毕竟没有伤到元气,这或许是马谡唯一的功劳了。

至于马谡为何最终被杀,一方面是其的确战败,且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而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源自于门户之争,益州当地士族在马谡被杀中的作用恐怕并不小,或许正因如此,诸葛亮才会在杀了马谡之后表现的那么痛苦,想必他也知道马谡是被冤杀的。


香茗史馆



枉费孔明器重幼常,纸上谈兵终失街亭。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蜀汉兵强马壮,又用马谡之谋反间曹魏君臣,冢虎司马懿被贬。值此天赐良机,诸葛亮乃上书后主刘禅《出师表》,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江山。自北伐以来进展颇为顺利,只因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大忌丢失街亭,诸葛亮不得不唱空城计,徐徐退回成都。那么马谡领兵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过魏兵,当道安营扎寨能挡住曹魏大军的进攻吗?能守住街亭吗?下面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蜀汉能否守得住街亭,保证粮道不失,关键在于两军主将,而这一点蜀军就不占优势。

蜀汉街亭主将:马谡、王平

马谡,字幼常,与诸葛亮同为荆州派系,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马谡纸上谈兵,言过其实,委以重任应慎重。诸葛亮不以为然,任用其为参军,于七擒孟获和反间曹魏君臣谋略颇多,常常与他的见解不谋而合。因此,他将粮道命脉街亭交给马谡,委以重任。


诸葛亮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马谡是参军,擅长参谋军机出谋划策,一直没独立带兵打战,缺乏实践。马谡和指挥长平之战损失45万赵国精锐的赵括没啥区别,都是兵书上的专家,战场上的雏鸟。马谡还自负甚高,不听从久经战阵的王平良策,在山上安营扎寨,分五千兵马给王平,让其下山安营扎寨。

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


曹魏攻取街亭主将:司马懿、司马昭、张郃

司马懿以“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为先锋,率军20万气势汹汹地杀向街亭。司马懿行军必先远远哨探,确认无伏兵才前行。 张郃乃久经战阵的当世良将,是和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一个级别的大将。就连司马昭也是虎父无犬子,虽未经征战,见蜀汉舍弃当道要塞,于山上安营扎寨乃兵家之大忌。司马懿笑话诸葛亮重用徒有虚名的庸才,焉能不败。

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从蜀汉和曹魏在街亭的主将对比,可知蜀汉在街亭的主将比曹魏差的太多了,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马谡乃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而司马懿却是连诸葛亮也不得不慎重应对的对手,张郃乃“五子良将”之一。可笑的是,马谡自告奋勇守卫街亭之时,面对丞相的疑虑,说出了别说司马懿、张郃,即使是曹叡御驾亲征,我也不怕的狂言。

“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

至于蜀汉和曹魏两国在街亭军队数量对比,对战局胜败比主将的影响小多了。


蜀汉街亭军队构成:马谡和王平率2.5万精兵守街亭,高翔率领1万军队守街亭东北的柳城,魏延率本部人马守街亭右边。

曹魏攻取街亭大军:司马懿为主帅,张郃为先锋的20万大军。

通过两军主将和军队数量对比,可知像马谡这样的战争雏鸟即使没有犯了兵家大忌,于街亭平地筑城,也挡不住司马懿和张郃的进攻,或许多坚持几天,迟早会丢掉街亭。除了上面分析的两军主帅和军队数量差距的原因之外,还有下列原因。


蜀汉军营主副将之间不和,而曹魏主将和先锋之间同仇敌忾。马谡仗着自己从小熟读兵书,深得诸葛亮的信任,瞧不起目不识丁的降将王平。在街亭怎么安营扎寨时,两人意见相左,互不退让,马谡又意气用事,给了王平五千兵马,将其赶走。主副将之间,如此不和,此战焉能不败,街亭怎能不失。


再根据《三国志》中相关内容,分析马谡于平地安营扎寨能否守住街亭。

正史中,此战没有司马懿,魏明帝曹叡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大军攻取马谡防守的街亭。这比《三国演义》中守街亭容易多了,由于马谡未采纳先锋王平的建议,犯了兵家大忌,放弃水源,南山上安营扎寨。张郃将马谡大军包围,断绝马谡取水之路,马谡军队因缺水无心恋战而败,四散逃亡。马谡因此丢失街亭。

《三国志》: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叙述,马谡即使在街亭当道安营扎寨,不论是主帅素质,还是兵力差距,也是很难守住街亭的。而《三国志》中相关描述,没有冢虎司马懿,仅有“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马谡的胜算又多了那么一丁点,起码不会那么快失街亭。只要马谡坚持到诸葛亮派出得力干将来街亭替换他,就是胜利。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马谡的失败不是战斗造成的。

他最致命的失误在于,被魏军切断了后路,截断了水源!

