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失去氧氣5秒會發生什麼?

BENJ513


我們從小就學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基本知識,氧氣非常重要。大自然的植物為我們提供氧氣,而我們人類和所有其他的動物每時每刻都在消耗著氧氣。氧氣可以說是所有生命形式的支柱,也維持著地球的生態系統。最重要的是,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氧氣參與,氧原子不僅僅以氧分子的形式存在,它還可以和其他的原子鍵合成更大、更復雜的分子。

在地球上,氧原子的儲量非常豐富,因為在宇宙中,氧是僅次於氫和氦的第三多元素。雖然氧氣在地球大氣層會逃逸到太空,但我們不會因此而擔心,因為在過去的80萬年間,地球的氧氣含量只下降了0.7%。當我們有充足的氧氣可以在地球上生存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如果地球的大氣失去氧氣5秒會發生什麼?人類會窒息而死嗎?我們的星球會發生什麼?

人類會發生什麼?

如果只是空氣中失去氧氣5秒,而不是失去地球上所有的氧原子,人類並不會因此而死亡,也許只能體驗到一次短暫的呼吸困難。因為我們正常人至少可以憋氣半分鐘,但是氧氣畢竟佔了大氣的21%,如果這部分氧氣消失,會造車瞬間的失壓,導致我們無法呼吸。

如果氧氣消失較長一段時間,氧氣的缺乏會導致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因此,人會開始窒息死亡。

此外,氧氣的短暫消失會造成聽力問題。這是因為缺氧會在瞬間造成21%的氣壓損失。耳膜會因此遭受到氣壓性創傷,這就跟我們在潛水或高空飛行時的感覺一樣,耳朵會瞬間感覺被什麼東西堵住了。

如果在氧氣消失的5秒內,你正好處在烈日下,皮膚可能會被太陽曬傷。因為臭氧是氧氣的同素異生體,即由三個氧分子組成,它能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的傷害。如果氧氣消失了,我們就像生活在烤箱裡一樣。5秒時間可能跟你曬了幾十分鐘的太陽一樣,或造成輕微的曬傷。

地球會發生什麼?

其實對地球本身來說,失去氧氣並沒有什麼危害。因為地球再任何災難下都可以存活,哪怕太陽消失,爆炸,無非就是在宇宙中孤獨的遊蕩。所以想要讓地球因為失去氧而發生改變的話,失去大氣中的氧氣肯定不行,我們必須假設地球上所有的氧原子突然消失。

如果氧原子消失,地球上將會發生很多變化。其中一些是:

  • 地殼會變成塵埃

沒有氧原子,地殼就會變成塵埃。這是因為地殼中含有45%的氧原子,如果沒有氧,所有的分子鍵斷裂,地殼結構崩塌,地面上的一切都會隨著地殼沉降。這將是全球性的災難,沒有任何生物能夠在這場大地震中倖存。

  • 白天的天空會變暗

我們現在看到的天空就像一個發光的藍色幕布,使得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都會有光線,這得益於氧分子對陽光的散射作用,如果沒有氧氣,大氣的散射作用就大幅度降低,天空看起來就不是藍色的,而是顏色會變淺變暗,而我們生活的環境將是明暗分明,有太陽照射的地方很亮,沒有被太陽照射的地方會變得很暗。

  • 地球上的水會立即蒸發

我們都知道水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兩份氫和一份氧。沒有33%的氧氣,就不會有水,氧原子的消失,氫氣會體積膨脹變成氣態獲得自由,這種情況幾乎會在一瞬間發生,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會瞬間膨脹氣化,發生爆炸。氫氣會迅速上升,並且往太空逃逸。還有人體中大部分也是水,瞬間的氣化,也會導致人體爆炸。

  • 混凝土建築會變成灰塵

混凝土建築是剛性的,這是因為氧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粘合劑。在缺氧的情況下,所有的建築物、橋樑、混凝土道路都會倒塌。

  • 未經處理的金屬會焊接在一起

金屬表面有一層氧化膜,防止它們在接觸時相互焊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金屬熔合的時間不到5秒鐘。

  • 內燃機不能工作

直接導致正在飛行的飛機墜落,不僅如此,所有使用內燃機燃料的汽車都會停止。這是因為只有當一種物質與氧快速反應並放出熱量時,燃燒過程才會發生。因此,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看到飛機、直升機甚至航天飛機都會從天而降。

  • 沒有氧氣就不會有火

這點很好理解,因為任何東西都需要氧氣才能燃燒。因此,沒有氧氣就意味著沒有火。

因此,即使是僅僅5秒鐘的缺氧也會給我們的星球和人類帶來巨大的威脅。所以我們必須保護地球的大氣,種植更多的樹木,為後代創造更多的氧氣。


量子科學論


看是隻有氧氣消失還是所有氧元素一起消失了。

一開始我覺得憋氣五秒並不是什麼難事,不過仔細一想並不是這麼簡單:

直接溶解在體內的氧氣會消失,使得氧分壓瞬間降為零。同時帶來的還有高原肺水腫、心率緩慢等症狀。

對了,在大腦失去供氧供血的情況下,人的知覺大概能堅持8~15秒。

這樣看來已經很可怕了,但實際上的影響還遠遠不止這樣。

內燃機也好外燃機也好,所有由熱機驅動的設備會全部停轉。那短暫的五秒鐘將會爆發全球最大規模的交通事故。

如果大多數人成功地撐過了那五秒並恢復了意識,我認為許多冶煉廠和化工廠的領導會因為那場持續了五秒的浩劫帶來的損失絕望自殺……

上面說了這麼多也只是氧氣,O2消失帶來的影響。如果所有的氧元素消失五秒,那可就不止是起來大喘兩口氣就能恢復得了的程度了……

首先要明白一點,氧元素佔了整個地殼質量的48.6%,一旦氧元素消失,所有含氧礦物的結構都會崩潰,大規模地表下陷是必然的結果。

玻璃也好水泥也好,所有的建築都會坍塌的像拉稀一樣利索。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臭氧層的消失會讓紫外線像脫肛的野狗一樣奔放地跑到地表上來,人體沒有遮蔽的部分都會被灼傷。

哦對了,因為沒有了臭氧層,那個時候天會是?

