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汇集股侠


曹操确实有称帝的实力,最起码比袁术称帝时要强很多,但他一直不称帝,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名分正统

古人往往最看重名分,所谓出师无名,刘备乃是大汉皇叔,皇室后裔,这个名分绝对正统,而曹操,他只要有天子在手中,并且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对天下人说刘备是小人,冒充皇室后裔,便能蒙住天下人!那有人就说了,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天下谁人不知,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可能是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给束缚了!在当时那个时代下,那些天下人可不像我们这样拥有上帝视角,因此还是会有不少人相信曹操是为了匡扶汉室的!

2,时代问题

所谓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大汉朝廷毕竟延续了四百多年,几代人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天下人都知道自己乃是汉朝子民,谁会想着改朝换代,就比如我们现在,有天突然有个神经病让你换个国家信奉你会是什么反应!这个问题便解释上一个为何要出师有名了,这样才能号召天下人,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3,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不称帝对自己是有利的,他虽然统一了北方,但仍没有完全统一,有他在,别人若是称帝他便可高举王旗,号召天下共同剿灭叛贼,而且他还有个天子在手中,比其它诸侯多了个主动的机会,这便是挟天子令诸侯的优势所在,若是他妄自称帝,不就等于亲手把自己的优势给捏碎吗?





华夏历史5000年


感谢题主出题。大家好,我是苏州诚简,一名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鼎立之前,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刘协从洛阳接到许昌,从此东汉便以许昌为都。这也开启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快速崛起年代。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

196年的时候,曹操还只是兖州牧,实力并不是很强。而整个天下除了兖州之外,还有其他地区十二个州,还有其他很多个地区军事力量,比如关中的李傕、郭汜;河内的张扬;河北的袁绍;安徽的袁术;荆州的刘表;徐州的刘备;东吴的孙权等等。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曹操相当于是刚起步不久,实力积累还不够,如果在这时候曹操称帝,那天下诸侯很可能一起攻击曹操,而曹操肯定兵败!所以,这时候曹操要做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军事范围和力量。

三分天下之后,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后来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马腾、韩遂、刘表等割据势力后,便独霸北方。这时候,曹操的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于是曹操趁势大军进一步南下,想着消灭孙权。结果就出现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曹操大败,返回中原,孙权趁势夺取了江陵,刘备则趁势夺取了荆南四郡。这便呈现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而孙权和刘备则趁机崛起。后来三国鼎立以后,曹操的军事实力逐渐恢复,但是孙权和刘备也已经变得很强大了。论军事实力,尽管曹操依然是老大,但是这时候称不称帝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几个诸侯了,就剩下孙权和刘备了。即使曹操称帝了,也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因为孙权和刘备还在。而一旦称帝,曹操或许还会给世人留下千古骂名。所以综合考虑,曹操并未称帝!

这是因为没有了称帝的必要!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导,祝生活愉快!


我本无心争天下


按正常逻辑来说,曹操称帝的条件是十分符合的。

当时的东汉朝廷,曹操已经控制了大部分。而且军权和财权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虽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锡,基本上已经无限接近那最后一步了,但是他却没有迈出那一步。

没有称帝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曹操的内心里对大汉还是有点眷念的。一开始,曹操不论是起兵还是刺杀董卓,内心里还是想复兴大汉的。然而在现实面前,他渐渐抛弃了自己的道路。不过,作为世代汉臣,他也没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后一步。

其次,一个人的死让曹操倍受打击。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个王佐之才,曹操也对他极为看重。两人底下私交特别好,当年曹操遇到了刚从袁军那里逃出来的荀彧,拍着他的肩说这是我的张良啊。

可惜,荀彧这个人也是个死脑筋,他一辈子只认大汉,而不认曹操。当年投奔曹军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曹操手里有天子。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无论是征吕布、伐袁绍、讨乌桓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点,还有一个人是曹操的前车之鉴,他就是袁术。袁术认为自己家门显赫,而且自己手中还有玉玺,于是就做出了僭越这个念头。结果闹得一个众叛亲离,四方诸侯纷纷起而讨之,袁术最后惨死于淮南。曹操认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贸然称帝,很可能弄成和袁术一样的下场,丧失自己政权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没有走出那一步。

曹操不称帝,其实是明智的。




雨尾声


回答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曹操戎马的一生:

东汉末年,皇室衰落,群雄角逐,建安元年,手握雄兵的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其变成了手中的傀儡和一张无可匹敌的王牌,取得了在三国时期最大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为安抚和麻痹袁绍,曹操让出了大将军的职位,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开始主持朝政。