后路和水源,是军队生存的必备条件。

有后路,就有援军、就有粮草,即便打了败仗,也能从容不迫的撤退。有后路,军心是稳得。

一旦后路被切断,军队被四面包围,粮草难以维持,援军很难迅速增援,军队陷入恐慌,全军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蜀军在街亭的表现,恰恰印证了这几点。被魏军包围以后,蜀军立即陷入恐慌之中,一战不胜,就丧失了信心,全军溃败。

水源也是极端重要的。

一个人没有食物,至少可以支撑七天。一个人没有谁,一天就会精神崩溃,三天必死无疑。

陷入包围的军队,如果补给充足,完全可以长期固守。

但是没有水,再强大的军队也会迅速崩溃!

愚蠢的马谡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不知道北方甘肃的山与南方荆州的山完全不同,这里的山上是他娘的没水的!

同样的错误,张灵甫也犯了,带着他的美械装备74师,上了光秃秃的孟良崮,没有水啊。最后也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所以,马谡的失败,完全是他瞎指挥造成的!可怜数万蜀国将士跟着他赔了性命。

马谡为什么会被包围?

就是因为他自作聪明把蜀军带上了山,放弃了当道扎寨的正确战术。大家看地图

街亭这个地方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就像一个走廊,只要当道扎寨,堵住这个走廊,魏军插翅也难以通过。只能与蜀军正面硬碰硬,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攻城,显然很难成功。更别说迂回到蜀军后方,切断蜀军退路,包围蜀军了。

但是,愚蠢的马谡,还是把蜀军带上了山。

放弃了交通要道。任由魏军迂回包抄,切断退路、切断水源。

蜀军未战,而败局已定!

最后,要说明的是。街亭,是有城的。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放着好好的城不守,非要上山去送死。我们只能理解为,马谡当时脑子真的被驴踢了。

而且,街亭蜀军的兵力也不少。

《三国志,蜀书,

杨洪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一个“大众”,一个“诸军”,说明马谡带领的是蜀军的主力部队,他与张郃是在进行一场关乎国运的战略决战。可惜,马谡志大才疏。汉室复兴的大业彻底葬送在他的手里。


上将嗳福斯


马谡失街亭,一直是后人热议的话题,不少朋友认为马谡死得很冤,为诸葛亮背了个大黑锅。想当年马谡依山而守,居高临下,有势如破竹之势,尚不能击败来犯的魏军,当道下寨,和数倍的魏军正面交锋,岂不败得更惨吗?真是这样的吗?马谡守街亭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战略要地——街亭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街亭,其又名街泉亭,地处于现今秦安县厅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一带,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在古代是兵家必争要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街亭一战,势均力敌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朋友一直认为当年街亭一战,魏军的兵力是蜀军的数倍,其实不然,当时双方的兵力应该是均势,或许蜀军在一定程度上,兵力还略多于当时的魏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从史料中找找蛛丝马迹。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马谡到底有多少人马,关于马谡具体的兵力史料上并没有详细说明,但当时作为副将的王平因与主将马谡观点不一,从而独领一军当道驻防,这一军的人数是有记载的。据《三国志 王平传》记载: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

这里写到了王平所分的一军尚有一千人,加上街亭的重要战略意义,以诸葛亮用兵谨慎来看,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当时马谡和王平带过去守街亭的兵力应该在一万左右。

再看魏军,当年领军与马谡于街亭交战的是曹魏名将张郃,时抗拒诸葛亮北伐的魏军都督是曹魏名将曹真,话说当时曹真总共带了多少兵马阻挡诸葛亮呢?《三国志》注引《魏书》中明确记载:

“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可见当时曹魏据敌的总兵力才5万,作为前锋的张郃难道将所有军队都带去打街亭了?那主帅曹真岂不是很尴尬?话说张郃到底能带多少人过去呢?据我估计,这个人数应该也在一万左右,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其一:当年张郃击败马谡后,由于有王平的一千兵马尚在,而担心中埋伏,不敢追击。已是击败了蜀军主力,若是在兵力绝对的优势情况下,张郃纵使谨慎,也没有不乘胜追击的理由,之所以不敢冒进,其兵力有限也是个原因。

