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赏而弃用,降将破格提拔,刘秀搞什么名堂?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语出《水浒传》)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天下初定之后,那些打天下的功臣们往往会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功臣们往往能力强、资历老、威望高,难以驾驭。帝王们深感创业艰难,担心留下功臣会威胁皇权,影响皇位的传承,甚至可能使江山易主。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泗水亭长出身,世代生活在社会底层,好不容易借着农民起义的东风爬到了金字塔的顶端,荣居皇帝一职,这要是被某位功臣篡了位,那时就算想回到社会底层熬日子,有没有那个机会都不好说。这种危险性的存在不能不让帝王们深感恐惧。


功臣赏而弃用,降将破格提拔,刘秀搞什么名堂?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情商最高、最务实、最重感情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们还是要从史书中来寻找答案。



一、重赏功臣。

据《资治通鉴》记载:“吴汉自蜀振旅而还,至宛,诏过家上冢,赐谷二万斛;夏,四月,至京师。于是大飨将士,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其外戚、恩泽封者四十五人。定封邓禹为高密侯,食四县;李通为固始侯,贾复为胶东侯,食六县;馀各有差。已殁者益封其子孙,或更封支庶。”

这个记载可以概括为天下初定,刘秀重赏功臣,封爵位,给食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当然,这些功臣确实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功劳上讲,重赏他们属于理所当然。但是,作为一代英主,刘秀所考虑的不仅仅是“情理”二字,还必须包含“务实因素”。怎么个务实?

我们在教科书中经常会看到“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这样的话,但也会看到历史上把刘秀统治时期叫做“光武中兴”。笔者在中学时就常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东汉是刘秀建立的,那刘秀统治时期怎么能叫做“中兴”呢?

这里就隐藏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刘秀“中兴”的汉朝到底是刘秀建立的,还是刘邦建立的?东汉到底是一个单独的朝代,西汉的延续?

<strong>如果东汉是一个单独的朝代,跟着刘秀打江山的这批人就应该成为这一王朝的新贵;可如果东汉是西汉的延续,那原西汉统治集团就应该回归其原有利益。当然,后者不符合刘秀统治集团的利益。

在二者之中,刘秀会作何选择呢?

在刘秀看来,一方面,汉高祖刘邦是自己的先祖,谁也不能把祖宗否定掉;另一方面,王莽改制失败后,天下人心思汉,东汉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助了人心思汉的形势。

这让刘秀意识到自己建立的汉朝(东汉)在名义上不能成为一个单独的朝代,必须是刘邦建立的汉朝(西汉)的延续。可是如此一来,刘秀如何面对原西汉统治集团要求复位的压力呢?

<strong>答案就是之前所提到的重赏功臣,封爵位,给食邑,扶植新贵以排挤旧贵。

可是新贵上来了,那旧贵要如何处理呢?

《汉书》的作者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其在《汉书·萧何曹参传》中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萧何所封的酂侯爵位,传至“王莽败乃绝”;而曹参的后人曹宏,却被刘秀封为平阳侯,其侯位在东汉传袭,到了班固生活的时期,已经是第八个侯了。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萧何居首位,“萧规曹随”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萧何的历史地位在曹参之上。为什么萧何的后人没有在东汉的传袭侯位,曹参的后人却可以呢?

《汉书·萧何曹参传》记载;“建武中(曹参后人曹宏)先降河北,封平阳侯。”也就是说,曹参的后人跟随刘秀打天下了,所以,可以延续侯位;而萧何的后人没有参与东汉的建立,在东汉只能靠边站了。

总之,刘秀是根据西汉权贵的后人对东汉的贡献指数来重新确定其地位高低。所以,刘秀的东汉虽然有汉朝之名,但统治集团内部已经重新洗牌了。


二、修文偃武。

据《资治通鉴》记载:“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邓禹、贾复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

从这段记载可知,天下初定后,刘秀针对国力疲耗的特点,让国家休养生息,除非警急,不谈武事。如果国家没有战争,武将就难以有立功的机会;武将没有立功的机会,其威望、资历就难以提升;如此一来,其对皇权的威胁就会逐渐式微。邓禹、贾复等功臣也看出了刘秀的用意,主动放弃兵权,推崇儒学。刘秀以看似无形的“柔道”达到了“杯酒释兵权”的效果。

功臣赏而弃用,降将破格提拔,刘秀搞什么名堂?