建安四年——建安六年,曹操和袁绍开展了汉末“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此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至此,曹操一统北方,实力剧增,对于朝政的控制愈发严密。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官拜丞相,自此彻底架空了汉家皇室。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献帝诏令曹操加九锡,套六马、称金银车,出行可用天子仪仗。同时,封其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至此,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利的所有准备。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没有了任何阻碍,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不但早已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成为了实际的皇帝,在形式上也与皇帝没有区别了。他差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终其一生,至死也没有迈出最后一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不让孙权意图得逞。孙权劝他称帝是从东吴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劝进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使得吴、魏的矛盾得以和解,从而专心对付蜀汉。在襄樊战役中,孙权为得到荆州,趁关羽和曹操对战之际从背后偷袭,虽说帮了曹操大忙,却得罪了刘皇叔。吴、蜀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破裂。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需要缓解与曹魏的矛盾,不然就会陷入到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其次,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肯定会得到拥汉派的反对,会因此陷入困境,会减轻对吴国的威胁。二是从当时形势来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曹操在政治上会陷入被动。纵观曹操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称魏公、魏王之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着汉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从建安十五年起,曹操一直在“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不论他是出于何种目的,但至少言辞恳切。这样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势必对自己的声誉名节会造成不利影响。

四是曹操一直都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其实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应该就是曹操内心真实的写照。

五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经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吧,勉强也可算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吧。

综上,曹操不称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略。


历史长河缓缓淌


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

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儡,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可是,江山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温柔十度


曹操一直没有称帝有两个原因。

其一: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是宦官集团出身,但他却认为宦官是一个没落的集团,而且还反过来打压宦官集团。董卓进京后势力庞大,霍乱朝纲。曹操这时有没有依附董卓、反而刺杀董卓。等自己有点势力后又对抗董卓,最后又迎天子汉献帝回城、依然把汉献帝捧在最高位置…等等。曹操自己的政治立场站得很坚定。纵观曹操的一生,他的政治远见基本都是正确的。直到三国鼎立时期,曹操虽被封为魏王、但他依然没有称帝,就像司马懿说的,汉朝虽气数已尽,但白足大虫虽死而未僵,天下人大多还是向汉不向曹。

这一点从自己的谋士荀彧就可以看出来。荀彧是坚决反对曹操称王的,更别说曹操称帝了。这让曹操伤透了心。从此曹操和荀彧变成了从无话不谈到一言不发、最后还逼死了荀彧。

曹操的死敌刘备就因为是汉室正统,打着皇叔的名号就可以与自己对抗、与自己挣天下。此时如果曹操称帝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骂名和影响,还有就是怕手下的人来刺杀自己。所以这是曹操不称帝的一个原因。

其二:曹操是一位很有野心的人。

《短歌行》里最后一句“周公吐普,天下归心”充分说明了曹操想一统天下、使得天下人心都归向他.而快到他死的时候都还没有统一,还有东吴蜀汉没灭。所以这时曹操称帝没颜面。




展翅高飞63145997


第一是曹操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开始曹操就是打着匡扶汉室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着这个名义挣得家底,很多人归附他试基于这个原因,只要汉献帝还在,他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第二是当时的士族和知识分子仍是忠于汉室,最典型的是荀彧这个例子,让曹操心生顾忌。尽管当时汉室已是相当于一个符号般的存在,但对人心的向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当时作为社会和统治阶层最中坚的力量士族这这阶层,包括一些读书人,绝大部分人仍是只认可和忠于汉室的,曹操迎了天子之后,除了可名正言顺地以汉室的名义给大家当官封爵外,还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以及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已所用。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听过曹操下面有一个叫荀彧的人,在治国及谋略上都是天才级人物,绝对不逊于诸葛亮,是曹操前期非常得力的助手,曹操外出征伐时,都是把家丢给他管的,一切军政务都断于他。建安十七年的时候,董昭就提议太祖进爵当国公(实不合当时的礼数),就先来问荀彧的意见,荀彧就说:“曹公兴义兵本是匡扶汉室,平息天下,当忠贞退让。所谓君子爱人以德,你这样搞对曹公的形象不好。”曹操知道后心理就不舒服了,出征前就把荀彧贬到外地去劳军了,没想到这对荀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多久就病死了,才五十岁。从这可以看出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士人仍是忠于汉室的,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不敢让汉献帝禅位让贤,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顾虑。

第三,曹操一直想统一,按步骤如果他能统一孙权和刘备,那他想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的顾忌了,但是在统一之前他仍然要假借着汉室的名义进行东征西伐,那是他一直以来最正当理由。同样,当时蜀汉和东吴都对他虎视眈眈,他不想因为自己称帝而对曹魏带来人心的动摇和给他的两个对手更好的借口。像刘备就是骂他狼子野心,打着匡复汉室的名义挣家底。

第四,曹操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不管怎么样,他应该还想保留着自己一点名节吧!