其二:街亭是战略要地,魏国不可能不重视,所以张郃所领之兵不应该在一万之下。

其三:史料记载,诸葛亮曾对街亭一战发出了一番感慨: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按照诸葛亮所说,当时蜀军应该还略多于魏军的,而此战之所以大败,皆因马谡不听诸葛亮之言所造成。

所以当时魏蜀两国在街亭的兵力应该是个均势,假若当年马谡当道据守关口,凭借街亭的有利地势,分兵设伏于两山,阻挡魏军应该不成问题,那么马谡当年为何要执意依山扎营呢?最后为何终致惨败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马谡街亭战败,或许因急于立功

街亭其实是一条要道,那一带共有略阳、街亭、陇坻三个据点,而略阳、陇坻这前后两个据点是天然屏障,而街亭一处相对空旷,想当年马谡率先来到街亭,如果占领险要地点,修建工事,积极防御,张郃也是断然不可破街亭的。但马谡并没有这样做,他反而将军队驻扎山上,这在以守为前提的战略布局来说,马谡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当时副将王平也指出了马谡做法的不当之处,再三劝阻如此行事很危险,恐敌军切断水源,到时候不攻自破。后来也正如王平所言,张郃断了马谡水道,马谡以惨败收场。

但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考虑的话,马谡的做法或许也是可行的,那便是以攻为前提的战略布局,依山驻扎,有居高临下之势,若被敌切断水道,粮道,则正好可效仿当年西楚霸王破釜沉舟之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凭借山势往下冲杀,势如破竹,可败魏军。这也是为什么马谡当年要选择在相对难守的街亭与魏军交战,其意不在防守,就是想与魏军正面来一场交锋。

那么为什么双方势均力敌,落败的却是马谡呢?

其一:这是马谡第一次领军作战,领军经验不足,而又立功心切,然破釜沉舟之计岂是随意可用?马谡不是项羽,没有那份魄力。

其二:马谡与王平不和,行军打仗,最忌讳的便是将帅不和,将帅不和也会导致军心不稳,所以未交战,已先败一招。

其三:对手强大,张郃乃曹魏名将,所领又是骑兵,正面交锋,肯定是吃亏的。

马谡失街亭,时也,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这说法是错的!实际上守街亭守的不是山,而是一条路,这是从雍州通往天水郡的一个关键入口,这里有一条一里多远的路,这条道路最宽的地方有30来丈大约100多米,平均宽度大约10丈宽大约30~40米左右,最窄的地方只有3丈多宽大约10米多,只要卡住这么一条路,那么魏军就是有几十万人也通不过来。这就是王平所提出的当道当道扎寨的意思,王平提出在这条道路上设防,挖战壕,筑土城,建立防御工事。这样魏军要想通过就得先派人进攻这条道路,以这条路的地形,每次只能几百人上来进攻,那么蜀军完全可以凭借地形优势跟魏军交战,即便最后拼光了军队那么也是几十天以后的事了,任务完成了。

马谡的想法则是先放个一两千魏军进来再派兵冲击,从中间切断这条道路外守住,然后外面魏军进不来,蜀军有五千人,完全可以杀光这一两千魏军,挫其锐气。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蜀军没有在这条道路上设防,等魏军涌进来的时候想要重新堵住这个入口已经堵不住了,毕竟马谡不是张飞赵云或者魏延,要有这些人在倒是有可能用反冲锋切断这条进口。当几万魏兵通过这条道路以后,这时候蜀军就失去了地利优势,反而被几倍的魏军包围在山上。所以,街亭不是不可守只是马谡太想当然,然后贪功导致的。


优己


由于马谡的夸夸其谈,导致街亭失守,动摇整个蜀汉军队战局,从而改变了诸葛亮北伐的进程,一次很有希望的北伐到头来就成了虎头蛇尾。

蜀汉内部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并不是铁板一块,分为西蜀派,荆州派,以及中原派,西蜀派过名思义就是在川中投靠刘备军事集团的人,代表人物为法正后为李严,荆州派指的是刘备在荆州时期招揽了一批人才,最最著名的人物便是诸葛亮,马谡的哥哥,白眉道人,马良也是荆州派的成员。中原派指的是刘备在中原四处流窜的时候加入他的军事集团的那些文臣武将。


