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失去氧气5秒会发生什么?

BENJ513


我们从小就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知识,氧气非常重要。大自然的植物为我们提供氧气,而我们人类和所有其他的动物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氧气。氧气可以说是所有生命形式的支柱,也维持着地球的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氧气参与,氧原子不仅仅以氧分子的形式存在,它还可以和其他的原子键合成更大、更复杂的分子。

在地球上,氧原子的储量非常丰富,因为在宇宙中,氧是仅次于氢和氦的第三多元素。虽然氧气在地球大气层会逃逸到太空,但我们不会因此而担心,因为在过去的80万年间,地球的氧气含量只下降了0.7%。当我们有充足的氧气可以在地球上生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地球的大气失去氧气5秒会发生什么?人类会窒息而死吗?我们的星球会发生什么?

人类会发生什么?

如果只是空气中失去氧气5秒,而不是失去地球上所有的氧原子,人类并不会因此而死亡,也许只能体验到一次短暂的呼吸困难。因为我们正常人至少可以憋气半分钟,但是氧气毕竟占了大气的21%,如果这部分氧气消失,会造车瞬间的失压,导致我们无法呼吸。

如果氧气消失较长一段时间,氧气的缺乏会导致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因此,人会开始窒息死亡。

此外,氧气的短暂消失会造成听力问题。这是因为缺氧会在瞬间造成21%的气压损失。耳膜会因此遭受到气压性创伤,这就跟我们在潜水或高空飞行时的感觉一样,耳朵会瞬间感觉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如果在氧气消失的5秒内,你正好处在烈日下,皮肤可能会被太阳晒伤。因为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生体,即由三个氧分子组成,它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如果氧气消失了,我们就像生活在烤箱里一样。5秒时间可能跟你晒了几十分钟的太阳一样,或造成轻微的晒伤。

地球会发生什么?

其实对地球本身来说,失去氧气并没有什么危害。因为地球再任何灾难下都可以存活,哪怕太阳消失,爆炸,无非就是在宇宙中孤独的游荡。所以想要让地球因为失去氧而发生改变的话,失去大气中的氧气肯定不行,我们必须假设地球上所有的氧原子突然消失。

如果氧原子消失,地球上将会发生很多变化。其中一些是:

  • 地壳会变成尘埃

没有氧原子,地壳就会变成尘埃。这是因为地壳中含有45%的氧原子,如果没有氧,所有的分子键断裂,地壳结构崩塌,地面上的一切都会随着地壳沉降。这将是全球性的灾难,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在这场大地震中幸存。

  • 白天的天空会变暗

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空就像一个发光的蓝色幕布,使得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都会有光线,这得益于氧分子对阳光的散射作用,如果没有氧气,大气的散射作用就大幅度降低,天空看起来就不是蓝色的,而是颜色会变浅变暗,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将是明暗分明,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很亮,没有被太阳照射的地方会变得很暗。

  • 地球上的水会立即蒸发

我们都知道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两份氢和一份氧。没有33%的氧气,就不会有水,氧原子的消失,氢气会体积膨胀变成气态获得自由,这种情况几乎会在一瞬间发生,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会瞬间膨胀气化,发生爆炸。氢气会迅速上升,并且往太空逃逸。还有人体中大部分也是水,瞬间的气化,也会导致人体爆炸。

  • 混凝土建筑会变成灰尘

混凝土建筑是刚性的,这是因为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粘合剂。在缺氧的情况下,所有的建筑物、桥梁、混凝土道路都会倒塌。

  • 未经处理的金属会焊接在一起

金属表面有一层氧化膜,防止它们在接触时相互焊接。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金属熔合的时间不到5秒钟。

  • 内燃机不能工作

直接导致正在飞行的飞机坠落,不仅如此,所有使用内燃机燃料的汽车都会停止。这是因为只有当一种物质与氧快速反应并放出热量时,燃烧过程才会发生。因此,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看到飞机、直升机甚至航天飞机都会从天而降。

  • 没有氧气就不会有火

这点很好理解,因为任何东西都需要氧气才能燃烧。因此,没有氧气就意味着没有火。

因此,即使是仅仅5秒钟的缺氧也会给我们的星球和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地球的大气,种植更多的树木,为后代创造更多的氧气。


量子科学论


看是只有氧气消失还是所有氧元素一起消失了。

一开始我觉得憋气五秒并不是什么难事,不过仔细一想并不是这么简单:

直接溶解在体内的氧气会消失,使得氧分压瞬间降为零。同时带来的还有高原肺水肿、心率缓慢等症状。

对了,在大脑失去供氧供血的情况下,人的知觉大概能坚持8~15秒。

这样看来已经很可怕了,但实际上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样。

内燃机也好外燃机也好,所有由热机驱动的设备会全部停转。那短暂的五秒钟将会爆发全球最大规模的交通事故。

如果大多数人成功地撑过了那五秒并恢复了意识,我认为许多冶炼厂和化工厂的领导会因为那场持续了五秒的浩劫带来的损失绝望自杀……

上面说了这么多也只是氧气,O2消失带来的影响。如果所有的氧元素消失五秒,那可就不止是起来大喘两口气就能恢复得了的程度了……

首先要明白一点,氧元素占了整个地壳质量的48.6%,一旦氧元素消失,所有含氧矿物的结构都会崩溃,大规模地表下陷是必然的结果。

玻璃也好水泥也好,所有的建筑都会坍塌的像拉稀一样利索。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臭氧层的消失会让紫外线像脱肛的野狗一样奔放地跑到地表上来,人体没有遮蔽的部分都会被灼伤。

哦对了,因为没有了臭氧层,那个时候天会是?