吾骨不成筋


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曹操"东汉末年的一个枭雄,后来三分天下,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一位,我认为曹操不称帝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曹操"虽然是枭雄,但是他还是很爱国的,他想做一个忠臣,被世人颂扬。而且皇帝在他手上,就像一个傀儡,又可以令诸侯,称不称帝实质上没有区别。

第二点就是不到时间,他如果称帝,他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整个天下可以称之为逆反叛贼,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要是他扫平天下之后他自然就称帝了,所以说他没必要称帝。

第三点就是他的年龄大了,生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儿子又不是特别优秀,称帝之后,打仗更要艰难,等于给他儿子挖了一个坑,所以不称帝。希望能帮助到你。


豫东小刘鹏


实力上曹操确实有能力称帝,但在时机上不仅曹操不适合称帝,就连曹丕篡汉我都感觉操之过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社会现象就是世家门阀和九品中正制。然而这两种现象是极不利于封建王朝专制集权的。

曹丕篡汉时为了拉拢世家大族,让世家大族对其背书。于是对世家大族投桃报李发明了九品中正制。

这种阉割国家权利机构的制度,无疑是给曹魏政权埋下了一颗炸弹,结果显而易见,曹魏被司马氏咬了手。

曹操不是不想称帝

赤壁之战对曹操来说就是统一天下的战争,然而曹操败了。如果胜了,汉献帝可能就是死路一条。连成为山阳公的机会都没有。

大一统王朝跟割据王朝的区别就是。大一统王朝统治下,文人想要当官就必须为王朝背书。而割据王朝曹魏,想要维系统治,就必须要拉拢上层精英阶层,如果强行想要专制集权,就会不可避免的切割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其结果就是世家大族(精英阶层)的外逃!或逃蜀,或逃吴。

曹操不是不想称帝,只是没有统一天下。他可能早就预见盲目称帝的后果!

我认为三国时代称帝最好的时机

曹丕称帝后,对于统一天下异常积极,三次伐吴。曹丕也是心狠手辣的一个人,为什么汉献帝还能安稳一生?因为他需要汉献帝活着,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只要汉献帝出了一点意外,世人就会对曹魏产生阴谋论,其余的两个政权也会借此说事。这样在大义上曹魏就站不住脚了!

曹丕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他和曹操一直都知道汉献帝这个吉祥物的意义。除了称帝这件事,曹丕是曹操最完美的接班人。所以我认为什么时候能杀了汉献帝,且不会引起抵触和反弹,就是称帝最完美的时机。

因为如果曹魏统一了天下,任何流言蜚语都会销声匿迹。

九品中正制下的皇权是残缺的(西晋王朝)

至于晋武帝司马炎篡魏统一天下后,世家大族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世家大族都看不起皇室。晋武帝司马炎立弘农杨氏之女杨艳、杨芷为后。晋惠帝司马衷立西晋开国勋贵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后。这些都是晋朝皇室为了维系统治的手段。

为什么说世家大族看不起皇室?就以晋惠帝司马衷为例,那么多世家大族就没女儿给皇帝当皇后?就以贾家来说,他家何止就一个贾南风?为什么要拿贾南风这个又丑又彪悍的女子来充数?

所以曹操不称帝是因为时机未到!以曹操雄才大略肯定不会选择像曹丕那样建立一个被阉割的政权。


璨若朗星


曹操想称帝,从他吞袁绍后,可以说是每日每夜都想称帝,毕竟曹操不似刘备那样只是建立了一个军阀集团,他培养武装、建立军队、收服士族、安抚百姓、防御边境,他建立的魏是具备完善政府管理功能的国家。

但他没法称帝,因为称帝是要讲究合法性的,曹操,不合法。

荀彧这样的一个能臣,他甘愿跟着曹操混,并不是信了曹操创业时的那番鬼话(荡平天下,还政于汉,绝不称帝),或是相信曹操的人品或什么人格魅力,而是他知道曹操根本称不了帝,曹操根本就不合法,在这一基础保障底线下,你爱说什么漂亮话就说吧,我也乐意维护你的面子。

只有那些不经世事的毛头小子们,才会做出把判断基于人的人品或人格魅力的事儿,这一点,时至今天都如是。

曹操说,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毛头小子们听了热血激情,对啊,曹老大果然高风亮节,人品高端。荀彧听了,大概心里只是在想,不管你曹操初心如何,单看结果来说,由于你的努力,天下确实没有分成八九十块的,天下百姓依然自认汉民,至于你的初心嘛,哼哼,存疑,不下定语。

称帝这事儿,得了传国玉玺、禅位遗诏,都是表面功夫,纸面上的合法谁都能造假,难得是人心的合法,要让别人认可你、拥护你做皇帝,要让别人死了他也想当皇帝的心思,要让大部分人紧紧团结在以你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团之下,才能防止大家群起而攻之,不然,就算走了表面功夫称帝了也坐不长久龙椅,后世那个83天皇帝的袁世凯不就是么,可怜袁还不如2000年前的曹更明白。

称帝,绝不是一个人想想就OK的事儿,它是一整个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的事情,这个盘根错节的集团里但凡有一条线你没屡清楚或者没安抚好,你就称不了帝,或者称帝了也永远有一颗雷。

曹操,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后来的司马家也极其明白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