马谡作为马良的弟弟,自然也是荆州派的后起之秀。诸葛亮任命他为部队的主将也有,扶持小兄弟战场立功的用意。

然而,马谡却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他没有理解诸葛亮让他守街亭的战略意义。诸葛亮的战略设想是,让街亭成为阻挡魏国军队前进的一颗钉子,利用马谡的部队和曹魏主力在街亭慢慢的磨,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迅速拿下陇右另外两个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利用街亭这个五路总口,周围多山的有利条件进行防御。只要在街亭建立一个城寨依险固守,魏国如果发动进攻,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窝兵的的情况,兵力无法展开。


此处的山路比较狭窄,只能容许100多人并肩通行,也就是说,卫国每一波的有效攻击人数只能是100多人,一波攻击无论你动员多少兵力,真正起作用的也就100多个人,其他的人员只能充当预备队或者啦啦队,这种形势对于攻击者来说极为不利,没有曲射武器的话,要想突破街亭,必须给用人命来填,这里不难成为一个魏国的一个血肉磨坊。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马谡想不立下大功都难。

然而,事实上,马谡却放弃了这一条成功的捷径,他不愿意当缩头乌龟,而是要和魏国军队野地浪战。其实我们分析一下马谡这个人的心里,我们就能看到马谡这个人其实自视甚高,早就有想建功立业的想法,所以好不容易捞到这一次独立领兵打仗的机会,一定要好好表现一下自己。所以他没有选择稳妥的固守,而是试图从正面对抗中击溃敌人。


马谡的想法也不是没有依据,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但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是不对称的战争。曹魏国力强大,这一次派出的军队更是达到了20万之众,而诸葛亮带领了蜀汉军队,充其量满打满算只有十万,掌握在马谡手中的也只有25000余。

马谡没有认识到这点兵力落差意味着什么,盲目的迷信书中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更何况还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山上没有水源,而王平则清晰地看到了马谡战术的致命缺陷,这可能就是一个优秀的参谋人员和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之间的区别,马谡可能是一个极为优秀的参谋,他天马行空的思维,可能给整个战役带来巨大的裨益,但是经验的缺乏,也让他容易犯下这样低级的失误。


正是由于这些失误被老于行伍的张郃利用,导致了蜀汉军队整个战役层面的崩盘!夸夸其谈的马谡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挥泪斩马谡,其实诸葛亮内心是并不愿意这么做的,但是面对士气严重受挫的士兵,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背锅侠,利用士兵们对他的仇恨,满足士兵们将其斩首的要求,当着这些人的面将这个背锅侠斩首示众,这样既不损诸葛亮本人的权威,同时鼓舞了士气,掌握了军心,为再一次北伐,积蓄力量,所以可怜的马谡就是那个背锅侠,他不得不死。


策神历史


诚邀,如题。看到这个问题,小编不得不再次感叹小说的强大力量,因为在正史中马谡根本不是由于不听诸葛亮之吩咐屯兵山上而被司马懿包围兵败,这是二毛修改的《三国演义》中改编的。要是以后人人都看小说,以小说代替历史,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当然这并不是今天小编要说的话题。我们还是来看看史书中是怎么记录马谡失街亭的过程吧。

在《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中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解释一下,也就是说马谡并不是当时迎战司马懿的最好选择,众人都说魏延最为合适,但是诸葛亮不知为何力排众议启用马谡为将,而且马谡是和张郃战于街亭,并不是被张郃包围。毕竟《三国志》是陈寿写的,陈寿所效忠的西晋朝廷承继了曹魏的正统,所以不会对自己军队的胜利遮遮掩掩,这个记录还是比较可信的。由此可见,马谡失街亭固然有自己能力的原因,诸葛亮识人不明也有很大的因素。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马谡在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过魏兵,平地筑城几天能挡住几倍的魏国骑兵吗?



一般来说,高处往下,具有冲击力强优势,但也有立脚不稳、踩偏踏空、歪失重心、近敌时容易被动、被伤,甚至送命等缺陷。所以,马谡所谓“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只是曲解兵法,并不是取胜之道。



提问说的平地筑城,就是马谡到达街亭后,初步看了地形,很自负地说,侧有独山,四面皆不相连,树木密集,是天赐之险,最好的扎营位置。王平则反驳说“屯兵当道,筑起城垣,魏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



筑城抵挡攻击,包括骑兵冲击,这是冷兵器时代常用方式,效果也不错。比如,曹操在渭桥之战中,冒严寒、顶风雪,利用连日阴云布合,朔风骤起,驱兵聚沙筑城,随筑随冻,冰结成型,马超的西凉骑兵何等厉害,也只能望城兴叹。从街亭防卫战看,马谡是就地防守,魏兵是长途奔袭,马谡是以逸待劳,张郃是疲惫之师。