同时,氧元素的消失也意味着水会消失,原本与氧气链接的氢原子也都奔放地向着四处移动,这种时候70%都是水的人类就基本上没什么活头了。

水的消失意味着生命的消亡,同时也意味着全球435座核电站的冷却系统精确地在同一时间失效,试想没有冷却系统的反应堆周围有一群刚拆开共价键的氢原子会发生些什么……

如果地球上有个黑匣子一样的东西能记录这一切的话,也许几万年后会为某个星球上的灾难片提供一个不错的题材吧www

五秒钟后,所有氧原子都回到了地球上。

但还有什么用呢?


影视小c


biu的一声,地壳和地幔原地解体。那些化学式吓死人的硅酸盐物质、硅铝酸盐物质及其他含氧化合物,在一瞬间丢失了氧原子核和它对应的一票电子,留下一堆懵逼的硅、铝、及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以及一堆不知道发生什么的电子。

一瞬间,整个地球的外层成为了一团等离子态物质: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组成的,一团均匀的“地球浆”。然而,不同于正常的等离子体近似中性,由于氧元素偷走了一票电子,这团地球浆总体大概会带正电(可能脑洞有误!)。

虽然地球的物质变成了诡异的等离子态,但是万有引力依旧存在,地球金属内核的压力仍然存在——只是压力变小了许多,毕竟失去了至少30%的外层物质。于是,地核开始一边膨胀,一边改变自身物态:液态开始要变成气态,固态开始要变成液态。磁场还在不在?大约还在吧,不仅在,而且还在发生变化。

磁场对在其中运动的电荷产生洛伦兹力作用,因此变化的磁场与在其中静止的电荷,等同于静止的磁场与运动的电荷。

这就有点麻烦了:带正电的原子核云和带负电的电子云要开始背道而驰了,地球浆的内部起了波澜。根据洛伦兹力和左手定则,它们会沿着相反的方向围绕地轴开始运动。

这个场面是不是有点熟悉:再加上一个螺旋磁场,这就是个托卡马克了……

然而,由于维持等离子态需要高温或者施加大量的能量,地球浆的等离子体无法自持,它们在形成的一瞬间就会坍缩。就像利用等离子体给材料喷涂一样,例如在密闭容器里灌上合适比例的甲烷和氢气,在一定温度下放电使物质等离子化,停止放电后等离子体坍缩,就可以在容器内壁得到金刚石涂层——这种过程,称为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工业中很常用。

这样,地球浆在形成的一瞬间,就同时开始自外向内的化学气相沉积。核心区域则是膨胀的铁镍蒸汽外地核+铁镍液态中地核+铁镍固态内地核。但由于氧元素偷走了一堆电子让地球浆呈正电,所以在发生波动的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它们开始旋转跳跃,在各个纬度绕着地轴运动。

运动的地球浆在一瞬间就变成化学单质云:铁云,铝云,氢云,硅云……一团一团的尘埃云开始在地球的位置上保持了原本的惯性,围绕跃动的膨胀地核旋转。又或者,它们因为缺乏电子而带上了正电,继续在磁场作用下旋转,越转越快。

地球从混沌中诞生的历史刹那重现。微粒碰撞成尘土,碎块聚集成岩石,一个崭新的尘埃碎屑云围绕着一个铁镍质内核开始演化成星球。

大概,地球会变成这样?闪闪发光的地核在中间一脸懵逼,外面是旋转跳跃的等离子体气相沉积单质云?

这时,大概过去了1秒?

第5秒,氧元素回来了。单质云的正电性消失,电磁力的作用停止,引力全面接管。

一个围绕炽热内核旋转的尘埃云团,引力主导一切。地球的演化,大概会自此重启吧。

(物理过程纯属外行凭着一点中学物理的记忆在扯淡,看着玩就行了,不要太严肃,哈哈哈)


邋遢大叔LSX


5秒而已,正常人憋气5秒也不会有什么事,但这5秒肯定打不着火等等,而且这5秒如何计算呢?是彻底没有一丝氧气,还是只是暂停供氧5秒,如果只是暂停5秒,不会有太大影响,氧气在产生之后,不会很短时间就被消耗掉。


陇上陌客


你下一个问题,会不会是如果地球失去氧气10秒会发生什么?


东方自在


火全灭了。飞机从天上掉下来了。刚呼气完气的人郁闷了。5秒倒是死不了人。


数学圈


5秒能让你恐慌!5秒以后你会想吓死我了!要是一直这样我就完蛋了!


陶小峰的幸福生活


对地球来讲失去氧气5秒什么也不会发生。对人的主观有一定影响,有大约百分之六的人会感觉时间变成弧线了,好像重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上了。新到的世界和原来的世界看起来什么都一样,可就是感觉不是原来的世界了。


一直向前走在路上


那是不可能的,可能机器设备事故增加,这条新闻更值钱


阿里威333


1秒,高楼大厦全部坍塌。2秒,地球发生自然灾害。3秒,地球大幅度运动。看你能憋多长时间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