三、让功臣“养尊处优”,但不给实权。

据《资治通鉴》记载:“帝亦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遂罢左、右将军官。耿弇等亦上大将军、将军印绶,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奉朝请。¨¨¨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诸侯(指代被封侯的功臣),而太官无馀,故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

从这段记载可知,刘秀给了功臣们很丰厚的赏赐,很尊贵的地位,但不让他们担任实权职位,大部分功臣并不参议国家大事。由此,功臣们得以“保其福禄”,没有被诛杀贬谪的。

功臣赏而弃用,降将破格提拔,刘秀搞什么名堂?

刘秀为何不让功臣担任实权职位?

我们都知道云台二十八将是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功臣,其实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秀手下的能人不只云台二十八将,比如平狄将军庞萌和大将军、建忠侯彭宠。这两个人也曾是刘秀的部下,可为什么没有成为开国功臣呢?

因为他们后来反叛了刘秀。在镇压反叛过程中,刘秀意识到功臣是一把双刃剑,当其为刘秀所用时,可以发挥很大的“正能量”,但是这些人能力强、威望高、号召力大,一旦反叛,振臂一呼,其负面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镇压起来很困难。所以,当天下初定之后,刘秀意识到地方的封疆大吏不能用功臣、朝中的要职不适合用功臣。怎么安置这些功臣呢?

刘秀的办法就是以高爵厚赏的方式把功臣们都养起来,在不掌握实权的前提下,让功臣及其后代们安享富贵。这样一来,刘秀也放心,功臣们也高兴,大家皆大欢喜。



功臣赏而弃用,降将破格提拔,刘秀搞什么名堂?

可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时,列侯唯高密(邓禹)、固始(李通)、胶东(贾复)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也就是说,尽管大部分功臣都被养而弃用,但是仍然有邓禹、李通、贾复这三位功臣被朝廷重用,那怎么限制这三位功臣呢?

刘秀提拔了一个人,此人就是窦融。

据《资治通鉴》记载,建武十三年“以冀州牧窦融为大司空。”那大司空窦融在朝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五年三月,“大司空融(窦融)、固始侯通(李通)、胶东侯复(贾复)、高密侯禹(邓禹)、太常登等奏议¨¨¨”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来,窦融在朝中的排位在功臣李通、贾复、邓禹之前。问题是窦融是何须人也?

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窦融不属于云台二十八将,甚至他都不属于跟刘秀打天下的那批人。窦融曾经是王莽的臣子,立过战功;王莽失败后,窦融投靠了更始帝刘玄;刘玄失败后,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割据一方。在乱世争锋中,窦融意识到刘秀能得天下,所以归顺了刘秀。

问题是这位降将凭什么排朝臣之首呢?

据《后汉书·窦融传》,窦融的先祖是西汉孝文皇后(窦皇后)的弟弟,刘秀的先祖汉景帝是窦皇后的儿子。当年出自窦氏家族的魏其侯窦婴反对将来由梁王(汉景帝的弟弟)来继承皇位,促成汉朝皇位在汉景帝这一支传承。这一点受到刘秀的肯定。

也就是说,刘秀与窦融属于远亲。不过刘秀提拔窦融恐怕不在于“远亲”这两字上,其看重的是窦融身上的两个特点,怎么讲?

第一,刘秀提拔跟自己打天下的新贵,必然触碰西汉旧贵的利益。面对人心思汉(西汉)的局面,刘秀担心自己建立的汉朝是否会受到世人的认可。为了证明其王朝的正统性,刘秀提拔了西汉旧贵窦融,认了窦融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亲戚。

第二,《后汉书·窦融传》记载:“融(窦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帝以此愈亲厚之。融小心,久不自安,数辞让爵位¨¨¨帝不许。”

<strong>由此可知,窦融不是功臣,位居显位而不自安。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影响力有限、听话。邓禹、李通、贾复这些朝中的功臣位高权重,必然威胁到皇权。刘秀把听话窦融提到这些功臣之前,一方面是要给功臣们树立个榜样;另一方面也要借西汉旧贵的势力抑制功臣,让新贵与旧贵在权力场中相互制衡,从而维护皇帝的权威。

<strong>重赏功臣以抑制西汉旧贵,弃用功臣以避免功高震主,提拔旧贵以冲抵新贵威慑,不见刀光剑影,没有血雨腥风,刘秀以看似无形的柔道实现了权力有利于皇权的重新整合,实乃功臣之好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