同時,氧元素的消失也意味著水會消失,原本與氧氣鏈接的氫原子也都奔放地向著四處移動,這種時候70%都是水的人類就基本上沒什麼活頭了。

水的消失意味著生命的消亡,同時也意味著全球435座核電站的冷卻系統精確地在同一時間失效,試想沒有冷卻系統的反應堆周圍有一群剛拆開共價鍵的氫原子會發生些什麼……

如果地球上有個黑匣子一樣的東西能記錄這一切的話,也許幾萬年後會為某個星球上的災難片提供一個不錯的題材吧www

五秒鐘後,所有氧原子都回到了地球上。

但還有什麼用呢?


影視小c


biu的一聲,地殼和地幔原地解體。那些化學式嚇死人的硅酸鹽物質、硅鋁酸鹽物質及其他含氧化合物,在一瞬間丟失了氧原子核和它對應的一票電子,留下一堆懵逼的硅、鋁、及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以及一堆不知道發生什麼的電子。

一瞬間,整個地球的外層成為了一團等離子態物質: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組成的,一團均勻的“地球漿”。然而,不同於正常的等離子體近似中性,由於氧元素偷走了一票電子,這團地球漿總體大概會帶正電(可能腦洞有誤!)。

雖然地球的物質變成了詭異的等離子態,但是萬有引力依舊存在,地球金屬內核的壓力仍然存在——只是壓力變小了許多,畢竟失去了至少30%的外層物質。於是,地核開始一邊膨脹,一邊改變自身物態:液態開始要變成氣態,固態開始要變成液態。磁場還在不在?大約還在吧,不僅在,而且還在發生變化。

磁場對在其中運動的電荷產生洛倫茲力作用,因此變化的磁場與在其中靜止的電荷,等同於靜止的磁場與運動的電荷。

這就有點麻煩了:帶正電的原子核雲和帶負電的電子雲要開始背道而馳了,地球漿的內部起了波瀾。根據洛倫茲力和左手定則,它們會沿著相反的方向圍繞地軸開始運動。

這個場面是不是有點熟悉:再加上一個螺旋磁場,這就是個託卡馬克了……

然而,由於維持等離子態需要高溫或者施加大量的能量,地球漿的等離子體無法自持,它們在形成的一瞬間就會坍縮。就像利用等離子體給材料噴塗一樣,例如在密閉容器裡灌上合適比例的甲烷和氫氣,在一定溫度下放電使物質等離子化,停止放電後等離子體坍縮,就可以在容器內壁得到金剛石塗層——這種過程,稱為等離子化學氣相沉積,工業中很常用。

這樣,地球漿在形成的一瞬間,就同時開始自外向內的化學氣相沉積。核心區域則是膨脹的鐵鎳蒸汽外地核+鐵鎳液態中地核+鐵鎳固態內地核。但由於氧元素偷走了一堆電子讓地球漿呈正電,所以在發生波動的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它們開始旋轉跳躍,在各個緯度繞著地軸運動。

運動的地球漿在一瞬間就變成化學單質雲:鐵雲,鋁雲,氫雲,硅雲……一團一團的塵埃雲開始在地球的位置上保持了原本的慣性,圍繞躍動的膨脹地核旋轉。又或者,它們因為缺乏電子而帶上了正電,繼續在磁場作用下旋轉,越轉越快。

地球從混沌中誕生的歷史剎那重現。微粒碰撞成塵土,碎塊聚集成岩石,一個嶄新的塵埃碎屑雲圍繞著一個鐵鎳質內核開始演化成星球。

大概,地球會變成這樣?閃閃發光的地核在中間一臉懵逼,外面是旋轉跳躍的等離子體氣相沉積單質雲?

這時,大概過去了1秒?

第5秒,氧元素回來了。單質雲的正電性消失,電磁力的作用停止,引力全面接管。

一個圍繞熾熱內核旋轉的塵埃雲團,引力主導一切。地球的演化,大概會自此重啟吧。

(物理過程純屬外行憑著一點中學物理的記憶在扯淡,看著玩就行了,不要太嚴肅,哈哈哈)


邋遢大叔LSX


5秒而已,正常人憋氣5秒也不會有什麼事,但這5秒肯定打不著火等等,而且這5秒如何計算呢?是徹底沒有一絲氧氣,還是隻是暫停供氧5秒,如果只是暫停5秒,不會有太大影響,氧氣在產生之後,不會很短時間就被消耗掉。


隴上陌客


你下一個問題,會不會是如果地球失去氧氣10秒會發生什麼?


東方自在


火全滅了。飛機從天上掉下來了。剛呼氣完氣的人鬱悶了。5秒倒是死不了人。


數學圈


5秒能讓你恐慌!5秒以後你會想嚇死我了!要是一直這樣我就完蛋了!


陶小峰的幸福生活


對地球來講失去氧氣5秒什麼也不會發生。對人的主觀有一定影響,有大約百分之六的人會感覺時間變成弧線了,好像重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上了。新到的世界和原來的世界看起來什麼都一樣,可就是感覺不是原來的世界了。


一直向前走在路上


那是不可能的,可能機器設備事故增加,這條新聞更值錢


阿里威333


1秒,高樓大廈全部坍塌。2秒,地球發生自然災害。3秒,地球大幅度運動。看你能憋多長時間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