还有,就地防守不等于龟缩扎营之地,死等挨打,抓紧敌军来临之前,或者双方相持过程中,瞅中机会,选择合适地域,派遣精干特种兵、突击队挖掘壕沟、陷阱、布设鹿角、蒺藜、绊码钉、木栅栏等等障碍物,还可在险要位置,设置连弩、擂木、滚石等,可以大大延缓、迟滞、减弱敌军攻击力度。



曹操渭桥筑沙城,是在当年九月,而马谡守街亭的上一回,就是诸葛亮乘雪破羌兵,估计当时天气还很严寒,既然王平这么说,也许筑城当时是可行的。曹操筑那个沙城,在双方对阵、相互攻击、战事不断的间隙,争分夺秒,抢时间、抓机会,一夜之间就基本成型。当然,这是很粗糙、简陋的工程。待重挫敌军,局势稳定后,肯定需要重新加固。



说明一点,街亭与长安一带不同,并不适合骑兵作战,演义中也没有刻意表明,张郃、司马懿是以骑兵进攻,导致街亭失守。因此,平地筑城与阻挡魏军骑兵,没有必然联系,也与街亭防卫战风马牛不相及。



综上所述,如果当时的马谡马参军,不说集思广益、发动士兵、如果认真听取副手--副将王平的意见,在这么一件大事上,不任性随意、狂妄自大,能慎重分析、研究街亭守备,那没准空城计、斩马谡,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就难发生,《三国演义》的热度兴许会因此降低一些。(3:13)


流誉后


首先,当时魏国全国的骑兵都没那么多。

要是像题主说的魏国有这么多骑兵,早就把鲜卑人给灭了,实际上魏国一直受鲜卑人的骚扰之苦。

不过当时魏军实力确实要远超蜀军,所以街亭之战无论发生在什么地点,都改变不了魏军攻击蜀军防守的态势。

其次,街亭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并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

街亭这个地方是魏军南下的重要通道,但并没有雄关扼道,这给蜀军在防守的时候增加了不少困难。


还好,诸葛亮交代给马谡的人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拖住经过这里魏军,给诸葛亮赢得胜利争取时间。

因为这个原因,马谡才将蜀国军队驻扎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并且简单修筑一些壁垒,来抵御魏军。而魏国军队即便是攻下街亭,他所面对的主要敌人马谡的蜀军并没有被歼灭,有这支军队在,魏军就难以深入攻击,马谡只要切断魏军后勤,让这支军队陷入补给不畅的困境,魏军就会不战自溃。

可见攻下街亭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当地还有蜀国军队,即便什么都不作,都可以让魏军寝食难安。

所以,马谡守街亭重点不是能否守住街亭这个小镇,而是在于能否利用街亭这个咽喉要道起到对魏军的牵制作用。

在这一前提下,放弃小镇街亭,将主力驻扎在山上,依靠地理优势抵御魏军其实是上策。

马谡错在放弃了对水源地的控制,就如同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放弃水源地导致士兵没有水喝,水冷机枪也没有足够的冷却水,以至于号称战力强悍的数万精锐在短短三天内就被全歼。

街亭之战也是如此,当魏国军队切断水源地的时候,蜀国军队就陷入了困境,这导致军心不稳,魏军很轻松就击败了蜀国军队。

反过来说,如果当时蜀军牢牢控制了水源地。蜀军补给充足,在与魏军作战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只要按照规定时间牵制这支敌军,魏军迟早会收兵撤退。这时,马谡背水之战的策略就和韩信当初的背水之战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当初,韩信在井陉之战中,率领汉军背水列阵,赵军主力倾巢而出准备全歼这支军队,汉军无路可退只好奋力抵抗,赵军见不能取胜只好退兵,没成想大营已经被韩信派出的轻骑占领,并插上了汉军军旗。赵军认为大势已去,由退兵变成溃退结果被韩信击败。

那么,马谡的奇兵在哪里呢

实际上,如果把马谡的街亭看做背水之战的战场,诸葛亮所率领的主力军队就是马谡所期盼的奇兵。只要诸葛亮取得胜利,攻打马谡的魏军就会认为大势已去,只能退兵,如果这时马谡率军从山上杀出,很可能会取得街亭之战的大胜。如果马谡在街亭之战中取得胜利,他就会被诸葛亮封赏,从而成为蜀军第二号人物,因为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

可惜的是,马谡太不给力,没能等到诸葛亮在另外一个战场取得胜利。于是,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了。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